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2)

1. 診五臟動數止脈

診心部脈:一動心,二動脾,三動肺,四動腎,五動肝。

診肝部脈:一動肝,二動心,三動脾,四動肺,五動腎。

診腎部脈:一動腎,二動肝,三動心,四動脾,五動肺。

診肺部脈:一動肺,二動腎,三動肝,四動心,五動脾。

診脾部脈:一動脾,二動肺,三動腎,四動肝,五動心。

以上不過明其生生循環不息之義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而無間斷一息不運也。

六動,七動,八動,九動,十動,十一,十二,十三,十四,十五,十六,十七,十八,十九,二十,二十一,二十二,二十三,二十四,二十五,二十六,二十七,二十八,二十九,三十,三十一,三十二,三十三,三十四,三十五,三十六,三十七,三十八,三十九,四十,四十一,四十二,四十三,四十四,四十五

白話文:

診斷脈象時,以心臟為中心,脈搏的跳動分別對應五臟:一動心,二動脾,三動肺,四動腎,五動肝。同樣地,從肝臟、腎臟、肺臟、脾臟出發,也都有各自對應的五臟脈象。

這其實反映了五行相生相剋的循環規律: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生生不息,永無止境。

此外,脈象還有更細微的變化,從六動到四十動,都代表著不同的身體狀況。

以上各就本經等起動脈循環於五臟之中,周而復始,循遇何臟而得止脈,則以止脈之臟而斷其吉凶。如四十五動之中,而無止脈見者,則是無病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的各種脈象在相應的經絡中循環流動於五臟之間,週而復始,當遇到哪一臟出現停止的脈象,就根據該臟來判斷吉凶。如果在四十五種脈動中,沒有出現停止的脈象,那麼就是無病的。

2. 論脈緊要諸條

先哲有言,脈有神機,微而莫顯,胸中了了,指下難明,況胸中昧昧而思,指下全生,其可得乎?若不比類以晰其似,對舉以別其殊,辯兼至以定名,察平脈以昭治,分六氣以測證,按運政以觀應,審真臟以知仁,則臨視憑何?而治安之法奚賴,故逐條具後,使學者一覽無遺矣。

熱則脈數,寒則脈遲,沉主在裡,浮主在表,虛者脈虛,實者脈實,澀為血枯氣滯,滑為痰盛陰強,此八者,乃脈之大綱領也。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,此八者,乃病之見於脈也。

比類者,所以明相類之脈,洪與虛皆浮也。浮而有力為洪,浮而無力為虛。沉與伏皆沉也,沉脈行於筋間,重按即見,伏脈行於骨間,重按不見,必推筋至骨,乃可見也。數與緊皆急也。數脈以六至得名,緊則不必六至,惟弦急而左右彈,狀如切緊繩也。遲與緩皆慢也。遲則三至,極其遲慢,緩則四至,徐徐不迫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,脈象蘊藏著神奇奧妙,細微難以察覺,就算心中明了,手指也難解讀,更何況心中不明確,只憑手指診斷,又怎能得到答案?若是不將脈象進行比對、類推,以找出相似之處;不將脈象互相對照,以分辨其差異;不精準分析各種脈象,以確定其名稱;不察看平和的脈象,以明瞭治療方法;不辨別六種氣息,以測量病情;不按照運氣變化來觀察脈象的反應;不審察五臟真氣,以了解病情,那麼,在診病時又憑什麼做出判斷呢?治療疾病的依據又在哪裡呢?因此,以下將逐條列舉,讓學習者一目了然。

脈象表現出疾病的熱寒、表裡、虛實。熱則脈數,寒則脈遲,沉主在裡,浮主在表,虛者脈虛,實者脈實,澀為血枯氣滯,滑為痰盛陰強。這八種脈象,是診脈的綱領。

脈象的變化,反映出疾病的輕重緩急。脈長則氣治,脈短則氣病,脈數則煩心,脈大則病進,脈上盛則氣高,脈下盛則氣脹,脈代則氣衰,脈細則氣少,脈澀則心痛。這八種變化,是疾病在脈象上的表現。

