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8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8)
1. 甘草黑豆湯
白話文:
解除各種藥物中毒,同時治療筋疝,以及莖中部疼痛腫脹,對於無法忍受的春季症狀,由不正當方法導致的問題。
使用甘草的頂端部分兩兩份,黑豆半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葫蘆巴丸
治大人小兒盤腸,奔豚疝氣,偏墜陰腫。
葫蘆巴(炒,一斤),茴香(炒,十二兩),吳茱萸(湯洗七次,炒,十兩),川楝子(炒,十八兩),大巴戟(去心,炒),川烏(泡,去皮、尖,各六兩),為末,酒煮,麵糊丸,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,空心溫酒下,小兒五丸,茴香湯吞下。一方,加黑牽牛。
偏墜初起,用穿山甲、茴香二味為末,酒調下,乾物壓之,外用煅牡蠣,高良薑等分,為細末,津調,塗於腫大之處,須臾火熱,其痛即安。
一方
肥人腫疝寒熱。用五苓散,加茴香煎服,神效。
白話文:
治療大人小孩腸胃不適、腹脹氣、疝氣、陰囊腫痛。用葫蘆巴(炒,一斤)、茴香(炒,十二兩)、吳茱萸(湯洗七次,炒,十兩)、川楝子(炒,十八兩)、巴戟天(去心,炒)、川烏頭(泡,去皮、尖,各六兩),研成粉末,用酒煮成麵糊丸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十五丸,空腹溫酒送服,小孩服用五丸,用茴香湯送服。另一種方法,可以加黑牽牛。
若陰囊腫痛初起,可用穿山甲、茴香研成粉末,用酒調服,並用乾物壓住患處,外用煅牡蠣、高良薑等量研成細末,用唾液調和,塗抹在腫大的部位,很快就會發熱,疼痛也會減輕。
另一種方法:
對於肥胖者出現疝氣並伴有寒熱症狀,可用五苓散加茴香煎服,效果顯著。
3. 木香金鈴丸
白話文:
治疝氣,外腎腫痛如神。
藥方:
- 木香、乳香、沒藥、大附子(泡去皮、臍)、人參、全蠍、玄胡、小茴香(鹽水炒)、川楝子(去核),各等分。
製法:
-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好酒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
用法:
- 每次服用一百丸,空腹時用黃酒送服。
功效:
- 該藥方能有效治療疝氣,外腎腫痛,效果顯著。
4. 神妙丸
治疝氣,小腸氣,膀胱氣,盤腸氣,木腎氣及偏墜下部等症。
木香,荔枝核(一錢,半搗碎,炒黃色),硫黃(熔化,傾入水,取出研末,三分),沉香,吳茱萸(鹽、酒炒,一錢),川芎(鹽水煮透,取起切片,五分),橘核(各一錢),乳香(一錢),大茴香(一錢五分),上為末,酒丸,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湯下。
白話文:
治療疝氣、小腸氣、膀胱氣、盤腸氣、木腎氣以及下腹部墜痛等症,用木香、荔枝核(半錢,半搗碎,炒至黃色)、硫黃(熔化後倒入水中,取出研磨成粉,三分)、沉香、吳茱萸(用鹽酒炒,一錢)、川芎(用鹽水煮透,取出切片,五分)、橘核(各一錢)、乳香(一錢)、大茴香(一錢五分),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酒做成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5. 香楝酒
