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8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8)
1. 甘草黑豆湯
解百藥毒,兼治筋疝,莖中痛脹,不堪春方,邪術所致。
甘草梢(二兩),黑豆(半升)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[甘草黑豆湯]這帖藥方能解除多種藥物所導致的毒性,同時也能治療筋肉疝氣,以及男性生殖器的疼痛腫脹。對於無法承受春天的調理方式,或是由不當療法所導致的問題也有療效。
所需材料為甘草梢二兩,以及黑豆半升,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葫蘆巴丸
治大人小兒盤腸,奔豚疝氣,偏墜陰腫。
葫蘆巴(炒,一斤),茴香(炒,十二兩),吳茱萸(湯洗七次,炒,十兩),川楝子(炒,十八兩),大巴戟(去心,炒),川烏(泡,去皮、尖,各六兩),為末,酒煮,麵糊丸,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,空心溫酒下,小兒五丸,茴香湯吞下。一方,加黑牽牛。
偏墜初起,用穿山甲、茴香二味為末,酒調下,乾物壓之,外用煅牡蠣,高良薑等分,為細末,津調,塗於腫大之處,須臾火熱,其痛即安。
一方
肥人腫疝寒熱。用五苓散,加茴香煎服,神效。
白話文:
【葫蘆巴丸】
主治成人與兒童的腸胃不適、腹部脹氣、疝氣,以及睪丸腫大。
藥材如下:葫蘆巴(炒熟,一斤)、茴香(炒熟,十二兩)、吳茱萸(用水清洗七次後炒熟,十兩)、川楝子(炒熟,十八兩)、大巴戟(去心,炒熟)、川烏(浸泡後去皮和尖端,各六兩)。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用酒煮過的麵糊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狀,每次空腹服用十五粒,用溫酒送服;兒童則服用五粒,可以用茴香湯吞服。另有一種配方會添加黑牽牛。
對於睪丸腫大剛開始的情況,可以使用穿山甲和茴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酒調勻後服用,並在腹部放置一些乾燥的物體以施加壓力。另外,外用煅牡蠣和高良薑等量混合,研磨成細粉,以口水調勻後塗抹在腫大的部位,不久便會感到熱感,疼痛就會緩解。
【另一個配方】
對於肥胖者出現的睪丸腫大、寒熱交錯的症狀,可使用五苓散加上茴香煎煮服用,效果極佳。
3. 木香金鈴丸
治疝氣,外腎腫痛如神。
木香,乳香,沒藥,大附子(泡去皮、臍),人參,全蠍,玄胡,小茴香(鹽水炒),川楝子(去核,各等分),上為細末,好酒為丸,如桐子大,每服一百丸,空心黃酒下,其痛即止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疝氣,也就是外生殖器腫痛方面效果非常顯著的[木香金鈴丸]。
配方包含:木香、乳香、沒藥、炮製過的大附子(需去除皮和臍部)、人參、全蠍、玄胡、用鹽水炒過的小茴香、去核的川楝子(所有材料份量相同)。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細粉後,使用品質好的酒來做成丸狀,大小約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一百顆這種丸子,應在空腹時搭配黃酒一起服用,疼痛就能立即獲得緩解。
4. 神妙丸
治疝氣,小腸氣,膀胱氣,盤腸氣,木腎氣及偏墜下部等症。
木香,荔枝核(一錢,半搗碎,炒黃色),硫黃(熔化,傾入水,取出研末,三分),沉香,吳茱萸(鹽、酒炒,一錢),川芎(鹽水煮透,取起切片,五分),橘核(各一錢),乳香(一錢),大茴香(一錢五分),上為末,酒丸,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湯下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疝氣、小腸氣、膀胱氣、盤腸氣、木腎氣以及睾丸下垂等病症的處方。