比類,是為了弄清楚相似脈象的差異。洪脈與虛脈都屬於浮脈。浮而有力者為洪脈,浮而無力者為虛脈。沉脈與伏脈都屬於沉脈。沉脈行於筋間,重按即見;伏脈行於骨間,重按不見,必須推筋至骨,才能看到。數脈與緊脈都屬於急脈。數脈以六次呼吸為一個脈象,緊脈則不一定六次,只是脈弦緊,左右彈動,如同緊繃的繩子。遲脈與緩脈都屬於慢脈。遲脈三次呼吸才跳一次,極其遲慢;緩脈四次呼吸才跳一次,緩慢而不迫。

實與牢皆兼弦大實長之四脈也。實則浮中沉三取皆然,牢則但以沉候取也。洪與實皆有力也。洪則重按少衰,實則按之亦弦也。革與牢皆大而強也。革則浮取而得,牢則沉取而見也。濡與弱皆細小也。濡在浮分,重按即不見也。弱主沉分,輕取不可見也。細與微皆無力也。細則指下分明,微則似有若無,模糊難見矣。

短與動皆無頭尾,短為陰脈,其來遲滯,動為陽脈,其來數滑,促結澀代,皆有止者也。數時一止為促,緩時一止為結,往來遲滯,似止非止為澀,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止有定數為代。

對舉者、所以明相反之脈。浮沉者,脈之升降也。遲數者,脈之急慢也。滑澀者,脈之通滯也。虛實者,脈之剛柔也。長短者,脈之盈縮也。洪微者,脈之盛衰也。緊緩者,脈之張弛也。牢革者,脈之內外也。動伏者,脈之出處也。促結者,脈之陰陽也,濡弱者,脈之窮於進退者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可分為實、牢、洪、革、濡、弱、細、微等八種,分別代表不同的病理狀態。實脈浮沉皆可取,牢脈則以沉取為準;洪脈重按則力減,實脈則按之弦緊;革脈浮取可得,牢脈則沉取才能見;濡脈浮取可見,重按則不見;弱脈沉取可見,輕取則不見;細脈指下分明,微脈似有若無,模糊難見。

此外,還有短脈和動脈,皆無頭尾,短脈為陰脈,來遲滯;動脈為陽脈,來數滑。促、結、澀、代皆有止者,數時一止為促,緩時一止為結,往來遲滯似止非止為澀,動而中止不能自還止有定數為代。

這些脈象的對舉,用以說明脈象的相反;浮沉指脈象的升降;遲數指脈象的急慢;滑澀指脈象的通滯;虛實指脈象的剛柔;長短指脈象的盈縮;洪微指脈象的盛衰;緊緩指脈象的張弛;牢革指脈象的內外;動伏指脈象的出處;促結指脈象的陰陽;濡弱指脈象的窮於進退。

芤弦者,脈之見於盛衰者也。《經》曰:前大後小,前小後大,來疾去徐,來徐去疾,去不盛,來反盛,去盛來不盛,乍大乍小,乍長乍短,乍數乍疏,是又二脈之偶見者也。

兼至者,合眾脈以成一脈也。浮而細,且軟為濡。沉而細,且軟為弱,浮而極細極軟,似有若無為微,浮而且大且弦且長之合為革,沉而且大且長且弦之合為牢,且大且長,浮中沉皆有力為實。

平脈者,各部之本脈也。輕以取腑,重以取臟,諸陽脈為腑,諸陰脈為臟。然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浮亦有臟,沉亦有腑,故取脈有權,不可執也。足厥陰肝,沉而弦長,足少陰腎,沉石而滑;足太陰脾,中和而緩。足少陽膽,弦大而浮。足陽明胃,浮長而澀。足太陽膀胱,洪滑而長。

白話文:

