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3)

1. 宣明防風散

治鼻淵濁涕。

黃芩,甘草(炙),人參,川芎,麥冬(去心,各五錢),防風(二錢五分),為末,百沸湯,每服一錢。

白話文:

藥方成分包含黃芩、炙甘草、人參、川芎、去心麥冬(以上各五錢),以及防風(二錢五分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煮沸多次的熱水來沖泡,每次服用量為一錢。」

2. 茜根散

治衄血不止。

阿膠(蛤粉炒),茜根,黃芩(各一兩),生地,側柏葉(各一兩),甘草(炙,五錢),水煎服。

一方

治鼻衄,用山茶花為末,童便薑汁酒調下。有加鬱金者。又方,用大蒜搗泥,隨左右貼足心。又法,左鼻衄,以線扎左手中指,右如之,兩鼻者,雙手俱扎。

白話文:

【茜根散】

這帖藥方是用來治療鼻血不止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有:阿膠(需與蛤粉一同炒過)、茜草根、黃芩、生地、側柏葉(以上各需一兩),以及甘草(需先炙過,用量五錢)。所有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另一個方法,

若要治療鼻出血,可將山茶花研磨成粉末,再用童子尿、薑汁和酒混合調和後服用。也有在這個配方中添加鬱金的做法。另外一個方法是,將大蒜搗成泥狀,然後依據出血鼻孔的左右,貼在腳底心的位置。

再一個做法是,如果左鼻孔出血,就用繩子綁住左手中指;如果是右鼻孔出血,就綁右手中指;如果兩邊鼻孔都出血,那就兩手的手指都要綁上。

3. 輕黃散

治瘜肉。

輕粉(一錢),雌黃(五錢),杏仁(一錢,去皮尖),麝香(少許),先將杏仁搗成泥,余藥研細勻,收瓷合蓋定,夜臥點米粒許於鼻中,夜一次。

白話文:

[輕黃散]用於治療瘜肉。

所需材料為:輕粉一錢,雌黃五錢,杏仁一錢(需去除外皮和尖端部分),麝香少量。首先,將杏仁搗成泥狀,然後將其餘藥材研磨成細粉並混合均勻,儲存於瓷器內密封。在晚上睡覺前,取米粒大小的藥物放入鼻子中,每晚使用一次。

4. 治赤鼻酒齄

黃柏,苦參,檳榔(各等分),為末,以豬脂調敷。

白話文:

治療紅鼻子(酒糟鼻)的方法:取黃柏、苦參、檳榔各等量,研磨成粉末後,用豬油調和均勻,然後塗敷在患處。

5. 消鼻痔方

瓜蒂(炒),甘遂(各四錢),白礬(枯),螺青(炒),草烏尖(各五分,炒),為末,用真麻油搜和丸,如鼻孔大,將藥納鼻,達痔肉上,其肉化為水,一日一次。

一方

治鼻下一道赤者,名曰䘌。以黃連末敷之。

白話文:

[消除鼻息肉的處方]

處方內容:將瓜蒂(炒過)、甘遂(各四錢)、白礬(煅燒至乾燥)、螺青(炒過)、草烏尖(各五分,炒過)研磨成粉末。使用純正的麻油調和成丸,丸的大小與鼻孔相仿。然後將藥丸放入鼻孔內,讓藥物接觸到息肉上,能使息肉組織溶解成水狀,每日使用一次。

另一處方:

針對鼻子下方有一條紅色症狀,這種情況被稱為鼻瘜肉。處理方法是將黃連研成粉末後敷在患部。

6. 兒科唇口病

唇本脾之外候,然足陽明之脈,亦起於鼻,而環於唇,故凡停滯傷脾,必氣粗唇堅而發腫,名曰唇腫。至有傷寒,或發驚候,是以眉稜骨痛,厥熱眩悶,氣穢頤浮,或舌苔,或齒擊,或狂逆,則又色白腫甚,名曰繭唇。至若胃傷極而唇糜,壯熱穢甚見痘者,名曰胃爛唇梟,十救一二。

