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3)

1. 牛蒡子湯

治喉痹。

牛蒡子,玄參,升脈,桔梗,犀角,黃芩,木通,甘草(各等分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喉部阻塞(喉痹)的處方。

所需藥材有:牛蒡子、玄參、升麻、桔梗、犀角、黃芩、木通、甘草(以上藥材各取等量)。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2. 化毒湯

解風熱上攻,咽喉腫痛。

桔梗(一錢五分),薄荷,荊芥,甘草,山豆根(各一錢五分,俱焙,為末),牙硝,硼砂,朴硝,雄黃,硃砂(各一錢,俱不見火,研為細末),和勻,干敷舌上,或溫濃茶調搽少,嚥下亦可。

白話文:

【化毒湯】

這帖藥方用來緩解因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。

藥材包含:桔梗1錢5分、薄荷1錢5分、荊芥1錢5分、甘草1錢5分、山豆根1錢5分(以上藥材均需烘烤乾燥後研磨成粉末)、牙硝1錢、硼砂1錢、朴硝1錢、雄黃1錢、硃砂1錢(這些藥材不能加熱,應直接研磨成細粉)。

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,可以直接敷在舌頭上,或者用溫熱的濃茶調和後塗抹少許,也可以吞服。

3. 雄黃解毒散

治痰熱上攻,纏喉喉痹,雙鵝腫痛,湯藥不下,咽痛頦腫,用此吐之。

雄黃(一兩),巴豆(去油,十四個),鬱金(一錢),為末,醋糊丸。如黍米大,熱茶清下七丸至十丸,吐出頑涎即蘇。如口噤,以物挖開灌之,纏喉急痹,緩治而死。雄黃能破結氣,鬱金能散惡血,巴豆能下稠涎,下咽無不活著。

又方

治喉痹。

用陳年霜梅,入蜒蚰令化,每患喉痹等症,用梅噙於口中,神效。

白話文:

【雄黃解毒散】

用於治療因痰熱上沖導致的咽喉疼痛,像是喉頭腫痛,吞嚥困難,甚至藥物都難以下嚥,或是咽喉劇痛及頸部腫脹,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此藥進行催吐。

所需藥材如下:雄黃一兩,巴豆十四顆(需去除油脂),鬱金一錢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再用醋和成丸狀,大小約如黍米。服用時,以熱茶送服七到十粒,可將頑固的痰液吐出,病情隨之減輕。如果病人口不能張開,可用工具幫忙打開口腔灌藥。咽喉緊急閉塞的情況,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雄黃能幫助破除凝結的氣血,鬱金能散去惡血,巴豆則能促進稠厚痰液的排出,只要能順利吞下藥丸,病人多半都能獲救。

另一個方法

針對咽喉疼痛的治療。

取陳年的霜梅,加入蜒蚰使其融化。每次當出現咽喉疼痛等症狀,只需將霜梅含在口中,便能產生神奇的療效。

4. 方脈喉病合參

《經》曰:一陰一陽,結謂之喉痹。一陰,少陰君火也。一陽,少陽相火也。手少陰心脈挾咽,足少陰腎脈循喉嚨,其人膈間素有痰涎,或因飲酒過度,或因忿怒失常,或因房室不節。蓋飲酒過度,胃火動也,富貴者,多犯之。忿怒失常,肝火動也,婦人多犯之。房室不節,腎火動也,男子多犯之。

火動痰上,而痰熱潘灼,壅塞咽隘之間,痰者,火之本,火者,痰之標,火性急速,所以內外腫痛,水漿不入,乃外症之最危者。治療之法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治標用丸散以吐痰散熱;治本用湯藥以降火補虛。奈何治者?但云治脾肺火,而未云降肝腎火也。必須以《內經》從治之法,切不可驟用寒涼,蓋促其危耳。

