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12)

1. 方脈耳病合參

凡耳聾因濕熱痰及氣實者,並宜檳郎丸,或神芎丸下之。如耳濕腫痛者,用涼膈散,加(酒炒)大黃、黃芩(酒浸),防風、荊芥、羌活主之。

耳者,雖足少陰之所主,然人身十二經絡,除足太陽,手厥陰,其餘十經絡,皆入於耳,惟腎開竅於耳,故治耳者,以腎為主。然心亦開竅於耳,何也?蓋心竅本在舌,以舌無孔竅,因寄於耳,腎為耳竅之主,心為耳竅之客,腎治內之陰,心治外之陽,清淨精明之氣,上走空竅,而聽斯聰矣。

若二經不調,陰陽不和,皆令暴聾,然五臟開於五部,分陰陽言之,在腎肝居陰,故耳目二臟,陰精主之。在心脾肺居陽,故口鼻舌三竅,陽精主之。是以五臟不和,則七竅不通。凡一經一絡有虛實之氣入於耳者,皆足以亂其聰明,此言暴病者也。若夫久聾者,於腎亦有虛實之異,左腎為陰,主精,右腎為陽,主氣,精不足,氣有餘,則聾為虛。

若瘦而色黑,筋骨健壯,此精氣俱有餘,固臟閉塞是聾為實,乃高壽之兆,二者,皆稟受所致也。若耳聾頰黑者,為脫精腎憊,用安腎八味蓯蓉等丸選而用之。若腎經虛火,面赤口乾,痰盛內熱者;六味丸主之,此論陰虛者也。至於陽虛者,亦有耳聾,《經》曰:清陽出上竅,胃氣者,清氣元氣春升之氣,同出而異名也。

今人飲食勞倦,脾胃之氣一虛,不能上升,而下流於腎肝,故陽氣閉塞,地氣冒明,邪害空竅,令人耳目不明,此陽虛耳聾,須用東垣補中益氣湯主之。有因心氣虛實不調,虛則不能治其陽,下與陰交,實則恃陽強而與陰絕,《經》曰:至陰虛天氣絕是也,宜以補心丸加減主之。

更有地氣冒明者,或憂愁不解,陰氣閉塞,不與陽通,或內外濕飲痞膈,其氣不得升降,而耳中赤渾渾烹烹者,宜以升陽除濕之劑主之。然以陰精陽氣而論,則耳目二竅,陰精主之。陰精主者,貴清涼而惡煩熱。陽氣主者,貴溫暖而惡寒涼。潔古老人嘗有是論,信乎耳目之不可以溫補也!《仁齋直指》云:腎通於耳。

所主者精,精氣調和,腎氣充足,則耳得聽斯聰矣。故能調養得所,氣血和平,則其聾漸輕。若不知自節,日執勞煩,不禁欲,不戒性,不戒酒,乃爆炙厚味,雖服藥無效也。

又有耳痛,耳鳴、耳癢、耳膿、耳瘡,亦當從少陰正竅,分寒熱虛實而治之,不可專作火與外邪。凡耳鳴以手按之而不鳴,或少減者,真虛也。手按之而愈鳴者,火實也。昔王萬里時患耳痛,魏文靖公,勸以服青鹽鹿茸,煎雄附為劑,且言此藥,非為君虛損服之,易不觀易之,坎為耳痛,坎水藏在腎,開竅於耳,在志為恐,恐則傷腎,故耳痛。

氣陽運動常顯血陰流行常幽,血在形,如水在天地之間,故坎為血卦,是經中已著病症矣,競餌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凡是因為濕熱、痰以及氣實引起的耳聾,都適合服用檳榔丸或神芎丸來治療。如果耳朵濕腫疼痛,可以用涼膈散,再加入用酒炒過的大黃、用酒浸泡過的黃芩、防風、荊芥、羌活等藥材來治療。

