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2)

1. 頭痛頭風大小總論合參

久頭痛病,略感風寒便發,而至塞目重綿厚帕包裹者,此屬鬱熱。本熱而標寒,世人不識,率用辛溫解散之藥,暫時得效,誤認為寒,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,毛竅常疏,故風寒易入,外寒束其內熱,閉逆而為痛,辛熱之藥,雖能開通閉逆,散其標之寒邪、然以熱濟熱,病本益深,惡寒愈甚矣。惟當瀉火涼血為主,佐以辛溫散表之劑,以從治法治之,則病可愈,而根可除也。

頭痛多主於痰。痛甚者,火多,蓋火性炎上,其痛發劈,有可吐者,有可下者,東垣曰:濕熱在頭而痛者,當以苦吐之,如瓜蒂散、濃茶之類是也。痰厥頭痛,非半夏不能除,有屬於風者,有屬於寒者,有屬於半寒為偏頭痛者,有屬於濕者,有屬於火鬱者,有屬於外感有餘,有屬於內傷不足,傷食傷酒,種種症候,皆以頭痛,總由清陽不升,濁陰上犯也。

感冒頭痛,宜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白芷,即所謂新沐中風為首風。風熱在上頭痛,宜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、酒製黃芩。肥白人頭痛,是氣虛,宜黃耆酒洗生地、南星。形瘦蒼黑之人頭痛,是血虛,宜當歸、川芎、酒黃芩之類。太陽頭痛,惡風寒,脈浮緊,其痛在巔頂,與兩額角,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之類為主,為沖頭痛。少陽頭痛,脈弦細,往來寒熱,其痛連耳根,柴胡黃芩為主。

陽明頭湧,自汗,發熱惡寒,脈浮緩長實,其痛連目眥,鼻乾齒頰目疼,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為主。太陰頭痛,必有痰,體重或腹痛,或痰癖,脈沉緩,以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為主。少陰頭痛,足寒氣逆,為寒厥,其脈沉細,麻黃、細辛、附子湯主之。厥陰頭項痛,或吐痰沫厥冷,其脈浮緩,以吳茱萸湯主之。

然太陰、少陰,有身熱而無頭痛,厥陰有頭痛而無身熱,若身熱又頭痛,屬陽經也。血虛頭痛,連魚尾相連者,當歸、川芎為主,以潤風燥經。所謂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也。氣虛頭痛,人參、黃耆為主,以升清陽,《經》所謂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頭為之苦傾是也。偏頭痛者少,少陽相火也。

有痰者多,在左屬風屬火,多血虛,宜薄荷、荊齊、川芎、當歸,在右屬痰,屬熱,多氣虛,宜蒼朮、半夏、酒芩為主。若屬濕痰,川芎、南星、蒼朮為主。氣血俱虛頭痛,調中益氣湯,內加川芎三分,蔓荊子二分,細辛二分,其效如神。厥逆頭痛者,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,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,齒亦痛,以羌活附子湯主之。

腎虛頭痛,即《經》所謂下虛上實,由相火上衝,氣逆上行,痛不可忍,用補中湯加芎歸,或姜附理中湯。太陰頭痛,必有痰也。少陰頭痛,足寒而氣逆也。太陰、少陰二經,雖不上頭,然痰與氣壅於隔中,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。痰厥頭痛,所感不一,發時噁心,嘔吐痰水,甚則手足厥冷,吐去痰涎,其痛見減,雖由乎痰,然痰之始也,必有本,是知方者,體也,法者,用也。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。

白話文:

長期的頭痛,如果稍微感受到風寒就發作,甚至嚴重到眼睛都睜不開,需要用厚布巾包住頭,這種情況屬於體內有鬱積的熱。本質是熱,表現出來卻是怕冷。一般人不了解,常常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來治療,雖然暫時有效,卻誤以為是寒證。殊不知是因為體內本來就有鬱熱,導致毛孔常常是疏鬆開著的,所以風寒容易入侵,外來的寒氣束縛著體內的熱,使得氣血阻滯不通而產生頭痛。辛溫的藥物雖然可以疏通阻滯,散掉表面的寒邪,但是以熱來治療熱,反而會使病情加重,更加怕冷。這種情況應該以清瀉火熱、涼血為主要治療方向,再輔以少量的辛溫發散的藥物來治療表證,以「從治」的方法來治療,才能夠治好疾病,並且徹底去除病根。

