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

2. 兒科腫脹

百病之始生,莫不由六淫七情所致,若夫腫脹,尤特甚焉。然有脾虛水腫、鼓脹、脹滿、膚脹、虛腫,在臟、在腑之分。小兒臟腑嬌嫩,乳食不節,脾一受傷,不能制水,流溢皮膚,然症有三,疳水、積水、驚水是也。疳水者,心脾虛損,面黃腳腫也。積水者,五積在腹,結化為水也。

驚水者,重疊受驚,心火燥濕,過飲停蓄也。然水氣而脈浮大滑實者生,以其在表,而未大虛也。沉細虛微者死,以其在裡而虛極,兼之陽虛,則不能化陰也。有脾胃受濕,不能運化,氣浮四肢,頭面皆腫者,此名濕腫。有濕毒並諸毒氣停留胃脘,是以入腹作痛,此名毒氣腫也。

有傷寒下之太早,是以乘虛入腹而作腫者,此名傷寒腫也。更有虛腫者,凡諸大病之後,氣血兩虛,中氣不固,皆能外浮而為腫,晨起面浮,午後足腫。若元氣未耗,宜急養胃調脾,則腫不治而自退。其水腫者,脾虛受濕,是以榮衛留止,脾失健運,肺失輸降,水氣上侵,目窠浮腫,腹大而白,足經皆腫而如冰,手按成窟而即起,光腫如泡者也,失治則皮爛水流。若遍體成瘡者,皆可治,虛陷者危矣。

更有十種水之分,如氣短不得臥者,為心水;兩脅緊痛者,為肝水;大便騖溏者,為肺水;四肢苦重者,為脾水;腰痛足冷者為腎水;口苦咽乾者為膽水;乍虛乍實者大腸水;腹急肢瘦者膀胱水;小便閉澀者為胃水;小腹急滿者小腸水;更有氣聚膀胱,而致陰囊亦腫者,總而論之,腎虛不能行水,脾虛不能制水,胃為水穀之海,虛則不能傳化,是以氾濫,反得浸潰脾土,於是三焦停滯,經絡壅塞,氣留於臟而為脹,水溢於皮膚而為腫。宜先益氣補中,切勿徒投滲泄。

鼓脹者,心腹脹滿,旦食不能暮食,形如鼓脹,色蒼黃,腹筋起,又名單鼓。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脹滿者,心腹痞脹,噎氣妨食,氣短煩渴,面黃皮薄而光,肢瘦肌慄而咳,溲短便閉,此乃脾虛之甚,治宜大補中氣,佐以行濕,或補中益氣,金匱腎氣,兼而服之。膚脹者,脾胃卒傷,風寒陡感,濕氣泊流,周身盡腫,按其腹窅而不起,倦言懶食,吞酸噁心,治宜燥濕和中。然氣虛而腫者,名曰氣蠱。

血虛而腫者,名曰血蠱。榮衛俱虛者,名曰氣血蠱。凡腫先起於腹,而散於四肢者可治。自四肢而歸於腹者難療,並鼓脹而腹有青筋,脹滿而大便滑瀉,面青作喘者,單腹脹而面目手足硬者,唇黑腫傷肝,缺盆平傷心,臍突平傷脾,足心平傷腎,背平傷肺。

男從足腫而上,女從身腫而下、或肉硬,或手掌平外腎脹極,囊莖腫腐,臍間青黑,喘促煩渴,身浮青紫,或身似枝色,偏膚生斑,自利畏食,唇縮枯澀,小便不禁,及起紫黑斑點,漸若云片者,並皆不治。

大抵因水因濕者,下先腫,因風因火者,上先腫,陽水脈沉數,陰水脈沉遲,故腰以上腫,宜發汗,腰以下腫宜利水,身熱者在表宜汗,身不熱者在裡宜下,此常論也,然不可用大戟甘遂之劑。

倘水氣乘虛腹至,更將何以治之?即腫脹有因積而得者,倘去積而腫再作,小便不利者,若再用利藥,小便愈閉,醫多束手,蓋此多因中焦氣不升降,為寒所隔,水閉不行,惟服沉附湯類,小便自通,喘滿自退矣。

