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8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8)
1. 外障內障
《醫余錄》云:有患赤眼腹痛脾虛,不能飲食,肝脈盛,脾脈弱、用涼藥治肝,則脾愈虛,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,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,殺肝而益脾,一治兩得矣。
一人生平好飲熱酒,忽目盲脈澀,此因熱酒所傷,胃中汙濁之血,凝滯於內,阻隔清陽之氣,不能歸明於目也。丹溪以蘇木作湯,調人參末與之,服二日,鼻及手掌皆紫黑,此病退而滯血已行,乃與四物加蘇木、桃仁、紅花、陳皮,煎調人參末,服數日而愈。此丹溪以血蓄於中,則沖和胃氣傷矣。
故消瘀藥中,佐以人參,則胃氣得以行,蓄血因之下,滯既去而無氣無傷,眼目自著光明之用矣。
凡目忽不明者,皆為陽虛氣脫,宜用補氣之藥,追回者也。然有臥濕冒濕而得之者,又宜於溫補劑中,加以白朮、茯苓燥濕之味。若視歧者,精散也。腎膽之汁不足,心肝之火獨炎,則陽光失其倚,而神水不能斂重,則瞳神散大也。
患目昏者,不拘時候,靜坐閉息,以兩目輪左轉七遍,右轉七遍,緊閉少時,忽大睜開,久行勿閉,則鬱火濁陰運出,清陽精氣獨光。
治翳當辨其起自何經?及翳形何色?各加引經藥。如東垣治一婦,綠色自下而上,知其陽明來也。但綠非五臟正色,殆肺腎相合而為病也。乃就書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,諦視之與翳同,則肺腎為病無疑矣。乃以瀉肺腎之邪為君,以陽明藥為使,服之甚效。他日復病者三,其所從來之經,與翳色各異、因思必經脈不調,以致目病不已,詢之果然,遂用養血滋陰藥作丸服之,而永不發,觀此則辨色分經,詎可忽哉!
治眼有以三稜針,刺出血而愈者,即《內經》「血宜決之」之義。然必初起血盛而熱者宜之,在太陽陽明二經方可,蓋二經氣血俱多故耳。他經出血,其病轉劇,故曰:刺太陽陽明則目愈明;刺少陽陽明則目愈昏。
東垣治一人,因用豬肉煎餅,與蒜醋同食,復大醉而臥熱坑,次日瞳子散大,視物不真,諸方不應,乃以酒炒芩連,瀉熱為君,歸身生地,養血涼血為臣,五味子酸收瞳神散大,人參、二冬、地骨皮、生甘草、枳殼,苦甘補中,抑氣為佐,柴胡引經為使,服之頓愈。
丹溪治一壯年人,早起忽視物不見,就睡片時,略見而不明,食減倦甚,其脈緩大,重則散而無力,意其中濕所致,詢之果臥濕地半月,乃以白朮為君,黃耆、陳皮為臣,附子為使,十劑而愈。皆治本之神見也。
海藏治一女,及笄而病,目三年紅腫難開,服散風清熱之藥反生翳,從銳眥遮瞳神,右目之翳,從下而上,其脈短而實。潔古曰:短為有積。《經》曰:從內走外者。少陽病;從下上者,陽明病。乃少陽陽明有積滯於中,抑遏臟腑,以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乃以云積之藥,加黃連、龍膽草,每早化服一丸,一日便下黑血塊,如黑豆大,而甚堅硬,由是翳退目明矣。
白話文:
外障內障
《醫餘錄》記載:有人患上紅眼病、腹痛、脾虛,不能進食,肝脈強盛,脾脈虛弱。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肝,會使脾更加虛弱;如果用溫熱藥物治療脾,會使肝更加強盛。但是,如果在溫和的藥物中加倍使用肉桂,既能抑制肝氣,又能補益脾氣,這樣就能一次治療兩種病症。
有個人平時喜歡喝熱酒,突然眼睛失明,脈搏澀滯。這是因為熱酒傷了身體,導致胃中污濁的血液凝結在體內,阻礙了清陽之氣上升到眼睛。朱丹溪用蘇木煮湯,加入人參末給他服用。服藥兩天後,鼻子和手掌都變成紫黑色,這是病情好轉、瘀血已經開始運行的表現。接著再用四物湯,加入蘇木、桃仁、紅花、陳皮,煎好後調入人參末給他服用,幾天後就痊癒了。朱丹溪認為這是因為體內積蓄了瘀血,傷害了胃氣。
