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四 (1)
1. 兒科腫脹
百病之始生,莫不由六淫七情所致,若夫腫脹,尤特甚焉。然有脾虛水腫、鼓脹、脹滿、膚脹、虛腫,在臟、在腑之分。小兒臟腑嬌嫩,乳食不節,脾一受傷,不能制水,流溢皮膚,然症有三,疳水、積水、驚水是也。疳水者,心脾虛損,面黃腳腫也。積水者,五積在腹,結化為水也。
驚水者,重疊受驚,心火燥濕,過飲停蓄也。然水氣而脈浮大滑實者生,以其在表,而未大虛也。沉細虛微者死,以其在裡而虛極,兼之陽虛,則不能化陰也。有脾胃受濕,不能運化,氣浮四肢,頭面皆腫者,此名濕腫。有濕毒並諸毒氣停留胃脘,是以入腹作痛,此名毒氣腫也。
白話文:
百病之始生,莫不由六淫七情所致,若夫腫脹,尤特甚焉。
所有的疾病的發生,都脫離不了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和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的影響。其中,腫脹的病症尤其常見。
然有脾虛水腫、鼓脹、脹滿、膚脹、虛腫,在臟、在腑之分。
腫脹的類型很多,像是脾虛水腫、鼓脹、脹滿、膚脹、虛腫等等,這些病症可能發生在臟器或是腑臟。
小兒臟腑嬌嫩,乳食不節,脾一受傷,不能制水,流溢皮膚,然症有三,疳水、積水、驚水是也。
小孩子臟腑嬌嫩,飲食不節制,脾臟很容易受損。一旦脾臟功能受損,就無法控制水分,導致水分流溢到皮膚表面。而小兒水腫的類型,主要有三種:疳水、積水、驚水。
疳水者,心脾虛損,面黃腳腫也。積水者,五積在腹,結化為水也。
疳水是指心脾虛損,導致面色發黃,腳部浮腫的症狀。積水則是五積(食積、氣積、血積、痰積、水積)在腹部積聚,最後轉化為水腫。
驚水者,重疊受驚,心火燥濕,過飲停蓄也。
驚水是因為孩子受到多次驚嚇,心火旺盛,導致身體濕氣過重,再加上喝水過多,水分滯留體內而形成水腫。
然水氣而脈浮大滑實者生,以其在表,而未大虛也。沉細虛微者死,以其在裡而虛極,兼之陽虛,則不能化陰也。
水腫患者,如果脈象浮大滑實,則預後較好,因為水腫還在體表,尚未深入到內臟,身體也沒有過度虛弱。反之,如果脈象沉細虛微,則預後不佳,因為水腫已經深入到內臟,身體極度虛弱,加上陽氣不足,無法化解陰寒之氣。
有脾胃受濕,不能運化,氣浮四肢,頭面皆腫者,此名濕腫。
如果脾胃受濕氣影響,無法正常運化水濕,導致水氣上浮到四肢,頭面部出現浮腫,這種情況稱為濕腫。
有濕毒並諸毒氣停留胃脘,是以入腹作痛,此名毒氣腫也。
如果濕氣和毒氣一起積聚在胃脘部,就會導致腹部疼痛,這種情況稱為毒氣腫。
有傷寒下之太早,是以乘虛入腹而作腫者,此名傷寒腫也。更有虛腫者,凡諸大病之後,氣血兩虛,中氣不固,皆能外浮而為腫,晨起面浮,午後足腫。若元氣未耗,宜急養胃調脾,則腫不治而自退。其水腫者,脾虛受濕,是以榮衛留止,脾失健運,肺失輸降,水氣上侵,目窠浮腫,腹大而白,足經皆腫而如冰,手按成窟而即起,光腫如泡者也,失治則皮爛水流。若遍體成瘡者,皆可治,虛陷者危矣。
更有十種水之分,如氣短不得臥者,為心水;兩脅緊痛者,為肝水;大便騖溏者,為肺水;四肢苦重者,為脾水;腰痛足冷者為腎水;口苦咽乾者為膽水;乍虛乍實者大腸水;腹急肢瘦者膀胱水;小便閉澀者為胃水;小腹急滿者小腸水;更有氣聚膀胱,而致陰囊亦腫者,總而論之,腎虛不能行水,脾虛不能制水,胃為水穀之海,虛則不能傳化,是以氾濫,反得浸潰脾土,於是三焦停滯,經絡壅塞,氣留於臟而為脹,水溢於皮膚而為腫。宜先益氣補中,切勿徒投滲泄。
白話文:
傷寒初期如果太早服用寒涼藥物,就會乘虛而入,造成腹腫,這稱為傷寒腫。還有虛腫,凡是大病之後,氣血雙虛,中氣不足,都會導致水液外溢而腫脹,早上起來臉部浮腫,下午則腳部浮腫。如果元氣未損,應該趕緊養胃健脾,腫脹自然會消退。水腫是脾虛受濕導致的,榮衛之氣停滯,脾臟運化失調,肺臟輸布下降失常,水氣上泛,眼窩浮腫,腹部膨脹且發白,雙腳腫脹像冰一樣,按壓下去會留下凹陷,但很快恢復,腫脹像泡泡一樣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就會導致皮膚潰爛,水液流出。全身出現瘡瘍都可治療,虛弱無力者則危險。
水腫還有十種不同的情況:氣短喘促,不能平臥的是心水;兩肋疼痛緊縮的是肝水;大便稀溏是肺水;四肢沉重是脾水;腰痛腳冷是腎水;口苦咽乾是膽水;時而虛弱時而強壯的是大腸水;腹部緊縮,四肢消瘦的是膀胱水;小便閉塞不通暢的是胃水;小腹脹滿疼痛是小腸水;還有氣聚膀胱,導致陰囊腫脹的。總之,腎虛不能運化水液,脾虛不能控制水液,胃是水谷的匯集之處,虛弱則不能運化水穀,導致水液泛濫,反過來侵蝕脾土,三焦阻塞,經絡閉塞,氣滯留在臟腑形成脹滿,水液溢出皮膚形成腫脹。應該先補益氣血,健脾益中,不要單純使用利水滲濕的藥物。
鼓脹者,心腹脹滿,旦食不能暮食,形如鼓脹,色蒼黃,腹筋起,又名單鼓。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脹滿者,心腹痞脹,噎氣妨食,氣短煩渴,面黃皮薄而光,肢瘦肌慄而咳,溲短便閉,此乃脾虛之甚,治宜大補中氣,佐以行濕,或補中益氣,金匱腎氣,兼而服之。膚脹者,脾胃卒傷,風寒陡感,濕氣泊流,周身盡腫,按其腹窅而不起,倦言懶食,吞酸噁心,治宜燥濕和中。然氣虛而腫者,名曰氣蠱。