腫脹症候,若脾虛氣未出,腹脹不腫不喘者,或以補為消,或借消為補,務使脾能健運,腎能閉藏,則祖氣有根而不拔,元氣深藏而有源,何有為脹為滿之患哉!若早不速治,則虛氣已出,附肺而行,入於四肢面目,是以通浮然,此譬如行兵,戰寇未出林也,攻之必獲,既出林矣。攻之必失,至此又當以意漸收之,蓋標症雖似有餘,本症實由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[兒科腫脹]

疾病的開始,無一不是由外在環境的六種病邪與內在情緒的七種影響所導致,尤其對於腫脹這種病症,更是如此。腫脹的類型有脾虛引起的水腫、鼓脹、脹滿、膚脹以及虛腫,這些病症可能發生在不同的臟器或腑部。兒童的臟腑比較嬌嫩,如果飲食沒有節制,一旦脾臟受損,就無法有效控制水分,導致水分溢出到皮膚之下,形成三種主要的症狀:疳水、積水和驚水。

疳水,是由心脾虛弱造成的,表現為面部黃疸和腳部腫脹。積水,是因為腹部有多種積聚,最終轉化為水分。驚水,是因為多次受到驚嚇,心火旺盛,導致濕氣過盛,過度飲水後水分在體內停滯。

如果脈象浮大滑實,表示病在表面且尚未達到非常虛弱的程度,病情仍有希望;如果脈象沉細虛微,表示病在內部且虛弱至極,同時伴有陽氣虛弱,無法轉化陰氣,病情可能危急。有的患者脾胃受潮濕影響,無法正常消化,氣血浮於四肢,頭臉部都出現腫脹,這被稱為濕腫。有的患者因為濕毒和其他毒素在胃脘停留,導致腹部疼痛,這被稱為毒氣腫。

有的患者因傷寒治療過早,導致虛弱狀態下病邪進入腹部造成腫脹,這被稱為傷寒腫。還有一種虛腫,通常發生在大病之後,身體氣血兩虛,中氣不穩,導致外部出現浮腫,早晨臉部浮腫,下午腳部腫脹。如果元氣尚未耗盡,應立即養胃調脾,腫脹自然會逐漸消退。對於水腫,由於脾虛受濕,導致營衛功能失調,脾臟運化功能減弱,肺臟無法正常調節,水分逆向上侵,眼睛四周浮腫,腹部膨大而皮膚呈白色,雙腳腫脹且冰冷,手按下去會留下凹陷但很快恢復,皮膚光滑如泡泡,如果治療不及時,皮膚可能破裂流水。如果全身長滿疹子,一般可以治療;但如果出現虛脫,病情就很危險了。

還有十種不同類型的水腫,例如呼吸短促無法躺下的是心水;兩側肋骨緊痛的是肝水;大便稀軟的是肺水;四肢沉重的是脾水;腰痛腳冷的是腎水;口苦喉嚨乾燥的是膽水;忽虛忽實的是大腸水;腹部緊繃四肢消瘦的是膀胱水;小便困難的是胃水;小腹緊張飽脹的是小腸水;此外,如果膀胱積聚氣血,導致睪丸腫脹,總體來說,腎虛無法排泄水分,脾虛無法控制水分,胃是食物與水分的海洋,虛弱時無法正常運化,導致水分泛濫,反過來侵蝕脾臟,導致三焦功能停滯,經絡堵塞,氣血在臟器中停留形成脹滿,水分在皮膚下擴散形成腫脹。治療時應首先補氣益中,不要只使用利尿藥物。

鼓脹,是指心腹部脹滿,早上吃的飯到晚上還無法消化,身體像鼓一樣腫脹,皮膚呈蒼黃色,腹部肌肉突出,又稱為單鼓。外表雖然堅硬飽滿,但內部卻空空如也。治療時應大補中氣,輔以祛濕,或者補中益氣,配合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方。

膚脹,是因為脾胃突然受傷,風寒突然來襲,濕氣滯留在身體各處,全身腫脹,按壓腹部會感覺空洞且不會回彈,患者會感到疲倦,不想吃東西,有噁心嘔吐的症狀。治療時應使用燥濕和中的方法。氣虛導致的腫脹,稱為氣蠱;血虛導致的腫脹,稱為血蠱;營衛兩虛導致的腫脹,稱為氣血蠱。

腫脹如果先從腹部開始,然後向四肢擴散,通常是可治的。但如果先從四肢開始,然後向腹部集中,或者是鼓脹且腹部有青筋,脹滿且大便滑瀉,面色青紫且呼吸困難,單純腹部腫脹且面部、手腳硬化,嘴脣黑腫傷肝,鎖骨平齊傷心,肚臍突出傷脾,腳心平齊傷腎,背部平齊傷肺,這些情況都較難治療。