芤弦者,脈之見於盛衰者也。《經》曰:前大後小,前小後大,來疾去徐,來徐去疾,去不盛,來反盛,去盛來不盛,乍大乍小,乍長乍短,乍數乍疏,是又二脈之偶見者也。

芤弦是指脈象反映人體盛衰狀況的脈象。經書上說:脈搏前段大後段小,或前段小後段大,或來的時候快去的時候慢,或來的時候慢去的時候快,或脈搏消失時力度不強,或脈搏消失後再出現時力度反而更強,或消失時力度強出現時力度弱,或忽大忽小,忽長忽短,忽快忽慢,這些都是兩個脈象偶爾出現的現象。

兼至者,合眾脈以成一脈也。浮而細,且軟為濡。沉而細,且軟為弱,浮而極細極軟,似有若無為微,浮而且大且弦且長之合為革,沉而且大且長且弦之合為牢,且大且長,浮中沉皆有力為實。

兼至是指很多脈象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脈象。浮而細且軟的脈象叫做濡脈,沉而細且軟的脈象叫做弱脈,浮而極細極軟,幾乎感覺不到的脈象叫做微脈,浮而大且弦且長的脈象叫做革脈,沉而大且長且弦的脈象叫做牢脈,又大又長,無論浮沉都有力的脈象叫做實脈。

平脈者,各部之本脈也。輕以取腑,重以取臟,諸陽脈為腑,諸陰脈為臟。然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浮亦有臟,沉亦有腑,故取脈有權,不可執也。足厥陰肝,沉而弦長,足少陰腎,沉石而滑;足太陰脾,中和而緩。足少陽膽,弦大而浮。足陽明胃,浮長而澀。足太陽膀胱,洪滑而長。

平脈是指各個部位的基本脈象。輕輕按脈可以取到腑的脈象,重按可以取到臟的脈象,陽經的脈象代表腑,陰經的脈象代表臟。但是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浮脈也有臟的脈象,沉脈也有腑的脈象,所以診脈要靈活,不可拘泥於表面。足厥陰肝經脈象沉而弦長,足少陰腎經脈象沉而滑,足太陰脾經脈象平和而緩,足少陽膽經脈象弦大而浮,足陽明胃經脈象浮長而澀,足太陽膀胱經脈象洪大而滑。

手少陰心,洪大而散。手太陰肺,浮澀而短。手厥陰心胞絡,浮大而散。手少陽三焦,洪大而急。手陽明大腸,浮短而滑。手太陽小腸,洪大而緊。凡肝弦、心洪、脾緩、肺毛、腎石、俱要中和,太過固病,不足亦病。太過者,脈來強實是也。病在外不及者,脈來虛微是也。

病在中。

白話文:

心經脈象洪大而散,肺經脈象浮澀而短,心包絡經脈象浮大而散,三焦經脈象洪大而急,大腸經脈象浮短而滑,小腸經脈象洪大而緊。肝經脈象弦,心經脈象洪,脾經脈象緩,肺經脈象毛,腎經脈象石,都應該保持平衡,過於強盛或不足都會導致疾病。脈象強實表示過於強盛,脈象虛微表示不足。

疾病位於臟腑之中。

3.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

時令者;四時之變脈與之應也。十二月大寒,至二月春分,為初之氣,厥陰風木主令,《經》云:厥陰之至,其脈弦。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,少陰君火主令,《經》云:少陰之至,其脈鈞。小滿至六月大暑,為三之氣,少陽相火主令,《經》曰:少陽之至,大而浮。大暑至八月秋分,為四之氣,太陰濕土主令,《經》曰:太陰之至,其脈沉。

秋分至十月小雪,為五之氣,陽明燥金主令,《經》曰:陽明之至,短而澀。小雪至十二月,大寒為六之氣,太陽寒水主令,《經》曰:太陽之至大而長。

以平治之紀為例,若太過之紀,其氣未至,而至從節前十二日為度,不及之紀其氣至而未至,從節後十三日為度。太過之歲,從左尺浮分起立春,不及之歲,從左關中分起立春,依次而推之,此六氣至理,而方書所未發者,必於平旦,陰氣未散,陽氣未動,飲食未進,言語未吐之時,清心調息,逐部細究,則時令之病,可以前知。

白話文:

一年四季的變化,會影響人體的脈象。從十二月大寒到二月春分,是第一個階段,厥陰風木主導,脈象弦緊。春分到小滿,是第二個階段,少陰君火主導,脈象平穩。小滿到六月大暑,是第三個階段,少陽相火主導,脈象大而浮。大暑到八月秋分,是第四個階段,太陰濕土主導,脈象沉。秋分到十月小雪,是第五個階段,陽明燥金主導,脈象短而澀。小雪到十二月大寒,是第六個階段,太陽寒水主導,脈象大而長。

以平治之紀為例,如果氣候過於炎熱,就從節氣前十二天開始觀察;如果氣候過於寒冷,就從節氣後十三天開始觀察。如果當年氣候過於炎熱,就從左尺浮分開始計算立春;如果當年氣候過於寒冷,就從左關中分開始計算立春,依此類推。這六氣的變化規律,是醫書上沒有記載的。我們應該在清晨,陰氣未散、陽氣未動、飲食未進、言語未吐的時候,靜心調息,逐一細心觀察,才能提前預知時令之病。

診得六部俱平則已,若有獨大、獨小、獨浮、獨沉、獨長、獨短,與各部不同,依圖斷之,無不驗者。假如左關中候,脈獨弦大,已知雨水後,驚蟄邊,有風熱之病,蓋弦主風,而大主熱也。且左關又為風木之令故也。如右尺沉分,脈獨緩滯而實大,已知芒種後,夏至邊,有濕熱之病,蓋緩滯主濕,實大主熱也。若緩滯虛大,乃濕熱相火為患,蓋緩滯為濕,而虛大為相火也。

且在沉分,沉亦主濕,又在相火之位故也。久病之人,六脈俱濁滯,惟右寸中候,脈得從容和緩,清淨無滯,已知霜降後,立冬邊必愈,其餘仿此而推之,百不一失也。

夫按政運者,所以明不應之脈,蓋不應者,沉細也,有其診則見矣。凡值此不應,乃歲運合宜,不必求治,誤治之,反伐天和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六脈都平穩正常,就沒問題。但如果有一條脈獨特地比其他脈大、小、浮、沉、長、短,就需要根據脈象圖來判斷,準確無誤。例如,如果左關脈獨特地弦而大,就預示著雨水之後、驚蟄前後可能會患上風熱病,因為弦主風,大主熱,而且左關又屬於風木之令。再比如,如果右尺脈沉而分,獨特地緩滯而實大,就預示著芒種之後、夏至前後可能會患上濕熱病,因為緩滯主濕,實大主熱。如果緩滯而虛大,則可能是濕熱相火導致的疾病,因為緩滯為濕,而虛大為相火,而且沉分也主濕,又位於相火的位置。

對於久病的人,如果六脈都濁滯不暢,唯獨右寸脈從容和緩,清淨無滯,就預示著霜降之後、立冬前後必然會痊癒,其他情況可以以此類推,百試百靈。

診脈的目的是為了瞭解身體的異常情況,特別是“不應之脈”,也就是沉細的脈象。如果出現這種不應之脈,就代表身體的運氣正合適,不需要刻意治療,反而容易逆天而行。

土運為南政,土位居中,面南行令故也。其餘四達以蓋事之,北面受令,故為北政。

甲已二年,為土運南政,如運少陰司天,則兩寸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寸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寸不應。少陰在泉,則兩尺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尺不應,太陰有泉,則左尺不應。

乙丙丁戊庚辛壬發八年,皆為北政,如遇少陰司天,則兩尺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尺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尺不應。少陰在泉,則兩寸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寸不應,太陰在泉,則左寸不應。

如尺當不應,而反浮大,寸當浮大,而反沉細,寸當不應,而反浮大,尺當浮大,而反沉細,是謂尺寸反,《經》曰:尺寸反者,死。如右當不應而反浮大,左當浮大而反沉細,左當不應而反浮大,右當浮大而反沉細,是謂左右反,《經》曰:左右反者,死。

白話文:

南方為土運,因為土位居中,面朝南方,所以行令從南方開始。其他四個方位則以南方為中心,向北接受命令,所以稱為北政。

甲已年,為土運南政,如果遇到少陰司天,則寸口脈兩寸處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寸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寸不應。如果少陰在泉,則尺脈兩尺處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尺不應,太陰在泉,則左尺不應。

