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8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8)

1. 李東坦七方圖

大,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遠而奇偶,制大其服也。大則數少,少則二之。腎肝位遠,服湯散不厭頻而多。

小,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。近而奇偶,制小其服也。小則數多,多則九之。心肺位近,服湯散不厭頻而少。

緩,補上治上制以緩,緩則氣味薄,治主以緩,緩則治其本。

急,補下治下制以急,急則氣味厚,治客以急,急則治其標。

奇,君一臣二,奇之制也。君二臣三,奇之制也。陽數奇。

偶,君二臣四,偶之制也。君二臣六偶之制也。陰數偶。

復,奇之不去則偶之,是為重方也。

是故百病之起,有生於本者,有生於標者,有生於標本者,有取本而得者,有取標而得者,有取中氣而得者,有取標本而得者,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。(反佐取之,是為逆取。奇偶取之,是為從取。寒病治以寒,熱病治以熱,是為逆取。從,順也。)逆,正順也。若順,逆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劑的組成,要根據疾病的性質來決定。大的病症,需要君藥一味,臣藥三味,佐藥九味,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。遠處的疾病,需要用奇數的藥物,並且藥量要多。大的病症,藥物的數量要少,少的藥物要加倍使用。腎臟和肝臟的位置比較遠,所以服用湯劑或散劑時,可以頻繁服用,並且藥量要多。

小的病症,需要君藥一味,臣藥兩味,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。近處的疾病,需要用奇數或偶數的藥物,並且藥量要少。小的病症,藥物的數量要多,多的藥物要九倍使用。心臟和肺臟的位置比較近,所以服用湯劑或散劑時,可以頻繁服用,並且藥量要少。

緩慢的疾病,需要補益上焦,治療上焦,藥物的性質要緩和,氣味要淡薄,治療的方法要緩慢,才能治本。

急性的疾病,需要補益下焦,治療下焦,藥物的性質要急劇,氣味要濃厚,治療的方法要急切,才能治標。

奇數的藥物,需要君藥一味,臣藥兩味,或者君藥兩味,臣藥三味。陽數是奇數。

偶數的藥物,需要君藥兩味,臣藥四味,或者君藥兩味,臣藥六味。陰數是偶數。

如果奇數的藥物不能治癒疾病,就要用偶數的藥物,這就是重方。

所以,百病的發生,有些是由於本氣虛弱引起的,有些是由於外邪入侵引起的,有些是由於本氣虛弱和外邪入侵共同引起的。有些病症需要治療本氣才能治癒,有些病症需要治療外邪才能治癒,有些病症需要治療中氣才能治癒,有些病症需要同時治療本氣和外邪才能治癒。有些病症需要逆向治療才能治癒,有些病症需要順向治療才能治癒。逆向治療就是用反佐的方法,奇偶數的方法就是順向治療。寒症用寒藥治療,熱症用熱藥治療,這就是逆向治療。順向治療就是順應疾病的性質。逆向治療就是用正向的方法,順向治療就是用逆向的方法。

(寒盛格陽,治熱以熱,熱盛格陰,治寒以寒之類,皆時謂之逆,外雖用逆,中乃順也。此逆乃正順也。若寒格陽,而治以寒,熱格寒而治以熱,外則雖順,中氣乃道,故方若順,是逆也。)故曰:知標與本,用之不殆,明知逆順,正行無問。不知是者,不足以言診,足以亂經。

粗工嘻嘻,以為可知,言熱未已,寒病復殆,同氣異形,迷診亂經。(六氣之用,粗之與工,得其半也。厥陰之化,粗以為寒,其乃是溫、太陽之化,粗以為熱,其乃是寒。由此參互,用失其道,故學問識用,不達工之道半矣。夫一經之標本,寒熱既殊,言本當究其標,論標合尋其本。

白話文:

當寒氣過盛而抑制陽氣時,就用熱法治療;當熱氣過盛而抑制陰氣時,就用寒法治療,這類方法在當時被稱為「逆治」。雖然表面上用的是逆向的方法,但實際上卻是順應了人體的運作規律。這種逆治其實是真正的順應之道。如果寒氣過盛而用寒法治療,熱氣過盛而用熱法治療,表面上看起來是順應了人體的運作規律,但實際上卻是違背了人體內部的運作規律,所以看似順應,其實是逆治。

