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五 (2)

1. 診五臟動數止脈

診心部脈:一動心,二動脾,三動肺,四動腎,五動肝。

診肝部脈:一動肝,二動心,三動脾,四動肺,五動腎。

診腎部脈:一動腎,二動肝,三動心,四動脾,五動肺。

診肺部脈:一動肺,二動腎,三動肝,四動心,五動脾。

診脾部脈:一動脾,二動肺,三動腎,四動肝,五動心。

以上不過明其生生循環不息之義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而無間斷一息不運也。

六動,七動,八動,九動,十動,十一,十二,十三,十四,十五,十六,十七,十八,十九,二十,二十一,二十二,二十三,二十四,二十五,二十六,二十七,二十八,二十九,三十,三十一,三十二,三十三,三十四,三十五,三十六,三十七,三十八,三十九,四十,四十一,四十二,四十三,四十四,四十五

以上各就本經等起動脈循環於五臟之中,周而復始,循遇何臟而得止脈,則以止脈之臟而斷其吉凶。如四十五動之中,而無止脈見者,則是無病也。

2. 論脈緊要諸條

先哲有言,脈有神機,微而莫顯,胸中了了,指下難明,況胸中昧昧而思,指下全生,其可得乎?若不比類以晰其似,對舉以別其殊,辯兼至以定名,察平脈以昭治,分六氣以測證,按運政以觀應,審真臟以知仁,則臨視憑何?而治安之法奚賴,故逐條具後,使學者一覽無遺矣。

熱則脈數,寒則脈遲,沉主在裡,浮主在表,虛者脈虛,實者脈實,澀為血枯氣滯,滑為痰盛陰強,此八者,乃脈之大綱領也。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,此八者,乃病之見於脈也。

比類者,所以明相類之脈,洪與虛皆浮也。浮而有力為洪,浮而無力為虛。沉與伏皆沉也,沉脈行於筋間,重按即見,伏脈行於骨間,重按不見,必推筋至骨,乃可見也。數與緊皆急也。數脈以六至得名,緊則不必六至,惟弦急而左右彈,狀如切緊繩也。遲與緩皆慢也。遲則三至,極其遲慢,緩則四至,徐徐不迫。

實與牢皆兼弦大實長之四脈也。實則浮中沉三取皆然,牢則但以沉候取也。洪與實皆有力也。洪則重按少衰,實則按之亦弦也。革與牢皆大而強也。革則浮取而得,牢則沉取而見也。濡與弱皆細小也。濡在浮分,重按即不見也。弱主沉分,輕取不可見也。細與微皆無力也。細則指下分明,微則似有若無,模糊難見矣。

短與動皆無頭尾,短為陰脈,其來遲滯,動為陽脈,其來數滑,促結澀代,皆有止者也。數時一止為促,緩時一止為結,往來遲滯,似止非止為澀,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止有定數為代。

對舉者、所以明相反之脈。浮沉者,脈之升降也。遲數者,脈之急慢也。滑澀者,脈之通滯也。虛實者,脈之剛柔也。長短者,脈之盈縮也。洪微者,脈之盛衰也。緊緩者,脈之張弛也。牢革者,脈之內外也。動伏者,脈之出處也。促結者,脈之陰陽也,濡弱者,脈之窮於進退者也。

芤弦者,脈之見於盛衰者也。《經》曰:前大後小,前小後大,來疾去徐,來徐去疾,去不盛,來反盛,去盛來不盛,乍大乍小,乍長乍短,乍數乍疏,是又二脈之偶見者也。

兼至者,合眾脈以成一脈也。浮而細,且軟為濡。沉而細,且軟為弱,浮而極細極軟,似有若無為微,浮而且大且弦且長之合為革,沉而且大且長且弦之合為牢,且大且長,浮中沉皆有力為實。

平脈者,各部之本脈也。輕以取腑,重以取臟,諸陽脈為腑,諸陰脈為臟。然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浮亦有臟,沉亦有腑,故取脈有權,不可執也。足厥陰肝,沉而弦長,足少陰腎,沉石而滑;足太陰脾,中和而緩。足少陽膽,弦大而浮。足陽明胃,浮長而澀。足太陽膀胱,洪滑而長。

手少陰心,洪大而散。手太陰肺,浮澀而短。手厥陰心胞絡,浮大而散。手少陽三焦,洪大而急。手陽明大腸,浮短而滑。手太陽小腸,洪大而緊。凡肝弦、心洪、脾緩、肺毛、腎石、俱要中和,太過固病,不足亦病。太過者,脈來強實是也。病在外不及者,脈來虛微是也。

