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4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4)
1. 七絕脈
一曰彈石,如指彈石,在筋肉間,劈劈然硬,尋即散者,腎絕也。二曰雀啄,如雀啄食,連連搏指,忽然止絕,良久復來,肝絕也。三曰屋漏,如屋殘漏下,良久一滴,胃絕也。四曰解索,如索之解,指下散亂,無復次序,乍疏乍數,脾絕也。五曰蝦游,如蝦之遊,在於皮膚,始則冉冉不動,少焉而去,久之忽然一躍,大腸絕也。
六曰魚翔,如魚之翔,本不動而未強搖,似有似無,心絕也。七曰釜沸,如釜湯沸,在於皮膚,有出無入,湧湧如羹上波,肺絕也。
有等脈氣尚得,而脈見三四至而一止者,或五六而一見者,必是傷精損血,房勞所致,或老痰氣逆,不可攻也。如果不幹斫喪者,或因跌撲傷損,瘀血積結於內,不散而然,或七情憂慮致虛,或恣食膏粱為補,以致食積痰結,壅塞於臟腑經絡,而得此脈也。未可例為怪脈言之,然亦非享遐年之兆可知矣。
白話文:
第一種脈象叫做彈石,像用手指彈石頭一樣,在肌肉之間,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,很快就會散去,這是腎氣衰竭的表現。第二種脈象叫做雀啄,像小鳥啄食一樣,連續敲打手指,突然停止,過一會兒又出現,這是肝氣衰竭的表現。第三種脈象叫做屋漏,像破屋漏水一樣,很久才滴下一滴,這是胃氣衰竭的表現。第四種脈象叫做解索,像解開繩子一樣,手指下方散亂,沒有次序,一會兒疏一會兒密,這是脾氣衰竭的表現。第五種脈象叫做蝦游,像蝦子遊動一樣,在皮膚上,一開始緩慢不動,過一會兒就消失,很久之後突然跳一下,這是大腸氣衰竭的表現。
第六種脈象叫做魚翔,像魚兒跳躍一樣,原本不動,但稍稍用力搖動,似有似無,這是心氣衰竭的表現。第七種脈象叫做釜沸,像鍋裡的水沸騰一樣,在皮膚上,有出無入,湧湧如湯上波浪,這是肺氣衰竭的表現。
還有一些脈象雖然還有氣息,但脈搏出現三四下就停止一次,或者五六下才出現一次,這一定是因為傷精損血,房事過度造成的,或是年老痰氣上逆,不可用藥攻治。如果沒有房事過度,可能是因為跌打損傷,瘀血積聚在體內,無法散去而導致的,或是七情憂慮導致虛弱,或是過度食用膏粱厚味作為補品,導致食積痰結,阻塞在臟腑經絡,而出現這種脈象。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是怪脈,但也不表示長壽的徵兆。
寸有尺無,尺有寸無必死,代脈必死。結、促、代,皆動而中止,結促脈能自還生,代脈不能自還死。至脈。(一呼再至曰平,三至曰離經,四至曰奪精,五至曰死,六至曰命盡。)損脈。(一呼一吸為一息,四五至為平,三至曰遲,六至曰數,若二至曰損,一至曰敗,必死。)
白話文:
脈象中,寸關尺三部,若只有寸部有脈,而關尺部無脈,則必死。如果關部有脈,而寸尺部無脈,也必死。代脈,指的是脈搏跳動時,忽有忽無,也是必死之徵。結脈、促脈、代脈,都是脈象不規律的表現,其中結脈和促脈雖然停頓,但仍有機會自行恢復正常,而代脈則無法恢復,最終將導致死亡。至脈是指脈搏跳動非常快速,一呼兩次跳動為平脈,三次跳動為離經,四次跳動為奪精,五次跳動為死,六次跳動為命盡。損脈是指脈搏跳動非常緩慢,一呼一吸為一次呼吸,四五次跳動為平脈,三次跳動為遲脈,六次跳動為數脈,若只有兩次跳動為損脈,只有一次跳動為敗脈,都是必死之徵。
2. 辨訛
蓋夫診候者,通神達微之事,總不能出乎《內經》之範圍。《內經》之診法,左寸候心與膻中為上焦,左關候肝與膈中為中焦,左尺候腎與小腸膀胱為下焦,右寸候肺與胸中為上焦,右關候胃與脾為中焦,右尺候腎與大腸為下焦,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,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。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