因此說:了解疾病的表徵與根本,運用療法就不會出現危險;明白逆治與順治的道理,治療就能順暢無阻。不懂這些道理的人,不足以談論診斷,只會混淆醫學理論。

一些粗淺的醫師,自以為懂得醫術,以為可以憑經驗治病,結果患者熱症尚未消除,寒症又加重了。這是因為他們只看到表面的現象,而沒有深入了解疾病的本質,才會混淆診斷,顛倒醫理。

六氣的運用,粗淺的醫師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半。厥陰的變化,粗淺的醫師認為是寒,其實它是溫;太陽的變化,粗淺的醫師認為是熱,其實它是寒。因為對疾病的理解存在偏差,所以他們在治療中就會失誤,因此學識與應用,都無法達到真正醫術的精髓。

一經之中,表徵和根本,寒熱有所不同。談論根本就要研究表徵,分析表徵就要尋找根本。

言氣不窮其標本,論病未辨其陰陽,心既迷正理,治益亂經,呼曰粗工。)夫標本之道,要而搏,小而大,可以言一而知而病之害。言標與本,易而勿損,察本與標,氣可令調,明知勝復。為萬民式。(此言六氣各有所從之標本,而百病皆當知標本也。)

願聞病機何如?諸風掉眩皆屬於肝。(風性動,木氣同之。)諸寒收引皆屬於腎。(收,謂斂也。引,謂急也。寒物收縮,水氣同也。)諸氣膹郁皆屬於肺。(高秋氣涼,露氣煙集,涼至則氣熱,復甚則氣殫,徵其物象,屬可知也。膹謂膹滿。郁,謂奔迫也。氣之為用,金氣同之。

)諸濕腫病,皆屬於脾。(土薄則水淺,土厚則水深,土平則干,土高則濕,濕氣之有,土氣同之。)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。(火象徵。)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(心寂則病微,心躁則痛甚。百端之起,皆自心生,痛癢瘍瘡,生於心也。)諸厥固泄,皆屬於下。(下,謂下焦肝腎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講病症卻不分析根本和枝節,論病卻不辨別陰陽,心神迷失正理,治療反而亂了章法,這樣的醫生就只能算粗工。其實,分析根本和枝節的道理,非常重要卻又很細微,從一件事就可以推知疾病的危害。只要能準確地辨別根本和枝節,就能讓氣血調和,明辨病情,最終取得痊癒。這是醫者應當遵循的準則。

想要了解疾病的機理,就必須知道:各種風邪導致的頭昏眼花都屬於肝臟的病變,因為風的特性是運動,與木氣相同。各種寒邪導致的收縮、緊縮都屬於腎臟的病變,因為寒邪會收縮,與水氣相同。各種氣血鬱結的病症都屬於肺臟的病變,因為秋高氣涼,露氣煙集,天氣寒冷就會導致氣血熱盛,再嚴重就會導致氣血衰竭,觀察這些現象就能理解,氣血鬱結的病症屬於肺臟的病變,因為氣血的運作與金氣相同。

各種濕氣導致的腫脹都屬於脾臟的病變,因為土薄則水淺,土厚則水深,土平則乾燥,土高則濕潤,濕氣的存在與土氣相同。各種熱邪導致的昏迷、抽搐都屬於火氣的病變,因為火象徵著熱。各種疼痛、瘙癢、瘡瘍都屬於心臟的病變,因為心神安靜則病症輕微,心神躁動則疼痛加重,各種病症的起因都源於心神,疼痛、瘙癢、瘡瘍都源於心神。各種厥逆、固澀、泄瀉都屬於下焦的病變,下焦指的是肝腎。

夫守司於下,腎之氣也。門戶束要,肝之氣也。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也。厥力氣逆。固,謂禁固。諸有氣逆上行、及固不禁,出入無度,燥濕不恆,皆由下焦之主守也。)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(上,謂上焦心肺氣也。炎熱薄灼,心之氣也。承熱分化,肺之氣也。熱鬱於上,故病上焦。

此皆五臟之疾病機,由於內動者也。)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(熱之內作。)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(太陽傷濕。)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(炎上之性用也。)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(熱鬱於內,肺脹所生。)諸燥狂越,皆屬於火。(熱盛於胃及四末也。)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下焦,是由腎氣負責守護的。而門戶、束要,則是由肝氣負責守護的。因此,凡是厥、固、泄等病症,都屬於下焦。厥是指氣逆上行,固是指氣禁錮在體內,諸如氣逆上行、固而不禁,出入無度,燥濕不恆等病症,都源於下焦守護失職。