病在中。

3.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

時令者;四時之變脈與之應也。十二月大寒,至二月春分,為初之氣,厥陰風木主令,《經》云:厥陰之至,其脈弦。春分至小滿為二之氣,少陰君火主令,《經》云:少陰之至,其脈鈞。小滿至六月大暑,為三之氣,少陽相火主令,《經》曰:少陽之至,大而浮。大暑至八月秋分,為四之氣,太陰濕土主令,《經》曰:太陰之至,其脈沉。

秋分至十月小雪,為五之氣,陽明燥金主令,《經》曰:陽明之至,短而澀。小雪至十二月,大寒為六之氣,太陽寒水主令,《經》曰:太陽之至大而長。

以平治之紀為例,若太過之紀,其氣未至,而至從節前十二日為度,不及之紀其氣至而未至,從節後十三日為度。太過之歲,從左尺浮分起立春,不及之歲,從左關中分起立春,依次而推之,此六氣至理,而方書所未發者,必於平旦,陰氣未散,陽氣未動,飲食未進,言語未吐之時,清心調息,逐部細究,則時令之病,可以前知。

診得六部俱平則已,若有獨大、獨小、獨浮、獨沉、獨長、獨短,與各部不同,依圖斷之,無不驗者。假如左關中候,脈獨弦大,已知雨水後,驚蟄邊,有風熱之病,蓋弦主風,而大主熱也。且左關又為風木之令故也。如右尺沉分,脈獨緩滯而實大,已知芒種後,夏至邊,有濕熱之病,蓋緩滯主濕,實大主熱也。若緩滯虛大,乃濕熱相火為患,蓋緩滯為濕,而虛大為相火也。

且在沉分,沉亦主濕,又在相火之位故也。久病之人,六脈俱濁滯,惟右寸中候,脈得從容和緩,清淨無滯,已知霜降後,立冬邊必愈,其餘仿此而推之,百不一失也。

夫按政運者,所以明不應之脈,蓋不應者,沉細也,有其診則見矣。凡值此不應,乃歲運合宜,不必求治,誤治之,反伐天和。

土運為南政,土位居中,面南行令故也。其餘四達以蓋事之,北面受令,故為北政。

甲已二年,為土運南政,如運少陰司天,則兩寸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寸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寸不應。少陰在泉,則兩尺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尺不應,太陰有泉,則左尺不應。

乙丙丁戊庚辛壬發八年,皆為北政,如遇少陰司天,則兩尺不應,厥陰司天,則右尺不應,太陰司天,則左尺不應。少陰在泉,則兩寸不應,厥陰在泉,則右寸不應,太陰在泉,則左寸不應。

如尺當不應,而反浮大,寸當浮大,而反沉細,寸當不應,而反浮大,尺當浮大,而反沉細,是謂尺寸反,《經》曰:尺寸反者,死。如右當不應而反浮大,左當浮大而反沉細,左當不應而反浮大,右當浮大而反沉細,是謂左右反,《經》曰:左右反者,死。

真臟者,所以明不治之脈,蓋人以胃氣為本,胃氣脈者,應手中和,意思忻忻,悠悠揚揚,難以名狀是也。太過不及者,病。但得真臟脈,不得胃氣者,死。

《經》曰:脈氣有餘,形氣不足生,是重以脈也。又曰: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,是重以形肉也。何經言之,相反若是?此二者,均不可偏廢也。夫脈氣有餘,里無大病也。形氣不足,未至肉脫也,何死之虞?若至形肉俱脫者,必久病也。此時客病雖無所苦,然氣血虧竭,依稀一線之氣,留連未絕,所以九候如絲,似乎和緩之象,然形如柴立,大肉已敗,脾主肌肉,土崩脾絕矣。難無風雨之侵,油干燈自盡耳。

一以尺中為根,人之有尺,猶樹之有根,水為天一之元,先天命根也。王叔和曰:寸關雖無,尺猶不絕,如此之流,何憂殞滅,謂其有根也。若腎脈獨敗,是無根矣。一以沉候為根,《經》曰:諸浮脈無根者,皆死。是謂有表無里,謂之孤陽不生。夫造化所以亙萬古而不息者,一陰一陽,互為其根也。

陰既絕矣,孤陽豈能獨存乎?二說似乎不同,實則一致。兩尺為腎部,沉候之六脈皆腎也。然則兩尺之無根,與沉取之無根,總屬腎水絕矣。故曰:脈貴有神。有神者,即重按有根之謂,譬如樹木根本一壞,雖猛力培植,終無發生之理。

