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(1)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
2. 頭痛頭風大小總論合參
《經》曰: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。新沐中風,則為首風。又曰: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。總之,頭為諸陽之首,以象天,六腑清陽之氣,五臟精華之血,皆會於頭,為至清至高之處,故為天象,謂之元首,言其至尊,不可犯也。凡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,以為常度,則無頭痛之患。
若外因風寒霧露之觸,內因痰火濕熱之熏,痛由起矣。至於真頭痛者,其腦盡痛,而手足寒,且青至節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,蓋四肢為諸陽之本,痛盡腦而寒至節,則元陽虧敗,氣血虛極,陰邪真中髓海於泥丸宮中,非藥所能愈,蓋其根先絕也。書又曰:腦為髓海,受邪則死,灸百會穴,猛迸大劑參附,亦有生者焉。
頭痛頭風,非二證也,在新久去留之分耳。淺而近者,名頭痛,其痛卒然而至,易於解散速安也;深而遠者,名頭風,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復發也。手足三陽之脈,皆上循於頭,為諸陽之會,六陰脈至頸而還,惟厥陰上入吭嗓,連目系出額,故當於七經辨之,屬痰者,居多,然有風寒濕熱火痰,及氣虛血虛,食鬱瘡毒之別,皆能傷於脈道而為病也。
傷於太陽則在後,陽明在額,挾鼻與齒,少陽兩角,厥陽屬巔頂,而多吐涎,須尋風尋火,在氣在血,晰其虛實表裡,而便得病情矣。
《經》之論頭痛,風也、寒也、虛也。皆六氣相侵,與真氣相搏,經氣逆上,干於清道,不得運行,壅遏而痛也。天氣六淫之邪,人氣五賊之變,皆能相害,或蔽覆其清明,或瘀塞其經絡,與氣相搏,鬱而成熱,脈滿而痛。若邪氣稽留,脈滿而氣血亂,則痛乃甚,此實痛也。
寒濕所侵,真氣虛弱,雖不相搏成熱,然邪客於脈外,則血泣脈寒,捲縮緊急,外引小絡而痛,得溫則止,此虛痛也。因風痛者,抽掣惡風;因熱痛者,煩心惡熱;因濕痛者,頭重而天陰轉甚;因痰痛者,昏重而欲吐不休;因寒痛者,絀急而惡寒戰慄;氣虛痛者,惡勞動其脈大;血虛痛者,善驚惕,其脈芤。頭痛自有多因,古方必兼風藥者,以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。
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自地升上者也。在風寒濕者,固為正用,即虛與熱者,亦假引經,且散其抑遏也。若疏散太過而痛,及服辛散而反甚者,不防用酸收以降之。若年衰氣弱,清氣不能上升,而濁陰犯之,以作痛者,宜升陽補氣而自愈。若血虛之頭痛,必處眉尖後,近髮際而上攻頭目,宜用芎歸養血而自愈。
然新而暴者,但名頭痛,深而久者,名為頭風。頭風必害眼者。《經》所謂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。目者,肝之竅,肝風動,則邪害空竅,且由精髓腦之不足,而外邪易於以深入也。
厥頭痛者,手三陽之脈,受風寒而伏留不去,上干於頭,其氣不循經隧而逆行,故名曰厥。
白話文:
頭痛頭風總論
《黃帝內經》說:風邪之氣沿著風府穴向上侵襲,就會形成腦風。剛洗完頭就吹到風,會變成頭風。還提到:頭痛、耳鳴、九竅不通暢,都是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。總的來說,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就像天一樣高遠。六腑的清陽之氣,五臟的精華之血,都會匯聚到頭部,這裡是最清澈、最高貴的地方,所以頭部代表著天象,被稱為「元首」,表示它至高無上,不可侵犯。一般來說,手上的三條陽經,是從手走向頭的;腳上的三條陽經,是從頭走向腳的,這是正常的規律,只要保持這樣,就不會有頭痛的困擾。
