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女科精要卷十六 (4)
女科精要卷十六 (4)
1. 熱入血室
《金匱》曰:婦人傷寒發熱,經水適來,晝日明瞭,暮則譫語,如見鬼狀,此為熱入血室,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也。此言發熱病之初也。經水適來,邪盛而經氣亦盛,寒邪傷榮,故邪與血搏,血屬陰主夜,故晝則雖熱而明瞭,暮則入陰分,邪挾陰氣而為譫語,如見鬼狀者,譫之甚也。此為熱入血室。
然血室雖在內,而表邪實未嘗犯胃及上二焦,故治法亦惟和表邪,兼清血室之熱足矣。誤以為客邪入內攻之,則伐及無辜,導邪入內矣。故曰無犯胃氣,及上二焦,必自愈也。然沖為血海,即是血室,衝脈得熱則逼血下行,男子亦有之,不獨婦人也。
白話文:
《金匱要略》說:婦女患傷寒發熱,正值月經來潮,白天神志清醒,到了晚上卻胡言亂語,像看見鬼魂一樣,這是熱邪侵入血室的症狀。治療此病,只要不犯胃氣和上焦,自然會痊癒。
這段文字說的是發熱病剛開始的狀態。月經來潮,邪氣正盛,而經氣也旺盛,寒邪侵犯了營氣,所以邪氣與血液相搏。血液屬陰,主夜,所以白天雖然發熱,但神志清醒,到了晚上進入陰分,邪氣挾著陰氣,就出現胡言亂語,像看見鬼魂一樣的現象,這是神志昏迷的嚴重表現。這就是熱邪侵入血室。
然而,血室雖然在內,但表邪並沒有真正侵入胃氣和上焦,所以治療方法也只須調節表邪,同時兼顧清熱血室即可。如果誤以為是客邪入內而攻擊它,就會傷及無辜,反而把邪氣引導到內部。所以說,不犯胃氣和上焦,自然會痊癒。
不過,沖脈是血海,也就是血室,沖脈得熱就會逼使血液下行,男子也有這種情況,不只是婦女。
2. 血分水分
《金匱》曰:病有血分、水分,何也?經水前斷,後病水,名曰血分,此病為難治。先病水,後斷經,名曰水分,此病易治。蓋去水,後斷經,名曰水分,此病易治。蓋去水,其經自下也。《聖濟》曰:血分者,經水通之際,因寒熱傷其衝任,氣壅不行,播在皮膚,邪氣相搏,經血分而為水,發為浮腫,故曰血分,久不治積成水腫,即難治。
水分者,以水氣上溢皮膚,散於四肢,發為浮腫,蓋腎者,胃之關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,病水而經乃斷矣。《證治》又曰:經事不通,血入四肢,化為水,遂成腫滿,非獨產後為然,名曰血分,誤作水治,其害不小,宜調經散,蓋氣者,水之母,血者,氣所化,非氣無法以生血,非血無以養氣。
白話文:
《金匱》說:疾病有血分和水分,這是怎麼回事呢?月經來潮前就停止,之後生病起水腫,叫做血分,這種病難治。先生病起水腫,之後月經才停止,叫做水分,這種病比較容易治。因為去除水腫,月經自然就會來。
《聖濟》說:血分指的是月經來潮期間,因為寒熱傷了衝任二脈,氣機阻塞不通,停留在皮膚,邪氣互相搏鬥,經血分散而變成水,導致浮腫,所以叫做血分,久治不愈就會積成水腫,那就難治了。
水分指的是水氣上溢到皮膚,散佈到四肢,導致浮腫,這是因為腎臟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所以水氣聚積,按照其性質,就變成水腫,而月經就停止了。《證治》還說:月經不順暢,血液進入四肢,化為水,就導致腫脹,不只是產後才會這樣,這就是血分,誤認為水腫來治療,危害不小,應該用調經散,因為氣是水的母親,血是氣所化,沒有氣就無法生血,沒有血就無法滋養氣。
若經水不通,則血病氣亦病,豈有水不通而能化血乎?血不通而化水者,乃是氣壅不能化血而成水也,觀桃仁丸可見矣。
