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7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7)
1. 方脈吞酸噯氣合參
吞酸者,木氣鬱而不伸,痰飲因而阻塞,濕熱鬱積於肝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患者必戒忿怒,糲食蔬菜,以自養為妙,蓋莫不由中官清氣鬱滯,敗痰停飲宿食,醞造而成也。所用之藥,宜二陳加炒吳茱萸,順其性而折之,此反佐之法,尤須以炒黃連為君,蒼朮茯苓之類,皆不可缺。有因濕熱在胃,飲食入胃,濕熱鬱遏,其食不得傳化。
而為酸,如穀肉在器,則作酸也。故脾傷是其本,痰火是其標。亦有鬱氣傷脾者,實則古方逍遙散,虛則歸脾湯,加減服之。
白話文:
吞酸的人,是肝氣鬱結無法舒展,導致痰飲阻塞,濕熱積聚於肝臟,並停留在肺胃之間。病人要戒怒,吃清淡的蔬菜,以養護身體為重。因為這些症狀都是由於脾胃氣機不順,造成痰飲、宿食堆積,進而發酵形成。治療時,應以二陳湯加炒吳茱萸,順應病性而加以制約,這就是反佐之法。同時,也要用炒黃連為主藥,蒼朮、茯苓等藥物不可缺少。還有一些人是由於胃中濕熱,食物進入胃部後,濕熱鬱結阻礙消化,使食物不能正常轉化,最終變成酸味,就像穀物和肉放在容器中,久了也會變酸一樣。因此,脾胃虛弱是根本,痰火是表象。如果鬱氣傷脾,實證則用逍遙散,虛證則用歸脾湯,可以根據情況加減服用。
凡中脘有飲,則嘈有宿垢則酸,然吐酸《素問》為熱,東垣又言為寒,何也?蓋吐酸與吞酸不同,吐酸是吐出酸水,吞酸乃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,鬱積而成,鬱積之久,濕中生熱,故從木化,遂作酸味,非熱而何?其有積之既久,不能自湧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,咯不得上,咽不得下,肌表得寒,則內熱愈郁,而酸味刺心,肌表溫暖,腠理開發,或得香熱湯丸,津液得行,亦得暫解,非寒而何?言熱者,言其本,言寒者,言其未也,凡病屬熱,有用寒藥,獨酸症,當兼熱藥以從治。
喻嘉言曰:甘溫除熱瀉火之法,施於作酸者,其酸轉增,用必無功,故驅其酸,而返其甘,惟有用剛藥一法,剛藥者,氣味俱雄之藥,能變胃而不受胃變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中脘部位有積聚的寒飲,就會出現胃中嘈雜,如果有宿食積垢就會感到胃酸。然而,《素問》中說吐酸是熱證,東垣又說吐酸是寒證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吐酸和吞酸不同,吐酸是把胃裡的酸水吐出來,而吞酸是指平時津液隨著上升之氣,在胃中積聚而成,積聚久了,濕氣就會化熱,從而產生酸味,這當然是熱證。如果積聚的時間很長,不能自行湧出,就伏在肺胃之間,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,如果體表受寒,就會加重內熱,導致酸味刺痛心臟。體表溫暖,毛孔舒張,或者喝了香熱的湯丸,津液流通,也能暫時緩解,這就說明是寒證。說熱證,指的是病情的本質,說寒證,指的是病情的表象。一般來說,病屬於熱證,可以用寒涼藥治療,但是對於酸證,必須兼用溫熱藥才能治癒。
喻嘉言說:甘溫除熱瀉火的藥物,用於治療酸證,反而會使酸味加重,效果不佳。所以,治療酸證,應該要驅散酸味,還原甘味,只有用剛藥才能奏效。剛藥是指氣味都強烈的藥物,能改變胃的性質,而不受胃的影響。