故實火須用正治,虛火須用從治,須分明白,不可少誤。

咽與喉,會厭與舌,四者同在一門,其用各異。喉以納氣,故喉氣通於天;咽以納食,故嚥氣近於地:會厭管乎上,以主開闢。掩其氣喉,令水穀能進食喉而不錯,四者,交相為用,關一則飲食廢而死矣。云喉痹者,謂喉中呼吸不通,言語不出,而天氣閉塞也。云咽痛及嗌痛者,為咽喉不能納唾與食,而地氣閉也。

云喉痹咽嗌痛者,謂咽喉諸病,天地之氣並閉塞也。嗌即咽之低處。

咽在後主食,喉在前主氣。十二經中,唯足太陽主表,別下項余經,皆內循咽喉,盡得以病之,而統在君相二火,喉主天氣,屬肺金,變動為燥,燥則澀而閉。咽主地氣,屬脾土,變動為濕,濕則腫而脹,皆火鬱上焦,致痰涎氣血結聚,咽喉腫達於外,麻癢且痛,為纏喉風。腫於兩旁為喉痹,其單蛾雙蛾,水舌舌脹,纏喉風,走馬喉風,病同於火,故不分也。

惟纏喉走馬,殺人最速,子和曰:治喉痹,用針出血,最為上策。《內經》「火鬱發之」,發謂發汗,出血者,乃發汗之一端也。喉痹多屬痰熱,重者,用桐油探吐,肺絕喉閉,其脈浮散而微細,其聲如鼾,有如痰在喉中響者,此為肺絕之候,宜速用人參湯調入竹瀝薑汁服之。若早者,十全七八,次則十全三四,遲則十不救一。

纏喉風亦屬痰熱,謂其咽喉裡外皆腫者是也。亦用桐油,以鵝翎探吐。喉閉者,取山豆根汁,含咽即開,有藥不能進者,急取病人兩臂捋數十次,便血聚大指上,以發繩扎住拇指,針刺指甲縫邊出血,如放沙一般,左右手皆然,其喉即寬。咽瘡喉痛,多屬虛熱、血虛,虛火遊行無制,客於咽喉也。

虛者,八味加牛膝,五味子煎與食前冷服。實者,黃連、荊芥、薄荷、薑汁硝蜜噙化。喉痛必用荊芥,陰虛火炎上必甲玄參。有方,用茜草一兩,作一服者,以其能降血中之火也。有咽痛而諸藥不效者,此非咽痛,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,懸一黑泡,大如櫻珠,垂掛到咽門而止,難用深取,宜用土牛膝根,(即鼓槌草,)獨條直而肥大者,搗碎入好醋三五滴,同研取汁,滴入鼻中二三點,即系斷珠破,吐出瘀血立安。痰結塊在喉中,如梗狀者,梅核氣也,宜噙化丸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陽失衡,就會形成喉痹。」這裡的「陰」指的是少陰心經的君火,「陽」指的是少陽膽經的相火。手少陰心經的脈絡連著咽部,足少陰腎經的脈絡沿著喉嚨運行。如果這個人原本體內就積聚著痰液,又因為飲酒過量、情緒失控、或者房事不節制,就容易導致發病。

飲酒過量會引發胃火旺盛,富貴人家通常容易犯這個毛病。情緒失控會導致肝火旺盛,婦女比較容易發生。房事不節制則會導致腎火旺盛,男子比較容易發生。

火氣上炎,夾帶痰液,痰熱相互灼燒,阻塞在咽喉要道。痰是火的根源,火是痰的表象,火性來得快,所以會出現內外腫痛,連水都無法喝下,這是外在病症中最危險的。治療方法是,緊急情況下先處理表面的症狀,情況緩和後再治療根本病因。處理表症可以用丸劑散劑來化痰散熱;處理根本病因則要用湯藥來降火補虛。然而,現在的醫生只懂得治療脾肺火,卻沒有去降肝腎火。必須按照《黃帝內經》的「從治」原則,千萬不能貿然使用寒涼藥物,那樣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。

