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(14)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(14)
1. 五臟生成篇
《麝臟生成篇》曰:諸脈者,皆屬於目;(脈者,皿之府,久視傷血,明諸脈皆屬於目也。)諸髓者,皆屬於腦;(腦為髓海,故諸髓屬之。)諸筋者,皆屬於節;(筋氣之堅結者,皆絡於骨節之間也。久行傷筋,明諸筋皆屬於節也,(諸血者,皆屬於心;血居脈內,屬於心也。
血氣者,人之神,然神者,心之主,由此故謂血屬於心也。)諸氣者,皆屬於肺。(肺臟主氣故也。)故人臥血歸於肝,(肝藏血。心行之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人靜則血歸於肝者,何也?肝主血海,故也。)肝受血而能視,(言其用也,目為肝之官,故肝受血而能視。)足受血而能步,(氣行乃血流,足受血而能行步也。
)掌受血而能握,(以當把握之用。)指受血而能攝。(以當攝受之用也。血氣者,人之神,故所以受血者,皆能運用。)
白話文:
【五臟生成篇】
在《麝臟生成篇》中提到:所有身體的脈絡最終都連接至眼睛;(脈絡被視為身體運作的通道,長時間凝視會耗損血液,這說明瞭所有脈絡都與眼睛有關。)
所有的髓質都連接至腦部;(腦部是髓質的聚集地,因此所有髓質都與之相關。)
所有的筋絡都連接至關節;(筋絡中的堅韌部分,都分佈於骨骼關節之間。長時間行走會傷害筋絡,這說明所有筋絡都與關節有關。)
所有的血液都與心臟相連;(血液位於脈絡之中,並由心臟管理。)
血氣是人的精神所在,而精神是由心臟主宰,由此可知血液與心臟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所有的氣息都與肺部相關。(因為肺部主管氣息的運作。)
因此,當人躺下時,血液會回歸至肝臟,(肝臟儲存血液。心臟負責血液的循環。當人活動時,血液在全身各處的經絡中運行;當人休息時,血液會回到肝臟,這是因為肝臟主導血液的儲存。)
肝臟接收血液後,便能讓人視物;(這是在描述肝臟的功能,眼睛是肝臟的外顯器官,所以肝臟接收血液後,能讓人視物。)
腳部接收血液後,便能讓人行走;(氣息運行會帶動血液流動,腳部接收血液後,便能讓人行走。)
手掌接收血液後,便能讓人抓握;(以便進行抓握等動作。)
手指接收血液後,便能讓人抓取。(以便進行抓取等動作。)
血氣是人的精神所在,因此所有接收血液的部分,都能進行各種活動。
2. 五臟別論篇
《麝臟別論篇》曰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,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腑。(腦、髓、骨、脈雖各為腑,不正與神臟為表裡。膽與肝臺,而不同六腑之傳瀉。胞雖出納,納則受納精氣,出則化形容,形容之出,為化極而生。
然出納之用,有殊於六腑,藏而不瀉,其臟為為奇,有恆不變,名曰奇恆之腑也。)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,天氣之所生也。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腑,此不能久留,輸瀉者也。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穀不得久藏。(魄門者,即肛門也。
以肺主魄,通於大腸故名之。)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。(精氣為滿,水穀為實,但藏精氣,故滿而不能實。)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而實而不能滿。(以其不藏精氣,而受水穀故也。)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。(以未下也。)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。
(水穀下也。)故曰實而不能滿,滿而不實也。
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(氣口則寸口也。亦為脈口,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,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,故云脈口。)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(人有四海,水穀之海則其一也。受水穀營養四旁,以其當運化之源,故為六腑之大源也。)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