寸脈浮太陽也。又兼疾脈,此陽中之陽也,名曰重陽。尺內沉細,陰也。又兼遲脈,此陰中之陰也,名曰重陰。上部重陽,下部重陰,陽亢陰隔,癲狂乃成,六脈有表無里,如濡脈之類,此名脫陰。六脈有里無表,謂之陷下,如弱脈之類,此名脫陽。六脈暴脫,此陰陽俱脫也。《經》曰:脫陰者目盲,脫陽者見鬼,陰陽俱脫者危。

《經》曰: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,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。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。秋日下膚,蟲蟄將去。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故曰:知內者,按而紀之;知外者,終而始之。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。

衝陽者,胃脈也,在足跗上(即腳面也)五寸,骨間動脈,上去陷谷三寸,蓋土者,萬物之母,衝陽脈不衰,胃氣猶在,病雖危,尚可生也。太谿者,腎脈也。在足內踝,後跟骨上(即足跗後兩面圓骨,俗名孤拐骨),動脈陷中,蓋水者,天一之元,太谿不衰,腎猶未絕,病雖危,尚可生也。太衝者,肝脈也。

在足大指本節後,二寸陷中,蓋肝者,東方木也。生物之始,此脈不衰,則生生之機尚可望也,故名生死之門。女人尤以此為主,蓋以婦人主血,而肝為血海,且東方生物之始也。氣海穴,在臍下一寸半,氣海者,男子生氣之海也。丹田穴在臍下三寸,即關元穴,乃足少陰任脈之會及陰陽之門戶,人身之根本,為精神藏聚之所,二處之動氣,即脈之根源也。

《經》曰: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,是言榮衛所行之道路,豈足以盡脈之變化哉!故《經》曰:根於中者,命曰:神機脈之所以神其用者,皆元神上鍾,而主宰其機臟腑精華,而變現其體,若以脈中惟以氣血為用,則尺寸之膚,莫非血氣也。皆可以按脈驗病矣。

上魚者,脈上於魚際也。世人常有此脈,脈同病異,不可以一例論也。有兩手上魚者,有一手上魚者,若平人神色充實,而有此脈者,此天稟之厚,元神充滿,上溢於魚也,其人必壽。若人素無此脈,一若上魚者,此病脈也。《難經》曰:關之前者,陽之動也。脈當九分而浮,減者,法曰不及,過者,法曰太過,遂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,此陰乘陽之脈也。

陽實者,人知其脈之洪大矣。至其極也,而脈反匿伏焉。此乾之上九,亢龍有悔也。陰虛者,人知其脈之微細矣。至其極也,而脈反躁疾焉。此坤之上六,龍戰於野也。是皆陰陽亢制之理,惟明者知之。

脈有乘侮,假令肺病而見心脈,雖云克我者為賊邪,然本臟實有以致之。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猶國無君子故奸人得乘之。又如肺病而見肝脈,我克者為微邪,然本臟之衰可占也。故《經》曰:氣不足則已所勝者,輕而侮之,惟君子道消,故小人道長也。餘臟可推。

男子以陽為主,兩寸之脈,常旺於尺,若兩寸反弱,尺反盛者,腎不足也。女子以陰為主,兩尺之脈常旺於寸。若尺反弱,而寸反盛者,上焦有餘也。不足固病,有餘亦病,所為過猶不及也。

老弱之人,脈宜緩弱,若脈過旺者,病也。少壯之人,脈宜充實,若脈過弱者,病也。然猶有說焉。老者脈旺而不躁,此天稟之厚引年之叟也,名曰壽脈。若脈躁疾,有表無里,此孤陽也。其死迅矣。壯者脈細而和緩,三部同等,此天稟之靜清逸之土也,名曰陰脈,若脈來細而勁直,前後不等,可與之決死期矣。

病之陰脈,有沉有緊有數,而仲景統以微細言之,蓋沉必重按始得,緊數亦在沉細中見,不似陽症浮大而緊數也。

薛氏曰:人知數為熱,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,真陰寒症,脈嘗有七八至者,但按之無力而數耳,宜深察之。

脈法倡自岐黃,不過測病情,決生死而已,安得有所謂太素也?自楊上善主《太素脈法》,徵休徵咎,比於神靈,皆風鑑者之流託名《太素》,以神其說耳。然亦有可採之句,如曰:脈形圓淨,至數分明,謂之清。脈形散澀,至數模糊之謂濁。質清,脈清,富貴而多喜,質濁脈濁,貧賤而多憂,質清脈濁,外富貴而內貧賤,失意處多,得意處少也。

質濁脈清,外貧賤而內富貴,得意處多,失意處少也,富貴而壽,脈清而長,貧賤而夭,脈濁而促,清而長者,富貴而夭,濁而促者,貧賤而壽,此皆可採之句,實為窮通休咎之徵,然亦不能外乎風鑑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