血虛而腫者,名曰血蠱。榮衛俱虛者,名曰氣血蠱。凡腫先起於腹,而散於四肢者可治。自四肢而歸於腹者難療,並鼓脹而腹有青筋,脹滿而大便滑瀉,面青作喘者,單腹脹而面目手足硬者,唇黑腫傷肝,缺盆平傷心,臍突平傷脾,足心平傷腎,背平傷肺。
白話文:
鼓脹的人,肚子脹滿,早上能吃,晚上卻吃不下,身體像鼓一樣鼓起來,脸色苍黄,腹部筋脉突出,也称为单鼓。表面看起来很坚硬,里面卻空空如也。脹滿的人,胸口和肚子闷胀,吞咽困难,吃不下东西,呼吸短促,口渴,脸色发黄,皮肤光亮,四肢瘦弱,肌肉颤抖,咳嗽,小便量少,大便不通。这是脾虚严重的症状,治疗应该大补中气,辅助以去除湿气,或者补中益气,同时服用金匮肾气丸。
肤胀的人,是脾胃突然受损,风寒突然侵袭,湿气滞留,导致全身肿胀。按压肚子,按下去后不反弹,说话无力,不想吃饭,吞酸恶心。治疗应该以燥湿和中为主。
但是,如果因为气虚而肿胀,叫做气蛊;血虚而肿胀,叫做血蛊;气血都虚弱而肿胀,叫做气血蛊。一般来说,肿胀先从肚子开始,然后扩散到四肢,是可以治疗的。如果从四肢开始,然后集中到肚子,就很难治了。
鼓胀同时伴有腹部青筋,胀满并伴有腹泻,脸色青白,呼吸困难的人,单腹胀并伴有面部、手脚僵硬的人,嘴唇发黑肿胀,伤肝;锁骨平坦,伤心;肚脐突出,伤脾;脚心平坦,伤肾;背部平坦,伤肺。
男從足腫而上,女從身腫而下、或肉硬,或手掌平外腎脹極,囊莖腫腐,臍間青黑,喘促煩渴,身浮青紫,或身似枝色,偏膚生斑,自利畏食,唇縮枯澀,小便不禁,及起紫黑斑點,漸若云片者,並皆不治。
大抵因水因濕者,下先腫,因風因火者,上先腫,陽水脈沉數,陰水脈沉遲,故腰以上腫,宜發汗,腰以下腫宜利水,身熱者在表宜汗,身不熱者在裡宜下,此常論也,然不可用大戟甘遂之劑。
倘水氣乘虛腹至,更將何以治之?即腫脹有因積而得者,倘去積而腫再作,小便不利者,若再用利藥,小便愈閉,醫多束手,蓋此多因中焦氣不升降,為寒所隔,水閉不行,惟服沉附湯類,小便自通,喘滿自退矣。
白話文:
男性從腳腫起往上蔓延,女性從身體腫起往下,或肉體堅硬,或手掌平坦且外腎脹痛極度,陰囊莖部腫脹腐爛,肚臍周圍青黑色,呼吸急促口渴,身體浮腫青紫色,或身體像樹枝一樣發青,皮膚上長出斑點,自發性腹瀉且不愛吃飯,嘴唇縮緊乾燥,尿失禁,以及出現紫黑色斑點,逐漸擴散像雲片一樣,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癒的。
總體來說,因水或濕氣導致的,從下半身先腫起;因風或火導致的,從上半身先腫起。陽水脈沉而數,陰水脈沉而遲,因此腰部以上腫脹,適合發汗;腰部以下腫脹適合利水。身體發熱的屬於表證,適合發汗;身體不發熱的屬於裡證,適合瀉下。這是常規的論述,但不能使用大戟、甘遂類藥物。
如果水氣乘虛侵入腹部,又该如何治疗呢?如果腫脹是因積聚引起的,即使去除了積聚,腫脹又再次出現,且小便不利,如果再用利尿藥,小便反而更加閉塞,醫生往往束手無策。這是因為中焦氣機不升降,被寒氣阻隔,水液無法排出,只有服用沉附湯類的藥物,小便才能通畅,喘滿才能自行消退。
腫脹症候,若脾虛氣未出,腹脹不腫不喘者,或以補為消,或借消為補,務使脾能健運,腎能閉藏,則祖氣有根而不拔,元氣深藏而有源,何有為脹為滿之患哉!若早不速治,則虛氣已出,附肺而行,入於四肢面目,是以通浮然,此譬如行兵,戰寇未出林也,攻之必獲,既出林矣。攻之必失,至此又當以意漸收之,蓋標症雖似有餘,本症實由不足也。
白話文:
腫脹的症狀,如果脾虛氣未出,肚子脹但不腫也不喘,可以考慮用補的方法來消腫,也可以借消腫的方法來補脾,務必讓脾能健運,腎能閉藏,這樣祖氣就會有根基而不會被拔除,元氣深藏而有源頭,怎麼會有肚子脹滿的困擾呢!如果早不快點治療,虛氣就會散發出來,附著在肺部並流動到四肢和面部,就會導致全身浮腫,這就像打仗,敵軍還沒出現在森林裡,攻擊就能獲勝,但如果敵軍已經走出森林,再攻擊就必敗無疑。到了這個階段,就應該用溫和的方式慢慢收斂虛氣,因為雖然症狀看似有餘,但實際上是本源不足造成的。
2. 方脈腫脹合參
帝曰:脈之應於寸口,如何而脹?伯曰:其脈大堅以澀者,脹也。邪盛則大,邪實則堅,澀者,氣血虛而不流利也。洪大之脈陰氣必衰,堅強之脈胃氣必損,故大堅以澀病當為脹。是以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,而成天地之泰,是為平人。
今也七情內傷,六淫外感,飲食失節,房勞致虛,脾土之陰受傷,轉運之官失職,胃雖受谷,不能運化,是以心肺之陽不能降,腎肝之陰不能升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,清濁相混,隧道壅塞,鬱而為熱,熱留為濕,濕熱相生,遂成脹滿,本無形之氣為病,難作有形之症調理,有謂秋夏冬治之稍易,惟春最難者,以其木旺,而土受克,不能制水也。然輕者俱易,重者俱難,不獨春也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「脈象在寸口部位,如何才能診斷為脹呢?」
伯說:「脈象大而堅實,且澀滯者,就是脹。邪氣盛則脈象大,邪氣實則脈象堅,澀滯則氣血虛弱,流通不暢。脈象洪大,陰氣必然衰弱,脈象堅強,胃氣必然受損,因此脈象大堅而澀滯的病症,應該屬於脹。
脾臟具有坤土的靜止之德,並有乾土的健運之能,所以能使心肺之陽氣下降,肝腎之陰氣上升,達到天地平衡的狀態,這就是正常人的狀態。