至於痿、喘、嘔等病症,則屬於上焦,也就是心肺之氣。炎熱薄灼,屬於心氣,承熱分化,屬於肺氣。熱氣鬱結在上焦,就會導致上焦的疾病。

以上所述,都是五臟疾病的病機,源於內部的氣血運作失調。

禁鼓慄,如喪神守,是屬於火氣內熱所致。痙項強,則是太陽經受寒濕所致。逆衝上,是屬於炎上之性所致。脹腹大,是屬於熱氣鬱結於內,導致肺氣脹滿所致。燥狂越,是屬於胃及四末熱氣盛盛所致。暴強直,則是屬於風邪入侵所致。

(陽內鬱而陰行於外。)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。(謂有聲也。)諸病胕腫,痛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(諸氣多也。)諸轉反戾,水液混濁,皆屬於熱。(反戾,筋轉也。水液,小便也。)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(上下所出,及吐出尿出也。)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

(酸,酸水及沫也。此皆十二經絡之邪,病機由於外入者也。)故《大要》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。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,而至和平,此之謂也。(深乎聖人之言,有無求之,虛盛責之,如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;熱去復來,晝見夜伏,夜發晝止,時節而動,是無火也,當助其火。

白話文:

陽氣鬱結在內,陰氣則在外流動。凡是有聲音的疾病,敲打起來像鼓聲一樣,都屬於熱症。指的是有聲音的症狀。凡是肌肉腫脹、疼痛酸軟、驚恐害怕的疾病,都屬於火症。指的是氣血過盛。凡是身體轉動反覆、水液混濁的疾病,都屬於熱症。反覆指的是筋絡轉動。水液指的是小便。凡是水液清澈、寒冷的疾病,都屬於寒症。上下所出指的是排泄物和嘔吐物,以及尿液。凡是嘔吐酸水、突然大量下瀉的疾病,都屬於熱症。酸水指的是酸性的嘔吐物和泡沫。這些都是十二條經絡的邪氣入侵,病機是由外而入的。因此《大要》說:要謹慎地把握病機,各司其職,有病症就要尋找原因,沒有病症也要尋找原因,病症嚴重就要責備它,虛弱就要責備它。一定要先掌握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,疏通血氣,使其暢通無阻,達到和平狀態,這就是所謂的治病之道。聖人的話真是深刻,無論是否有病症都要尋找原因,無論虛弱還是強盛都要責備它,比如說大寒而沒有明顯的寒症,熱症也不熱,這就是沒有火氣;熱症消退後又復發,白天出現晚上消失,晚上發作白天停止,隨著季節變化而發作,這也是沒有火氣,應該助長它。

又如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攸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水。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;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;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,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,令上下無礙,氣血通調,則寒熱自和,陰陽調達矣。此言病機,計有十九而言善治之法也。

願言其制。君一臣二,制之小也;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;君一臣三佐九,制之大也。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(夫病之微小者,猶人火也,遇草而炳,得木而燔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故逆其性氣以折之、攻之。病之大甚者,龍火也,遇草而焰,遇水而燔,不知其性,以水濕折之,適足以光焰詣天,物窮方止矣。識其性者,反常之理,以火逐之,則燔灼自消,焰火撲滅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發燒得很嚴重,但用寒涼的方法卻不見效,這是因為身體缺水。如果發燒忽冷忽熱,時而發作時而停止,也是因為缺水,應該要補充水分。如果病人噁心嘔吐,吃不下東西,這是因為體內有熱。如果病人嘔吐後,食物馬上就吐出來,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熱。所以,如果病人發燒卻不退,要考慮是體內缺水;如果病人發燒卻不熱,要考慮是體內缺火。如果發燒的時間不長,要考慮是心氣虛弱;如果發燒的時間不長,要考慮是腎氣不足。有餘的要瀉掉,不足的要補起來,虛弱的要補起來,強盛的要瀉掉,讓上下通暢,氣血流通,那麼寒熱就會自然平衡,陰陽就會自然調和。這些都是關於疾病的機理,總共說了十九種方法來治療。