乙丙丁戊庚辛壬發八年,皆為北政,如果遇到少陰司天,則尺脈兩尺處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尺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尺不應。如果少陰在泉,則寸口脈兩寸處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寸不應,太陰在泉,則左寸不應。

如果尺脈應該不應而反浮大,寸口脈應該浮大而反沉細,或者寸口脈應該不應而反浮大,尺脈應該浮大而反沉細,這就是所謂的尺寸反,經書上說:尺寸反者,死。如果右寸應該不應而反浮大,左寸應該浮大而反沉細,或者左寸應該不應而反浮大,右寸應該浮大而反沉細,這就是所謂的左右反,經書上說:左右反者,死。

真臟者,所以明不治之脈,蓋人以胃氣為本,胃氣脈者,應手中和,意思忻忻,悠悠揚揚,難以名狀是也。太過不及者,病。但得真臟脈,不得胃氣者,死。

《經》曰: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,是重以脈也。又曰: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,是重以形肉也。何經言之,相反若是?此二者,均不可偏廢也。夫脈氣有餘,里無大病也。形氣不足,未至肉脫也,何死之虞?若至形肉俱脫者,必久病也。此時客病雖無所苦,然氣血虧竭,依稀一線之氣,留連未絕,所以九候如絲,似乎和緩之象,然形如柴立,大肉已敗,脾主肌肉,土崩脾絕矣。難無風雨之侵,油干燈自盡耳。

白話文:

真正的臟脈,能夠揭示不治之症的脈象。因為人體以胃氣為根本,胃氣充盈的脈象,應該在手中感到平和、舒暢,難以用言語形容。脈象過於強盛或虛弱,都屬於病態。如果只摸到真正的臟脈,而沒有感受到胃氣,就會死亡。

古書中說:「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,會導致以脈為重的病症。」還說:「身體瘦弱,即使九候脈象調整,也會死亡,這是因為身體已經虛弱到極點。」為什麼古書中有如此矛盾的說法呢?這兩種情況都不可偏廢。

如果脈氣有餘,內臟並無大病。如果形氣不足,但尚未瘦弱到皮包骨的程度,為何會擔心死亡?只有當身體瘦弱到皮包骨時,才說明是長期患病的結果。此時,即使外來的疾病沒有明顯的症狀,但氣血已經耗竭,僅存微弱的一線生機,所以九候脈象看似平和,但身體像枯木般站立,肌肉已經潰敗,脾臟主宰肌肉,土崩瓦解,脾氣衰竭了。就像風雨侵襲,油燈枯竭,難逃死亡的命運。

一以尺中為根,人之有尺,猶樹之有根,水為天一之元,先天命根也。王叔和曰:寸關雖無,尺猶不絕,如此之流,何憂殞滅,謂其有根也。若腎脈獨敗,是無根矣。一以沉候為根,《經》曰:諸浮脈無根者,皆死。是謂有表無里,謂之孤陽不生。夫造化所以亙萬古而不息者,一陰一陽,互為其根也。

陰既絕矣,孤陽豈能獨存乎?二說似乎不同,實則一致。兩尺為腎部,沉候之六脈皆腎也。然則兩尺之無根,與沉取之無根,總屬腎水絕矣。故曰:脈貴有神。有神者,即重按有根之謂,譬如樹木根本一壞,雖猛力培植,終無發生之理。

寸脈浮太陽也。又兼疾脈,此陽中之陽也,名曰重陽。尺內沉細,陰也。又兼遲脈,此陰中之陰也,名曰重陰。上部重陽,下部重陰,陽亢陰隔,癲狂乃成,六脈有表無里,如濡脈之類,此名脫陰。六脈有里無表,謂之陷下,如弱脈之類,此名脫陽。六脈暴脫,此陰陽俱脫也。《經》曰:脫陰者目盲,脫陽者見鬼,陰陽俱脫者危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尺脈就像樹木的根,腎水是先天之本,就像天一之元,是生命的根本。尺脈就算寸關脈消失,只要尺脈還在,就如同根脈未斷,生命就不會斷絕。如果腎脈衰敗,就如同無根之木,生命就難以維持。沉脈也是人體的根基,《經》書說:浮脈無根者,皆死。因為沒有沉脈的根基,就如同有表無里,孤陽無根,無法生存。天地萬物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,是因為陰陽相生相克,互為根基。