如憂愁勞極,滿唇破裂者,亦名口糜。如風寒乍乘,唇青帶白者,宜溫胃驅風。如吐後而唇白者,治宜養胃調氣。如怒氣上衝,唇青者,治宜順氣,平肝和胃。更有唇口蠕動者,脾虛不能收攝也。誤治為痰,則津液愈枯,筋脈失養,抽搐諸候來矣。

口瘡者,心脾蘊熱也。小兒陰氣未生,陽熱偏盛,又因將養過溫,心脾積熱,熏蒸於上而成瘡,治宜瀉心化毒,清涼為主。若月內諸病,而口無涎沫者,凶。

白話文:

[兒科脣口疾病]

嘴脣本是反映脾臟健康狀況的外部指標,然而足陽明胃經的脈絡,也是從鼻子開始,繞行到嘴脣周圍,因此,只要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影響到脾臟,必然會導致呼吸粗重、嘴脣堅硬並且腫脹,這種症狀稱作脣腫。對於感冒或出現驚嚇徵兆的小孩,可能會出現眉骨疼痛,頭暈目眩,噁心,口氣臭,下顎浮腫,舌苔,牙齒咬合異常,或精神錯亂,這時嘴脣會變得更白且腫脹,稱作繭脣。如果胃部受損嚴重,嘴脣潰爛,高燒且口氣惡臭,同時出現水痘,稱為胃爛脣梟,這類病情十個中只能救治一兩個。

像因為過度憂慮勞累,導致嘴脣全部破裂的,也稱作口糜。如果因為風寒突然侵襲,導致嘴脣呈現青白色,應當溫暖胃部,驅除風寒。如果嘔吐後嘴脣變白,治療應該注重調理胃部,調節氣血。如果因為怒氣上沖,導致嘴脣發青,治療應該順暢氣血,平衡肝臟與胃部的功能。此外,如果嘴脣和嘴巴不停抽動,可能是脾虛不能有效控制肌肉的結果,如果誤診為痰多,則津液會更加乾燥,筋脈缺乏養分,各種抽搐徵兆就會接踵而至。

口腔潰瘍,通常是心臟和脾臟熱氣過盛所致。小孩陰氣尚未充足,陽氣過剩,再加上照顧過度溫暖,導致心臟和脾臟熱氣聚集,上炎形成潰瘍,治療應以清熱解毒,涼血為主。如果在一個月內各種疾病纏身,但口中沒有口水,這是不祥的徵兆。

7. 清胃散

治舒舌弄舌。

防風,黃芩,天花粉,厚朴(姜炙),石膏,枳殼,黃連,陳皮,甘草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舌頭不自主伸縮或玩弄舌頭的情況。

使用藥物包含:防風、黃芩、天花粉、厚朴(需用薑來炒製)、石膏、枳殼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,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8. 青液散

治鵝口重舌,及舌瘡。

青黛,朴硝(各一錢),龍腦(一字),為末,鵝翎少許,敷上。

白話文:

[青液散]這帖藥方用來治療口腔內長瘡、舌頭腫大或是舌頭上的瘡。

所需藥材與份量:青黛一錢、朴硝一錢、龍腦一點點(可稱為一字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用一小撮鵝毛沾取藥粉,然後塗抹在患處。

9. 千金方

治舌口一切諸瘡。

升麻,射干(各三兩),柏葉(一升),苦竹葉,地黃汁(各五合),大青(二兩),生玄參汁(三合),薔薇根白皮,生蘆根(各五兩),赤蜜(八合),水四升,先將藥煎至一升,去滓,入玄參汁,再煎,下地黃汁,各煎兩沸,下蜜煎濃,安舌上細嚥。

一方

治小兒心有客熱,滿口生瘡。用天南星末,醋調貼腳心。又有用吳茱萸末,米醋調塗,俱妙。

白話文:

[千金方]治療口腔內各種潰瘍的處方如下:

所需材料為升麻、射干各三兩,柏葉一升,苦竹葉、地黃汁各五合,大青二兩,生玄參汁三合,薔薇根白皮和生蘆根各五兩,赤蜜八合,以及四升的水。首先,將藥材煎煮至剩下一升的量,然後濾去藥渣,接著加入生玄參汁繼續煎煮,之後再加入地黃汁,各自煎煮至沸騰兩次後,最後加入赤蜜煎煮至濃稠,使用時將藥液放置於舌頭上,慢慢吞嚥。