白話文:
如果月經不順暢,那麼血液和氣都會出問題,怎麼可能月經不順還能生成血液呢?血液不流通而轉變為水狀的情況,是因為氣滯無法將血液轉化,反而形成了水狀物,從桃仁丸的使用就可以看出這一點。
3. 炙臠梅核
《金匱》曰:婦人咽中,有如炙臠,半夏厚朴湯主之,炙臠乾肉也。咽中貼貼,如有炙肉,吐之不出,吞之不下,此病不因腸胃,故不礙飲食;二便不因表邪,故無骨痛寒熱,乃氣為積寒所傷,不與血和,血中之氣,溢而浮於咽中,得水濕之氣,凝結難移,男子亦間有之。藥用半夏厚朴湯,乃二陳去陳皮、甘草,加厚朴、紫蘇、生薑也。
專治婦人七情之氣,鬱滯不散,結成痰涎,或如梅核,在咽咯咽不下,或中脘痞滿,氣不舒暢,或痰飲中滯,嘔逆惡上,並可取效。蓋半夏降逆,厚朴散結,生薑、茯苓宜至高之滯,而下其濕,蘇葉味辛氣香,色紫性溫,能入陰和血,則氣與血和,即不復上浮也。
白話文:
《金匱》記載:婦女咽喉中,感覺有如炙肉般,可用半夏厚朴湯治療。炙臠指的是乾肉。咽喉中黏黏的,像是卡了炙肉,吐不出也吞不下,這種病症並非因腸胃所致,所以不影響飲食;大小便也不受外邪影響,因此沒有骨痛、寒熱等症狀,這是由於氣被寒氣所傷,無法與血氣融合,血氣中的氣溢出浮在咽喉中,遇上濕氣凝結難以移動,男子偶爾也會發生這種情況。藥方採用半夏厚朴湯,也就是二陳湯去除陳皮、甘草,再加入厚朴、紫蘇、生薑。
此方專治婦女因七情郁結不散,形成痰涎,感覺像梅核卡在喉嚨,吞不下去,或心口悶脹,氣不順暢,或痰飲停滯,嘔吐反胃,都能有效治療。這是因為半夏降逆氣,厚朴散結,生薑、茯苓可去除上焦的滯留物,並引導濕氣向下,蘇葉辛香溫,顏色紫,可入陰和血,這樣氣血融合,就不會再浮上咽喉了。
4. 癥瘕痃癖
痃者,近臍左右,各有一條,筋脈急痛,大者如臂,次者如拳,因氣而成,如弦之狀,故名曰痃。癖者,僻在兩肋之間,有時而痛,故名曰痃。癖者,僻在兩肋之間,有時而痛,故名曰癖。疝者,痛也。瘕者,假也,假物成形,推移乃動也。若傷食成塊堅而不移,名曰食癥。
瘀血成塊,堅牢不移,名曰血癥。積在腸胃之間與臟氣結搏堅牢,雖推之不移,名曰癥,言其病形可徵驗也。氣壅塞而為痞,言其氣痞塞不宣暢也。大抵推之不動為癥,推之動為瘕也。
至疝與痃癖則與痛俱,痛即現,不痛即隱,在臍左右為痃,在兩肋間為癖,在小腹牽引腰脅為疝,總因婦人臟腑虛弱,經行不忌生冷,痰血飲食,結聚成塊,與臟氣相持,日漸生長,牢固不安,得冷則發,大痛欲死,然有異於丈夫者,非因產後血虛受寒,或因經來取冷過度,不獨飲食失節,多挾血氣所成。其脈弦急者生,虛弱微細者危。
白話文:
痃位於肚臍左右兩側,各有一條筋脈,疼痛且緊繃,大的像手臂,小的像拳頭,因氣而形成,像弦的形狀,所以叫做痃。癖則偏在兩肋之間,偶爾會疼痛,所以叫做癖。疝是指疼痛。瘕是指假物形成,會移動。如果傷食成塊,堅硬且不移動,叫做食癥。
瘀血成塊,堅硬牢固且不移動,叫做血癥。積聚在腸胃之間,與臟氣結合,堅硬牢固,即使推動也不移動,叫做癥,指其病狀可見。氣阻塞而形成痞,指氣阻塞不通暢。總之,推不動的叫做癥,能推動的叫做瘕。
疝、痃、癖則伴隨著疼痛,疼痛時就出現,不痛時就隱藏,在肚臍左右兩側的是痃,在兩肋之間的是癖,在小腹牽引腰脅的是疝。這些疾病都是由於婦女臟腑虛弱,經期不忌生冷食物,痰血飲食積聚成塊,與臟氣相持,日漸增長,牢固不穩,遇冷就發作,疼痛難忍,甚至想死。但跟男人不同的是,婦女患病通常是因為產後血虛受寒,或經期貪涼,不只飲食失節,還多伴隨血氣凝結而成。脈象弦急者為生,虛弱微細者為危。