陰氣一旦消失,孤陽就無法獨存。雖然尺脈和沉脈看似不同,其實道理一致。兩尺脈代表腎部,沉候的六脈都屬於腎脈。所以,尺脈無根和沉脈無根,都是指腎水枯竭。因此,脈象最重要的是有神,有神就是指按壓時有根。就像樹木的根基一旦受損,即使大力培植也無法生長。

寸脈代表太陽,又兼有疾脈,屬於陽中之陽,稱為重陽。尺脈沉細,代表陰氣,又兼有遲脈,屬於陰中之陰,稱為重陰。上部重陽,下部重陰,陽氣過盛,陰氣阻隔,就會導致癲狂。六脈有表無里,例如濡脈,就稱為脫陰。六脈有里無表,例如弱脈,就稱為脫陽。六脈暴脫,就是陰陽俱脫。《經》書說:脫陰者目盲,脫陽者見鬼,陰陽俱脫者危。

《經》曰: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,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。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。秋日下膚,蟲蟄將去。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故曰:知內者,按而紀之;知外者,終而始之。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。

衝陽者,胃脈也,在足跗上(即腳面也)五寸,骨間動脈,上去陷谷三寸,蓋土者,萬物之母,衝陽脈不衰,胃氣猶在,病雖危,尚可生也。太谿者,腎脈也。在足內踝,後跟骨上(即足跗後兩面圓骨,俗名孤拐骨),動脈陷中,蓋水者,天一之元,太谿不衰,腎猶未絕,病雖危,尚可生也。太衝者,肝脈也。

在足大指本節後,二寸陷中,蓋肝者,東方木也。生物之始,此脈不衰,則生生之機尚可望也,故名生死之門。女人尤以此為主,蓋以婦人主血,而肝為血海,且東方生物之始也。氣海穴,在臍下一寸半,氣海者,男子生氣之海也。丹田穴在臍下三寸,即關元穴,乃足少陰任脈之會及陰陽之門戶,人身之根本,為精神藏聚之所,二處之動氣,即脈之根源也。

白話文:

《經》書上說:把脈有訣竅,虛心靜氣是關鍵。春天脈象浮在表面,如同魚兒在水波中游動;夏天脈象浮在皮膚,洋溢着萬物生長旺盛的氣息;秋天脈象沉入皮膚,蟲類開始冬眠;冬天脈象沉入骨骼,蟄蟲藏身,君子應該待在家中。所以說:了解內在的人,要仔細觀察脈象並記錄;了解外在的人,要觀察脈象的始末變化。這六個方面,是把脈的大法。

衝陽穴,是胃經的穴位,位於腳面上的五寸處,骨頭之間的動脈,向上延伸到陷谷穴三寸處。胃經屬土,是萬物之母,衝陽脈不衰弱,說明胃氣尚存,即使病情危重,仍有生機。太谿穴,是腎經的穴位,位於腳內踝後跟骨上面,動脈位於凹陷處。腎經屬水,是天一生之元氣,太谿脈不衰弱,說明腎氣未絕,即使病情危重,仍有生機。太衝穴,是肝經的穴位,位於腳大拇指根節後兩寸凹陷處。肝經屬木,是生物之始,此脈不衰弱,說明生機尚存,所以稱為生死之門。對於婦女而言,此穴尤為重要,因為婦女以血為本,而肝為血海,且東方是生物的起始之地。

氣海穴,位於肚臍下1.5寸,是男子生氣之海。丹田穴,位於肚臍下3寸,也就是關元穴,是足少陰任脈的交匯點,也是陰陽之門戶,人身之根本,是精神藏聚之處。這兩個部位的氣息變化,就是脈象的根源。