治偏墜氣。
南木香,大茴香,小茴香,川楝肉(各三錢),上作一服,鍋內炒至香,入蔥白,連須五根,用水一碗,淬入鍋內,以碗合住,候煎至半碗,取出去渣,加好酒半碗和入炒鹽一茶匙,空心熱服。至痛者,一服立愈。
白話文:
治療偏墜氣,用南木香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川楝肉各三錢,一起炒香,加入蔥白連須五根,用水一碗煮沸,蓋上碗,煎至半碗,去渣,加入好酒半碗和炒鹽一茶匙,空腹熱服。疼痛嚴重的,一服即可見效。
6. 雄礬散
白話文:
治療陰部腫大,疼痛且腫大如鬥核。
使用雄黃一兩,白礬二兩,甘草五錢,用水煎煮後,先燻蒸再用來清洗,有神奇的療效。
7. 金鈴子丸
治釣腎氣,膀胱偏墜,痛不可忍。
川楝子五兩,銼作五分,一分用斑蝥一個,去頭、翅,同炒,去斑貓。一分用茴香二錢,鹽五分,炒熟,去鹽,留茴香入藥。一分用黑牽牛三錢,同炒,去牽牛。一分用破故紙三錢,同炒,留故紙入藥。一分用蘿蔔子一錢,同炒,去蘿蔔子。上將楝子去核,同破故紙炒香,焙乾為末,酒糊丸,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酒空心下。
又方
治陰囊潰爛,睪丸脫露,名為脫囊。用紫蘇葉莖為細末,如爛,干敷,如未破用香油調塗,將青荷葉包上,內服芩連、甘草、木通、當歸之類,多得保全,患者勿懼。
白話文:
治療腎氣虛弱、膀胱下垂、疼痛難忍:
藥方:
- 川楝子五兩,切成五份。
- 每份取斑蝥一個,去頭、翅膀,與川楝子一起炒,去除斑蝥。
- 每份取茴香二錢,鹽五分,炒熟後去鹽,留下茴香入藥。
- 每份取黑牽牛三錢,與川楝子一起炒,去除牽牛。
- 每份取破故紙三錢,與川楝子一起炒,留下故紙入藥。
- 每份取蘿蔔子一錢,與川楝子一起炒,去除蘿蔔子。
- 將川楝子去核,與破故紙一起炒香,焙乾研磨成粉末,用酒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酒空腹服用。
治療陰囊潰爛、睪丸脫垂(脫囊):
藥方:
- 將紫蘇葉莖研磨成細粉,若陰囊已潰爛,則用粉末敷於傷口;若尚未破損,則用香油調和粉末塗抹,再用青荷葉包裹。
- 內服芩連、甘草、木通、當歸等藥物,可幫助保全睪丸,患者不必恐懼。
8. 黃疸大小總論合參
夫疸病有宜清者,是壯年氣實,濕熱鬱遏,小便短少,其脈實數,宜利小便,茵陳五苓散之類。有宜汗者,是濕熱鬱於表也。必身痛惡寒,宜桂枝黃耆湯之類。有宜溫者,是脾胃有寒飲不運也,宜茵陳附子乾薑湯。
《經》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黃者脾之色也。人身之神,貴於藏而默用,見於外則內虛矣。疽者,因脾土有虧,失於運化轉輸不及,濕熱逗留濁氣拂鬱而然,故書曰:疸不用分其五,同是濕熱,實因脾虛為本,而濕熱是標也。有因病久身痛,肩膊背強,二便俱澀,遍體面目爪甲,視物皆黃,溺如屋塵水者,此真疸也。若不因病後,但胃氣乍傷,淡黃口穢,目眶浮腫者,此胃熱也。
