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女科精要卷十七 (5)

回本書目錄

女科精要卷十七 (5)

1. 尿血

娠婦勞傷經絡,熱乘於血,血得熱則滲入於脬,故令尿血。胎漏自人門下血,尿血自尿門下血。妊娠尿血屬胞熱者,多四物加山梔、發灰,或阿膠、熟地、麥冬、五味子之類。

白話文:

懷孕的婦女如果勞累過度,導致經絡受損,熱氣侵入血液,血液受到熱氣影響就會滲入膀胱,因而導致尿血的情況。胎漏是指從產道出血,而尿血則是從尿道出血。對於懷孕期間因子宮過熱而出現尿血的婦女,治療上多會使用四物湯加上山梔、髮灰,或是阿膠、熟地、麥冬、五味子等藥材來調理。

2. 子淋

孕婦小便澀少淋漓,名曰子淋。由氣血聚養胎元,不及敷榮滲道,遂使膀胱鬱熱,宜歸、芍調血;人參補氣;麥冬清肺以滋腎水之源;滑石通導利小便以清鬱滯,名安榮散。古方內有滑石,石乃鎮重之劑,恐致墮胎,若臨月極妙。如在七八月前,宜去此味,加石斛、山梔尤穩。

若日久倦怠,右脈微弱者,此氣虛下陷,而時墜下,然氣弱腸虛而難流通,惟大服人參運之,其便自易。

白話文:

孕婦如果出現小便不暢、尿量少且斷斷續續的情況,這被稱為子淋。這是因為孕期氣血集中供養胎兒,無法充分滋養泌尿系統,導致膀胱產生熱氣。治療上,會使用當歸和白芍來調節血液,人參來補充氣力,麥冬清涼肺部以滋潤腎臟,滑石則用於疏通導引,促進小便排出並清除鬱積的熱氣,這個處方叫做安榮散。古方中有滑石成分,但滑石性質偏重,可能引起墜胎風險,所以在懷孕末期使用效果較好。如果是在懷孕七八個月之前,應該避免使用滑石,可改用石斛和山梔,這樣更安全穩定。

如果長時間感到疲憊,且右手脈搏顯得微弱,這可能是氣虛導致的下陷,常伴隨頻繁的排便。這是由於氣力不足和腸胃虛弱,導致消化功能不佳。這種情況下,大量服用人參可以提升氣力,從而改善排便困難的情況。

3. 轉胞病

胞轉證候臍下急痛,小便不通。凡強忍小便,或風急疾走,或飽食忍尿,或忍尿入房,使水氣上逆,氣逼於胞,故屈戾不得舒張所致,非小腸、膀胱受病而用藥所能利也。法當落其氣則愈,若胞落即殂。凡病人稟受弱者,憂悶多郁、性躁急者,食味厚者,多有之。古方用滑利藥鮮效。

因思胞水自轉,為胎所壓,胎若舉起,胞系自疏,水道自通矣,宜補中益氣湯。服後探吐,以提其氣自通。通後即用參、耆大補,恐胎墮也。

丹溪曰:有婦妊孕九月轉胞,小便不出,下急腳腫不堪步,診脈右澀左稍和,此飽食氣傷,胎系弱不能自舉,下墜著膀胱,偏在一邊,氣急為其所閉,故水竅不能出,方用參、朮、陳皮、炙草、歸、芍、半夏、生薑,補血養氣,氣血既旺,胎系自舉,頓飲之,探喉令吐,如是四服,小便通下皆黑水,復重調補而愈。

又妊娠七八月,小便不通,診之脈細弱,此由中氣虛怯,不能舉胎,胎壓其膀胱下口,因不得溺,用補中湯,加升舉之藥。因藥力未至,脹痛難忍,遂令老婦用香油塗手,自產戶托起其胎,溺出如注,脹急頓解,隨以大劑參耆補之。至三日後,胎漸起,小便如故。《證治》曰:轉胞之說,胞為所逼而側,名胞者,即膀胱也。

然子淋與轉胞相類,但小便頻數,點滴而痛地得,為子淋,膀胱小腸虛熱也。虛則不能制水,熱則不能通利,故淋若頻數,出少不痛者,為轉胞,間有微痛,終與子淋不同。

《經》曰:婦子胞氣。又曰:胞移熱於膀胱。又曰: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。凡此胞字皆音包,以子宮為言也。《靈樞》曰:膀胱之胞薄以懦,音拋,以當溲脬而為言也。胞物有三,而字則相同,奈何後人不解其意,或忍膀胱與尿胞為二物,又因《類纂》曰:膀胱者,胞之室,反以子胞與膀胱為一物,其誤甚矣。夫膀胱即脬,脬即膀胱也。