《經》曰: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是言榮衛所行之道路,豈足以盡脈之變化哉!故《經》曰:根於中者,命曰:神機脈之所以神其用者,皆元神上鍾,而主宰其機臟腑精華,而變現其體,若以脈中惟以氣血為用,則尺寸之膚,莫非血氣也。皆可以按脈驗病矣。

上魚者,脈上於魚際也。世人常有此脈,脈同病異,不可以一例論也。有兩手上魚者,有一手上魚者,若平人神色充實,而有此脈者,此天稟之厚,元神充滿,上溢於魚也,其人必壽。若人素無此脈,一若上魚者,此病脈也。《難經》曰:關之前者,陽之動也。脈當九分而浮,減者,法曰不及,過者,法曰太過,遂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,此陰乘陽之脈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,榮氣行於脈絡之中,衛氣行於脈絡之外,這只是說明了榮衛氣血運行的路徑,並不足以解釋脈象的全部變化。經書還說,脈象的根源在於內在,稱為神機,脈象之所以能靈活運用,都是因為元神上達,統轄著機體臟腑精華,並展現出外在形態。如果認為脈象只由氣血決定,那麼從指尖到皮膚,無一不屬於氣血範疇,就可以通過按脈診斷疾病了。

上魚脈是指脈象上達於魚際穴。很多人都有這種脈象,但脈象相同,疾病卻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有些人兩手都有上魚脈,有些人只有一手有上魚脈。如果身體健康、面色紅潤的人有上魚脈,這是天生體質強健、元神充盈,溢於魚際穴的表現,這樣的人一定長壽。如果原本沒有上魚脈的人突然出現上魚脈,這就是病態的脈象。《難經》說,關脈之前的脈象屬於陽氣的活動。脈象應該在九分之中浮起,減少則稱為不及,超過則稱為太過,上達魚際則稱為溢,屬於外關內格的脈象,這是陰氣乘陽的脈象。

陽實者,人知其脈之洪大矣。至其極也,而脈反匿伏焉。此乾之上九,亢龍有悔也。陰虛者,人知其脈之微細矣。至其極也,而脈反躁疾焉。此坤之上六,龍戰於野也。是皆陰陽亢制之理,惟明者知之。

脈有乘侮,假令肺病而見心脈,雖云克我者為賊邪,然本臟實有以致之。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猶國無君子故奸人得乘之。又如肺病而見肝脈,我克者為微邪,然本臟之衰可占也。故《經》曰:氣不足則已所勝者,輕而侮之,惟君子道消,故小人道長也。餘臟可推。

男子以陽為主,兩寸之脈,常旺於尺,若兩寸反弱,尺反盛者,腎不足也。女子以陰為主,兩尺之脈常旺於寸。若尺反弱,而寸反盛者,上焦有餘也。不足固病,有餘亦病,所為過猶不及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旺盛的人,大家都能感受到他的脈搏強勁有力。但到了極端的情況,脈搏反而會變得微弱隱藏。這就像乾卦上九爻,亢龍有悔的道理一樣。陰氣虛弱的人,大家都能感受到他的脈搏細小微弱。但到了極端的情況,脈搏反而會變得躁動急促。這就像坤卦上六爻,龍戰於野的道理一樣。這些都是陰陽失衡,互相制約的道理,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明白。

脈象有時會互相影響,例如肺部生病卻出現心脈的表現,雖然心克肺,屬於賊邪,但其實是肺臟本身虛弱導致的。經書說:「邪氣聚集的地方,一定有虛弱之處」,就像國家沒有君子,就會讓奸人趁機作亂一樣。又例如肺部生病卻出現肝脈的表現,雖然肺克肝,屬於微邪,但其實是肝臟本身衰弱導致的。經書說:「氣不足就會被克制,輕而易舉地被欺負」,就像君子之道衰微,小人就會趁機猖獗一樣。其他臟腑的脈象也可以用同樣的道理推測。