白話文:
黃疸病的治療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。如果病人是壯年體質,因濕熱鬱結導致小便減少,脈象實數,則宜利尿,可以使用茵陳五苓散之類的藥物。如果濕熱鬱於肌表,病人會出現身痛惡寒的症状,則宜發汗,可以使用桂枝黃耆湯之類的藥物。如果脾胃虛寒,寒飲不運,則宜溫補,可以使用茵陳附子乾薑湯之類的藥物。
古代醫書記載,脾臟屬土,主黃色,人體的精氣神需要脾臟來運化和儲藏,如果外顯則說明脾虛。黃疸病是因脾土虛弱,運化失常,濕熱停滯,濁氣鬱結所致。黃疸病的種類很多,但都是由濕熱引起,而脾虛是根本原因。如果病人因長期患病而出現身痛、肩背僵硬、大小便不通暢、全身、面部、指甲、視物都泛黃,尿液如屋塵水,這才是真正的黃疸病。如果沒有長期患病史,只是胃氣受損,出現淡黃色口苦、眼眶浮腫的症状,這是胃熱引起的,不是真正的黃疸。
若淡黃色而妨食,不渴時泄者,此胃怯也。若蒸熱深黃,腹脹嗜土,口渴溺黃者,此疳熱也。若周身痛,面色如熏黃者,濕病也。若身不痛而色如橘黃者,黃病也。若因母久瘧或母病黃,而致生下徹黃者,即胎黃也。又有潮熱而二便赤澀者,乃脾土與心火相搏,名為陽黃。如脾腎虛寒脈沉而細,身冷自汗,瀉利溺白者,乃陽虛不能以化陰寒之凝聚,名為陰黃。
更有脾弱而痿黃者,治法總宜理脾為上,而導水次之,大人多因虛損以生濕,久而成熱,主乎脾腎。小兒多因實熱以內郁,蒸而成濕,主乎肺胃,濕熱相合而成疸,宜分陰陽,別虛實,以治之。實熱者,其脈必洪數,若脈微澀者,即屬虛弱也。仲景云:發黃小便自利,當與虛勞同,宜小建中湯。
白話文:
如果皮膚呈淡黃色,並且食慾不振,不渴卻腹瀉,這是脾胃虛弱。如果皮膚呈深黃色且發熱,肚子脹痛,喜歡吃土,口渴且尿液顏色深黃,這是疳熱。如果全身疼痛,面色像被熏烤過一樣呈黃色,這是濕病。如果身體不痛,但膚色像橘子一樣黃,這是黃疸病。如果母親長期患瘧疾或患黃疸病,導致孩子出生後全身發黃,就是胎黃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發熱且伴隨小便顏色深紅,這是脾土和心火相搏造成的,稱為陽黃。如果脾腎虛寒,脈象沉細,身體冰冷且容易出汗,腹瀉且尿液顏色發白,這是陽氣不足無法化解陰寒凝結造成的,稱為陰黃。
另外,如果脾胃虛弱導致身體消瘦且皮膚發黃,治療上應該以調理脾胃為先,然後再利水。成年人多因身體虛損而導致濕氣產生,久而久之就化為熱,主要影響脾腎。小孩多因內熱鬱積而蒸發成濕氣,主要影響肺胃,濕熱結合就會引起黃疸,治療時要區分陰陽虛實,對症下藥。如果病人是實熱,脈象一定洪數,如果脈象微弱且澀滯,就屬於虛弱。仲景說:發黃且小便自利,應該跟虛勞一樣對待,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海藏曰:內感傷寒,勞役形體飲食失節,中州變寒變生黃,非外感而得,只宜理中大小建中足矣。不必用茵陳也。蓋脾胃為濕熱所傷,久之氣血漸弱,必兼補養,如參朮健脾,當歸和血,秦艽散濕,使正氣盛,邪自退也。
《經》曰:溺黃赤,安臥,目黃者,黃疸,已食如飢者,胃疸,《經》言溺赤,及已食如飢者、熱之故也。安靜嗜臥,濕之徵也。黃為中央戊已之色,多屬於太陰脾土,脾不能勝濕,復挾火熱,鬱而生黃,譬之𨠭面相似,濕熱相搏其黃乃成,然濕與熱,又自有別,濕家之黃,色暗不明,熱家之黃,色光而潤也。汗出沾衣,色如柏汁,此名黃汗。