至於如何制定治療方案,可以用以下的比喻:君主是一,臣子是二,這就是小的治療方案;君主是一,臣子是三,輔佐是五,這就是中等的治療方案;君主是一,臣子是三,輔佐是九,這就是大的治療方案。對於寒症要用熱來治療,對於熱症要用寒來治療,對於輕微的病症要逆著它的性氣來治療,對於嚴重的病症要順著它的性氣來治療。就像小火遇到草就會燃燒,遇到木頭就會更加旺盛,可以用水來滅火,也可以用濕潤的東西來壓制它,所以要逆著它的性氣來治療。而大火遇到草就會變成熊熊烈焰,遇到水就會更加猛烈,如果不懂它的特性,用濕潤的東西去壓制它,反而會讓火焰更加猛烈,最終才會慢慢熄滅。懂得它特性的人,會反其道而行,用火去驅趕它,這樣火焰就會慢慢消散。

夫逆之者,謂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;從之者,謂攻以寒熱從其性,用是以下方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多從少,觀其事也。)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勞者溫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燥者濡之,急者緩之,散者收之,損者益之,逸者行之,驚者平之,上之下之,摩之浴之,薄之劫之,開之發之,適事為故。(量病症候,適事用之。

)帝曰:何謂逆從?伯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(言逆者,正治也。從者,反治也。逆病氣而正治,則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,雖從順病氣,乃反治法也。)帝曰:反治何謂?伯曰: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,其始則同,其終則異,可使破積,可使潰堅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(熱因熱用,熱物冷服,下咽之後,冷體即消,熱性便發。

白話文:

治病要根據病情選擇治療方法,用寒治熱、用熱治寒叫做「逆治」,順應病情用寒治寒、用熱治熱叫做「從治」。具體使用哪種方法,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和表現來決定。例如,堅硬的要削去,外來的要清除,勞累的要溫暖,阻塞的要疏通,停滯的要攻破,乾燥的要滋潤,急躁的要緩和,散亂的要收斂,損傷的要補充,逸散的要收斂,驚恐的要安撫,上升的要下降,摩擦、沐浴、薄敷、劫灼、開導、發散,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。

皇帝問:「什麼叫做逆治和從治?」伯回答:「逆治就是正治,從治就是反治。從治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來選擇,觀察病情發展變化。」(意思是說,逆治就是根據病情採取相反的治療方法,比如用寒治熱、用熱治寒,雖然看似與病情相悖,但實際上是正治之法。從治則是順應病情,用寒治寒、用熱治熱,但這屬於反治之法。)

皇帝又問:「反治是什麼意思?」伯回答:「熱因寒用,寒因熱用,塞因塞用,通因通用,一定要抓住病邪的根本,先治其病因,開始治療的方法可能相同,但最終的結果會不同。這樣可以使積聚的病邪消散,堅硬的病灶潰爛,氣血調和,最終治愈疾病。」(熱因熱用,就是用熱的東西治療熱病,比如用冷水服熱藥,藥物下咽之後,寒冷的藥性就會消失,熱性的藥性就會發揮作用。)

寒固熱用,冷物熱服也。中滿下虛,乃疏啟其中,峻補於下,少服則資壅,多服則宣通,由是而中滿自除,下虛斯實,此則塞因塞用也。又大熱內結,注泄不止,熱宜寒療,結復須除,以寒下之,結散利止,此則通因通用也。投寒以熱,涼而行之,投熱以寒,溫而行之,始同終異,斯之謂也。

)逆之從之,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,疏氣令調,則其道也。(逆,謂逆病氣以正治。從,謂從病氣而反療。逆其氣以正治,使其從順,從其病以反取,令彼調和,故曰逆從也。下疏其氣,令道路開通,則氣感寒熱而為變。)

病之中外何如?從內之外者,調其內;從外之內者,治其外;(各絕其源。)從內之外,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,而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,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而復調其內;(皆謂先除其根。)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(中外不相及,自各一病也。此言治表裡之病人三法:有標本,有先後,有分主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寒症要用熱法,也就是用溫暖的食物或藥物來治療;治療熱症則要用冷法,也就是用冰冷的食物或藥物來治療。

當患者出現上腹部飽脹、下肢虛弱時,應當疏通其上腹部,並增強其下肢的力量。少量服用藥物會加重阻塞,大量服用藥物則能促進通暢,由此就能消除上腹部飽脹,增強下肢力量。這就是「塞因塞用」的原理。

