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4)
1. 方脈喉病合參
陰虛咳嗽,久之喉中痛者,必有瘡名肺花瘡,坎離加玄參甘桔,不可用冰片吹藥。恐辛散瘡轉潰也。
喉與咽不同,喉者,脘呼吸之門戶,主出而不納。咽者,胃脘。谷之道路,主納而不出。蓋喉咽司呼吸,主升降,此一身之緊關橐禽也。《經》曰:足少陰所生病者,口渴,舌乾咽腫,上氣嗌乾及痛。《素問》云: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咽痛,不可納食。又曰:足少陰之絡,循喉嚨通舌本。
凡喉痛者,皆少陰之病,但有寒熱虛實之分,少陰之火,直如奔馬逆衝於上,到此咽喉緊鎖處,氣鬱結而不得舒、故或腫或痛也,其症必內熱口乾而赤,痰涎湧上,尺脈必數而無力,蓋緣腎水虧損,相火無制而然。須用六味地黃麥冬五味大劑,作湯服之。又有色欲過度,元陽損虧,無根之火遊行無制,客於咽喉者,須八味腎氣丸大劑,煎成冰冷與飲,引火歸源,庶幾可救。
此論陰虛咽痛者,如此治法,正褚氏所謂上病療下也,其間有乳鵝纏喉,二名不同,腫於咽兩旁者為雙鵝,易治。腫於一邊者為單鵝,難治。如有惡寒表症,用荊防敗毒散散之。不惡寒而無表症者,惟為辛涼清利,外用鵝翎蘸米醋攪喉中,去盡痰涎,復以鵝翎探吐之。令著實一咯,咯破鵝中紫血即潰,或紫金錠磨下即安,慎勿輕用刀針。
古方有用巴豆油染紙作燃子,點火吹滅,以煙燻鼻中,即時口鼻流涎,牙關自開,再用此搐患處即愈。
有陰氣大虛,虛火無制、孤陽飛越,客於咽喉,遂成咽痛者,脈必浮大,重取必澀,去死為近,宜人參一味濃煎,細細飲之。如作實症,用以清降之藥,禍在反掌。(愚見人參必同童便製附子同煎,溫和食前頓服,則監製虛火下歸乃愈。如單用人參細細飲之,恐浮火益熾,亦非穩當。
)奈世人但知熱咽痛,不知有寒咽痛也。《經》曰:太陽在泉,寒淫所勝,民病咽痛頜腫。陳藏器用附子去皮、臍,炮,炙,切葉,以蜜塗炙,令蜜入內,噙咽其津,甘味盡更易之。仲景云: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脈微欲絕,而赤咽痛,以通脈四逆湯。又曰:冬月伏寒,在於腎經,發則咽痛下利,附子湯溫其經則愈。
又有司天運氣,其年鄉村相染。若惡寒者,多是暴寒折熱,寒閉於外,熱鬱於內,切忌膽礬酸寒之劑點喉,反使陽郁不伸。又忌:硝黃等寒劑下之,反使陽陷入里,禍不旋踵,須用表散。若甘桔湯之類,東垣曰夏傷寒伏於腎,少陰之經,多咽痛者名腎傷寒也,宜熱藥冷飲之。
又有喉間作痛,潰爛久而不愈,此必楊梅瘡毒,須以萆薢湯為主,隨症佐以別藥。
白話文:
陰虛導致的咳嗽,如果久了引起喉嚨疼痛,那一定是得了肺花瘡。可以用坎離丸加玄參和甘桔來治療,但絕對不能用冰片吹喉嚨,因為冰片辛散,反而會使瘡潰爛得更嚴重。
喉嚨和咽喉是不一樣的。喉嚨是呼吸的通道,主要負責氣體的呼出。咽喉是胃的通道,主要負責食物的吞嚥。喉嚨和咽喉掌管呼吸的升降,是身體非常重要的關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足少陰經發生的疾病,會出現口渴、舌頭乾燥、咽喉腫痛、氣喘、喉嚨乾燥和疼痛等症狀。《素問》也說,邪氣侵入足少陰經的絡脈,會導致咽喉疼痛,無法進食。還說,足少陰經的絡脈,循著喉嚨通向舌根。
