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7)

1. 方脈吞酸噯氣合參

吞酸者,木氣鬱而不伸,痰飲因而阻塞,濕熱鬱積於肝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患者必戒忿怒,糲食蔬菜,以自養為妙,蓋莫不由中官清氣鬱滯,敗痰停飲宿食,醞造而成也。所用之藥,宜二陳加炒吳茱萸,順其性而折之,此反佐之法,尤須以炒黃連為君,蒼朮茯苓之類,皆不可缺。有因濕熱在胃,飲食入胃,濕熱鬱遏,其食不得傳化。

而為酸,如穀肉在器,則作酸也。故脾傷是其本,痰火是其標。亦有鬱氣傷脾者,實則古方逍遙散,虛則歸脾湯,加減服之。

凡中脘有飲,則嘈有宿垢則酸,然吐酸《素問》為熱,東垣又言為寒,何也?蓋吐酸與吞酸不同,吐酸是吐出酸水,吞酸乃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,鬱積而成,鬱積之久,濕中生熱,故從木化,遂作酸味,非熱而何?其有積之既久,不能自湧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肌表得寒,則內熱愈郁,而酸味刺心,肌表溫暖,腠理開發,或得香熱湯丸,津液得行,亦得暫解,非寒而何?言熱者,言其本,言寒者,言其未也,凡病屬熱,有用寒藥,獨酸症,當兼熱藥以從治。

喻嘉言曰:甘溫除熱瀉火之法,施於作酸者,其酸轉增,用必無功,故驅其酸,而返其甘,惟有用剛藥一法,剛藥者,氣味俱雄之藥,能變胃而不受胃變者也。

噯氣者,即噫氣也。胃中有鬱火,膈上有稠痰,皆脾不運,濁氣阻塞也。又云:噫氣吞酸,此係食鬱有熱火,氣衝上,宜黃芩為君,南星、半夏、陳皮為佐。

一方

吳茱萸(一兩,去枝、梗,煎少時,浸半日,曬乾),蒼朮(米泔浸),黃連(一兩,陳壁土炒,去土),黃芩(一兩,如上土炒),陳皮(各一兩),或加桔粳一兩,茯苓一兩,為末,神麯糊丸,綠豆大,每服二三十丸,時時津液下。

白話文:

[方脈吞酸噯氣合參]

吞酸的情況,是因為肝氣鬱悶無法舒展,痰飲因此堵塞,濕熱在肝臟積聚後排出,潛藏在肺部和胃部之間。患者必須避免生氣,多吃粗糧和蔬菜,自己調養身體最重要。基本上都是由於消化系統的清氣被鬱滯,舊痰和停滯的食物釀造而成。用藥上,宜使用二陳湯加上炒過的吳茱萸,順應其性質來制衡,這是一種反佐的療法,特別需要炒黃連作為主藥,像蒼朮和茯苓等,都不能缺少。若因為濕熱在胃,食物進入胃部後,受到濕熱的壓抑,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轉換,導致產生酸味,就像食物放在容器中會發酵一樣。所以脾臟受損是根本原因,痰火是表面問題。也有因鬱悶氣憤傷及脾臟的情況,實際上可以參考古方的逍遙散,如果是虛弱的狀態,則可服用歸脾湯,按個人情況加減藥量。

凡是有飲食滯留在中脘,就會感到嘈雜;如果有宿垢存在,就會產生酸味。然而,《素問》認為吐酸是因為熱,李杲卻認為是寒,這是為什麼呢?吐酸和吞酸不同,吐酸是把酸水吐出來,吞酸是平時的津液隨著上升的氣流,鬱積而成,鬱積久了,濕氣中產生熱度,所以會轉化為酸味,如果不是熱,又會是什麼呢?但若是長時間鬱積,無法自行湧出,潛藏在肺胃之間,想咳又咳不出,想咽又咽不下,如果身體表面受寒,那麼內部的熱度就會更加鬱結,酸味刺激心臟,若身體表面保持溫暖,毛孔打開,或是喝了熱湯,津液得以流通,酸味暫時得以緩解,如果不是寒,又會是什麼呢?談論熱度,是在談論根本原因,談論寒冷,是在談論結果,一般疾病屬於熱性的,會使用寒藥,但對於酸症,應該同時使用熱藥來治療。