現在,由於七情內傷、六淫外感、飲食失節、房勞致虛,脾土的陰氣受損,轉運之官失職,胃雖然能接受食物,卻不能運化,因此心肺之陽氣不能下降,腎肝之陰氣不能上升,造成天地不交的失衡狀態。清濁混雜,通道阻塞,鬱積化熱,熱留化濕,濕熱相互滋生,最終形成脹滿。
本無形的氣變成病症,難以用有形的藥物治療。有人說秋冬更容易治療,唯獨春季最難治療,這是因為春季木氣旺盛,克制土氣,土氣無法制約水氣。
但是,病情輕者都容易治療,病情重者都難以治療,不只是春季如此。
名鼓者,以其中空外浮,取其象而名之也。更名蠱者,以其侵蝕之害,取其義而名之也。治者宜補其脾,又須養肺金以制木,使脾無賊邪之患,滋腎陰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令,脾肺腎之氣交通則水穀自然克化,卻鹼味,斷妄想,無有不安,醫者急於取效,病者苦於脹滿,喜行利藥以求通快,不知覺得一日半日,其脹滿病邪愈甚,而元氣轉傷矣。
又有標實而本虛者,瀉之不可,補之無功,極為危險,全在杜微防漸,標本得宜,使脾腎之元陽生髮,而陰邪之凝滯釋然矣。
水腫鼓脹,皆因脾虛所致,然水腫輕而鼓脹重,何也?水腫則飲食如常,鼓脹則飲食不及常也。先頭足腫,後腹大者,水也、腫也。先腹大,後四肢腫者,氣也、脹也。治水腫則惟補脾導水而已,治鼓脹則補脾導水,兼以消穀,庶乎可也。雖然鼓脹有氣血寒熱四者之殊,多由怒氣傷肝,木邪剋土,所以脾病而不能運化水穀也。
白話文:
古代將這種病症稱為「鼓」,是因為它如同一個空心的鼓,外部浮腫。後來改名為「蠱」,是因為它會侵蝕人體,如同蠱蟲一樣。治療這種病症,應該要補脾,還要滋養肺金以克制肝木,避免脾臟受到邪氣侵犯,同時滋養腎陰以克制心火,讓肺臟能夠正常運化。脾、肺、腎三臟氣息相通,水穀就能自然消化,消除腹脹,不再胡思亂想,自然就不會感到不安。有些醫生急於求效,病人也因腹脹難受,喜歡服用瀉藥求快速通暢,卻不知道這樣會讓腹脹更嚴重,元氣反而受損。
還有一些病症,表面上看起來是實證,但實際上是本虛,瀉藥無效,補藥也無功,非常危險。最好的方法是預防,在初期就做好調理,既要針對表面症狀,又要顧及根本原因,讓脾腎元陽生髮,陰邪自然消散。
水腫和鼓脹都是因為脾虛導致,但水腫較輕,鼓脹較重。這是因為水腫患者飲食如常,鼓脹患者則食量減少。如果先出現四肢腫脹,然後腹部膨脹,這是水腫;如果先出現腹部膨脹,然後四肢腫脹,這是鼓脹。治療水腫,只需補脾利水即可。治療鼓脹,除了補脾利水,還要幫助消化食物,才能取得好的效果。雖然鼓脹有氣、血、寒、熱四種不同的類型,但大多是因為怒氣傷肝,肝木剋制脾土,導致脾臟無法運化水穀造成的。
又要養肺金以制肝木,使脾無賊邪,則運化行而水穀消矣。以此觀之,治鼓脹之法,必以補脾制肝,導水消穀為主,看所挾而兼用藥,挾氣則散氣,挾血則破血,挾寒則溫寒,挾熱則清熱,自無不愈,其有不可治者,此乃脾虛之極,為真臟病也。真臟病者,由真火不能生土耳,豈止脾臟而已哉。
人有行房,用力過度,則汗出於腎,《經》言汗出於腎,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玄府。行於皮膚,傳於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,治宜滋腎散風,如四物湯加荊防羌柴防己之類。不可作脾虛濕腫,而用參朮,及利水之藥,愈使風邪內陷。
白話文:
又要保養肺臟來抑制肝臟的功能,使得脾胃沒有外來病邪的侵襲,那麼脾胃的運化功能就能正常運行,水谷也能得到消化。由此看來,治療鼓脹的方法,一定要以補益脾胃、抑制肝臟、疏導水溼、促進消化爲主,根據伴隨的症狀來配合用藥,如果是氣滯就用行氣藥,如果是血瘀就用活血藥,如果是寒症就用溫熱藥,如果是熱症就用清熱藥,這樣就沒有不痊癒的。如果有不能治癒的情況,那就是脾虛到了極點,屬於真正的臟器疾病。這種真正臟器疾病,是因爲腎中真火無法滋養脾土,並不只是脾臟的問題而已。
有人在性生活過程中,用力過度,就會從腎臟出汗,《經》上說從腎臟出汗,如果遇到風邪,內不能進入臟腑,外不能透出皮膚,就停留在毛孔。在皮膚間流動,傳變爲浮腫,其根本在於腎臟,這叫做風水,治療應該使用滋腎散風的藥物,比如四物湯加上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柴胡、防己之類的藥物。不能當作脾虛水腫,而使用人參、白朮以及利水的藥物,這樣會使風邪向內陷入。
火性炎上,水性潤下,消渴證不交,而火偏盛也。水氣證不交,而水偏盛也。治之之法,在制其偏而使之相濟,敵小火不能化大水,先必瀉其水,後補其火,開鬼門是發汗,瀉在表在上之水也,潔淨府,謂利小便,瀉在裡在下之水也。水勢既減,然後用暖藥以補元氣,此治實治熱之次第也。
若不明虛實寒熱,專守下則脹已之一法,雖得稍寬於一時,真氣愈衰,未幾而腫脹再作,遂致不救矣。故涉虛者,溫補脾腎,如腎氣丸之類,補中微瀉,使其漸次康復,然王道無近功,必以緩取效。古今明醫,豈不知克伐之功速,而曠日持久,亦以中氣既衰,恐蹈虛虛之禍耳。
白話文:
火性向上,水性向下,消渴症是因為陰陽不交,火氣偏盛。水氣症也是陰陽不交,水氣偏盛。治療方法是要調和陰陽,使之相濟。小火無法化解大量的水,所以要先瀉去水氣,再補益火氣。開鬼門就是發汗,瀉去表面的水氣;潔淨府就是利尿,瀉去體內的水氣。水氣減少後,再用溫暖的藥物補益元氣,這就是治療實熱的順序。