善治者,調補脾胃為主,佐以消導。若形氣充實者,調其氣而破其血,消其食而豁其痰,衰其大半而止,不可猛攻,以傷元氣,病重則病受之,病輕則胃氣受傷矣。或云,待塊消盡而後補養,則胃氣之存也。幾希不惟不勝治。終亦不可治也。
白話文:
治療疾病的最佳方法,是以調理脾胃為首要,再輔以消導的方法。如果患者形氣充實,應該調整其氣機,破除血瘀,消解積食,豁通痰結,使病情逐漸減輕而止,不可猛烈進攻,以免傷及元氣。疾病嚴重者,會加重病情;疾病輕微者,也會損傷胃氣。
有些人主張,等病塊完全消失後再進行補養,這樣才能保存胃氣。這種觀點實在是太過於保守,不僅治不好病,最終甚至可能導致無法治療。
5. 乳症
婦人之乳,男子之腎,皆性命之根也。人之氣血周行無間,寅時始於手太陰肺經,出於雲門穴,穴在乳上,丑時歸於足厥陰肝經,入於期門穴,穴在乳下。出於上,入於下,肺領氣,肝藏血,乳正居於其間也。其足陽明之脈,自缺盆下於乳。又衝脈者,起於氣街,並足陽明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,故乳房屬足陽明胃經,乳頭屬足厥陰肝經。
婦人不知調養,有傷衝任,且忿怒所逆,鬱悶所遏,厚味所釀,以致厥陰之氣不行,陽明之血熱甚,或為風邪所容,則氣壅不散,結聚乳間,或硬或腫,疼痛有乳核,漸至皮膚焮腫,寒熱往來,謂之乳癰。風多則硬腫色白,熱多則焮腫色赤,不治則血不流通,氣為壅滯,而與乳內津液相搏,瘍化為膿。治之之法,凡初起寒熱焮痛,即發表散邪,疏風清胃,速下乳汁,導其壅塞,則病可愈。
白話文:
女人的乳房和男人的腎臟,都是生命之根本。人體的氣血循環無阻,寅時(凌晨 3-5 點)開始於手太陰肺經,從雲門穴(位於乳房上方)出來,丑時(凌晨 1-3 點)回到足厥陰肝經,進入期門穴(位於乳房下方)。從上方出來,下方進入,肺主氣,肝藏血,乳房正好位於二者之間。
足陽明胃經的經脈,從缺盆(鎖骨上窩)往下,經過乳房。而衝脈,從氣街(會陰穴)開始,與足陽明胃經並行向上,經過臍部,到達胸部散開,所以乳房屬於足陽明胃經,乳頭屬於足厥陰肝經。
如果婦女不懂得調養身體,傷了衝任二脈,又經常生氣,情緒鬱悶,飲食過於肥膩,就會導致厥陰之氣運行不暢,陽明之血熱盛,或者受到風邪侵襲,則氣血淤積不散,在乳房之間凝結,形成硬塊或腫塊,疼痛,出現乳核,逐漸發展成皮膚紅腫,發熱發冷,稱為乳癰。
風邪較多則硬塊腫脹,顏色發白;熱邪較多則紅腫,顏色發紅。如果不治療,血氣不通暢,氣血淤滯,與乳房內部的津液相搏,就會形成潰瘍化膿。
治療方法是,凡是剛開始出現發熱、紅腫、疼痛的,就要使用疏風解表、清熱解毒的藥物,快速排出乳汁,疏通阻塞,這樣疾病就能痊癒。
若不散而不易成膿,宜用托裡;若潰後肌肉不生,膿水清稀,宜補脾胃;若膿出反痛,發表散,宜調榮衛;若晡熱焮腫作痛,宜補陰血;若食少作嘔,宜補胃氣。切戒清涼解毒,反傷脾胃也。
乳癰者,俗呼曰吹乳。吹者,風也。風熱結汨於乳房之間,血脈凝注,久而不散,潰腐為膿。凡忽然壅腫結核色赤,數日之外,焮痛脹潰,稠膿湧出,此屬膽胃熱毒,氣血壅滯,名曰乳癰,為易治。
治法:青皮疏厥陰之滯,石膏清陽明之熱,生草節解毒而行汙濁之血,荊防散風而兼助藥達表,栝蔞,沒藥、青桔葉、角刺、金銀花、土貝母、當歸及酒佐之,毋非疏肝和血解毒而已。加艾隔蒜灸二三十壯於痛處最效。切忌刀針傷筋潰脈,為害不小。
白話文:
如果乳房腫塊不化膿,應該使用引導毒素外出的藥物;如果潰爛後肉不生,膿水稀薄,應該補脾胃;如果膿出來後還疼痛,應該疏通經絡、調節氣血;如果下午發熱、腫脹疼痛,應該補陰血;如果食慾不振、想吐,應該補胃氣。絕對不要使用清涼解毒的藥物,否則會傷脾胃。