喻嘉言說:使用甘甜溫和的藥物來除熱和降火,對於酸症的患者,酸味反而會增加,使用必無效果,所以要消除酸味,恢復甘甜,唯有使用剛藥的方法,剛藥是指氣味都強烈的藥物,能改變胃的狀態而不受胃影響的藥物。

噯氣,也就是打嗝。胃中有鬱火,膈膜上有稠厚的痰,都是因為脾臟無法運作,渾濁的氣體堵塞所致。又說:噯氣和吞酸,這是由於食物鬱積和熱火,氣體衝向上方,應該以黃芩為主藥,配以南星、半夏、陳皮等輔助。

一方

使用一兩的吳茱萸(去除枝梗,煎煮片刻,浸泡半天,曬乾),一兩的蒼朮(米泔水浸泡),一兩的黃連(陳舊的壁土炒過,去掉土),一兩的黃芩(如同上面的土炒),一兩的陳皮,或者再加入一兩的桔梗和一兩的茯苓,磨成粉末,以神麯糊成丸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二三十顆,隨時用津液送下。

2. 黃連清化丸

黃連(一兩),吳茱萸(浸炒,一錢),桃仁(三十四個,研),陳皮(五錢),半夏(一兩五錢),為末,神麯糊丸,綠豆大,每服百丸,薑湯下。

白話文:

【黃連清化丸】

所需材料如下:黃連一兩,吳茱萸一錢(需先浸泡後炒過),桃仁三十四粒(需研磨),陳皮五錢,半夏一兩五錢。將上述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後,使用神麯糊製成大小如綠豆的丸狀。每次服用時,取一百粒該藥丸,用薑湯送服。

3. 加味平胃散

治吞酸,或宿食不化。

蒼朮(一錢),陳皮(八分),甘草(二分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厚朴(各七分),上㕮咀,每服五錢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一方

治噯氣。

南星(五錢),半夏(五錢,制),軟石膏(六錢),香附(一兩),上作丸,或作湯服之。一方有炒梔子五錢。

白話文:

[加味平胃散]

用於治療胃酸過多,或是食物消化不良。

藥方包含:蒼朮(3克)、陳皮(2.4克)、甘草(0.6克)、炒過的神麯、炒過的麥芽、厚朴(各2.1克)。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15克,加入三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另一個藥方

用於治療打嗝。

藥方包含:南星(15克)、經過處理的半夏(15克)、軟石膏(18克)、香附(30克)。以上藥材製成丸狀,或煎煮成湯後服用。有另一個版本的藥方還會加入炒過的梔子(15克)。

4. 方脈呃逆合參

方書或作欬逆,或作噦氣。

呃逆有因痰阻氣滯者,有因血瘀者,有因火鬱者,有因胃熱失下者,此皆屬實。有因中氣大虛者,有因大下胃虛,陰火上衝者,此皆屬虛。然戴復庵曰:熱呃惟傷寒有之,他病暴起,多屬寒也。半夏生薑湯最妙。呃在中焦,穀氣不運,其聲短小,得食即發。呃在下焦,真氣不足,其聲長大,不食亦然。

寒熱虛實,治法不一,古人治陰呃,每用桂附、乾薑、吳茱萸、丁香、茴香諸辛熱藥,多有收效者,治陽呃,用橘紅竹茹湯。《玉機微義》曰:呃逆本由陰氣已虛,陽火暴甚,直衝而上,出於胃,入於肺,而作聲。東垣用涼藥者,所以瀉熱降火也。若陰症呃逆,以陰氣先消,陽火亦竭,浮於胸中,亦欲散也。

故不用寒藥,而反用溫藥養胃,留其陽氣胃氣一和,陽生則陰長也。大凡咳逆,脈散者不治。產後呃逆,此惡症也。急灸男左女右期門穴,極效,期門穴在乳下黑盡一指處是也。

白話文:

【方脈呃逆合參】

醫書中常將呃逆稱為咳嗽逆或者噦氣。

呃逆可能因為痰液阻塞導致氣流不暢,可能是血液瘀滯引起,可能是火氣鬱結造成,也可能由於胃部過熱不能正常下降,這些情況都屬於實證。另外,可能因為中氣嚴重不足,或者因為大瀉後胃部虛弱,陰火上升所引發,這類情況則屬於虛證。然而,戴復庵先生提到:只有在傷寒的情況下會出現熱性呃逆,其他疾病突然發生的呃逆,多數是由寒冷引起的。治療這種情況,半夏生薑湯效果極佳。如果呃逆出現在中焦,代表穀氣無法正常運行,其聲音短促,吃東西時就會發作。如果呃逆出現在下焦,表示真氣不足,其聲音較長,即使不吃東西也會發生。

根據寒熱虛實的不同,治療方法也會有所差異。古人在治療陰性呃逆時,常用桂附、乾薑、吳茱萸、丁香、茴香等辛熱藥物,且多能見效;治療陽性呃逆時,則使用橘紅竹茹湯。《玉機微義》指出:呃逆的根本原因是陰氣虛弱,陽火過盛,直接向上衝擊,從胃部進入肺部,然後產生聲音。李東垣使用涼藥,是為了清熱降火。然而,對於陰症呃逆,因為陰氣已經消耗殆盡,陽火也近乎耗竭,僅存於胸部,正準備散去。

因此,不會使用寒藥,反而會使用溫補藥物來滋養胃部,留住陽氣。一旦胃氣和諧,陽氣得以生成,陰氣也會隨之增長。通常來說,如果咳逆的脈象散亂,就無法治療。產後發生呃逆,這是一種惡性症狀。應立即在男子的左側或女子的右側期門穴進行艾灸,效果極佳,期門穴位於乳下黑色部位末端一指寬的位置。

5. 丁香柿蒂湯

治久病呃逆,因於寒者。

丁香,柿蒂(二錢),人參(一錢),生薑(五片。)

此足陽明少陰藥也。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,生薑去痰開鬱而散寒,柿蒂苦澀而降氣,人參所以補真氣,使得展布也。火呃亦可用者,蓋從治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治療長期患病所導致的打嗝不止,特別是因為寒冷所引發的症狀。

藥方成分有:丁香,柿子的蒂部(兩錢),人參(一錢),生薑(五片)。

這是針對腳部陽明和少陰經絡的藥方。丁香可以宣洩肺部、溫暖胃部並溫暖腎臟,生薑則能去除痰液、開解鬱悶並驅散寒冷,柿蒂因其苦澀特性可降低氣逆,而人參則用來補充真正的元氣,使藥效得以全面發揮。即使是由火熱引起的打嗝也可以使用,這是因為它採用了順應治療的方法。

6. 橘皮竹茹湯

治久病虛羸,嘔逆不已。亦治胃虛呃逆。

橘皮,竹茹,人參,甘草,半夏,麥冬,赤茯苓,枇杷葉,加薑棗煎。

此足陽明藥也。胃火上衝,肝膽之火助之,肺金之氣,不得下降,故嘔。竹茹、枇杷葉、麥門冬皆清肺而和胃,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。二陳所以散逆氣,赤茯所以降心火,生薑嘔家之聖藥,久病虛羸,故以人參、甘草、大棗,扶其胃氣也。又《金匱》橘皮竹茹湯,亦治呃逆。

橘皮(二升),竹茹(二升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兩),生薑(半斤),大棗(三十枚。)

又一法,凡呃逆不止,用紙捻刺鼻中,得嚏即止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介紹的是「橘皮竹茹湯」的療效與製作方法,適用於長期生病導致身體虛弱,不停嘔吐的情況,也能治療因胃部虛弱引起的打嗝。

所需材料有:橘皮、竹茹、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麥冬、赤茯苓、枇杷葉,再加入薑和棗一同熬煮。

這是針對足陽明經絡的方劑。當胃部火氣上沖,肝膽之火助長時,肺部的氣無法順利下降,因此會出現嘔吐的症狀。竹茹、枇杷葉、麥門冬能清肺和胃,一旦肺部清潔,肝氣也會平穩。二陳散能緩解逆氣,赤茯苓可降低心火,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對於長期生病導致身體虛弱的人,則使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來強化胃氣。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橘皮竹茹湯,同樣能治療打嗝。

所需材料分量為:橘皮二升,竹茹二升,人參一兩,甘草五兩,生薑半斤,大棗三十枚。

另一種方法,若打嗝持續不止,可用紙條刺激鼻子,讓自己打噴嚏,通常就能停止打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