為得復有一物,居膀胱之內,者乎?其以子胞與膀胱為一物者,試不思轉胞下壓膀胱,以致小便不通者,則胞在上,更膀胱在下,則其部位各別,而非一物更明矣。

白話文:

[轉胞病]的症狀表現為肚臍下方急劇疼痛,無法排尿。一般來說,強忍小便、在風大時快速奔跑、飯後憋尿、憋尿進行房事等情況,會導致水氣上沖,氣息堵在胞宮,造成胞宮無法正常舒展,這不是因為小腸或膀胱生病,用藥物來利尿就能解決的。治療方法應是順暢氣息,若胞宮能恢復正常位置則病情會好轉,否則可能危及生命。通常體質較弱、常感憂鬱或焦躁、飲食口味重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。古代的治療方式用滑利藥物效果有限。

思考到胞宮水氣自行轉動,被胎兒壓迫,如果胎兒能夠抬高,胞宮的壓力自然會減輕,水路也會順暢,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。服用後,嘔吐可幫助提升氣息,達到通暢的效果。通暢後立即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材大力補身,避免胎兒流產。

丹溪先生記載:有位懷孕九個月的婦女,轉胞導致無法排尿,下腹部緊急且雙腳浮腫,無法行走。脈象顯示右手脈搏滯澀,左手脈搏較平穩,判斷為飽食後氣息受傷,胎兒力量不足無法自動抬高,胎兒下墜影響膀胱,偏向一邊,使得氣息受阻,水路因此堵塞,無法排出尿液。處方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半夏、生薑等藥材,以補血養氣。當氣血旺盛,胎兒自然抬高,一次性大量服用藥物後,引發嘔吐,這樣四次後,小便排出黑色液體,再進行深度調理補充身體,最終痊癒。

另外,懷孕七八個月的婦女,出現小便不通的情況,診斷脈象細弱,原因是中氣虛弱無法抬起胎兒,胎兒壓迫膀胱出口,導致無法排尿。使用補中湯加上提升胎兒的藥物。由於藥力尚未完全發揮,疼痛難忍,於是請經驗豐富的婦女用手塗抹香油,從產道將胎兒輕輕抬高,尿液瞬間如注,疼痛感瞬間緩解,接著大量服用人參、黃耆補身。三天後,胎兒逐漸抬高,小便功能恢復正常。

《證治》提到:轉胞的解釋是胞宮受到外力壓迫而偏斜,其中「胞」指的是膀胱。

然而,子淋與轉胞的症狀類似,但子淋的特徵是頻繁小便,每次排尿量少且伴有疼痛,這是膀胱和小腸虛熱的表現。虛弱的膀胱無法控制水分,熱度則妨礙了排尿的順暢,所以子淋會出現頻繁排尿的情況。而轉胞的特徵是偶爾微痛,但整體上與子淋不同。

《經》提到:婦女的子宮氣息。又說:胞宮移動熱氣到膀胱。還說: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。在這裡提到的「胞」字,發音為包,指的是子宮。《靈樞》提到:膀胱的胞壁薄且柔軟,發音為拋,指的是膀胱本身。胞宮和膀胱雖然發音相同,但實際上是指不同的器官。後世的人對此產生誤解,有人認為膀胱和尿囊是兩個不同的器官,又因為《類纂》提到:膀胱是胞宮的室間,反而將子宮和膀胱視為同一個器官,這樣的誤解非常嚴重。膀胱就是尿囊,尿囊也就是膀胱。

難道在膀胱內部還有另一個器官存在嗎?那些認為子宮和膀胱是同一個器官的人,沒有考慮到轉胞下壓膀胱導致小便不通的情況,這表示子宮在上方,膀胱在下方,兩者的位置是分開的,顯然它們並非同一個器官,這一點非常清楚。

4. 子喑

經云:婦人重生九月而喑者,胞之絡脈絕也,無治,當十月復。謂人之受孕,一月肝經養胎,二月膽經養胎,三月心經養胎,四月小腸經養胎,五月脾經養胎,六月胃經養胎,七月肺經養胎,八月大腸經養胎,九月腎經養胎,十月膀胱經養胎。先陰經而後陽經,始於木終於水,以五行之相生言也。