乳癰,民間俗稱吹乳。吹,指的是風。風熱之邪侵入乳房,導致血脈淤積,久而久之,就會潰爛化膿。如果突然出現乳房腫塊,顏色發紅,幾天後疼痛、腫脹、潰爛,流出濃稠的膿液,這就是膽胃熱毒、氣血淤滯導致的乳癰,屬於容易治療的病症。
治療方法是使用青皮疏通厥陰經的鬱滯,石膏清熱解毒,生草節解毒並排除污濁的血,荊防散散風並幫助藥物到達體表,栝蔞、沒藥、青桔葉、角刺、金銀花、土貝母、當歸等藥物,加上酒一起服用,都是為了疏肝和血、解毒。在疼痛的地方用艾灸隔著蒜灸二三十壯,效果最佳。絕對不能用刀針傷筋破脈,這樣危害很大。
有因婦人所乳之子膈有滯痰,口氣焮熱,含乳而睡,熱氣吹入乳房,凝滯不散,遂生結核。若初起時忍痛揉軟,吮去乳汁,即可消散。失此不治,必成癰腫。亦有因小兒斷乳後,不能回化,或婦人乳多,嬰孩少飲積滯凝結,又或經候不調,逆行失道。又有邪氣內郁,結成癰腫。
初發時,切勿用涼藥,蓋乳本血化,不能漏泄,遂結實腫,乳性清寒,又加涼藥,則陰爛宜也。惟涼藥用之,既破之後則佳。如初發時宜用南星、薑汁敷之,可以內消,更加草烏一味,能破惡血逐塊,遇冷則消,遇熱則潰。更加乳香、沒藥以定痛。內則用栝蔞仁、十宣散、通氣散間服之。
白話文:
婦女哺乳時,若孩子體內有痰積,導致口氣熱,含著乳汁睡覺,熱氣會吹進乳房,凝結不散,就容易形成結核。初期只要忍痛揉軟,吸出乳汁,就能消散。錯過了這個時機不治療,就會變成癰腫。此外,孩子斷奶後乳汁無法完全吸收,或婦女乳汁過多,孩子喝不完積累在乳房,或是經期不調,逆行失常,都會導致乳汁淤積。再加上體內邪氣郁結,就更容易形成癰腫。
初期切忌使用涼藥,因為乳汁是血液轉化而來,不能過度泄漏,否則容易結塊變硬。乳汁本性清寒,再用涼藥,就會加重陰寒,導致潰爛。只有等到結塊化膿後,才可以使用涼藥。初期可以用南星、薑汁敷在患處,能消腫散結,再加入草烏,可以破除惡血,逐散結塊,遇冷則消,遇熱則潰。另外,還可以加乳香、沒藥止痛。內服可以使用栝蔞仁、十宣散、通氣散等藥物。
然年四十以下者,治之多瘥,以氣血旺故也。五十以上者,慎勿治之,多死,以天癸絕也,不治自能終其天年。若欲加治,惟調補氣血為主。
婦人有憂怒抑鬱,朝夕積累,脾氣消阻,肝氣橫逆,氣血虧損,筋失榮養,鬱滯與痰結成隱核,不赤不痛,積之漸大,數年而發,內潰深爛,名曰乳岩,以其瘡形似巖穴也,慎不可治。此乃七情所傷,肝經氣血枯槁之證。
治法:焮痛寒熱初起,即發表散邪,疏肝之中,兼以補養氣血之藥,如益氣養榮湯,加味逍遙散之類,以風藥從其性,氣藥行其滯,參、耆、歸、芍補氣血,烏藥、木通疏積利壅,柴、防、蘇葉表散,白芷除膿通榮衛,官桂行血和脈。輕者多服自愈,重者尚可延年。若以清涼行氣破血,是速其亡也。
白話文:
四十歲以下的患者,治療效果較好,因為氣血旺盛。五十歲以上的患者,要謹慎治療,死亡率高,因為天癸已絕,不治療也能自然終其天年。若要治療,只需調補氣血為主。
女性若因憂怒抑鬱,日積月累,脾氣消沉,肝氣逆亂,導致氣血虧損,筋脈失養,鬱滯與痰結合成隱藏的腫塊,不紅不痛,逐漸增大,数年後才發病,內部潰爛深重,稱為乳岩,因為腫塊形狀像巖穴。這種病症不可輕易治療,是七情所傷,肝經氣血枯竭的表現。
治療方法:如果腫塊剛開始出現發熱疼痛,就要用發表散邪、疏肝理氣的藥物,同時配合補養氣血的藥物,例如益氣養榮湯、加味逍遙散等。風藥能順應病邪,氣藥能行氣止痛,參、耆、歸、芍補氣血,烏藥、木通疏通積滯,柴、防、蘇葉發表散邪,白芷清熱解毒,官桂活血化瘀。病情輕微的患者,服用藥物即可痊癒,病情嚴重的也能延年益壽。如果用清涼行氣破血的藥物,反而會加速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