凡是喉嚨痛,都是少陰經的病,只是有寒熱虛實之分。少陰經的火氣,就像奔騰的馬匹一樣向上衝,到了咽喉這個緊要的關卡,氣鬱結而無法舒展,所以會出現腫痛。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內熱、口乾發紅、痰液湧上等症狀,脈搏會呈現快速無力。這都是因為腎水虧損,導致相火失去制約造成的。必須用大量六味地黃丸加上麥冬和五味子煎湯服用。還有一些人是因為縱慾過度,導致元陽虧損,無根的虛火在體內遊走,侵犯咽喉。這種情況要用大量八味腎氣丸,煎好後放涼飲用,將火氣引回源頭,或許還能救治。
以上說的是陰虛引起的咽喉痛,用這種方法治療,就是褚氏所說的「上病療下」的原則。另外,還有一種病叫做乳鵝,又稱為纏喉,名稱不同,但都是喉嚨腫痛。腫在咽喉兩側的叫做雙鵝,比較容易治療。腫在一側的叫做單鵝,比較難治。如果有惡寒等表證,可以用荊防敗毒散來發散。如果沒有惡寒等表證,就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清熱利咽。可以用鵝毛沾上米醋,攪動喉嚨,將痰液清除乾淨,然後用鵝毛刺激嘔吐,使痰液徹底吐出。如果能咳出帶有紫血的膿液,病就好了。也可以用紫金錠磨成粉末服用,切記不要輕易用刀針挑破。
古方中,有人用巴豆油浸泡過的紙做成燈芯,點燃後吹滅,用煙燻鼻腔,這樣口鼻就會流出涎液,牙關也會自然打開,然後再將藥物塗抹在患處,就會痊癒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陰氣大虛,虛火失去制約,孤陽上浮,侵犯咽喉,導致咽喉疼痛。這種情況脈搏會呈現浮大,重按則澀,病情非常危險。應該用人參單味濃煎,慢慢飲用。如果誤以為是實證,用清熱降火的藥物,反而會使病情更加惡化。 (我認為人參必須和童便炮製過的附子一起煎,在飯前趁熱服用,這樣才能將虛火引回下焦而痊癒。如果單獨用人參慢慢喝,恐怕會使浮火更旺盛,也不是穩妥的辦法。)
世人只知道有熱性的咽喉痛,卻不知道還有寒性的咽喉痛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太陽之氣過於寒冷,就會導致百姓出現咽喉疼痛和下巴腫脹。陳藏器用附子去掉皮、臍,炮製過後切成薄片,用蜂蜜塗抹後再烤,讓蜂蜜滲入附子內部,然後含在嘴裡慢慢吞咽,等沒有甘甜味道了就更換新的。張仲景說,下痢清穀,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,脈搏微弱幾乎消失,並伴有咽喉發紅疼痛,這是因為寒邪深重,需要用通脈四逆湯。還說,冬天寒邪潛伏在腎經,發作時會出現咽喉痛和下痢,用附子湯溫補腎經就能痊癒。
還有一些是因為時令運氣的影響,導致村莊裡的人互相傳染。如果怕冷,多數是突然受寒,導致寒氣封閉在體表,熱氣鬱結在體內。千萬不能用膽礬等酸寒的藥物點喉嚨,反而會使陽氣鬱結而無法舒展。也要避免用硝石、大黃等寒涼的藥物來瀉下,反而會使陽氣陷於體內,病情會迅速惡化,必須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,比如甘桔湯之類的藥。李東垣認為,夏天受寒,寒邪潛伏在腎經,導致咽喉痛,這被稱為腎傷寒,應該用熱藥冷服的方式治療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喉嚨疼痛,潰爛很久都無法痊癒,這一定是楊梅瘡的毒素引起的,要用萆薢湯為主方,然後根據具體症狀來配伍其他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