男性腫脹通常從腳開始向上擴散,女性則從身體中部開始向下擴散,或是肌肉硬化,或是手掌平直,或是外生殖器極度腫脹,睪丸和陰莖腫脹腐爛,肚臍周圍青黑,呼吸急促且口渴,身體浮腫且皮膚青紫,或是身體像樹枝顏色,皮膚出現斑點,自發性出血且不敢進食,嘴脣萎縮乾燥,小便失禁,以及身上出現紫色或黑色斑點,逐漸擴散成雲朵狀,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。

大體而言,如果是因水或濕氣導致的腫脹,通常從下半身開始;如果是因風或火導致的腫脹,通常從上半身開始。陽性水腫的脈象通常沉數,陰性水腫的脈象通常沉遲。如果腰部以上腫脹,應使用發汗法;腰部以下腫脹,應使用利尿法。如果身體發熱,表示病在表面,應使用發汗法;如果身體不發熱,表示病在內部,應使用下法。這是常規理論,但是不能使用大戟、甘遂等強烈藥物。

如果水分趁虛而入,達到腹部,該如何治療呢?即使腫脹是由積聚導致,如果清除積聚後腫脹再次出現,且小便不通暢,如果再次使用利尿藥物,小便可能會完全閉塞,醫生往往束手無策。這通常是由於中焦氣機不升不降,被寒氣阻隔,水分無法排出。此時,應服用沉附湯一類的藥物,小便自然會通暢,喘息和脹滿也會緩解。

對於腫脹這種病症,如果脾虛但氣力未盡,腹部腫脹但未喘息,可以通過補益來消除病症,或者藉助消除病症來補益,關鍵是讓脾臟能夠健康運轉,腎臟能夠閉藏精氣,這樣祖氣就會有根基而不被拔除,元氣深藏且有來源,就不會有脹滿的困擾。如果早期不迅速治療,虛弱的氣力已經消耗殆盡,附著在肺部運行,進入四肢和麪部,因此整個身體都會浮腫。這就像行軍打仗,敵人還未出林,攻擊必定成功;一旦敵人出林,攻擊必定失敗。到了這個階段,應慢慢收斂病情,因為表面症狀看似過剩,但實際上是由於本質的不足。

3. 方脈腫脹合參

帝曰:脈之應於寸口,如何而脹?伯曰:其脈大堅以澀者,脹也。邪盛則大,邪實則堅,澀者,氣血虛而不流利也。洪大之脈陰氣必衰,堅強之脈胃氣必損,故大堅以澀病當為脹。是以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,而成天地之泰,是為平人。

今也七情內傷,六淫外感,飲食失節,房勞致虛,脾土之陰受傷,轉運之官失職,胃雖受谷,不能運化,是以心肺之陽不能降,腎肝之陰不能升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,清濁相混,隧道壅塞,鬱而為熱,熱留為濕,濕熱相生,遂成脹滿,本無形之氣為病,難作有形之症調理,有謂秋夏冬治之稍易,惟春最難者,以其木旺,而土受克,不能制水也。然輕者俱易,重者俱難,不獨春也。

名鼓者,以其中空外浮,取其象而名之也。更名蠱者,以其侵蝕之害,取其義而名之也。治者宜補其脾,又須養肺金以制木,使脾無賊邪之患,滋腎陰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令,脾肺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,卻鹼味,斷妄想,無有不安,醫者急於取效,病者苦於脹滿,喜行利藥以求通快,不知覺得一日半日,其脹滿病邪愈甚,而元氣轉傷矣。

又有標實而本虛者,瀉之不可,補之無功,極為危險,全在杜微防漸,標本得宜,使脾腎之元陽生髮,而陰邪之凝滯釋然矣。

水腫鼓脹,皆因脾虛所致,然水腫輕而鼓脹重,何也?水腫則飲食如常,鼓脹則飲食不及常也。先頭足腫,後腹大者,水也、腫也。先腹大,後四肢腫者,氣也、脹也。治水腫則惟補脾導水而已,治鼓脹則補脾導水,兼以消穀,庶乎可也。雖然鼓脹有氣血寒熱四者之殊,多由怒氣傷肝,木邪剋土,所以脾病而不能運化水穀也。