(氣口之所候,脈動者,是手太陰脈氣所行,故言氣口亦太陰也。)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(此明氣口之脈獨為五勝主,氣口者,右手之寸口脈,即手太陰肺經,太源穴也。《靈樞》名曰:脈口,皆以肝氣必會於此也。
名之曰寸口,以此部即太源穴去魚際僅一寸也。其左手寸部則《內經》諸篇皆謂之人迎耳。脈之動靜,氣之盛衰,人之死生,雖見於氣口,而實本之脾胃也。胃者,足陽明也,脾者,足太陰也。足陽明為六腑之先,足太陰為五臟之本,胃主納受,凡水穀以是為市,為六腑之大源,五味入口,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致五臟之氣,無不籍之以資養,則是脾者,是太陰也。
肺者,手太陰,其氣本不相為流通,谷入於胃,氣傳於肺,而肺氣行於氣口,故變見於氣口也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云: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,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,乃致於手太陰也。言胃而脾可知矣,五味入口,入於腑,五氣入鼻,入於五臟,惟心肺居於膈上,受此五氣,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矣,然則脾有病者,安能辨其五味哉。)
白話文:
【五臟別論篇】
《麝臟別論篇》中提到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這六種組織,都是由大地之氣所生成的,它們都藏在身體的陰面,象徵著大地,因此這些組織只收藏而不排瀉,被稱為奇恆之腑。腦、髓、骨、脈雖然各自獨立,但不直接與神臟(心臟)形成表裡關係。膽與肝相配,但不跟其他六腑一樣傳遞和排瀉。女子胞雖然負責攝取和排出,但攝取時接收的是精氣,排出時轉換為形體外貌,形體外貌的排出,是因為轉化到極限而產生新的生命。
然而,這種攝取和排出的功能,和其他六腑有所不同,因為它們收藏而不排瀉,這種臟器的特性非常特殊,保持恆常不變,因此被稱為奇恆之腑。
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這五種組織,是由天空之氣所生成的,它們的氣象象徵著天空,所以這些組織主要負責排瀉而不是收藏。這些組織接收五臟的濁氣,因此被稱為傳化之腑,不能長時間保留物質,必須及時排瀉出去。魄門也是五臟的助手,食物和水分不能在體內停留太久。
所謂五臟,是指收藏精氣而不排瀉,因此它們總是充滿,但不會像六腑那樣被實物填滿。六腑則負責傳遞和轉化物質,而不負責收藏,因此它們可以被實物填滿,但不會像五臟那樣充滿精氣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當食物進入口中,胃會被填滿而腸道會空虛。當食物消化後,腸道會被填滿而胃會空虛。因此,六腑可以被實物填滿但不會像五臟那樣充滿精氣,而五臟則始終充滿精氣但不會被實物填滿。
為什麼氣口可以獨自成為五臟的主宰?氣口實際上就是寸口,也被稱為脈口,因為寸口可以觀察氣的盛衰,所以氣口可以切脈以觀察脈搏的動靜,因此也被稱為脈口。胃是水穀之海,是六腑的大源頭。人有四海,水穀之海是其中之一,它接受水穀來營養四周,因為它是運化的源頭,所以被認為是六腑的大源頭。五味進入口中,儲存在胃中,以滋養五臟的氣,氣口也屬於太陰。
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都從胃中產生,並在氣口顯示出來。五氣通過鼻子進入,儲存在心肺中,當心肺生病時,鼻子也會受到影響。這表明氣口的脈動可以獨自成為五臟的主宰,氣口是右手的寸口脈,也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太源穴。根據《靈樞》,這個部位被稱為脈口,因為肝氣必然會在這裡聚集。左手的寸部在《內經》中被稱為人迎。脈搏的動靜、氣的盛衰以及人的生死,雖然可以在氣口看到,但實際上與脾胃有關。胃是足陽明經,脾是足太陰經。足陽明經是六腑的先導,足太陰經是五臟的根本。胃負責接收食物,所有水穀都在這裡進行交易,是六腑的大源頭。五味進入口中,存儲在胃中,通過脾的運化將氣傳遞到五臟,五臟的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,必須通過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。《玉機真臟論》指出,五臟都從胃中獲取氣,胃是五臟的根本。五臟的氣無法自行到達手太陰,必須通過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。因此,脾臟有病的人,就無法分辨五味了。心肺位於膈膜上方,接收五氣,因此當心肺生病時,鼻子也會受到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