另一個方法是治療小孩因心火旺盛導致口腔潰瘍。可以使用天南星粉,用醋調和後貼在腳底心。還有一種方法是使用吳茱萸粉,用米醋調和後塗抹,兩種方法都很有效。

10. 口角瘡爛方

用亂頭髮,煅存性,為極細末,豬脂調敷。

白話文:

「使用燒過後的頭髮灰,需研磨成非常細的粉末,再用豬油調和後敷在口角生瘡的地方。」

11. 方脈目病合參

《經》曰:夫心者,五臟之專精也。(五臟各有其精而心專之。)目者,其竅也。(目為肝竅,然能辨別事物,故又為心竅。)華色者,其榮也。是以人之有德也。則氣和於目,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,水火相成,神志俱悲,是以目之水生也。諺曰:心悲名曰志悲,志與心精,共湊於目也。

泣涕者,腦也。腦者,陰也。髓者,胃之充也。故腦滲為涕,志者,骨之主也。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,其行類也。(腦為髓海與腎流通,)神不守精,精神去,目涕淚出也。由是觀之,哭而無淚者,腎氣腦髓枯槁也。目之紅腫赤痛者,水精不足也。目之青目內障者,火精不足也。

泣涕久而目盲者何?《靈樞》曰;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也。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。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故悲哀愁憂而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液道開,故泣涕出焉。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。泣不止則液竭,液竭則精不灌目無所見矣,故命曰奪精。

《經》曰:瞳子黑眼法於陰,白眼亦脈法於陽,故陰陽合傳於精,明此則眼具陰陽也。又云: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然腎臟主藏精,故治目者,以腎為主。雖為肝竅,子母相生,腎肝同一治也。

其精之窠為眼,骨之精為瞳子,筋之精為黑眼,血之精為絡,其窠氣之精為白眼,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,筋骨氣血之精,而與脈併為系,上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,此眼具五腑六腑也。後世以大眥赤者屬心,君火為實火,小眥赤者屬心包,相火為虛火。上下兩胞屬脾,白眼屬肺,黑眼屬肝,瞳人屬腎,謂之五輪,本諸此也。

又有八廊之說,無義無據,不可宗也。

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,故精散則視歧。又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,神氣之所生也。故勞神則魂魄散,志意亂,且目者,心使也。心者,神之舍也。故精神亂而不轉,卒然見非常處也。且人之有兩眼,猶天之有日月也。視萬物察纖毫,日月有時晦者,風雲雷雨之所致也。目有時失明者,四氣七情之所害也。

凡在腑為表,當除風散熱;在臟為里,當養血安神。如暴赤腫痛,昏澀翳膜眵淚,斑瘡入眼,皆表也。風熱也,宜表散以去之。如昏弱不欲視物,內障見黑花,瞳神散大,皆里也。由血少神勞腎虛也。宜養血補水,安腎以調之。久則有瘀,當以破血生新之味兼用。白珠屬陽,白珠痛者,則晝甚;黑珠屬陰,黑珠痛者,則夜甚。

或有體肥氣盛,風熱上行,目昏澀者,此由胸中濁氣上行也。重則或為痰厥,亦能損目,若常使胸中氣清,自無此病。若瘦人眼痛,多是血少血熱也。有病眼逢春夏便發者,此肝腎虛,而且多鬱火也。又因有服目疾涼藥過多,陽氣因損者,久之眼漸昏弱,乍明乍暗,不能視物也。

白話文:

心臟是五臟精華的匯聚之處。(五臟各有精華,而心臟是這些精華的統攝者。)眼睛是心臟的竅孔。(眼睛雖然是肝臟的竅孔,但由於能辨別事物,所以也算是心臟的竅孔。)光彩是眼睛的榮華外現。一個人如果道德高尚,他的氣就會平和地表現在眼睛上。水精化為志氣,火精化為神明,水火互相協調,神明和志氣才會都處於好的狀態,眼睛的水液才會正常生成。俗話說:「心悲則志悲」,志氣與心臟的精華,共同作用於眼睛。