如果不明辨虛實寒熱,只一味地瀉下,雖然能暫時緩解症狀,但真氣會越來越衰弱,不久後腫脹會再次出現,最終就會無藥可救。因此對於虛證,要溫補脾腎,比如用腎氣丸之類的藥物,補中微瀉,讓身體逐漸康復。雖然緩慢的方法見效較慢,但這是王道,不能急功近利。古今名醫都知道瀉下之法見效快,但他們也會長時間用溫補的方法,因為中氣已衰,害怕過度瀉下會造成虛虛之禍。
中滿者,其症悉與鼓脹水腫無異,何故屬之氣虛?氣虛者,腎中之火氣虛也。中滿者,中空似鼓,虛滿而非實滿也。《經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,又曰: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。諸經雖皆有腫脹,無不由於脾肺腎者,蓋脾土主運行,肺金主氣化,腎水主五液,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。
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,轉輸二臟,以制水生金者,悉屬於脾,若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,而病於中,肺不得通胃之水道於膀胱,而病於上,腎不能司胃之關門時其輸泄,而病於下,是以胃土不能制腎水,水逆而上行,傳入於肺,故水雖制於脾,而實主於腎,蓋腎本水臟,而無陽生氣所由出。
白話文:
中滿的症狀和鼓脹水腫幾乎一樣,但為何歸因於氣虛呢?因為氣虛指的是腎臟的火氣不足。中滿的人,腹部空虛像鼓一樣,是虛滿而不是實滿。醫書記載,各種濕腫滿都是脾臟的問題,其根源在腎臟,末端在肺臟,都屬於積水。雖然各種經脈都會腫脹,但最終都源於脾肺腎。因為脾土主宰運行,肺金主宰氣化,腎水主宰五液,所有五氣轉化的液體都歸屬於腎臟。
五液運行的氣,都歸屬於肺臟,再由肺臟輸送到其他器官。脾臟則負責調節水生金的過程。如果脾臟無法將胃部的水精輸送到肺臟,就會導致中滿;如果肺臟無法將胃部的水道輸送到膀胱,就會導致上半身病變;如果腎臟無法控制胃部的開合與排泄,就會導致下半身病變。所以,胃土無法控制腎水,水氣逆流向上,進入肺臟,因此雖然水氣受脾臟控制,但實際上卻由腎臟主宰。因為腎臟本身是水臟,沒有陽氣可以生氣。
若腎中陽虛,則命門火衰,既不能自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陰陽不得其正,則化而為邪也。治者惟知泄水,而不知益胃,或知益胃,而不知溫腎,故多下之,強令水出,不依天度流轉,故胃氣愈虛,腎陽愈損,則發而不能制也。莫若行其所無事,則為上計,何舉手便用《內經》?去菀陳莝,開鬼門,潔淨府,如舟車丸禹功散之類。若真知為水濕之氣客於中焦,侵於皮膚,如水晶之光亮,手按之隨起者,以前藥一服而退。
若久病大病後,或傷寒瘧痢後,女人產後,小兒痘後,與夫元氣素弱者,概以前法施之,脾氣愈泄愈虛,不可復救矣。故治腫者,先以脾土為主,須補中益氣,或六君子湯溫補之,再以金匱腎氣丸補土以母,俾脾強土旺,則能散精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矣。
白話文:
如果腎臟陽氣不足,命門之火就會衰弱,既無法抑制體內的寒氣,也無法溫暖脾胃,陰陽失調就會轉化為病邪。治療時只知道瀉水,卻不曉得補益脾胃,或者知道補益脾胃,卻不曉得溫補腎陽,所以常使用瀉下藥,強迫水分排出,不順應自然運行的规律,導致脾胃虛弱,腎陽損傷,病情更加嚴重。最好的方法是順應自然,不需刻意干預,何必急著使用《內經》記載的方法,比如瀉火、清熱之類的藥方。如果真的確定是水濕之氣停留在中焦,侵犯到皮膚,就像水晶一樣光亮,用手按壓就會浮起來,用以前的方法一服藥就可以退去。
如果病人是久病、大病之後,或是傷寒、瘧疾、痢疾之後,婦女產後,小孩出痘之後,以及原本元氣虛弱的人,如果用以上的方法治療,脾胃會越來越虛弱,無法恢復,就無法救治了。所以治療水腫,首先要以脾胃為重,必須補益中氣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溫補,然後再用金匱腎氣丸補腎來培育脾土,讓脾胃強健,就能把精氣散佈到肺,疏通水路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分精華遍布全身,五臟經絡都運行順暢。
或者疑謂喘脹水滿,又加純補之劑,恐益脹滿,必須補藥中,加行氣利水之品,此論似得病情,終非納氣藏源至理。蓋肺氣既虛,不可復行其氣,腎水已衰,不可複利其水,純補之劇,初時似覺不快,過時藥力得行,則氣歸者自歸,而行者自行,如土之在雨中,則為泥,得和風暖日,則濕去而陽和自得,萬物生長矣。
東垣曰:中滿治法,當開鬼門,潔淨府,瀉之於內,謂脾胃有病,令上下分消其濕,下焦如讀,氣血自然分化,或如大實大滿,大小便不利者,從權以寒熱藥下之,此以論治有餘之症也。至於補腎以治腫,其說難明,蓋禹之治水,行其所無事也。若一事疏鑿,則失之矣。今人之治水者,牽牛、大戟,粗工之小智,正禹之所惡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懷疑是喘脹水滿,又加上純粹補益的藥物,恐怕會加重脹滿,必須在補藥中加入行氣利水之物。這種說法看似符合病情,但終究不是真正補氣藏源的道理。因為肺氣虛弱,無法再運行氣血,腎水衰竭,無法再利水消腫。如果只用純粹的補益藥物,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舒服,但過一段時間藥力發揮,氣血就會自然恢復,如同泥土在雨中會變成泥漿,在和風暖日下,水分蒸發,陽氣自然恢復,萬物就能生長。