頭痛大多跟痰有關。如果疼痛劇烈,表示體內火氣旺盛,因為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燒,所以頭痛會像要裂開一樣。有些會想吐,有些則會想排便。李東垣認為,濕熱在頭部引起的頭痛,應該用苦味的藥物來催吐,像是瓜蒂散、濃茶之類的。痰引起的頭痛,必須用半夏才能去除。有些頭痛跟風有關,有些跟寒有關,有些則是半寒半熱的偏頭痛,有些跟濕有關,有些則是體內火氣鬱積,有些屬於外感風邪過盛,有些屬於內傷導致的正氣不足,包括飲食不當、飲酒過量,各種原因都會引起頭痛,總歸都是因為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反倒向上侵犯頭部。

感冒引起的頭痛,適合用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白芷這些藥物,這也就是所謂的「新沐中風」引起的頭風。風熱引起的頭痛,適合用天麻、蔓荊子、川芎、酒製黃芩。肥胖白皙的人頭痛,多屬於氣虛,適合用黃耆、酒洗生地、南星。瘦弱黝黑的人頭痛,多屬於血虛,適合用當歸、川芎、酒黃芩之類的藥物。太陽經的頭痛,會怕風怕冷,脈象浮緊,疼痛部位在頭頂,以及兩側的額角,治療以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之類的藥物為主,這是所謂的沖頭痛。少陽經的頭痛,脈象弦細,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,疼痛會連到耳根,治療以柴胡、黃芩為主。

陽明經引起的頭痛,會伴隨自汗、發熱、怕冷,脈象浮緩而有力,疼痛會連到眼眶,鼻子乾燥、牙齦、臉頰、眼睛都疼痛,治療以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為主。太陰經的頭痛,一定會有痰,身體沉重或腹痛,或有痰濕積聚,脈象沉緩,治療以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為主。少陰經的頭痛,腳會冰冷,氣往上逆,屬於寒厥,脈象沉細,治療以麻黃、細辛、附子湯為主。厥陰經引起的頭痛,會伴隨嘔吐痰沫、手腳冰冷,脈象浮緩,治療以吳茱萸湯為主。

然而,太陰、少陰經的病證,有可能會發熱但沒有頭痛,而厥陰經的病證,則可能會有頭痛但沒有發熱。如果既發熱又有頭痛,就屬於陽經的病證。血虛引起的頭痛,如果疼痛會連到眼尾,適合用當歸、川芎為主,來滋潤乾燥的經絡。所謂的頭痛耳鳴,九竅不通,是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。氣虛引起的頭痛,適合用人參、黃耆為主,來提升清陽之氣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頭為之苦傾。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偏頭痛的人比較少,多是屬於少陽經的相火引起的。

有痰引起的頭痛比較多,如果疼痛偏左邊,多屬於風或火,也多是血虛,適合用薄荷、荊芥、川芎、當歸。如果疼痛偏右邊,多屬於痰或熱,也多是氣虛,適合用蒼朮、半夏、酒芩。如果是濕痰引起的,則用川芎、南星、蒼朮為主。氣血都虛的頭痛,可用調中益氣湯,再加入川芎三分、蔓荊子二分、細辛二分,效果很好。寒邪入侵太深引起的頭痛,寒邪侵入骨髓,而髓以腦為首,腦部受寒,所以會引起頭痛,牙齒也會痛,治療以羌活附子湯為主。

腎虛引起的頭痛,就是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下虛上實」,由於相火向上衝,氣逆上行,導致疼痛難忍,可以使用補中湯加入川芎、當歸,或是用薑附理中湯。太陰經的頭痛,一定會有痰。少陰經的頭痛,腳會冰冷,氣往上逆。太陰、少陰二經,雖然不直接上頭,但因為痰和氣壅塞在胸膈中,使得頭部的氣無法順暢流通而引起疼痛。痰厥頭痛,原因很多,發作時會噁心,嘔吐痰水,嚴重時手腳會冰冷,吐出痰涎後,疼痛會減輕,雖然原因是痰,但是痰的產生一定有根本原因,因此懂得醫理的人要明白,方劑是根據病理擬定的,而用藥則是根據方劑來執行,如果只知道方劑卻不知道如何用藥,就會有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