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11)

1. 論痔(兒科)

痔者,肛門之傍,生瘡腫痛者是也。亦有生瘡有孔,惡水不幹,而為漏者,皆由母食酒面爆炙,在胎受之,或因後天失調,心經蘊熱,熱傳於肺,注於大腸而成者,宜內服涼血解毒之劑,外用熏洗可也。

白話文:

患有痔瘡的人,就是在肛門旁邊生了瘡,而且會有腫痛的情況。也有生了瘡並且有孔,流出的膿液不會乾涸,形成瘻管的情況。這些情況的發生,可能是由於母親在懷孕期間食用了過多的酒、麪食、燒烤等熱性食物,導致胎兒受到影響,或者是後天生活失調,心經積熱,熱氣傳到肺部,再影響到大腸所造成的。治療上,應該內服可以涼血解毒的藥物,並且外用燻洗的方法來處理。

2. 方脈痔漏合參

痔漏其名有五、曰牡、曰牝、曰氣、曰血、曰酒,又有腸風痔、脈痔、雌雄痔,皆五痔之別名也。初生俱在肛邊,狀如鼠乳,或結小核癢痛注悶,甚者身者惡寒,皆由房勞飲酒過度,久嗜甘肥不慎,醉飽以合,陰陽勞擾,血脈腸僻,滲漏沖注下部而成,治法始覺便服秦艽、槐角、連翹、土貝之類,外用熏洗以取內消,倘仍恣嗜欲,則腐潰膿血,逗留日久,傍穿竅穴,即變為漏,乃須補氣血,慎調攝,方可以漸取功。

痔漏之源,受病者燥氣也。為病者濕熱也。由乎酒色過度,濕而生熱,充於臟腑,溢於經絡,墜於穀道。左右衝突為痔,雖見症於大腸,實陰虛而火實所致。《經》所謂開竅於二陰,久則潰而成漏,然痔輕而漏重,痔實而漏虛,治痔不過涼血清熱,治漏初則涼血清熱燥濕,久則澀竅殺蟲,兼乎溫散,或曰:痔漏,火是根源,何故而用溫澀?殊不知痔止出血,始終是熱,漏流膿水,始是濕熱,終是濕寒,不用溫藥,何以去濕而散寒乎?非止痔漏,百病中多有始熱而終寒者,即如瀉泄嘔吐,初則腸胃氣實為熱,久則腸胃氣虛為寒。丹溪下血條云:下血久不愈者,後用溫劑,正此義也。

白話文:

痔瘡與痔漏的名稱有五種,分別是牡痔、牝痔、氣痔、血痔、酒痔,另外還有腸風痔、脈痔、雌雄痔,這些都是五痔的別名。痔瘡初起時在肛門邊,形狀像鼠乳,有時會結成小結節,癢痛難忍,嚴重的會引發寒戰。這些都是因為過度房事勞累、飲酒過多、長期嗜食甘肥食物所引起的。醉飽結合,導致陰陽失衡,血脈運行不暢,滲漏至下部,形成痔瘡。治療時應在症狀初期服用秦艽、槐角、連翹、土貝等藥物,並外用熏洗以消內腫。如果依然恣意縱欲,痔瘡會潰爛流膿血,長期不愈,還可能穿孔形成痔漏,此時就需要補氣血,並小心調養,才能逐漸恢復。

痔瘡與痔漏的根源是燥氣,而引發疾病的是濕熱。長期飲酒作色過度,濕熱內生,充滿臟腑,溢至經絡,最終沉積於肛門,形成痔瘡。儘管痔瘡表現在大腸,但實際上是陰虛火實引起的。古書中提到,開竅於二陰,長期不治則潰爛成漏。痔瘡較輕,痔漏較重,痔實而漏虛。治療痔瘡只需涼血清熱,治療痔漏則初期涼血清熱燥濕,長期則需要收澀傷口、殺蟲,並兼用溫散藥物。有人問,痔漏的根源是火,為什麼還要用溫補的藥?其實痔瘡只是出血,始終屬於熱證;痔漏流膿,開始是濕熱,最後是濕寒。不用溫藥,如何祛濕散寒呢?不只是痔瘡痔漏,許多疾病也是初期為熱,後期為寒。例如腹瀉、嘔吐,初期是腸胃氣實引起的熱證,久了就會變成腸胃氣虛的寒證。丹溪在下血的治療條目中提到,長期下血不愈,後期需用溫藥,這正是這個道理。