東垣說:治療中滿症,應該打開鬼門,清潔腸道,瀉掉體內的積滯。這表示脾胃有病,要讓上下消化掉濕氣,下焦如同疏通水道,氣血自然會分化。如果像是嚴重積實,大小便不暢,可以根據情況使用寒熱藥物來瀉下。這是針對有餘症的治療方法。至於補腎來治療腫脹,這個說法難以理解。就像大禹治水,只疏通無用的地方,如果一味疏通挖掘,就會犯錯。現在的人治水,用牵牛、大戟之類的藥物,如同粗工的小智慧,正是大禹所厭惡的。
間有五苓、五皮者,以為中正,亦轉利轉虛,腎氣愈衰,而愈不能推送矣。故須用補腎,《經》曰:腎開竅於二陰,腎氣化則二陰通,二陰閉則胃填脹。腎者胃之關,關門不利,故水聚而從其類也。《經》又曰:腎主下焦,三焦者,決讀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宮,津液藏焉。
必待三焦之火化,始能出焉。其三焦之經,在上者,布膻中,散落心包,在下者,出於委陽,上絡膀胱,上佐天道之施化,下佐地道之發生,與手厥陰為表裡,以應諸經之使者也。是故腎虛者,下焦之火虛也。雖小便之清長,必由於肺金之輸化,然膀胱之氣旺,始能吸胸中之氣以下行,但腎與膀胱為表裡,膀胱之失運化,必由腎氣之衰微,故始因火小不能化水,後則水大火不能化矣。
白話文:
有些人認為身體裡有五苓、五皮就能保持中正,其實這會讓身體越來越虛弱,腎氣也會越來越衰退,無法有效地推動水液。因此需要補腎,經書中說:「腎氣通於二陰,腎氣化則二陰通,二陰閉則胃填脹。」腎是胃的關口,關門不利,水液就會積聚。經書中又說:「腎主下焦,三焦是決讀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是州都之宮,津液藏焉。」
水液必須等到三焦之火化開,才能排出。三焦經脈,在上者布於膻中,散落心包;在下者出於委陽,上絡膀胱,上助天道施化,下助地道發生,與手厥陰經相表裡,作為諸經的使者。所以腎虛就是下焦之火虛弱,雖然小便清長,是肺金輸化的結果,但膀胱之氣旺盛,才能吸取胸中之氣下行。然而腎與膀胱相表裡,膀胱運化失常,一定是腎氣衰微所致。因此,一開始是火小不能化水,後來就變成水多火不能化了。
《經》曰:三焦病者,氣滿,小腹光堅,不得小便,溢則水留而為脹,仲景金匱腎氣丸補而不滯,通而不泄,誠治腫之神矣。
有一身之間,惟面與足浮腫,早則面甚,晚則腳甚。《經》云,面腫為風,腳腫為水,乃風熱所致也。雖然病後元氣未復者,每多見此,蓋由真氣根本不固,故日中行坐,則氣墜下面,晚腳腫,夜中睡臥,則氣升浮,而早面浮,若概作風濕治之,益虛其虛,故以治不足之法,治有餘則可,治有餘之法,治不足則不可。
凡有癥瘕積塊痞塊,即是脹病之根,日漸月積,腹大如箕,若抱甕然,是名單腹脹,不似水氣散於皮膚面目四肢也。緣中州之地久窒,其四運之軸清者不升,濁者不降,互相結聚,牢不可破,實因脾土之衰微,而藏氣之司失職,蓋人之有身,賴中央以運四旁,今中央既竭,焉有精華四達,故憔悴枯槁,中腹如鼓,昧者猛用劫奪之藥,暫消而復腫愈甚,疑其何物邪氣若此之盛,豈知猛藥所攻,即以此身之元氣,轉與此身為難首,實如驅良民為寇也。明乎此則有培養一法。
白話文:
《經》書上說:三焦生病的人,會出現氣滿、小腹硬邦邦、排不出尿的情況,如果氣滿溢出,就會積水而導致腹脹。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著腎氣丸可以補而不積,通而不泄,真是治療腫脹的神藥。
有些人只出現面部和腳部浮腫,早晨面部浮腫較重,晚上腳部浮腫較重。《經》書上說,面部浮腫是風邪所致,腳部浮腫是水邪所致,都是風熱引起的。雖然這種情況多見於病後元氣未復的人,但根本原因是真氣不足,無法固守身體。因此,白天活動時,氣血下沉,導致晚上腳部浮腫;晚上睡覺時,氣血上升,導致早晨面部浮腫。如果一概用治療風濕的方法,反而會更加虛弱。所以,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不足,而不能用攻伐的方法治療不足。
凡是身體出現癥瘕積塊、痞塊,就是脹病的根源。這些病症會日積月累,導致腹部像簸箕一樣大,就像抱著一個大水缸一樣,這叫做單腹脹。這種情況不同於水氣散布到皮膚、面部和四肢的浮腫。因為中焦的氣機長期阻塞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互相糾纏在一起,牢不可破。這是因為脾土虛弱,導致藏氣的功能失職。人體依靠中焦運化,才能滋養四肢百骸。現在中焦衰竭,精華之氣無法四處流通,所以人就會變得憔悴枯槁,腹部像鼓一樣鼓起來。不明真相的人會使用猛烈的藥物來攻伐,暫時消腫,但很快就會復發,甚至更嚴重。他們不知道猛烈的藥物不僅攻伐病邪,也會損傷身體的元氣,反而會加重病情,就像把良民逼成叛賊一樣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應該採取補養的方法治療。
補益元氣是也。則有招納一法,脾虛下陷者,升舉陽氣,腎虛上浮者,納氣歸源是也。則有解散一法,開鬼門潔淨府是也。三者具不言瀉,而瀉在其中矣。