如果患者出現體內熱盛、積聚不散,導致汗出不止的情況,則應該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熱症,並解除積聚。用寒涼的方法可以消除積聚,使汗液減少,這就是「通因通用」的原理。

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熱症,可以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;用溫暖的方法治療寒症,可以達到溫補陽氣的效果。治療的開始和結束看似相同,但實質上卻有區別,這就是「始同終異」的道理。

逆著病氣進行治療,順著病氣進行治療,或者先逆後順,或者先順後逆,疏通氣血使其恢復正常,這就是治病之道。所謂「逆」,是指逆著病氣進行治療;所謂「從」,是指順著病氣進行治療。逆著病氣進行治療,使其順暢;順著病氣進行治療,使其調和,所以稱為「逆從」。疏通下焦的氣血,使其暢通無阻,則氣血會受到寒熱的影響而發生變化。

疾病的內外表現如何呢?如果疾病從內部向外發展,則應調治其內部;如果疾病從外部向內發展,則應治療其外部。如果疾病從內部向外發展,並且在外部表現得更明顯,則應先調治其內部,然後再治療其外部;如果疾病從外部向內發展,並且在內部表現得更明顯,則應先治療其外部,然後再調治其內部。這些都是先消除病根的道理。

如果內外病症互不影響,則應治療主病。內外病症互不影響,各自都是獨立的病症。這段話闡述了治療表裡病的三種方法:一是針對標本,二是把握先後,三是區分主病。

)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而方土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。有病熱者,寒之而熱,有病寒者,熱之而寒,二者皆在,新病復起,奈何治?(謂治之而病不退,反因藥寒熱而隨生寒熱,病之新者。)伯曰:諸寒之而熱者取之於陰;熱之而寒者,取之於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(言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故曰求其屬也。

夫粗工偏淺,以熱攻寒,以寒療熱,治熱未已,而冷疾已生,攻寒日深,而熱病更起,熱起而中寒尚在,寒生外熱不除,欲攻寒則俱熱不前,欲療熱則思寒又止,進退交戰,危極已臻。豈知臟腑之源,有寒熱溫涼之主哉!夫取心者,不必齊以熱;取腎者不必齊以寒,但益心之陽,寒亦通行,強腎之陰,熱之猶可,或治熱以熱,治寒以寒,萬舉萬全。)帝曰:服寒而反熱,服熱而反寒,其故何也?伯曰:治其王氣,是以反也。

白話文:

用熱來治寒,用寒來治熱,這是基本的醫學道理,不能隨便更改。有些人病熱,用寒藥治療反而更熱,有些人病寒,用熱藥治療反而更寒,這兩種情況都可能發生,如果新病又出現,該怎麼治療呢? (意思是治療後病症沒有消退,反而因為藥物的寒熱性而產生新的寒熱症狀。) 伯說:凡是用寒藥治療反而更熱的,是因為病症源自於陰;用熱藥治療反而更寒的,是因為病症源自於陽,這就是所謂的「求其屬」。 (意思是增強火氣的來源,來消除陰寒的病氣,增強水的本源,來抑制陽熱的病氣,因此叫做求其屬。)

粗心淺陋的醫生,只會用熱藥攻寒,用寒藥治療熱,還沒治好熱症,就已經生出寒症了,越是用寒藥攻寒,熱症反而更嚴重,熱症出現後,寒症還在,寒症產生後,外熱還沒消除,想要攻寒,熱症就無法消退,想要治療熱症,寒症就又阻止,進退兩難,病情已經非常危險。他們不明白臟腑的本源,有寒熱溫涼的主宰啊!治療心臟,不一定都要用熱藥;治療腎臟,也不一定都要用寒藥,只要增強心陽,寒症就能通行,增強腎陰,熱症也能消退,甚至可以熱症用熱藥治療,寒症用寒藥治療,萬無一失。