哭泣流淚,這與大腦有關。大腦屬陰。髓液是胃的充實部分。所以大腦的液體滲出成為眼淚,而志氣是骨骼的主宰。水液流動,眼淚隨之而出的原因,是因為它們運行的規律相似。(大腦為髓海,與腎臟相通。)如果精神不集中,精神耗散,就會導致眼淚流出。由此可見,哭泣卻沒有眼淚的人,是腎氣和腦髓枯竭的表現。眼睛紅腫赤痛,是水精不足的緣故。眼睛出現青色,或是眼內障礙,是火精不足的緣故。

哭泣時間長了導致失明,是為什麼呢?《靈樞》中說: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。眼睛是宗脈聚集的地方,也是液體向上輸佈的通道。口鼻是氣的出入口。所以悲哀愁憂會使心臟受到牽動,心臟受到牽動,五臟六腑都會跟著搖動,搖動則宗脈會受到影響,液體通道就會打開,因此眼淚才會流出。液體是用來灌注精華,滋養空竅的。如果哭泣不止,液體就會耗竭,液體耗竭,精華就無法灌注到眼睛,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,所以稱作「奪精」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瞳孔和黑眼球屬於陰,白眼球和脈絡屬於陽,陰陽結合並傳遞精華,明白這個道理就了解眼睛兼具陰陽的特性。還說:五臟六腑的精氣,都向上注入到眼睛,形成眼睛的精華。但腎臟主導儲藏精華,所以治療眼疾要以腎臟為主。雖然眼睛是肝的竅孔,但子母相生,治療腎臟與肝臟應同時進行。

精華在眼睛中的集結之處是眼球,骨的精華形成瞳孔,筋的精華形成黑眼球,血的精華形成脈絡,眼球的氣的精華形成白眼球,肌肉的精華負責約束和包裹眼球。筋、骨、氣、血的精華,與脈絡相連,向上連接大腦,向後延伸到頸部,這就是眼睛具備五臟六腑的功能。後人認為大眼角發紅屬心,君火為實火;小眼角發紅屬心包,相火為虛火。上下眼瞼屬脾,白眼球屬肺,黑眼球屬肝,瞳孔屬腎,稱之為五輪,其理論依據就在這裡。

另外還有所謂的八廊之說,毫無道理和依據,不可採信。

眼睛是五臟六腑的精華匯聚之處,所以精華散失就會導致視物模糊。它也是營衛之氣、魂魄經常活動的地方,是神氣產生的所在。所以過度勞神就會導致魂魄散亂,意志混亂。而且眼睛是心臟的使者。心臟是神明的住所。所以精神混亂,眼睛的轉動就不靈活,突然會看到不尋常的事物。而且人有兩隻眼睛,就像天上有日月一樣。眼睛能看清萬物,辨別細微之處。日月有時會晦暗,這是風雲雷雨造成的。眼睛有時會失明,這是四氣和七情傷害的結果。

凡是病在腑的,屬於表證,應當祛風散熱;病在臟的,屬於里證,應當養血安神。比如突然出現紅腫疼痛、視物昏花模糊、有翳障、眼屎多、斑瘡入眼,都屬於表證。是風熱引起的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。比如視力昏弱,不喜歡看東西,出現內障,看到黑影,瞳孔散大,都屬於里證。是由於血少、神勞、腎虛引起的,應該養血補水,安養腎臟來調理。時間長了就會產生瘀血,應該兼用活血化瘀的藥物。白眼球屬於陽,白眼球疼痛,白天會加重;黑眼球屬於陰,黑眼球疼痛,晚上會加重。

有些人體胖氣盛,風熱上行,導致眼睛昏花模糊,這是由於胸中的濁氣上行的緣故。嚴重的話,可能會導致痰厥,也會損害眼睛。如果經常保持胸中氣清,自然不會有這種病。瘦人眼睛疼痛,多半是血少血熱造成的。有些人的眼病在春夏季節容易發作,這是由於肝腎虛,而且多有鬱火。另外,有些人因為過多服用治療眼病的寒涼藥物,導致陽氣受損,時間長了眼睛就會逐漸昏弱,時明時暗,看不清東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