有氣血鬱而停滯,久之而血痹不行,濕熱生蟲,腹形充大,中實有物,名之為蠱,非如鼓脹腹皮繃急,而屬於氣,中空無物也,亦宜詳辨。婦人有水分與血分之殊,心胸堅大,而病發於上,先病水脹,而後經斷,謂之水分,血結胞門,而病發於下,先因經斷,而後水脹,謂之血分,水腫皆起於房勞過度,先自脛腫後腹大,按之隨手而起者,水也。
單腹脹乃脾虛之甚,必大劑參朮桂附,下元虛寒者,金匱腎氣丸料,大劑作湯,初服必脹悶難當,久則正氣旺,而得健運,脹消矣。乃《內經》塞因塞用之法,少用則滋壅於上,多服則峻補於下,蓋中州虛乏壅滯,必賴大補而流通其氣。
白話文:
中醫古文翻譯:
第一段:
補益元氣,就是補充元氣的意思。補益元氣有兩種方法:
- 招納: 針對脾虛下陷的人,要升舉陽氣;針對腎虛上浮的人,要納氣歸源。
- 解散: 開啟鬼門,清潔臟腑。
這三者雖然表面上沒有說要瀉,但瀉法其實隱含其中。
第二段:
如果氣血瘀滯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血痹不通,濕熱生蟲,腹部脹大,感覺腹部有東西,這就叫做蠱。這和鼓脹(腹部膨脹,皮繃緊,屬於氣虛,腹部空無一物)是不同的,需要仔細辨別。
婦人的水分和血分有區別:
- 水分: 心胸脹大,病症從上而下,先出現水腫,然後停經,稱為水分。
- 血分: 血塊堵塞胞門,病症從下而上,先停經,然後水腫,稱為血分。
水腫大多是房事過度引起的,先從小腿腫脹,然後腹部脹大,按壓後腫脹隨手消退,這就是水腫。
第三段:
單純的腹部脹大是脾虛的嚴重表現,必須用大劑量的參、朮、桂、附藥物治療。如果下元虛寒,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的藥物,大量煎湯服用。剛開始服用藥物可能會感到脹悶難受,但是時間久了,正氣就會旺盛,運作就會正常,脹氣就會消退。這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塞因塞用」的方法,藥物用量少則會滋養積滯在上面,用量多則會峻補在下面。因為中州(脾胃)虛弱,氣血不通暢,就必須依靠大量的補藥來流通氣血。
《經》言:營氣循脈,衛氣逆為脈脹,衛氣既逆,乃循分肉之間,而為膚脹,故人身以氣為主,失其和則為邪氣,得其平則為正氣,正氣者,即真氣也。元氣也。一息不運,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,則霄壤判,然氣主於肺,肺為諸氣之司,生於胃,胃為化源之所,原於腎,腎為根本之地,故氣虛。補虛者,定法也。
氣無補法者,俗論也。如痞悶壅塞,似難於補,不知正虛不補,邪由何行?然有補之而不效者,未知補之法也。凡一切氣上,但知求於脾肺,而不求之腎耳。蓋腎間動氣,為五臟六腑之本,十二經絡之根,呼吸之門,三焦之原,人或房勞不節,或思慮太過,皆能傷腎,故曰:思之為害甚於欲,腎既有傷,氣無管束,遂多鬱滯,肺出氣也。腎納氣也。
白話文:
經典記載:營氣沿著經脈運行,衛氣逆流就會造成脈絡腫脹,衛氣逆流之後,就會循著肌肉之間,造成皮膚腫脹。所以人體以氣為根本,氣失衡就會產生邪氣,氣平衡就會產生正氣,正氣也就是真氣,元氣。如果呼吸不順暢,就會導致機體機能衰竭,如果氣息斷絕,就會導致生命終結。然而,氣以肺為主管,肺是所有氣的管理者,氣生於胃,胃是氣化的源頭,氣源於腎,腎是氣的根本。因此氣虛,補虛是固定的方法。
認為氣沒有補法是俗人的觀點。例如,痞悶壅塞看似難以補益,卻不知正氣虛弱不補,邪氣又從何而來?然而,有人補益氣卻不見效,是因為不懂得補益的方法。凡是氣上之症,只知道補脾肺,卻不知道補腎。因為腎臟主導氣的運動,是五臟六腑的根本,十二經絡的根源,呼吸的門戶,三焦的源頭。人如果房事過度或思慮過度,都會傷腎。所以說,思慮的危害比性慾更大。腎臟受損,氣就沒有約束,就會導致氣鬱滯,肺臟負責呼出氣,腎臟負責納入氣。
腎虛不能納氣,則氣上而不下,是肺病而實腎病也。子病累及於母,治之者,無徒事於肺,當以補腎為本,補腎之要,尤在納氣為主,納氣之法,導火歸之而已,蓋火為氣之根也。
《經》曰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故鼓脹者,雖脾胃病,其原則氣由於腎,蓋脾為陰中至陰為不遷之位,天為陽,火也。地為陰,水也。在人則為脾,同陰水之化,若中氣充足,則元陽健運,否則陽氣不能運化精微,聚而不改,為脹為滿,宜入溫補之劑,長養胃中生髮之氣,上行清道,濁陰自降,脹滿自愈,倘以分消為事,圖寬快於一時,則脾氣因分消而愈虛,運化因愈虛而愈難,此治脾胃之論也。而未及於腎,夫腎雖為水臟,而命門之相火寄焉。
白話文:
腎臟虛弱無法吸收氣息,導致氣往上而不往下,因此出現肺部病症,實則為腎臟病變。就像兒子生病會影響母親,治療時不能只注重肺部,必須以補腎為根本。補腎的關鍵在於吸收氣息,而吸收氣息的方法就是引導火氣歸位,因為火氣是氣息的根本。
古籍記載,濁氣上升就會產生鼓脹。因此,即使鼓脹是脾胃疾病,根本原因在於腎氣不足。脾臟是陰中至陰,是不變的位置,如同天為陽,火也;地為陰,水也。在人體中,脾臟就如同陰水,如果中氣充足,則元陽就會健運,否則陽氣無法運化精微物質,積聚而不散,就會導致脹滿。因此,需要溫補藥物來滋養胃中生髮之氣,向上疏通氣道,濁陰自然下降,脹滿就會自癒。如果只用消散的方法,圖一時之快,那麼脾氣就會因消散而更加虛弱,運化能力也會因虛弱而更加困難,這是治療脾胃疾病的道理,卻沒有顧及腎臟。雖然腎臟是水臟,但命門之火也寄存在其中。