然以理推之,十二經之脈晝夜流行無間,無日、無時而不共養胎氣也,必無分經養胎之理。今曰九月而喑,時至九月,兒體已長,胞宮之絡脈繫於腎經者,阻絕不通,故間有之。蓋腎經之脈上系舌本,脈道阻絕,則不能言,故十月分娩後而能言,不必加治,治之當補心腎。喑謂有言而無聲,故經曰不能言,不能非絕然不語之謂。

凡音出於喉嚨,發於舌本,因胎氣肥大,阻腎上行之經。腎脈入肺,循喉嚨,系舌本。喉者,肺之部,肺主聲音。其人竊竊私語,心雖有言,而人不能聽,故曰喑。肺腎子母之臟,故云不必治。若大全解作不語,則為心病,以心主發聲也,與子喑了不相干,若張子和有降心火之說,馬玄臺有補心腎之言。如果腎之脈絡絕,則其病不治,豈有產後自復之理乎。

故經云:胞之絡脈絕。此絕字當作阻字解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懷孕九個月時,有些女性會出現無法發聲的現象,這被稱為「子喑」。根據古籍記載,懷孕過程是按月由不同臟腑負責養護胎兒,從肝臟開始,到腎臟結束,象徵著五行相生的循環。

然而,實際上人體的十二條主要經絡是日夜不斷地流動,並沒有特定臟腑專門負責養護胎兒的道理。在懷孕九個月時,胎兒體型已經較大,有可能壓迫到連接腎臟與子宮的經絡,導致語言功能暫時受阻,因而產生子喑的現象。這是因為腎臟的經絡連結舌頭,一旦經絡受阻,就無法正常說話,但通常在分娩後就能恢復,無需特別治療。補充心臟和腎臟的功能或許有助於改善這種情況。

子喑指的是能思考卻無法發聲的狀態,所以經典中描述為無法言語,但並非完全無法溝通。聲音是由喉嚨發出,舌頭控制,由於胎兒成長可能影響腎臟向上通行的經絡,而腎臟的經絡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,連結舌頭。喉嚨是肺部的一部分,肺臟主管聲音。因此,當一個人只能悄聲低語,心裡有話想說,卻無法讓人聽見,就稱為子喑。

肺臟和腎臟是母子相連的臟器,所以古籍提到不必特別治療。但如果將子喑理解為完全無法言語,那就涉及到心臟問題,因為心臟主管發聲。然而,子喑與心臟問題並無關聯。像張子和有降低心火的說法,馬玄臺則提議補充心臟和腎臟功能。如果腎臟的經絡真的完全斷裂,那病症應該無法自愈,何況產後還能自行恢復呢?

所以,經典中所說的「胞之絡脈絕」,這個「絕」字應理解為「阻塞」而非「斷裂」。

5. 中風

孕婦痰涎壅盛,忽然僵仆,或時發搐,不省人事,是血虛而陰火炎上,鼓動其痰,左脈微數,右脈滑大者,名曰子癇,宜四物養血,酒芩清熱,二陳化痰理氣。故《機要》云:風木為熱,熱甚則風動,宜靜勝其燥,是養血也。治法仍以安胎為主,勿過用中風之藥。蓋多由血虛則生熱,熱盛則生風,皆內起之風火,養血而風火自滅也。

若心肝風熱,用鉤藤湯;肝脾血虛,加味逍遙散;肝脾鬱怒,加味歸脾湯;氣逆痰滯,紫蘇飲;脾郁痰滯,二陳加竹瀝、薑汁。

白話文:

對於懷孕的女性,如果出現大量痰液積聚,突然間倒下,或者偶爾會抽搐,失去意識,這通常是由於血液不足,導致體內的陰性火氣上升,激發了痰液的產生。在診脈時,左手脈搏微弱且頻率較快,右手脈搏滑順且強壯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子癇」。治療應以四物湯滋養血液,黃芩泡酒來清除體熱,二陳湯來化痰和調理氣血。

因此,《醫學機要》提到:風和木象徵著熱度,當熱度過高,就會引發風的活動,應當使用靜態的方法來抑制燥熱,這就是滋養血液的意思。在治療過程中,首要任務是確保胎兒的安全,避免過度使用針對中風的藥物。因為這些疾病多由於血液不足導致熱度升高,熱度過高又引發風動,這些都是從體內產生的風和火,只要滋養血液,風和火自然會消滅。

如果心肝部位風熱過盛,可以使用鉤藤湯;如果肝脾部位血液不足,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;如果肝脾有鬱怒的情緒,可以使用加味歸脾湯;如果氣血逆流,痰液滯留,可以使用紫蘇飲;如果脾臟鬱悶,痰液滯留,可以在二陳湯基礎上添加竹瀝和薑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