男人以陽氣為主,寸口脈通常比尺脈強盛,如果寸口脈反而虛弱,尺脈反而強盛,就代表腎氣不足。女人以陰氣為主,尺脈通常比寸口脈強盛,如果尺脈反而虛弱,寸口脈反而強盛,就代表上焦氣血過盛。不足和過盛都是病態,因為過猶不及,都會造成身體的損傷。

老弱之人,脈宜緩弱,若脈過旺者,病也。少壯之人,脈宜充實,若脈過弱者,病也。然猶有說焉。老者脈旺而不躁,此天稟之厚引年之叟也,名曰壽脈。若脈躁疾,有表無里,此孤陽也。其死迅矣。壯者脈細而和緩,三部同等,此天稟之靜清逸之土也,名曰陰脈,若脈來細而勁直,前後不等,可與之決死期矣。

病之陰脈,有沉有緊有數,而仲景統以微細言之,蓋沉必重按始得,緊數亦在沉細中見,不似陽症浮大而緊數也。

薛氏曰:人知數為熱,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,真陰寒症,脈嘗有七八至者,但按之無力而數耳,宜深察之。

脈法倡自岐黃,不過測病情,決生死而已,安得有所謂太素也?自楊上善主《太素脈法》,徵休徵咎,比於神靈,皆風鑑者之流託名《太素》,以神其說耳。然亦有可採之句,如曰:脈形圓淨,至數分明,謂之清。脈形散澀,至數模糊之謂濁。質清,脈清,富貴而多喜,質濁脈濁,貧賤而多憂,質清脈濁,外富貴而內貧賤,失意處多,得意處少也。

白話文:

年老體弱的人,脈象應該緩慢微弱,如果脈象過於旺盛,就是生病了。年輕力壯的人,脈象應該充實有力,如果脈象過於微弱,也是生病了。不過,這還得另外說。

老年人脈象旺盛但不躁動,這是天賦好、長壽的老人家,叫做壽脈。如果脈象躁動急促,表面有而裡邊沒有,這是孤陽之象,很快就會死亡。壯年人脈象細小而平和,三部脈象相同,這是天賦平和、清靜閒逸的人,叫做陰脈。如果脈象細小而勁直,前後不一致,就可以預測他的死亡時間了。

陰性的疾病,脈象有沉有緊有數,但仲景都用微細來概括,因為沉脈必須重按才能摸到,緊數也是在沉細脈中表現出來,不像陽性疾病的脈象浮大而緊數。

薛氏說:人們都知道數脈代表熱症,卻不知道沉細中出現數脈代表寒症,這是真正的陰寒症。這種脈象有時會出現七八次,但按下去沒有力氣,只是數而已,應該仔細觀察。

脈法起源於岐黃,不過是測量病情,判斷生死而已,怎麼會有什麼太素呢?自從楊上善編著《太素脈法》後,就開始用脈象來推測吉凶禍福,比神靈還靈驗,都是一些風水先生為了抬高自己,借用《太素》的名義,使自己的理論顯得神乎其神。不過,其中也有一些可取的地方,比如說:脈象圓潤光滑,脈搏跳動次數清晰分明,叫做清脈。脈象散亂粗糙,脈搏跳動次數模糊不清,叫做濁脈。身體素質清,脈象清,則富貴多喜;身體素質濁,脈象濁,則貧賤多憂;身體素質清,脈象濁,則表面富貴,內心貧賤,失意的事情多,得意的事情少。

質濁脈清,外貧賤而內富貴,得意處多,失意處少也,富貴而壽,脈清而長,貧賤而夭,脈濁而促,清而長者,富貴而夭,濁而促者,貧賤而壽,此皆可採之句,實為窮通休咎之徵,然亦不能外乎風鑑也。

白話文:

質地渾濁但脈象清澈,外表看似貧賤而內在卻是富貴,順心的事情多,不如意的事情少。富貴且長壽的人,脈象清澈且綿長;貧賤且短命的人,脈象渾濁且急促。脈象清澈綿長的人,即使富貴也可能短命;脈象渾濁急促的人,即便貧賤也可能長壽。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話,確實是判斷命運吉凶的徵兆,不過也無法脫離面相學的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