所需藥材如下:木香,已搗碎並炒至黃色的荔枝核(用量約一錢),將硫磺熔化後倒入水中凝固再研磨成粉(用量約三分),沉香,用鹽和酒炒過的吳茱萸(用量約一錢),用鹽水煮透後切成片狀的川芎(用量約五分),橘核(用量約一錢),乳香(用量約一錢),大茴香(用量約一錢五分)。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再以酒製成藥丸。每次空腹服用時,應以米湯吞服約五十粒藥丸。
5. 香楝酒
治偏墜氣。
南木香,大茴香,小茴香,川楝肉(各三錢),上作一服,鍋內炒至香,入蔥白,連須五根,用水一碗,淬入鍋內,以碗合住,候煎至半碗,取出去渣,加好酒半碗和入炒鹽一茶匙,空心熱服。至痛者,一服立愈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疝氣(俗稱下墜感)的處方。
使用南木香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川楝子肉各三錢,將這些藥材做成一份藥劑,在鍋裡炒到發香,然後加入五條帶根的蔥白,倒入一碗水,快速倒入鍋中,用碗蓋住鍋,等到煮到只剩下半碗時,撈去殘渣,再加入半碗好酒與一小茶匙炒過的鹽,空腹時趁熱服用。對於劇烈疼痛的情況,服用一次就能立即緩解症狀。
6. 雄礬散
治陰腫,大如斗核痛。
雄黃(一兩),白礬(二兩),甘草(五錢),水煎,先熏後洗,神效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陰部腫脹,大小如同鬥核般且疼痛的情況。
所需藥材為:雄黃一兩,白礬二兩,甘草五錢。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,先用蒸氣薰蒸患處,再用煎煮的藥水清洗,效果極佳。
7. 金鈴子丸
治釣腎氣,膀胱偏墜,痛不可忍。
川楝子五兩,銼作五分,一分用斑蝥一個,去頭、翅,同炒,去斑貓。一分用茴香二錢,鹽五分,炒熟,去鹽,留茴香入藥。一分用黑牽牛三錢,同炒,去牽牛。一分用破故紙三錢,同炒,留故紙入藥。一分用蘿蔔子一錢,同炒,去蘿蔔子。上將楝子去核,同破故紙炒香,焙乾為末,酒糊丸,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酒空心下。
又方
治陰囊潰爛,睪丸脫露,名為脫囊。用紫蘇葉莖為細末,如爛,干敷,如未破用香油調塗,將青荷葉包上,內服芩連、甘草、木通、當歸之類,多得保全,患者勿懼。
白話文:
【金鈴子丸】
這是一種治療腎氣不調,膀胱下垂,疼痛到無法忍受的藥方。
所需藥材為川楝子五兩,將其切分成五份。其中一份與去掉頭和翅膀的一個斑蝥一同炒製,然後去除斑蝥。另一份與二錢的茴香及五分的鹽一起炒至熟透,之後去除鹽,留下茴香加入藥中。第三份與三錢的黑牽牛一同炒,然後去除牽牛。第四份與三錢的破故紙一同炒,留下破故紙加入藥中。最後一份則與一錢的蘿蔔子一同炒,然後去除蘿蔔子。將以上處理好的楝子去核,與破故紙一同炒香,焙乾後研磨成粉,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三十粒,空腹時以溫酒送服。
【另有一方】
這是治療陰囊潰爛,睪丸露出,這種病症被稱為脫囊的方法。取紫蘇葉莖研磨成細末,若傷口已潰爛,直接撒在傷口上;如果尚未破皮,則用香油調和後塗抹,再以青荷葉包裹。同時口服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木通、當歸等藥物,這樣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,患者不必過於擔心。
8. 黃疸大小總論合參