耳朵,雖然是足少陰腎經所主管,但是人體十二經絡中,除了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外,其餘十條經絡都與耳朵相通。只有腎臟在耳朵開竅,所以治療耳朵疾病,要以腎臟為主。然而,心臟也在耳朵開竅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心臟的竅原本在舌頭,但舌頭沒有孔竅,所以寄託於耳朵。腎臟是耳朵的竅的主人,心臟是耳朵的竅的客人。腎臟主管體內的陰,心臟主管體外的陽。清淨精明的氣向上運行到空竅,就能聽得清楚了。

如果腎臟和心臟兩條經脈不調和,陰陽失衡,都會導致突然耳聾。五臟在五個部位開竅,從陰陽來說,腎和肝屬於陰,所以耳朵和眼睛這兩個器官,由陰精主導。心、脾、肺屬於陽,所以口、鼻、舌這三個孔竅,由陽精主導。因此,五臟不調和,就會導致七竅不通。凡是任何一條經絡有虛實之氣進入耳朵,都足以擾亂聽力,這是說突發的疾病。至於長期的耳聾,腎臟也有虛實之分。左腎為陰,主管精;右腎為陽,主管氣。精不足而氣有餘,則耳聾為虛症。

如果人瘦而皮膚黑,筋骨強壯,這是精氣都充足,只是臟腑閉塞導致的耳聾,屬於實症,這是長壽的徵兆,這兩種情況都是稟賦所致。如果耳聾且臉頰發黑,這是精氣耗盡、腎氣衰敗,可以用安腎八味丸、蓯蓉等藥丸來選用。如果腎經虛火旺盛,出現面紅口乾、痰多內熱的症狀,可以用六味丸來治療,這是針對陰虛的耳聾。至於陽虛的耳聾,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清陽向上走於空竅」,胃氣、清氣、元氣、春升之氣,雖然叫法不同,但都是指同一種氣。

現在的人因為飲食不節制、過度勞累,導致脾胃之氣虛弱,不能上升,反而下流到腎和肝,所以陽氣閉塞,陰氣上逆,邪氣侵擾空竅,導致耳目不明。這種陽虛引起的耳聾,需要用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來治療。有的是因為心氣虛實不調,虛的時候不能主持陽氣,反而與陰氣相交;實的時候則仗著陽氣強盛而與陰氣隔絕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氣過度虛弱,則陽氣會衰竭」,這時應該用補心丸加減來治療。

還有的情況是陰氣上逆,可能是因為憂愁不解,導致陰氣閉塞,無法與陽氣相通,或者是因為體內有濕飲、痞塊等阻礙,導致氣機無法正常升降,而耳中出現赤紅、聲音嘈雜等症狀,這種情況可以用升陽除濕的藥劑來治療。總體來說,從陰精陽氣的角度來看,耳和目這兩個竅,都是由陰精主導。陰精喜歡清涼而厭惡煩熱,陽氣則喜歡溫暖而厭惡寒涼。潔古老人曾經有這樣的論述,確實說明了耳朵和眼睛不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《仁齋直指》說:「腎臟與耳朵相通。」

腎臟所主導的是精,如果精氣調和,腎氣充足,那麼耳朵就能聽得清楚。所以如果能夠好好調養,使氣血平和,那麼耳聾就會逐漸減輕。如果不懂得自我節制,每天操勞煩心,不戒色慾,不戒酒,吃太多燒烤和油膩的食物,即使吃藥也不會有效果。

還有耳痛、耳鳴、耳癢、耳膿、耳瘡等症狀,也應從足少陰腎經的正竅,根據寒熱虛實來治療,不能只當作是火熱或外邪引起的。凡是耳鳴,用手按住耳朵後,耳鳴減輕或消失的,屬於真虛;按住反而耳鳴更嚴重的,屬於火實。以前王萬里患耳痛時,魏文靖公勸他服用青鹽、鹿茸,用雄附子煎煮,並說這個藥不是給你虛損用的。《易經》說,坎卦代表耳痛,坎卦屬水,而腎臟藏水,腎開竅於耳,在情志上代表恐懼,恐懼會傷腎,所以會耳痛。

氣屬陽,運行時常常顯現;血屬陰,運行時常常隱蔽。血存在於形體之中,就像水存在於天地之間一樣,所以坎卦也代表血。這是《易經》中已經明確說到的病症,吃藥後就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