白話文:
海藏說:內感傷寒,勞累身體,飲食不節制,導致脾胃虛寒,出現黃疸,這不是外感造成的,只需要調理脾胃,健脾和胃就夠了,不需要使用茵陳。因為脾胃受到濕熱損傷,時間久了氣血就會越來越虛弱,一定要同時補養,比如人參、白朮健脾,當歸補血,秦艽散濕,讓正氣充足,邪氣自然就會退去。
《經》書上說:小便黃赤,安靜躺臥,眼睛發黃的,是黃疸;吃完東西還像餓一樣的,是胃疸。《經》書上說小便發黃,以及吃完東西還像餓,都是因為熱的原因。安靜喜愛躺臥,是濕氣的表現。黃色是中央戊己的颜色,多屬於太陰脾土,脾胃不能剋制濕氣,又夾雜著火熱,鬱積而生黃色,就像𨠭面一樣,濕熱相互搏鬥,黃色就形成了。但是濕氣和熱氣也有區別,濕氣造成的黃色,顏色暗淡不明顯,熱氣造成的黃色,顏色鮮亮潤澤。出汗沾濕衣服,顏色像柏樹汁一樣,叫做黃汗。
仲景謂汗出浴水,水從孔中,濕與熱而成。食傷謂之谷疸,多因鬱悶之人,而穀氣抑鬱,不得四達,脾受肝木之賊,谷入不能長氣於胃陽,而反動風於脾陰,胃聚其濕熱,而蒸為腐敗之濁氣,下傷膀胱,故食則頭眩,小水不通,一身盡黃。諸失血後,多面黃,蓋面色紅潤者,血榮之也。
血去則面見黃色,譬諸樹葉,春夏華而綠,秋冬萎而黃也,宜養榮湯,十全大補湯。瘧後多黃者,脾陰虛而土色自見也,理脾為先,亦有通身俱黃,但不及耳目為異。酒傷名曰酒疸,酒為濕熱之最,久積不行,上觸而為嘔惡為懊憹,小水不利,不能食也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認為出汗後馬上洗澡,水會從毛孔滲入,濕氣和熱氣結合就會生病。吃壞東西導致的黃疸,多發生在心情鬱悶的人身上,他們體內的穀氣無法暢通,脾臟被肝臟的木氣所傷,食物無法在胃陽中化生精氣,反而使脾陰生風,胃中積聚濕熱,蒸發出腐敗的濁氣,下行傷及膀胱,所以吃東西就會頭暈,小便不暢,全身發黃。各種失血之後,也容易出現臉色發黃,因為臉色紅潤是血氣充盈的表現,失血後血氣不足,臉色就會發黃,就像樹葉一樣,春天夏天綠油油,秋天冬天就枯黃了,可以用養榮湯、十全大補湯來滋補氣血。瘧疾之後容易發黃的人,是因為脾陰虛弱,所以呈現土色,要先調理脾臟。有些人全身發黃,但是耳朵和眼睛卻沒有發黃,這也是一種特殊情況。喝酒過量導致的黃疸叫做酒疸,酒性濕熱,長期積聚不散,向上則會導致嘔吐、噁心、食慾不振,小便不利,不能吃東西。
女勞疸微汗出而額色黑,手足心熱,日晡發熱,而反惡寒,膀胱急而小便自利,或謂交接入水所致,相火從水中上炎,合於心之君火,煙焰之色,透於額矣,手足心熱,內傷皆然,日暮陽明用事,陽明主闔,收斂一身之濕熱、疾趨而下,膀胱因而告急,其少腹滿,小便則自利,大便則黑而溏者,膀胱畜血之驗也。腹如水狀,實非水也。
正指蓄血而言也。如多渴而腹脹者,難治,此宜清熱利水藥中,加以消瘀行血,如琥珀、丹皮、紅曲、紅花、桃仁、延胡、蒲黃、五靈脂、韭汁之類。
白話文:
女性勞累導致黃疸,略微出汗,額頭發黑,手心腳心發熱,下午發燒,但反而畏寒,膀胱急迫,小便通暢,可能是因性交或下水造成的。相火從水中向上蔓延,與心臟之君火相合,煙焰之色,反映在額頭上。手心腳心發熱,是內傷的表現。日暮時分,陽明經氣旺盛,陽明經主閉合,收斂一身濕熱,疾速向下,因此膀胱急迫。下腹部脹滿,小便通暢,大便黑色稀溏,是膀胱蓄血的證據。腹部像水一樣,實際上不是水。