噯氣者,即噫氣也。胃中有鬱火,膈上有稠痰,皆脾不運,濁氣阻塞也。又云:噫氣吞酸,此係食鬱有熱火,氣衝上,宜黃芩為君,南星、半夏、陳皮為佐。
一方
吳茱萸(一兩,去枝、梗,煎少時,浸半日,曬乾),蒼朮(米泔浸),黃連(一兩,陳壁土炒,去土),黃芩(一兩,如上土炒),陳皮(各一兩),或加桔粳一兩,茯苓一兩,為末,神麯糊丸,綠豆大,每服二三十丸,時時津液下。
白話文:
噯氣,就是打嗝。胃裡有鬱火,膈膜上有稠痰,都是脾臟運化失常,濁氣阻塞所致。打嗝伴隨吞酸,這是食物積滯、體內有熱火,氣往上衝,可以用黃芩為主藥,搭配南星、半夏、陳皮來治療。
一方:吳茱萸去枝梗,煎煮片刻後浸泡半日,曬乾;蒼朮用米泔水浸泡;黃連、黃芩用陳舊的土炒,去土;陳皮,每樣一兩;可加桔梗、茯苓各一兩。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,用神麴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二三十丸,用溫水送服,時時服用,可改善症狀。
2. 黃連清化丸
黃連(一兩),吳茱萸(浸炒,一錢),桃仁(三十四個,研),陳皮(五錢),半夏(一兩五錢),為末,神麯糊丸,綠豆大,每服百丸,薑湯下。
白話文:
將黃連(一兩)、吳茱萸(浸炒後,一錢)、桃仁(三十四個,研磨成粉)、陳皮(五錢)、半夏(一兩五錢)研磨成細粉,用神麴糊做成丸藥,藥丸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薑湯送服。
3. 加味平胃散
治吞酸,或宿食不化。
蒼朮(一錢),陳皮(八分),甘草(二分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厚朴(各七分),上㕮咀,每服五錢,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一方
治噯氣。
南星(五錢),半夏(五錢,制),軟石膏(六錢),香附(一兩),上作丸,或作湯服之。一方有炒梔子五錢。
白話文:
治療吞酸,或食物積滯不消化的方子:蒼朮一錢,陳皮八分,甘草二分,神麴(炒),麥芽(炒),厚朴各七分,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生薑三片,水煎服用。
另一方子可治療噯氣:南星五錢,半夏(五錢,制),軟石膏六錢,香附一兩,研成丸劑,或用湯劑服用。還有一方加入炒梔子五錢。
4. 方脈呃逆合參
方書或作欬逆,或作噦氣。
呃逆有因痰阻氣滯者,有因血瘀者,有因火鬱者,有因胃熱失下者,此皆屬實。有因中氣大虛者,有因大下胃虛,陰火上衝者,此皆屬虛。然戴復庵曰:熱呃惟傷寒有之,他病暴起,多屬寒也。半夏生薑湯最妙。呃在中焦,穀氣不運,其聲短小,得食即發。呃在下焦,真氣不足,其聲長大,不食亦然。
寒熱虛實,治法不一,古人治陰呃,每用桂附、乾薑、吳茱萸、丁香、茴香諸辛熱藥,多有收效者,治陽呃,用橘紅竹茹湯。《玉機微義》曰:呃逆本由陰氣已虛,陽火暴甚,直衝而上,出於胃,入於肺,而作聲。東垣用涼藥者,所以瀉熱降火也。若陰症呃逆,以陰氣先消,陽火亦竭,浮於胸中,亦欲散也。
白話文:
醫書上把呃逆稱為「噦逆」或「噦氣」。呃逆的原因很多,有因痰阻氣滯、血瘀、火鬱、胃熱失下等實證,也有因中氣大虛、胃虛陰火上衝等虛證。戴復庵認為,熱呃只見於傷寒,其他疾病突然發生的呃逆,大多屬寒證。半夏生薑湯是治療呃逆的妙方。呃逆在中焦,穀氣不運,聲音短小,吃東西就會發作;呃逆在下焦,真氣不足,聲音長大,不吃東西也會發作。