所以,實火要用正治的方法,虛火要用從治的方法,必須分清楚,不能有絲毫錯誤。

咽、喉、會厭、舌頭,這四個部位都在同一個關口,但作用各不相同。喉負責吸入空氣,所以喉氣與天相通;咽負責吞嚥食物,所以嚥氣接近地面。會厭負責向上開合,覆蓋氣管,讓食物可以進入食道而不至於進入氣管。這四個部位相互協調,只要有一個功能失常,就會因為無法進食而死亡。所謂喉痹,是指喉嚨呼吸不暢,無法說話,這是因為「天氣」閉塞了。所謂咽痛及嗌痛,是指咽喉無法吞嚥唾液和食物,這是因為「地氣」閉塞了。

所謂喉痹、咽痛、嗌痛,是指咽喉的所有疾病,都是天地之氣同時閉塞造成的。「嗌」是指咽部較低的位置。

咽部在後,主要負責食物的吞嚥;喉部在前,主要負責空氣的吸入。十二經絡中,只有足太陽膀胱經主表面,其餘的經脈都從咽喉內部經過,所以咽喉各處都會受到影響。總的來說,咽喉的疾病都與君火(心火)和相火(膽火)有關。喉主天氣,屬於肺金,容易因為燥熱而變得乾澀閉塞。咽主地氣,屬於脾土,容易因為濕熱而腫脹。這些都是因為火鬱在上焦,導致痰液、氣血結聚,咽喉腫大到外表,出現麻癢疼痛,這就是纏喉風。腫在兩旁的稱為喉痹,無論是單蛾還是雙蛾,水舌還是舌脹,纏喉風還是走馬喉風,病因都與火有關,所以不用細分。

只有纏喉風和走馬喉風,最快會導致死亡。金元名醫朱丹溪說:「治療喉痹,用針刺出血是最好的辦法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火鬱則發之」,「發」指的是發汗,出血也是發汗的一種方式。喉痹多屬於痰熱,病情嚴重的,可以用桐油來催吐。如果出現肺氣衰竭、喉嚨堵塞,脈搏浮散而微弱,呼吸像打鼾,喉嚨裡有痰的聲音,這就是肺氣衰竭的表現,應該立即用人參湯加入竹瀝和薑汁服用。早點治療,大概有七八成能治好,如果稍晚,大概有三四成能治好,如果太遲,就幾乎沒有救治的希望了。

纏喉風也是屬於痰熱,是指咽喉內外都腫脹的情況。也應該用桐油,用鵝毛來催吐。如果喉嚨堵塞,可以用山豆根汁含漱,就能打開。如果已經無法服藥,要趕快將病人的兩臂由上往下捋幾十次,這樣血液就會聚集到大拇指上,然後用繩子紮住拇指,用針刺破指甲邊緣,讓血流出來,像放出沙子一般,左右手都要這樣做,喉嚨就會立刻通暢。咽喉腫痛,大多屬於虛熱和血虛,虛火到處遊走,沒有約束,才會跑到咽喉。

屬於虛證的,可以用八味地黃丸加牛膝、五味子煎煮,在飯前冷服。屬於實證的,可以用黃連、荊芥、薄荷、薑汁、硝和蜜含化。喉嚨痛必須要用荊芥,陰虛火旺則必須要用玄參。有個藥方,用茜草一兩,煮一劑服用,是因為茜草可以降血液中的火氣。如果咽喉痛,但吃了各種藥都不見效,這並不是單純的咽喉痛,而是鼻腔裡長了一條像頭髮一樣的紅線,懸掛著一顆像櫻桃一樣大的黑色水泡,一直垂到咽喉口,難以深入取出。應該用土牛膝(即鼓槌草)的根,選取單條直而肥大的,搗碎後加入三五滴好醋,一起研磨取汁,滴入鼻腔二三滴,這樣就能將水泡弄破,吐出瘀血就立刻好了。如果痰液結成硬塊,像梅核一樣卡在喉嚨裡,那就是「梅核氣」,應該含化藥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