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1)

1. 兒科耳病

耳者,宗脈之所聚,腎氣之所通也。有小兒腎經氣實,其熱上衝於耳,遂使津液壅而為膿,或為清汁,然則厥陽之與足陽明,手少陰之與足太陽,為症尤甚。推其所致之由,其原有七,有實熱有陰虛;有因痰;有因火;有氣閉;有肝風,有胎元及發而為病也。症有五焉,鳴、痛、聾、腫、聤、是也。

實熱者何?即腎氣有餘,積熱上衝,津液壅結,故成聤耳。聤耳之名,更有五般。常出黃膿者,謂之聤耳;常出紅膿者,謂之膿耳;耳內疳臭者,謂之冱耳;白膿出者,謂之纏耳;耳內虛鳴,時出青膿者,謂之囊耳。其名雖異,總由積熱上壅,或風水入耳所致。若不速治,久則成聾,法宜清火養血,或去濕化毒,陰虛者何?其候手足心熱,體瘦色黑,口渴腸燥,兩尺脈大,時或作癢,耳聾及鳴,所主在滋陰疏肝。因痰者何?其候氣壅口燥,不痛而癢,體重脈弦,耳鳴聤耳者是也。

所主在二陳竹瀝之類。因火者何?或暴怒之乍乘,或情欲之自肆,或因有餘之火,或因不足之火,故耳聾及痛者,所主在芩連歸芍之類。氣閉者何?有因怒傷及肝,痰生於火,或一時卒中,或久病氣虛,故耳聾及鳴者,所主在舒郁調血,外用導引宣通之法。肝風者何?有因火壅上焦,忽作大痛,或流或脹者,有因縱怒縱酒,濕熱相乘,耳腫及痛者,所主在平肝,除熱疏風。

胎元者何?是因父母不謹,故先天之毒攻衝,膿臭流處成瘡,四傍腫赤,時發時愈,所生在化毒滋腎,更有風入於腦,停滯於手太陽之脈,則令氣塞耳聾。若風濕相搏,則生耳瘡。更有以手指月,遂使兩耳之後生瘡者,名曰月蝕瘡,及凍耳蟲傷撥損之類。外因者,並從外治。

更有耳根及牙床腫痛者,屬上焦風熱,陽明、少陽二經受病也,當用清胃辛涼而散之。實熱盛者,酒蒸大黃,微利之。至若大病後,而耳聾者,是血枯而氣弱也,當服地黃丸以療之。若耳中忽作大痛,如有蟲在內奔走殊痛,或出血或水或干,痛不可忍者,用蛇蛻火燒存性為末,鵝管吹入立止。取蛇之善脫,以解散鬱火也。

白話文:

[兒科耳疾]

耳朵是多條經脈匯聚之處,也是腎氣通達的地方。有些兒童因腎經氣血過盛,熱氣上衝至耳部,導致耳內津液聚集形成膿液,或者成為清澈的液體。其中,厥陰和足陽明,以及手少陰和足太陽這幾條經脈,如果出現問題,症狀會特別嚴重。探討病因,主要有七種:實熱、陰虛、痰多、火旺、氣閉、肝風,以及胎元(先天因素)等,這些都可能發病。症狀大致可分為五種:耳鳴、疼痛、聽力下降、腫脹、耳漏。

實熱是什麼?就是腎氣過剩,積熱向上沖擊,造成耳內津液壅塞,因而形成耳漏。耳漏的名稱有多種,如常流黃膿的叫做耳漏;常流紅膿的叫做膿耳;耳內有腐臭味的叫做冱耳;流出白色膿液的叫做纏耳;耳內虛鳴,偶爾流出青色膿液的叫做囊耳。儘管名稱不同,但都是因為積熱上壅,或是風水進入耳道所致。如果不迅速治療,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聽力下降。治療方法應當清火養血,或去濕解毒。

陰虛又是什麼?表現為手掌腳掌發熱,身體消瘦皮膚暗沉,口渴腸燥,兩側腳踝後方的脈搏跳動強烈,偶爾會感覺癢,耳鳴聽力下降,治療應該滋陰疏肝。

痰多又是怎麼回事?表現為氣喘口乾,耳部不痛但會癢,身體沉重脈象弦緊,耳鳴耳漏,治療應使用二陳竹瀝之類的藥物。

火旺又是什麼?可能是突然的暴怒,或是過度的情慾,或是過剩的火氣,或是不足的火氣,造成耳痛聽力下降,治療可用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白芍等藥物。

氣閉是什麼?可能因為生氣傷害到肝臟,或是痰火相生,或是短時間的中風,或是長期疾病導致氣虛,引起耳鳴聽力下降,治療應當疏肝理氣,外部可用導引宣通的方法。

肝風是什麼?可能因為上焦火氣壅塞,忽然劇烈疼痛,或是耳部腫脹,或是縱怒縱酒,濕熱相乘,造成耳部腫脹疼痛,治療應當平肝、清熱、疏風。

胎元是什麼?因為父母未能妥善照顧,導致先天毒素攻擊,耳內流出膿液腐臭,周圍紅腫,時好時發,治療應當化毒滋腎。還有風邪進入腦部,停留在手太陽脈絡,使得耳道氣塞聽力下降。如果風濕相搏鬥,就會產生耳瘡。還有的是手指對著月亮,導致兩耳後方長瘡,稱為月蝕瘡,以及凍耳蟲傷撥損等外部原因造成的問題,這些都需從外部治療。

另外,如果耳根和牙牀腫痛,屬於上焦風熱,是陽明、少陽兩條經脈受到影響,應當使用清胃辛涼的藥物散熱。實熱旺盛者,可以使用酒蒸大黃,稍微利尿。大病後聽力下降,是因為血液乾涸氣力衰弱,應當服用地黃丸治療。如果耳內突然劇烈疼痛,好像有蟲子在裏面亂竄,非常痛,或是出血,或是流水,或是乾燥,疼痛難忍,可以用蛇蛻燒成灰末,用鵝毛管吹入耳中立刻止痛。這是利用蛇善於蛻皮的特性,來解除鬱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