根據寒熱虛實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古人治療陰呃,常使用桂附、乾薑、吳茱萸、丁香、茴香等辛熱藥,療效很好;治療陽呃,則用橘紅竹茹湯。醫書《玉機微義》指出,呃逆的根源在於陰氣虛弱,陽火暴烈,直衝向上,從胃部竄到肺部,發出聲音。東垣用涼藥治療,主要是為了瀉熱降火。如果陰證呃逆,則陰氣先消,陽火也衰竭,浮於胸中,也需要散去。
故不用寒藥,而反用溫藥養胃,留其陽氣胃氣一和,陽生則陰長也。大凡咳逆,脈散者不治。產後呃逆,此惡症也。急灸男左女右期門穴,極效,期門穴在乳下黑盡一指處是也。
白話文:
所以不使用寒性藥物,反而使用溫性藥物來養胃,保存身體的陽氣,一旦胃氣和順,陽氣生發則陰氣也會滋長。大多數的咳嗽如果伴有脈象散亂的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產後如果出現打嗝,這是個惡劣的症狀。應立即在男子左側女子右側的期門穴進行艾灸,效果非常好,期門穴位於乳頭下方黑色區域末端一個手指寬的地方。
5. 丁香柿蒂湯
治久病呃逆,因於寒者。
丁香,柿蒂(二錢),人參(一錢),生薑(五片。)
此足陽明少陰藥也。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,生薑去痰開鬱而散寒,柿蒂苦澀而降氣,人參所以補真氣,使得展布也。火呃亦可用者,蓋從治之法也。
白話文:
治療久病呃逆,因寒而發者
藥方:
- 丁香(兩錢)
- 柿蒂(兩錢)
- 人參(一錢)
- 生薑(五片)
方劑解析:
此方屬於足陽明、少陰經藥。
- 丁香:能泄肺氣、溫胃暖腎。
- 生薑:去痰開鬱,散寒。
- 柿蒂:苦澀降氣。
- 人參:補真氣,使氣血暢通。
應用:
此方適用於因寒氣入侵而導致的久病呃逆。
其他:
對於因火氣上炎導致的呃逆,也可以使用此方治療,但屬於從治之法,效果可能不及專治火呃的藥方。
6. 橘皮竹茹湯
治久病虛羸,嘔逆不已。亦治胃虛呃逆。
橘皮,竹茹,人參,甘草,半夏,麥冬,赤茯苓,枇杷葉,加薑棗煎。
此足陽明藥也。胃火上衝,肝膽之火助之,肺金之氣,不得下降,故嘔。竹茹、枇杷葉、麥門冬皆清肺而和胃,肺金清則肝氣亦平矣。二陳所以散逆氣,赤茯所以降心火,生薑嘔家之聖藥,久病虛羸,故以人參、甘草、大棗,扶其胃氣也。又《金匱》橘皮竹茹湯,亦治呃逆。
白話文:
這方子用於治療久病體虛、反覆嘔吐,以及胃虛引起的呃逆。藥材包括橘皮、竹茹、人參、甘草、半夏、麥冬、赤茯苓、枇杷葉,加薑棗煎服。
這屬於足陽明經的藥物。胃火上炎,肝膽之火助長,肺金之氣無法下降,所以會嘔吐。竹茹、枇杷葉、麥門冬都能清肺和胃,肺金清了,肝氣也會平息。二陳湯可以散逆氣,赤茯苓可以降心火,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久病虛弱,所以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來扶助胃氣。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橘皮竹茹湯,也同樣可以治療呃逆。
橘皮(二升),竹茹(二升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兩),生薑(半斤),大棗(三十枚。)
又一法,凡呃逆不止,用紙捻刺鼻中,得嚏即止。
白話文:
陳皮兩升,竹茹兩升,人參一兩,甘草五兩,生薑半斤,大棗三十個。
另外一個方法,凡是不停打嗝,可以用紙條刺鼻子,讓打噴嚏就可以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