所以,在使用活血化瘀藥物的同時,佐以人參,就可以使胃氣運行,瘀血也能夠順利排出。瘀血消散後,身體的氣機沒有損傷,眼睛自然就能恢復光明。
凡是眼睛突然看不清楚的人,大多是因為陽氣虛弱、氣機脫失,應該使用補氣的藥物來幫助恢復。但是,也有人是因為睡在潮濕的地方或者冒著潮濕的空氣而導致的,這種情況就應該在溫補的藥方中加入白朮、茯苓等燥濕的藥材。如果看東西有重影,這是因為精氣耗散。腎和膽的津液不足,心和肝的火氣過旺,導致陽氣失去依託,神水無法收斂,瞳孔就會散大。
患有眼睛昏花的人,不論什麼時候,都可以靜坐閉氣,用兩眼輪流向左轉七圈,再向右轉七圈,然後緊閉雙眼片刻,再突然睜開,接著盡量不要閉眼。這樣就能使體內的鬱火濁陰排出去,清陽精氣就會獨自發光。
治療眼翳要辨別它出自哪條經絡?以及眼翳是什麼顏色?然後再選用能引導藥力到對應經絡的藥物。就像李東垣治療一位婦女,她的眼翳是綠色的,從下往上長,知道這是陽明經的問題。但是綠色並不是五臟的正常顏色,應該是肺和腎的病變。就找來書畫家,用墨汁調和膩粉,調成和眼翳一樣的顏色,仔細觀察,確實相同,確定是肺和腎的問題。於是就用瀉肺腎邪氣的藥物為主,用陽明經的藥物為輔,服用後效果很好。後來又有三個人得了同樣的病,他們發病的經絡和眼翳的顏色都不同。李東垣認為這一定是經脈不調導致的眼睛疾病,詢問後果然如此。於是就用養血滋陰的藥物製成藥丸服用,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病。由此可見,辨別眼翳的顏色和經絡是多麼重要啊!
治療眼睛疾病,有的人用三稜針刺破血管放出瘀血就能痊癒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有瘀血應當決開」的意思。但是,這種方法只適合剛發病,血熱且旺盛的人,並且要在太陽和陽明這兩條經絡才可以。因為這兩條經絡的氣血都比較多。如果在其他經絡放血,病情反而會加重。所以說,刺太陽和陽明經,眼睛就會恢復光明;刺少陽和陽明經,眼睛就會更加昏暗。
李東垣曾經治療一個人,因為吃了用豬肉做的餅,又和蒜醋一起吃,然後大醉後睡在熱炕上。第二天,瞳孔散大,看東西不清楚,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效果。李東垣就用酒炒黃芩和黃連,以瀉熱為主;用當歸身和生地黃,以養血涼血為輔;用五味子收斂散大的瞳孔;再用人參、麥冬、天冬、地骨皮、生甘草、枳殼,苦甘藥物來補益中氣,抑制過盛的氣機;最後用柴胡引導藥力到病變的經絡。服用後,很快就痊癒了。
朱丹溪曾經治療一位壯年人,早上起床突然看不見東西,躺一會兒,稍微能看見一點,但是仍然不清楚,而且食慾減少,感覺很疲倦。他的脈象緩慢而大,按重了感覺散亂無力。朱丹溪認為這是體內濕氣過重導致的。詢問後,得知他曾在潮濕的地方睡了半個月。於是就用白朮為主藥,黃耆、陳皮為輔藥,附子為使藥,服用十劑就痊癒了。這些都顯示了對症治療的神奇效果。
張海藏曾經治療一位少女,到了及笄之年卻患上眼病,眼睛紅腫了三年都難以睜開。吃了祛風清熱的藥物反而長了眼翳,從眼睛內角開始遮住瞳孔。右眼的眼翳,是從下往上長的,她的脈象短而實。張潔古說過:「脈短表示有積聚。」《經》中說:「從內向外走的病變,屬於少陽;從下往上走的病變,屬於陽明。」於是,張海藏認為這是少陽和陽明經有積滯,抑制了臟腑,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。於是就用了消積的藥物,加入黃連、龍膽草,每天早上服用一丸。服藥後,一天就排出黑色的血塊,像黑豆一樣大,而且很堅硬。從此,眼翳消退,眼睛就恢復光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