這是指蓄血的情況。如果患者口渴且腹脹,則難以治療,應在清熱利水的藥物中,加入消瘀行血的藥材,例如琥珀、丹皮、紅曲、紅花、桃仁、延胡、蒲黃、五靈脂、韭汁等等。
有等腎虛,不能行水,以致水濕上浮,郁久則熱,濕熱上蒸,亦乃目睛面色俱黃,此宜以金匱腎氣,加麥冬作湯飲之,其兩尺必遲緩無力,腿腳痠軟可驗,故小便色白自利,及有虛寒脈候,非大溫補不可,蓋陽氣宣揚,陰黃自退,若誤用涼藥分利,水枯面黑而死。
夫黃疸者,暴病也,仲景以十八日愈,若食勞疳黃,俗名黃胖乃久病也。甚有久不愈者,古人以針砂醋礬之類,伐肝,以術米棗肉之類助脾,實人及田家作苦之人宜之,若稟質柔脆,以補為攻可也。惟秦艽一味,諸黃常用極妙,以能逐陽明經濕熱,從外而散其功效既臻,而性復和平,不險峻也。不可妄投涼藥,愈傷脾胃。
白話文:
如果腎氣虛弱,無法將水分向下輸送,導致濕氣上浮,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熱氣,濕熱上升蒸發,造成眼白和臉色都發黃。這時應該使用金匱腎氣湯,加入麥冬一起熬煮飲用。患者的兩尺脈搏會遲緩無力,腿腳酸軟,小便顏色偏白且容易排泄,同時伴有虛寒的脈象,必須使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。因為只有陽氣上升,才能使黃疸消退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涼性藥物利水,反而會導致體內水分枯竭,面容變得黑而死亡。
黃疸是一種急性病,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可以在十八天內治癒。如果是因勞累和飲食不當導致的黃疸,俗稱黃胖,屬於慢性病,甚至有些久治不癒。古代醫家會使用針砂、醋礬等藥物來疏肝,並用術米、棗肉等藥物來健脾。體質虛弱的人,可以選擇補益藥物來治療。秦艽這一味藥物,對於各種黃疸都有很好的療效,因為它能夠驅逐陽明經的濕熱,從外而內散發熱氣。秦艽的藥性溫和,不寒涼,不會造成副作用。千萬不要隨意使用涼性藥物,以免傷及脾胃。
小便不利,無汗為實。小便自利自汗為虛。小便色白,不變為無熱。小便色變黃赤為濕熱。年壯氣實,脈大易愈。脈小溺利,不渴者生,脈洪泄利,而渴者死。寸口近掌處無脈,口鼻冷有黑色起者死,疸病渴者難治,不渴者易治。疸毒入腹,喘滿者死。老人氣虛脈微難瘥,黃疸日久,變為黑疸,死不治,氣實者,急以土瓜根搗汁六合,頓服,黃水從小便出即愈。
白話文:
尿液排泄不畅,不出汗,属于实症;尿液自觉排泄顺畅,出汗,则属虚症。尿液颜色白,无变化,说明没有发热;尿液颜色变黄发红,说明有湿热。年轻力壮,气血充盈,脉搏有力,容易痊愈。脉搏细弱,小便顺畅,不口渴,则预后良好;脉搏洪大,小便泄泻,而且口渴,则预后不佳。寸口近手掌处摸不到脉搏,口鼻冰冷,且出现黑色斑点,则预示死亡。黄疸病患者,口渴难以治疗,不口渴则容易治疗。黄疸毒素侵入腹腔,出现喘满者,预示死亡。老年人元气虚弱,脉搏微弱,难以痊愈。黄疸病持续时间长,转变为黑色黄疸,则无药可治,无法救活。气血充盈者,应尽快用土瓜根捣汁六合,一次喝下,黄水从尿液排出即可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