腑不及膽者,寄與肝部也。不及大腸小腸膀胱也。統於腹中也。左手為春為夏,為南為東為前為外,右手為秋為冬,為西為北,為後為內,左之寸口,即人迎也,名曰前。前之所候,皆胸之前膺及膻中之事,右之寸口,即氣口也,名曰後。
後之所候,皆胸之後背及氣管之事,此《內經》以生身之定位,而上下前後相候之法若此,故滑伯仁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,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,深得《內經》之旨,何高陽生之偽訣,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三焦配於左尺,命門列於右尺,膻中置而不言,雖心與小腸為表裡,肺與大腸為表裡,殊不知經絡表裡,自有相通,而診法上下,各有定位,豈可紊亂耶?此背經者一也。
白話文:
醫生診斷病人的方法,必須符合《內經》的原則。《內經》的診斷方法,左手寸關尺分別對應心、肝、腎,以及膻中、膈中、小腸膀胱,右手寸關尺分別對應肺、胃、腎,以及胸中、脾、大腸。前面用來診斷前面的部位,後面用來診斷後面的部位。診斷上焦的部位,就是胸喉部位。診斷下焦的部位,就是少腹腰股膝脛足部位。
膽囊的診斷,歸屬於肝臟。大腸、小腸和膀胱的診斷,歸屬於腹部。左手代表春季和夏季,代表南方和東方,代表前面和外面,右手代表秋季和冬季,代表西方和北方,代表後面和裡面。左手的寸口脈,就是人迎脈,稱為前。前所診斷的,都是胸前和膻中的疾病。右手的寸口脈,就是氣口脈,稱為後。
後所診斷的,都是胸後和氣管的疾病。《內經》根據人體的定位,制定了上下前後的診斷方法。滑伯仁認為左尺診斷小腸膀胱和前陰的疾病,右尺診斷大腸和後陰的疾病,這符合《內經》的原則。高陽生的偽訣,將大小腸放在寸口,三焦放在左尺,命門放在右尺,而沒有提到膻中,雖然心和小腸、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但是經絡的表裡關係,自有相通之處,診斷方法的上下定位,都有其道理,怎麼可以混淆呢?這就是違背經文的地方。
《金匱真言篇》曰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,五臟為陰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六腑太陽,此止十一經耳。則手厥陰之一經,竟何在乎?《靈蘭秘典篇》曰: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傳之官,治節出焉。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
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脾胃者,倉稟之官,五味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三焦者,決讀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氣化則能出矣。此以膻中足十二臟之數,是則配手厥陰者,實膻中也。
白話文:
《金匱真言篇》說: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,五臟屬陰,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六腑屬陽,這共十一經。那麼手厥陰經究竟在哪裡呢?《靈蘭秘典篇》說:心是君主之官,主神明;肺是相傳之官,主治節;肝是將軍之官,主謀慮;膽是中正之官,主決斷。
膻中是臣使之官,主喜樂;脾胃是倉稟之官,主五味;大腸是傳道之官,主變化;小腸是受盛之官,主化物;腎是作強之官,主伎巧;三焦是決讀之官,主水道;膀胱是州都之官,主津液。氣化則能出。這以膻中加上足十二臟的數目,正好對應手厥陰經,也就是說,手厥陰經實際上就是膻中。