夫疸病有宜清者,是壯年氣實,濕熱鬱遏,小便短少,其脈實數,宜利小便,茵陳五苓散之類。有宜汗者,是濕熱鬱於表也。必身痛惡寒,宜桂枝黃耆湯之類。有宜溫者,是脾胃有寒飲不運也,宜茵陳附子乾薑湯。
《經》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黃者脾之色也。人身之神,貴於藏而默用,見於外則內虛矣。疽者,因脾土有虧,失於運化轉輸不及,濕熱逗留濁氣拂鬱而然,故書曰:疸不用分其五,同是濕熱,實因脾虛為本,而濕熱是標也。有因病久身痛,肩膊背強,二便俱澀,遍體面目爪甲,視物皆黃,溺如屋塵水者,此真疸也。若不因病後,但胃氣乍傷,淡黃口穢,目眶浮腫者,此胃熱也。
若淡黃色而妨食,不渴時泄者,此胃怯也。若蒸熱深黃,腹脹嗜土,口渴溺黃者,此疳熱也。若周身痛,面色如熏黃者,濕病也。若身不痛而色如橘黃者,黃病也。若因母久瘧或母病黃,而致生下徹黃者,即胎黃也。又有潮熱而二便赤澀者,乃脾土與心火相搏,名為陽黃。如脾腎虛寒脈沉而細,身冷自汗,瀉利溺白者,乃陽虛不能以化陰寒之凝聚,名為陰黃。
更有脾弱而痿黃者,治法總宜理脾為上,而導水次之,大人多因虛損以生濕,久而成熱,主乎脾腎。小兒多因實熱以內郁,蒸而成濕,主乎肺胃,濕熱相合而成疸,宜分陰陽,別虛實,以治之。實熱者,其脈必洪數,若脈微澀者,即屬虛弱也。仲景云:發黃小便自利,當與虛勞同,宜小建中湯。
海藏曰:內感傷寒,勞役形體飲食失節,中州變寒變生黃,非外感而得,只宜理中大小建中足矣。不必用茵陳也。蓋脾胃為濕熱所傷,久之氣血漸弱,必兼補養,如參朮健脾,當歸和血,秦艽散濕,使正氣盛,邪自退也。
《經》曰:溺黃赤,安臥,目黃者,黃疸,已食如飢者,胃疸,《經》言溺赤,及已食如飢者、熱之故也。安靜嗜臥,濕之徵也。黃為中央戊已之色,多屬於太陰脾土,脾不能勝濕,復挾火熱,鬱而生黃,譬之𨠭面相似,濕熱相搏其黃乃成,然濕與熱,又自有別,濕家之黃,色暗不明,熱家之黃,色光而潤也。汗出沾衣,色如柏汁,此名黃汗。
仲景謂汗出浴水,水從孔中,濕與熱而成。食傷謂之谷疸,多因鬱悶之人,而穀氣抑鬱,不得四達,脾受肝木之賊,谷入不能長氣於胃陽,而反動風於脾陰,胃聚其濕熱,而蒸為腐敗之濁氣,下傷膀胱,故食則頭眩,小水不通,一身盡黃。諸失血後,多面黃,蓋面色紅潤者,血榮之也。
血去則面見黃色,譬諸樹葉,春夏華而綠,秋冬萎而黃也,宜養榮湯,十全大補湯。瘧後多黃者,脾陰虛而土色自見也,理脾為先,亦有通身俱黃,但不及耳目為異。酒傷名曰酒疸,酒為濕熱之最,久積不行,上觸而為嘔惡為懊憹,小水不利,不能食也。
女勞疸微汗出而額色黑,手足心熱,日晡發熱,而反惡寒,膀胱急而小便自利,或謂交接入水所致,相火從水中上炎,合於心之君火,煙焰之色,透於額矣,手足心熱,內傷皆然,日暮陽明用事,陽明主闔,收斂一身之濕熱、疾趨而下,膀胱因而告急,其少腹滿,小便則自利,大便則黑而溏者,膀胱畜血之驗也。腹如水狀,實非水也。
正指蓄血而言也。如多渴而腹脹者,難治,此宜清熱利水藥中,加以消瘀行血,如琥珀、丹皮、紅曲、紅花、桃仁、延胡、蒲黃、五靈脂、韭汁之類。
有等腎虛,不能行水,以致水濕上浮,郁久則熱,濕熱上蒸,亦乃目睛面色俱黃,此宜以金匱腎氣,加麥冬作湯飲之,其兩尺必遲緩無力,腿腳痠軟可驗,故小便色白自利,及有虛寒脈候,非大溫補不可,蓋陽氣宣揚,陰黃自退,若誤用涼藥分利,水枯面黑而死。
夫黃疸者,暴病也,仲景以十八日愈,若食勞疳黃,俗名黃胖乃久病也。甚有久不愈者,古人以針砂醋礬之類,伐肝,以術米棗肉之類助脾,實人及田家作苦之人宜之,若稟質柔脆,以補為攻可也。惟秦艽一味,諸黃常用極妙,以能逐陽明經濕熱,從外而散其功效既臻,而性復和平,不險峻也。不可妄投涼藥,愈傷脾胃。
小便不利,無汗為實。小便自利自汗為虛。小便色白,不變為無熱。小便色變黃赤為濕熱。年壯氣實,脈大易愈。脈小溺利,不渴者生,脈洪泄利,而渴者死。寸口近掌處無脈,口鼻冷有黑色起者死,疸病渴者難治,不渴者易治。疸毒入腹,喘滿者死。老人氣虛脈微難瘥,黃疸日久,變為黑疸,死不治,氣實者,急以土瓜根搗汁六合,頓服,黃水從小便出即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