又要養肺金以制肝木,使脾無賊邪,則運化行而水穀消矣。以此觀之,治鼓脹之法,必以補脾制肝,導水消穀為主,看所挾而兼用藥,挾氣則散氣,挾血則破血,挾寒則溫寒,挾熱則清熱,自無不愈,其有不可治者,此乃脾虛之極,為真臟病也。真臟病者,由真火不能生土耳,豈止脾臟而已哉。

人有行房,用力過度,則汗出於腎,《經》言汗出於腎,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玄府。行於皮膚,傳於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,治宜滋腎散風,如四物湯加荊防羌柴防己之類。不可作脾虛濕腫,而用參朮,及利水之藥,愈使風邪內陷。

火性炎上,水性潤下,消渴證不交,而火偏盛也。水氣證不交,而水偏盛也。治之之法,在制其偏而使之相濟,敵小火不能化大水,先必瀉其水,後補其火,開鬼門是發汗,瀉在表在上之水也,潔淨府,謂利小便,瀉在裡在下之水也。水勢既減,然後用暖藥以補元氣,此治實治熱之次第也。

若不明虛實寒熱,專守下則脹已之一法,雖得稍寬於一時,真氣愈衰,未幾而腫脹再作,遂致不救矣。故涉虛者,溫補脾腎,如腎氣丸之類,補中微瀉,使其漸次康復,然王道無近功,必以緩取效。古今明醫,豈不知克伐之功速,而曠日持久,亦以中氣既衰,恐蹈虛虛之禍耳。

中滿者,其症悉與鼓脹水腫無異,何故屬之氣虛?氣虛者,腎中之火氣虛也。中滿者,中空似鼓,虛滿而非實滿也。《經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,又曰: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。諸經雖皆有腫脹,無不由於脾肺腎者,蓋脾土主運行,肺金主氣化,腎水主五液,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。

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,轉輸二臟,以制水生金者,悉屬於脾,若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,而病於中,肺不得通胃之水道於膀胱,而病於上,腎不能司胃之關門時其輸泄,而病於下,是以胃土不能制腎水,水逆而上行,傳入於肺,故水雖制於脾,而實主於腎,蓋腎本水臟,而無陽生氣所由出。

若腎中陽虛,則命門火衰,既不能自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陰陽不得其正,則化而為邪也。治者惟知泄水,而不知益胃,或知益胃,而不知溫腎,故多下之,強令水出,不依天度流轉,故胃氣愈虛,腎陽愈損,則發而不能制也。莫若行其所無事,則為上計,何舉手便用《內經》?去菀陳莝,開鬼門,潔淨府,如舟車丸禹功散之類。若真知為水濕之氣客於中焦,侵於皮膚,如水晶之光亮,手按之隨起者,以前藥一服而退。

若久病大病後,或傷寒瘧痢後,女人產後,小兒痘後,與夫元氣素弱者,概以前法施之,脾氣愈泄愈虛,不可復救矣。故治腫者,先以脾土為主,須補中益氣,或六君子湯溫補之,再以金匱腎氣丸補土以母,俾脾強土旺,則能散精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矣。

或者疑謂喘脹水滿,又加純補之劑,恐益脹滿,必須補藥中,加行氣利水之品,此論似得病情,終非納氣藏源至理。蓋肺氣既虛,不可復行其氣,腎水已衰,不可複利其水,純補之劇,初時似覺不快,過時藥力得行,則氣歸者自歸,而行者自行,如土之在雨中,則為泥,得和風暖日,則濕去而陽和自得,萬物生長矣。

東垣曰:中滿治法,當開鬼門,潔淨府,瀉之於內,謂脾胃有病,令上下分消其濕,下焦如讀,氣血自然分化,或如大實大滿,大小便不利者,從權以寒熱藥下之,此以論治有餘之症也。至於補腎以治腫,其說難明,蓋禹之治水,行其所無事也。若一事疏鑿,則失之矣。今人之治水者,牽牛、大戟,粗工之小智,正禹之所惡也。

間有五苓、五皮者,以為中正,亦轉利轉虛,腎氣愈衰,而愈不能推送矣。故須用補腎,《經》曰:腎開竅於二陰,腎氣化則二陰通,二陰閉則胃填脹。腎者胃之關,關門不利,故水聚而從其類也。《經》又曰:腎主下焦,三焦者,決讀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宮,津液藏焉。