命門之火衰,則真陽微而脾土弱,脹滿生焉。《經》云:臟寒生滿病,故欲補土者,尤莫如補腎中之真火,火旺則土強,而脹自愈,至於開鬼門,潔淨府,乃治外感有形之實症,而非治內傷無形之氣病也。
水腫者,脾病也。出於肺,而本於腎。三經之寒氣為病,而實原於三焦之氣不化,閉而不行,留溢為腫,脾制水者也。土受邪,則水反侮之,肺生水者也。金氣病,則水不能輸,然其本更在於腎,腎雖水臟,實元陽生氣所由出也。若腎中之陽虛,則命門火衰,何能溫養脾胃,是以陰寒上乘,至陰益困,不能為之健運矣。
要知氣即火也,陽也。精即水也,陰也,陽旺則化精而為氣,陽衰則不能化,而水即為邪,火衰則不能化水,水盛則火不能化陰,不從陽而精氣皆可化為水也。故水腫之水,實無水也。
白話文:
命門之火衰弱,就會導致真陽之氣微弱,脾土虛弱,進而產生脹滿的症狀。《經》書上說:「臟寒生滿病」,所以想要補益脾土,最重要的是補腎中之真火,火旺則土強,脹滿自然會消失。至於開鬼門、潔淨府,是治療外感有形的實症,而不是治療內傷無形的氣病。
水腫是脾病,源於肺,但根本在於腎。三經的寒氣會導致水腫,其根本原因是三焦的氣機不化,阻塞不通,停滯溢出而形成腫脹,脾臟負責制水。脾土受邪,則水氣反過來侵犯脾土;肺臟生水。金氣受病,則水氣不能輸布,但根本原因仍在於腎,腎雖然是水臟,但實則是元陽生氣的來源。如果腎中之陽氣虛弱,則命門之火衰微,就無法溫養脾胃,導致陰寒上乘,陰氣更為困阻,脾胃無法正常運作。
要知道,氣就是火,就是陽氣;精就是水,就是陰氣。陽氣旺盛,就能化精為氣;陽氣衰微,就無法化精為氣,水就會變成邪氣。火衰則不能化水,水盛則火不能化陰,不從陽氣,精氣皆可化為水。所以水腫的水,實際上並非水。
本於氣之所化,真氣旺,則水即為氣,真氣衰,則氣即化水,因脾肺腎真元之氣先虧而致之,蓋腎居下焦屬水,統攝陰液,為水之本,脾居中焦屬土,合肌肉為水之堤防,主化谷生津,以灌溉諸經,肺居上焦屬金,為水之化源,行榮衛而主治節,以通調水道,人或勞倦房室,以傷其臟,則在腎不能統攝宣通而停蓄矣。在脾不能堤防灌溉而氾濫矣。
在肺不能生化通調而壅閉矣。三焦之氣閉塞,決讀之官郁遏,水道不通,津液亦閉,血脈不流,盡化為水,水因氣閉,氣因水壅,腫病日甚,觀此則知得之於脾肺腎三經,更本於氣也、火也,明矣。故《經》曰:三陰結謂之水,三陰結者,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,脾肺寒結,則氣化為水矣。
白話文:
人體是由氣化成的,真氣旺盛,水就會變成氣;真氣衰弱,氣就會化為水。這是因為脾、肺、腎三臟的真元之氣先衰竭而導致的。腎臟位於下焦,屬水,統攝陰液,是水的根本;脾臟位於中焦,屬土,與肌肉相合,是水的堤防,負責消化食物生津液,灌溉全身經絡;肺臟位於上焦,屬金,是水的化源,運行氣血,調節水液,使水道暢通。如果人过度劳累或房事过度,就會傷及臟腑,導致腎臟無法統攝宣通而積聚水液,脾臟無法堤防灌溉而氾濫,肺臟無法生化通調而阻塞。三焦之氣閉塞,排泄器官受阻,水道不通,津液閉阻,血液不流通,最終都會化為水。水因氣閉而積聚,氣因水壅而阻塞,腫病日益嚴重。由此可知,腫病的根源在於脾、肺、腎三經,更本源於氣和火。經書說:「三陰結謂之水」,三陰結是指脾、肺二經的脈絡俱寒結,脾肺寒結,就會導致氣化為水。
所以金匱腎氣,內用桂附,以運動其樞機,則水自下,非若五苓之專於行水為事也。
凡治腫脹,其陰陽虛實,不可不辨,大抵陽證必熱,熱者多實,陰證必寒,寒者多虛,先脹於內,而後腫於外者,為實,先腫於外,而後脹於裡者,為虛。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,為實,小便清白,大便溏泄,為虛,滑數有力為實,弦浮微細為虛,色紅氣粗為實,色悴聲短為虛。凡諸實症,或六淫外客,或飲食內傷,陽邪急速,其至必暴,每成於數日之間。
若是虛證,或情志多勞,或酒色過度,日積月累,其來有漸,每成於經月之後,然治實頗易,理虛恆難,虛人氣脹者,脾虛不能運氣也。虛人水腫者,土虛不能制水也。水雖制於脾,實則統於腎,腎本水臟,而元陽寓焉。命門火衰,既不能自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則陰不從陽,而精化為水,故腎之真陽盛,則水皆內附,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。水腫之症,多屬火衰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金匱腎氣方,內服桂枝和附子,用來促進腎氣的運作,就能讓水自然向下排泄,這與五苓散專門利水不同。
治療腫脹,必須區分陰陽虛實,大致來說,陽證必熱,熱者多實,陰證必寒,寒者多虛。先從內部脹起來,然後才腫脹到外表的,屬於實證;先從外部腫脹起來,然後才脹到裡面的,屬於虛證。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,屬於實證;小便清白,大便溏泄,屬於虛證。脈象滑數有力屬於實證,弦浮微細屬於虛證。面色紅潤,氣息粗壯屬於實證,面色憔悴,聲音短促屬於虛證。凡是實證,可能是外邪侵襲,也可能是飲食損傷,陽邪迅速發作,往往在幾天內就發病。