及《靈樞》敘經脈,又有胞絡而無膻中,然曰:動則喜笑不休,正與「喜樂出焉」之句相合。夫喜笑者,心火所司,則知與心應也。獨膻中稱臣使者,君主之親臣也。由是則胞絡即為膻中,斷無可疑,膻中以配心臟,自有確據,乃偽訣竟不之及,則手厥陰為虛懸之位矣。背經者二也。
《靈樞》曰:上焦出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,貫膈而布胸中,中焦亦並胃中,出上焦之後,沁糟粕,蒸津液,化精微而為血,下焦者,別迴腸,注於膀胱,而滲入焉。水穀者居於胃中,成糟粕,下大腸而成下焦。又曰: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,由是則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。
白話文:
《靈樞》提到經脈時,也提到了胞絡,但沒有提到膻中。然而書中又說:「動則喜笑不休」,這正好和「喜樂出焉」這句話相符。喜笑是心火掌管的,由此可知胞絡與心相應。只有膻中被稱為「臣使者」,是君主的心臟的親信。因此可以斷定胞絡就是膻中,沒有任何疑問。膻中與心臟相配,是有確切的根據的。然而偽訣卻沒有提及這一點,所以手厥陰就成為了虛懸的位置。這是背離經文的第二個例子。
《靈樞》說:「上焦起於胃上口,並咽以上,穿過膈膜分布於胸中。中焦也與胃相連,從上焦之後出來,浸潤糟粕,蒸發津液,化生精微並轉化為血液。下焦則分開迴腸,注入膀胱,並滲入其中。水穀停留在胃中,形成糟粕,下到大腸就形成了下焦。」書中又說: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」,由此可知上、中、下焦分為三焦。
偽訣列於右尺,不亦妄乎,背經者三也。心肝脾肺腎,俱各一候,惟腎一臟,而分兩尺候者,為腎有兩枚,形如豇豆,分列於腰脊之左右耳。偽訣以左為腎,右為命門,考諸明堂銅人等經,命門一穴,在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,兩腎之間,蓋一陽居於二陰之中,所以位乎北而成乎坎也。
且脈之應於指下者,為有經絡循經,朝於寸口,《內經》並無命門之經絡,何以應之診而可列之右尺乎?背經者四也。但此案,張為高陽確有辨焉。蓋天一生水、自左尺以至左寸,右尺以至右寸,五行相生,循環無間,故右尺確相火也。《經》曰:七節之傍,中有小心,小心者,命門相火是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的偽訣將命門列於右尺,實在是荒謬至極,屬於背經離道之舉。心肝脾肺腎,每種臟腑都對應著一個尺寸,唯獨腎臟分列於左右兩尺,這是因為腎臟有兩個,形狀像豇豆,分列於腰脊左右兩側。偽訣將左側歸為腎臟,右側歸為命門,這與明堂銅人等經書所載不符。命門穴位於督脈第十四椎下陷中,兩腎之間,一陽居於二陰之中,故位處北方,屬坎卦。
而且,脈象應於手指下,是因為有經絡循行,朝向寸口,而《內經》中並沒有命門的經絡,為何可以應之診治而列於右尺呢?這也是背經離道之舉。但此說法,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確實有辨析,他認為天地生成水,從左尺到左寸,從右尺到右寸,五行相生,循環不息,因此右尺確實應對火。經書中也記載:七節之旁,存在著小心,而小心指的是命門相火。
下者主下,非右尺而何?試思左尺洪者,陰水必虧,右尺弱者,陽氣必損,豈非相火之明驗歟!但當云命門相火,寄位於右尺則可,若謂右腎即為命門,則中有小心者,更為何物則不可。若以命門在中,而不寄位於右尺,則為右尺之相火,以為生土生金者,更何物也。況一陽陷於二陰者,指命門之部位而信也。
一水介於二火之間者,指君相二火而言也。《經》曰: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。木火土金水,地之陰陽也。五行惟火有二,君不主令,相火代之,相火之權大矣。豈不足寄於位,而現於脈乎,是以君火以名,相火以位之義,況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而此火原在水中者耶,若以命門在中,而不可列之右尺,則心肺胃皆中也。