手陽明大腸庚金也。清燥主收,司行律液,以從足陽明胃土之化,旺則生化萬物,人或醉飽入房,酒熱留著,忍精不泄,流注篡間,前陰之氣,歸於大腸,木乘火勢,而侮燥金,火就燥,則大便閉而痔作矣。受氣者燥氣也。為病者胃濕也。故東垣曰:腸頭成塊者濕也。作大痛者風也。

大便燥結者兼受火熱也。是濕熱風燥,四氣合邪,法當瀉火,潤燥疏風,和血止痛,是其治也。

漏瘡須先服補藥生氣血,用參、朮、耆、芎、歸為主,大劑服之,隨以附子末唾和作餅如錢厚,以艾灸之,漏大炷大,漏小炷小,灸令微熱,不可使痛,干則易餅再灸,直至則止,來日又灸,直至肉平為效。亦有用附片灸,仍用前補劑,作膏貼之尤妙。痔漏初起須用芩蓮之類,以涼大腸,枳殼以寬大腸,澀竅用赤白石脂、枯礬、黃丹、腦子之類。

白話文:

手部的陽明經絡與大腸相應,屬金。它負責清除乾燥,主管收集和運行津液,跟隨足部陽明經絡的胃進行轉化。當它旺盛時,能促進萬物生長。有人在醉酒或過飽後行房事,導致酒熱停留,強忍精液不泄,這會使得熱氣流注到下部,使得前陰的氣機歸屬於大腸。肝木趁著心火的勢力來侵擾肺金,火性燥烈,於是造成大便乾結並且引發痔瘡。引起這種情況的是乾燥之氣。造成疾病的源頭是胃濕。因此,李東垣說:直腸部位形成硬塊是由濕氣所致。如果劇烈疼痛則是由風邪引起。

大便乾燥堅硬是因為同時受到火熱的影響。這是濕、熱、風、燥四種邪氣共同作用的結果,治療方法應該是清火、滋潤以消除燥氣、疏風、調和血液以止痛。

對於漏瘡,首先需要服用補藥來增強氣血,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等藥材作為主要成分,大量服用。接著,將附子磨成粉末,用口水調和成餅狀,厚度如同銅錢,然後用艾草來灸治,根據漏瘡的大小調整艾炷的大小,灸至微微發熱,不能讓病人感到疼痛,如果乾了就換新的餅繼續灸,直到達到效果為止。第二天再繼續灸治,直到肉長平纔有效果。也有使用附子片來灸治,同時使用前述的補藥製成膏藥來貼敷,效果更佳。痔漏剛開始時,需要使用黃芩、蓮子一類的藥物來清涼大腸,使用枳殼來寬腸,用赤石脂、白石脂、枯礬、黃丹、龍腦等藥物來收斂孔竅。

3. 加味槐角丸

治痔漏通用,及治腸風下血。

槐角,生苄,歸身,黃耆(各二兩),川芎,阿膠,白芷(各五錢),黃連,條芩,枳殼,秦艽,防風,連翹,地榆,升麻(各一兩),為末,蜜丸或酒糊丸,如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漸加至七八十丸百丸,空心溫酒,或米湯下。

白話文:

這方劑適用於治療痔瘡和腸風下血。

配方如下:

  • 槐角(生用) 二兩
  • 黃耆 二兩
  • 川芎 五錢
  • 阿膠 五錢
  • 白芷 五錢
  • 黃連 一兩
  • 條芩 一兩
  • 枳殼 一兩
  • 秦艽 一兩
  • 防風 一兩
  • 連翹 一兩
  • 地榆 一兩
  • 升麻 一兩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或酒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般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可逐漸增加至七八十丸甚至一百丸。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。

此方槐角、生地,生血涼血為君;當歸、川芎、黃耆、阿膠,補虛為臣;以諸藥為佐使,黃連瀉心火,條芩涼大腸,枳殼寬大腸,秦艽去大腸風,防風為血症上使,連翹為血症中使,地榆為血症下使,而連翹又有散經絡中火邪,地榆又能涼血,升麻升散火邪,又與白芷引諸藥入太陽經絡,治痔漏經絡中之病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以槐角、生地為君藥,功效是生血涼血;當歸、川芎、黃耆、阿膠為臣藥,功效是補虛;其他藥材則作為佐使藥,其中黃連瀉心火,條芩涼大腸,枳殼寬大腸,秦艽去大腸風,防風為血症上使,連翹為血症中使,地榆為血症下使。此外,連翹還可散經絡中火邪,地榆又能涼血,升麻升散火邪,白芷引諸藥入太陽經絡,用於治療痔漏等經絡中的病症。

4. 鈞腸丸

治久漏虛漏,肛門腫痛生瘡,時有膿血,及腸風下血,虛寒久不愈者。

栝蔞(二枚,燒存性),蝟皮(二個,燒存性),雞冠花(微妙,五兩),綠礬(枯,一兩),白礬(枯,二兩),胡桃仁(取仁,十五兩,不去油,罐內燒存性),白附子,天南星(生用),枳殼(去穰,敖炒),半夏,訶子(煨,各二兩),附子(去皮、臍,生用,一兩),為末,醋糊丸,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臨臥溫酒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長期漏泄、虛漏,肛門腫痛生瘡,經常有膿血流出,以及腸風下血,虛寒久治不愈的病症。

使用栝蔞兩枚(燒成灰燼保留藥性)、蝟皮兩個(燒成灰燼保留藥性)、雞冠花五兩、綠礬一兩(乾燥)、白礬兩兩(乾燥)、胡桃仁十五兩(取仁,不要去油,放在罐子裡燒成灰燼保留藥性)、白附子、天南星(生用)、枳殼(去掉種子,用火稍微炒一下)、半夏、訶子(煨熟)、附子(去皮、臍,生用,一兩),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和臨睡前用溫酒送服。

一方

敷痔漏。

用田螺一個,挑開靨,入片腦一分,過一宿,取螺內水搽瘡,先用冬瓜穰煎湯洗淨搽之。

一方

治痔瘡痔漏初起,人壯便秘血分壅熱者。

生地(四兩,水洗),防風,當歸,九制,大黃,槐豆(炒),蒼朮(米泔浸、炒),赤芍,地龍(各二兩),片芩(一兩五錢),金銀花,枳殼(麩炒),秦艽(各一兩),為末,蜜丸,空心白湯送下三錢。

白話文:

將田螺挑開,放入腦髓一小部分,放置一夜,取螺內水塗抹瘡口,事先用冬瓜瓤煎湯洗淨再塗抹。

治療痔瘡痔漏初期,體質強壯,便秘,血分壅熱者。生地(水洗),防風,當歸(九制),大黃,槐豆(炒),蒼朮(米泔浸、炒),赤芍,地龍,片芩,金銀花,枳殼(麩炒),秦艽,各取適量,研磨成粉末,製成蜜丸,空腹用白湯送服三錢。

一方

治痔,用白雞膽二三枚取汁,熊膽二分半,片腦半分,共研一處,藏瓷盒內,勿使出氣,用時以手指搽立效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痔瘡,使用兩三個雞膽取汁,加上兩份半的熊膽,半份的冰片,一起研磨混合,然後保存在瓷盒中,不要讓氣味散出,使用時以手指塗抹即可立即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