若是虛證,可能是過度勞心傷神,也可能是縱慾過度,日積月累,發病緩慢,往往在幾個月之後才顯現出來。治療實證比較容易,而調理虛證則比較困難。虛證患者氣脹,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氣血;虛證患者水腫,是因為脾虛不能統攝水液。雖然水液由脾來控制,但實際上由腎來統攝。腎是主水的臟器,元陽藏於腎中。命門火衰,既不能抑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導致陰氣不順從陽氣,精氣化為水液。因此,腎氣真陽旺盛,水液就會全部被吸收,並與腎氣一起收藏。水腫的症狀,大多是火衰所致。
丹溪以為濕熱,養肺金以制水,使脾無賊邪之患,滋腎水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權,夫制火固可保金,獨不慮其害土乎?惟屬熱者宜之,若陽虛者,豈不益其病哉!
又有婦人內有積聚,似水脹而非水脹。《經》曰: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血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者,可導而下,若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息肉乃生,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如懷子狀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此腸覃也。
凡水道不利,而成腫滿,蓋不以清肺為急,蓋膀胱之精液,必待肺氣之降下而輸化,曷不觀之禽畜,有肺者有尿,無肺者無尿,此其義也。
白話文:
丹溪以為濕熱,養肺金以制水,使脾無賊邪之患,滋腎水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權,夫制火固可保金,獨不慮其害土乎?惟屬熱者宜之,若陽虛者,豈不益其病哉!
丹溪認為濕熱是病因,所以要養肺金來制水,使脾臟不受邪氣侵犯,滋腎水來制火,使肺臟能清化水濕。但是,雖然制火可以保護肺金,卻忽略了可能傷害脾土的風險。這種方法只適合熱性體質的人,如果體質虛寒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又有婦人內有積聚,似水脹而非水脹。《經》曰: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血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者,可導而下,若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息肉乃生,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如懷子狀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此腸覃也。
有些婦女腹中積聚,看起來像是水腫,但實際上並非水腫。《經》上說:石瘕是長在子宮裡的,是寒氣侵入子宮門,造成子宮門阻塞,氣血不通暢,導致瘀血無法排出,日漸積聚,變得越來越大,像懷了孩子一樣,月經也因此不正常,可以用導藥的方法將它排出。
如果寒氣侵入腸道外,與衛氣交戰,氣血無法流通,會造成局部積聚,形成癖塊,長出息肉,大小像雞蛋一樣,慢慢地越來越大,像懷了孩子一樣,按壓起來很硬,可以移動,月經依然正常,這叫做腸覃。
凡水道不利,而成腫滿,蓋不以清肺為急,蓋膀胱之精液,必待肺氣之降下而輸化,曷不觀之禽畜,有肺者有尿,無肺者無尿,此其義也。
凡是水道不通暢,而造成腫脹,不要急著清肺,因為膀胱的精液必須依靠肺氣下降輸化才能排出。觀察一下動物,有肺的動物就有尿液,沒有肺的動物就沒有尿液,這就是其中的道理。
凡鼓脹朝寬暮急者,血虛。暮寬朝急者氣虛,終日急者,氣血皆虛。如因有故,蓄血而腹脹者,宜下死血。如因食積腹脹者,宜木香、檳榔、厚朴、香附之類消之。如因外寒鬱內熱而腹脹者,宜桂枝、麻黃溫散之。總實者下之、消之,次補之。虛者補之、升之,以補為要。若脈沉忽大出者,死。
腹脹寒熱如瘧者,死。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者,死。遍身通紅不治。腹脹身熱者,死。瀉後腹脹,而有青筋者,死。大便滑泄,水腫不消者,死。脈實大者可治,虛微者,難治。
白話文:
如果肚子脹起來,早上鬆軟晚上緊繃,是血虛;晚上鬆軟早上緊繃,是氣虛;整天都緊繃,則是氣血都虛。如果因為瘀血導致肚子脹,就需要用藥清除瘀血。如果因為積食導致肚子脹,就需要用木香、檳榔、厚朴、香附之類的藥物來消解。如果因為外寒內熱導致肚子脹,就需要用桂枝、麻黃之類的藥物來溫散。總之,肚子脹如果是實證,就應該用藥來瀉下或消解,然後再補益;如果是虛證,就應該用藥來補益和升提,以補益為首要。如果脈象沉而突然變得很強,那就凶多吉少。
肚子脹並且寒熱交替如同瘧疾,那就凶多吉少。肚子脹並且便血,脈象強勁又突然消失,那就凶多吉少。全身通紅無藥可治。肚子脹並且發燒,那就凶多吉少。腹瀉後肚子脹,並且出現青筋,那就凶多吉少。大便稀薄滑泄,水腫消不下去,那就凶多吉少。脈象實而強勁的可以治療,虛弱微弱的就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