白話文:
下半身的病症,若不是右尺脈異常,還能是什麼呢?試想左尺脈洪大,說明陰水不足,右尺脈虛弱,說明陽氣虧損,這不就是相火虛實的明證嗎!但應該說命門相火寄居在右尺脈上,不能說右腎就是命門,因為右腎中還有其他重要物質,不能輕易混淆。如果說命門在身體的中部,不寄居在右尺脈上,那麼右尺脈上的相火又是什麼呢?它又是如何生土生金的呢?况且一陽陷於二陰,這指的就是命門的部位,是確凿无疑的。
一水介於二火之間,指的是君火和相火。經書上說:寒暑燥濕風火,是天的陰陽;木火土金水,是地的陰陽。五行中只有火有兩種,君火不能主令,相火代之,相火的力量很大。它怎麼能不寄居在某個部位,而直接表現於脈象呢?所以君火以名稱命名,相火以位置命名。况且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而相火本来就藏于水中。如果说命门在身体的中部,不能列在右尺脈上,那麼心、肺、胃也都在身体的中部了。
何以列在左寸右寸關乎?故以右腎即為命門斷不可,若以命門不可列於右尺,則寸關金土之下,生生者,將何火以充其數耶!夫男女之異,惟莖戶精血,及胞門子戶耳。若夫象脈自有定位,如左尺水,生左關木,左關木,生左寸火,君火付權於相火,故右尺火,生右關土,右關土,生右寸金,五行循序相生,萬古不易之理,偽訣乃曰:女人反此,背看之,而五行之理紊亂極矣。背經者五也。
《經》曰:腎絕四日死,肝絕八日死,心絕一日死,肺絕三日死,脾絕十二日死,乃偽訣云:四十一止一臟絕,卻後四年多命沒,夫人豈有一臟既絕,尚活四年者乎?背經者六也。《內經》曰:形氣有餘,脈氣不足死,脈氣不足,形氣不足主,仲景曰:脈病人不病,號曰行屍,以無旺氣,卒眩僕不知人則死,人病脈不病,名曰內虛,雖困無苦,而偽訣云,健人脈病號行屍,病人脈健亦如之,是脈病與人病無別矣。背經者七也。
白話文:
為何要將寸關列在左邊,右邊呢?這與命門的關係密切。不能因為右邊是腎就認為它是命門,命門不可能在右尺,因為寸關是金土,而金土之下是生生之氣,那麼火從哪裡來補足呢?男女的不同只在於生殖器官和精血,以及子宮和陰道。至於脈象的位置,自古以來就有固定規律,例如左尺屬水,生左關木,左關木生左寸火,君火將權柄交給相火,因此右尺屬火,生右關土,右關土生右寸金,五行相生,生生不息,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。然而,偽訣卻說女人反過來,要背著看,這就讓五行之理變得混亂了,這是背經的第一個錯誤。
《經》上說:腎氣絕四天就會死亡,肝氣絕八天就會死亡,心氣絕一天就會死亡,肺氣絕三天就會死亡,脾氣絕十二天就會死亡。而偽訣卻說:四十一歲時,有一個臟腑氣絕,然後四年的時間裡才會死亡。難道一個臟腑氣絕了,還能活四年嗎?這是背經的第二個錯誤。
《內經》說:形氣有餘,脈氣不足,就會死亡。脈氣不足,形氣也就不足,這是死亡的徵兆。張仲景說:脈病人不病,稱為行屍,因為沒有旺盛的氣息,突然昏厥,不認識人就會死亡。人病脈不病,稱為內虛,雖然很虛弱,卻沒有痛苦,而偽訣卻說:健康人脈病稱為行屍,病人脈健康也稱為行屍,這就認為脈病和人病沒有區別了。這是背經的第三個錯誤。
脈理淵微,可以神領,難以言求,而況可以圖示乎,如大小長短,或可圖也。而遲數結促,皆以至數為名,豈可得而圖乎?勉強牽合,背經者八也。有此八者,相傳而不察,以訛就訛,正道淪亡,可不亟為正之。
白話文:
脈象的原理深奧微妙,可以用心去體會,但很難用語言完全表達清楚,更何況要用圖來表示呢。像大小長短這些特徵,可能還可以用圖來表示。但是遲脈、數脈、結脈、促脈等都是根據脈搏的次數來命名的,怎麼可能用圖來表示呢?如果勉強用圖來對應,就會有八成是違背經典的。有了這八種誤解,一代代傳下來卻不去審視,以訛傳訛,正確的理論就會消失,所以必須要盡快糾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