如果外在受到風寒、霧氣、露水的侵襲,內在又被痰、火、濕熱所擾,就會引發頭痛。至於真正的頭痛,是整個腦袋都痛,而且手腳冰冷,甚至青紫到關節,早上發作可能晚上就死亡,晚上發作可能早上就死亡。這是因為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如果疼痛蔓延到腦部,寒冷又侵襲到關節,就表示元陽已經虧損、氣血極度虛弱,陰邪之氣侵入髓海,直達腦部,這種情況靠藥物很難治癒,因為病根已經斷絕了。古書還說:腦是髓海,受到邪氣侵襲就會死亡。如果能在百會穴施灸,再大量服用人參附子湯,或許還有生還的機會。
頭痛和頭風,並不是兩種不同的疾病,只是發病時間長短、病邪停留深淺的區別而已。症狀輕淺、發病時間短的叫做頭痛,這種痛來得快,也容易消除,很快就能痊癒;症狀深重、病程長的叫做頭風,這種痛反覆發作,不容易痊癒,稍遇刺激又會復發。手足三陽經脈都循行到頭部,是陽氣匯聚的地方;六條陰經脈到達頸部後就返回了,只有足厥陰肝經會向上延伸到喉嚨,連接眼睛的脈絡,然後到達額頭。所以診斷頭痛時,要從七條經脈來辨別,其中多半是痰引起的。但也有風、寒、濕、熱、火、痰,以及氣虛、血虛、食積、瘡毒等不同原因,這些都可能損傷經脈,導致頭痛。
如果病邪侵犯太陽經,頭痛會出現在後腦;侵犯陽明經,頭痛會出現在額頭,並且會牽連到鼻子和牙齒;侵犯少陽經,頭痛會出現在兩側頭角;侵犯厥陰經,頭痛會出現在頭頂,而且容易吐口水。診斷時,要仔細尋找是風邪還是火邪,病位是在氣還是在血,分辨清楚虛實和表裡,才能準確了解病情。
《黃帝內經》認為頭痛的原因有風、寒、虛。這些都是六種外邪侵入人體,與人體正氣相抗,導致經氣逆行向上,阻塞在清竅,無法正常運行,淤積而產生疼痛。天氣的六種邪氣,人體的五種內在變化,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,它們可能蒙蔽清明之氣,或者阻塞經絡,與正氣相搏,鬱積而產生熱,導致經脈脹滿而疼痛。如果邪氣長期停留,導致經脈脹滿、氣血紊亂,疼痛就會更加嚴重,這是實證的疼痛。
寒濕之邪侵犯人體,如果正氣虛弱,雖然不會與邪氣相搏而產生熱,但邪氣停留在經脈之外,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、脈搏寒冷,經脈收縮、緊張,牽引到細小絡脈而產生疼痛。這種疼痛遇到溫暖就會減輕,這是虛證的疼痛。因風邪引起的頭痛,會出現抽痛、怕風;因熱邪引起的頭痛,會心煩、怕熱;因濕邪引起的頭痛,會感到頭重,陰雨天會更加嚴重;因痰邪引起的頭痛,會頭昏沉、想吐;因寒邪引起的頭痛,會感到拘急、怕冷發抖;因氣虛引起的頭痛,勞累後會加重,脈搏無力;因血虛引起的頭痛,會容易驚嚇,脈搏空虛。頭痛的原因有很多,古代的藥方往往會加入祛風藥,這是因為頭部高高在上,只有風邪能夠到達。
藥物中味道淡薄的,屬於陰中之陽,可以從地面上升到頭部。對於風寒濕引起的頭痛,這類藥物固然是正對的藥物;即使對於虛證、熱證的頭痛,也可以用這些藥物來引導藥效,疏散被鬱滯的氣機。如果過度疏散導致頭痛,或者服用辛散藥物反而加重疼痛,可以使用酸味藥物來收斂、降氣。如果年老體衰、氣虛不能上升,導致濁陰之氣侵犯頭部引起疼痛,應該使用升陽補氣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是血虛引起的頭痛,疼痛一定會出現在眉尖後方、接近髮際的地方,而且會向上侵犯頭部和眼睛,應該使用川芎、當歸等養血藥物來治療。
總的來說,發病時間短、來勢凶猛的頭痛,只能稱為頭痛;病程長、病情深入的頭痛,就稱為頭風。頭風常常會影響到眼睛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春天吹東風,疾病多發於肝。眼睛是肝臟的竅穴,肝風發動,邪氣就會侵害空竅,加上精髓腦部的不足,外邪更容易深入。
厥頭痛,是手三條陽經受到風寒侵襲,邪氣伏留不去,向上侵犯頭部,導致氣機不按照正常經絡運行,反而逆行,所以叫做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