帝說:服用寒藥反而發熱,服用熱藥反而發寒,這是什麼原因呢?伯說:因為是治療了他們的「王氣」,所以才會產生這樣的反效果。

(物體有寒熱,氣性有陰陽,觸王之氣,則強其用也。夫肝氣溫和,心氣暑熱,肺氣清涼,腎氣寒冽,脾氣兼併之,故春以清治肝而反溫,夏以冷治心而反熱,秋以溫治肺而反清,冬以熱治腎而反寒,蓋由補王氣太甚,補王太甚,則臟之寒熱氣多也。)夫五味入胃,各歸其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
(夫入肝為溫,入心為熱,入肺為清,入腎為寒,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,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,故各從本臟之氣用爾。故久服黃連、苦參而反熱者,此其類也,餘味皆然。但人意疏忽,而不能精候耳。故曰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氣增不已,臟氣偏盛,臟有偏絕,則有暴夭者,故曰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

白話文:

萬物都有寒熱之分,氣性也有陰陽之別,如果過度滋補人體的正氣,就會加強其作用。肝氣溫和,心氣炎熱,肺氣清涼,腎氣寒冷,脾氣兼具各種性質。因此,春天以清涼之物來調治肝氣,反倒溫和;夏天以清涼之物來調治心氣,反倒炎熱;秋天以溫暖之物來調治肺氣,反倒清涼;冬天以溫暖之物來調治腎氣,反倒寒冷。這是因為過度滋補正氣,就會導致臟腑的寒熱之氣過盛。五味入胃,各有其偏好,所以酸味先入肝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辛味先入肺,鹹味先入腎。長期服用這些味道,就會增加相應臟腑的氣。這是萬物變化之常理。但氣增多了,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早夭。五味入肝則溫,入心則熱,入肺則清,入腎則寒,入脾則至陰,兼具四氣。所有這些都屬於增加其味,增強其氣,所以都會影響相應臟腑的氣性。長期服用黃連、苦參,反倒會感到炎熱,其他味道也一樣。只是人們經常疏忽,沒有仔細觀察。因此說,長期服用會增氣,這是萬物的變化規律。如果氣增長不止,臟氣偏盛,某個臟腑出現偏衰,就會導致早夭。所以說,氣增長久了,就會導致早夭。

是以服餌百藥,不具五味,不借四氣,而久服之,雖且獲益,而久必致暴夭。此之謂也。絕粒服餌,則不暴亡,斯何由哉!無五穀味資助故也。復令食谷,其亦夭焉。)調氣之方,必別陰陽,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,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者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,(病有中外,治有表裡。

在內者,以內治法和之,在外者,以外治法和之;其次大者,以平氣法平之;盛甚不已,則奪其氣令其衰也。假如小寒之氣,溫以和之,大寒之氣,熱以取之,甚寒之氣,則下奪之,奪之不已,則逆折之,折之不盡,則求其屬以衰之,小熱之氣,涼之和之;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;甚熱之氣,則汗發之;發之不盡,則逆制之,制之不盡,則求其屬以衰之,故曰:汗之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。攸,所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服用各種藥物,若不符合五味之性,不借用四氣之力,長期服用下去,縱然暫時獲益,但久了必定導致暴亡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絕粒服餌,則不暴亡」,因為沒有五穀的滋養,所以不會暴亡。但若再讓病人食用五穀,也會導致夭折。調節氣機的方法,必須辨明陰陽,確定病症的內外,各守其位,內病用內治法,外病用外治法。其次,對於病情較重的,用平氣法來調整;病情十分嚴重,則要奪其氣令其衰弱。例如,輕微的寒氣,用溫和的方法調理;嚴重的寒氣,用熱力來治療;極度嚴重的寒氣,則用下法奪其寒氣;如果奪其寒氣不徹底,則用逆折法;逆折法仍不奏效,則要尋找其相應的屬性來使之衰弱。輕微的熱氣,用涼的方法調理;嚴重的熱氣,用寒涼的方法治療;極度嚴重的熱氣,則用汗法發散;如果發散不盡,則用逆制法;逆制法仍不奏效,則要尋找其相應的屬性來使之衰弱。因此,說「汗之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」就是這個道理。

)謹道如法,萬舉萬全,氣血正平,長有天命。(守道以行,舉無不中,故能驅役草石,召遣神靈,血氣保平和之候,天真無耗竭之由。)

白話文:

謹慎地遵循正確的方法,做事萬無一失,氣血保持平和,就能長久享有自然的壽命。遵循道而行,做事沒有不成功的,因此能夠駕馭草木金石之力,調動神靈,氣血保持平和,自然的純真之氣不會有耗盡的時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