必待三焦之火化,始能出焉。其三焦之經,在上者,布膻中,散落心包,在下者,出於委陽,上絡膀胱,上佐天道之施化,下佐地道之發生,與手厥陰為表裡,以應諸經之使者也。是故腎虛者,下焦之火虛也。雖小便之清長,必由於肺金之輸化,然膀胱之氣旺,始能吸胸中之氣以下行,但腎與膀胱為表裡,膀胱之失運化,必由腎氣之衰微,故始因火小不能化水,後則水大火不能化矣。

《經》曰:三焦病者,氣滿,小腹光堅,不得小便,溢則水留而為脹,仲景金匱腎氣丸補而不滯,通而不泄,誠治腫之神矣。

有一身之間,惟面與足浮腫,早則面甚,晚則腳甚。《經》云,面腫為風,腳腫為水,乃風熱所致也。雖然病後元氣未復者,每多見此,蓋由真氣根本不固,故日中行坐,則氣墜下面,晚腳腫,夜中睡臥,則氣升浮,而早面浮,若概作風濕治之,益虛其虛,故以治不足之法,治有餘則可,治有餘之法,治不足則不可。

凡有癥瘕積塊痞塊,即是脹病之根,日漸月積,腹大如箕,若抱甕然,是名單腹脹,不似水氣散於皮膚面目四肢也。緣中州之地久窒,其四運之軸清者不升,濁者不降,互相結聚,牢不可破,實因脾土之衰微,而藏氣之司失職,蓋人之有身,賴中央以運四旁,今中央既竭,焉有精華四達,故憔悴枯槁,中腹如鼓,昧者猛用劫奪之藥,暫消而復腫愈甚,疑其何物邪氣若此之盛,豈知猛藥所攻,即以此身之元氣,轉與此身為難首,實如驅良民為寇也。明乎此則有培養一法。

補益元氣是也。則有招納一法,脾虛下陷者,升舉陽氣,腎虛上浮者,納氣歸源是也。則有解散一法,開鬼門潔淨府是也。三者具不言瀉,而瀉在其中矣。

有氣血鬱而停滯,久之而血痹不行,濕熱生蟲,腹形充大,中實有物,名之為蠱,非如鼓脹腹皮繃急,而屬於氣,中空無物也,亦宜詳辨。婦人有水分與血分之殊,心胸堅大,而病發於上,先病水脹,而後經斷,謂之水分,血結胞門,而病發於下,先因經斷,而後水脹,謂之血分,水腫皆起於房勞過度,先自脛腫後腹大,按之隨手而起者,水也。

單腹脹乃脾虛之甚,必大劑參朮桂附,下元虛寒者,金匱腎氣丸料,大劑作湯,初服必脹悶難當,久則正氣旺,而得健運,脹消矣。乃《內經》塞因塞用之法,少用則滋壅於上,多服則峻補於下,蓋中州虛乏壅滯,必賴大補而流通其氣。

《經》言:營氣循脈,衛氣逆為脈脹,衛氣既逆,乃循分肉之間,而為膚脹,故人身以氣為主,失其和則為邪氣,得其平則為正氣,正氣者,即真氣也。元氣也。一息不運,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,則霄壤判,然氣主於肺,肺為諸氣之司,生於胃,胃為化源之所,原於腎,腎為根本之地,故氣虛。補虛者,定法也。

氣無補法者,俗論也。如痞悶壅塞,似難於補,不知正虛不補,邪由何行?然有補之而不效者,未知補之法也。凡一切氣上,但知求於脾肺,而不求之腎耳。蓋腎間動氣,為五臟六腑之本,十二經絡之根,呼吸之門,三焦之原,人或房勞不節,或思慮太過,皆能傷腎,故曰:思之為害甚於欲,腎既有傷,氣無管束,遂多鬱滯,肺出氣也。腎納氣也。

腎虛不能納氣,則氣上而不下,是肺病而實腎病也。子病累及於母,治之者,無徒事於肺,當以補腎為本,補腎之要,尤在納氣為主,納氣之法,導火歸之而已,蓋火為氣之根也。

《經》曰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故鼓脹者,雖脾胃病,其原則氣由於腎,蓋脾為陰中至陰為不遷之位,天為陽,火也。地為陰,水也。在人則為脾,同陰水之化,若中氣充足,則元陽健運,否則陽氣不能運化精微,聚而不改,為脹為滿,宜入溫補之劑,長養胃中生髮之氣,上行清道,濁陰自降,脹滿自愈,倘以分消為事,圖寬快於一時,則脾氣因分消而愈虛,運化因愈虛而愈難,此治脾胃之論也。而未及於腎,夫腎雖為水臟,而命門之相火寄焉。

命門之火衰,則真陽微而脾土弱,脹滿生焉。《經》云:臟寒生滿病,故欲補土者,尤莫如補腎中之真火,火旺則土強,而脹自愈,至於開鬼門,潔淨府,乃治外感有形之實症,而非治內傷無形之氣病也。

水腫者,脾病也。出於肺,而本於腎。三經之寒氣為病,而實原於三焦之氣不化,閉而不行,留溢為腫,脾制水者也。土受邪,則水反侮之,肺生水者也。金氣病,則水不能輸,然其本更在於腎,腎雖水臟,實元陽生氣所由出也。若腎中之陽虛,則命門火衰,何能溫養脾胃,是以陰寒上乘,至陰益困,不能為之健運矣。

要知氣即火也,陽也。精即水也,陰也,陽旺則化精而為氣,陽衰則不能化,而水即為邪,火衰則不能化水,水盛則火不能化陰,不從陽而精氣皆可化為水也。故水腫之水,實無水也。

本於氣之所化,真氣旺,則水即為氣,真氣衰,則氣即化水,因脾肺腎真元之氣先虧而致之,蓋腎居下焦屬水,統攝陰液,為水之本,脾居中焦屬土,合肌肉為水之堤防,主化谷生津,以灌溉諸經,肺居上焦屬金,為水之化源,行榮衛而主治節,以通調水道,人或勞倦房室,以傷其臟,則在腎不能統攝宣通而停蓄矣。在脾不能堤防灌溉而氾濫矣。

在肺不能生化通調而壅閉矣。三焦之氣閉塞,決讀之官郁遏,水道不通,津液亦閉,血脈不流,盡化為水,水因氣閉,氣因水壅,腫病日甚,觀此則知得之於脾肺腎三經,更本於氣也、火也,明矣。故《經》曰:三陰結謂之水,三陰結者,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,脾肺寒結,則氣化為水矣。

所以金匱腎氣,內用桂附,以運動其樞機,則水自下,非若五苓之專於行水為事也。

凡治腫脹,其陰陽虛實,不可不辨,大抵陽證必熱,熱者多實,陰證必寒,寒者多虛,先脹於內,而後腫於外者,為實,先腫於外,而後脹於裡者,為虛。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,為實,小便清白,大便溏泄,為虛,滑數有力為實,弦浮微細為虛,色紅氣粗為實,色悴聲短為虛。凡諸實症,或六淫外客,或飲食內傷,陽邪急速,其至必暴,每成於數日之間。

若是虛證,或情志多勞,或酒色過度,日積月累,其來有漸,每成於經月之後,然治實頗易,理虛恆難,虛人氣脹者,脾虛不能運氣也。虛人水腫者,土虛不能制水也。水雖制於脾,實則統於腎,腎本水臟,而元陽寓焉。命門火衰,既不能自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則陰不從陽,而精化為水,故腎之真陽盛,則水皆內附,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。水腫之症,多屬火衰也。

丹溪以為濕熱,養肺金以制水,使脾無賊邪之患,滋腎水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權,夫制火固可保金,獨不慮其害土乎?惟屬熱者宜之,若陽虛者,豈不益其病哉!

又有婦人內有積聚,似水脹而非水脹。《經》曰: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血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者,可導而下,若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息肉乃生,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如懷子狀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此腸覃也。

凡水道不利,而成腫滿,蓋不以清肺為急,蓋膀胱之精液,必待肺氣之降下而輸化,曷不觀之禽畜,有肺者有尿,無肺者無尿,此其義也。

凡鼓脹朝寬暮急者,血虛。暮寬朝急者氣虛,終日急者,氣血皆虛。如因有故,蓄血而腹脹者,宜下死血。如因食積腹脹者,宜木香、檳榔、厚朴、香附之類消之。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,宜桂枝、麻黃溫散之。總實者下之、消之,次補之。虛者補之、升之,以補為要。若脈沉忽大出者,死。

腹脹寒熱如瘧者,死。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者,死。遍身通紅不治。腹脹身熱者,死。瀉後腹脹,而有青筋者,死。大便滑泄,水腫不消者,死。脈實大者可治,虛微者,難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