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10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三 (10)
1. 腸風黑散
治腸風下血,或在糞前後,並皆治之。
荊芥(二兩),亂髮,槐花,槐角(各一兩,燒),甘草(炙),蝟皮(炒,各一兩),枳殼(去白,三兩,炒一兩),共將所燒藥同入瓷瓶內,鹽泥固濟,燒存三分性,出火毒,同甘草枳殼搗羅為末,每服三錢,水煎,空心服。
一方
治腸風下血。
干樗根白皮,人參(各等分),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,米飲下。
白話文:
治療腸風下血,無論是在排便前或排便後出血,都能治癒。將荊芥(二兩)、亂髮、槐花、槐角(各一兩,燒)、甘草(炙)、蝟皮(炒,各一兩)、枳殼(去白,三兩,炒一兩)一起放入瓷瓶中,用鹽泥封好,燒至藥物三分之二的份量,取出,去除火毒,與甘草、枳殼一起搗碎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清水煎煮,空腹服用。
另一方法:治療腸風下血,將干樗根白皮和人參(各等分)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又方
用椿根白皮取北引者,去粗皮酒浸曬乾,為末,棗肉丸桐子大,每酒服三五十丸。
白話文:
另一個方法是使用向北生長的椿樹根部的白色皮層,去掉粗糙的部分後,用酒浸泡然後晾乾,研磨成粉末,以棗肉製成像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用酒送服三十到五十粒。
2. 槐角丸
治五種腸風下血,痔瘻脫肛下血並服。
槐角(炒,一兩),地榆,黃芩,防風(去蘆),當歸(酒浸一宿,焙乾,去蘆),枳殼(去白,麩炒,各八兩),為末,酒糊丸,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米飲下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中藥方劑,用於治療五種腸風下血、痔瘻脫肛下血等病症。
方劑名稱: 沒有明確的方劑名稱,可以稱為「槐角地榆丸」或「治腸風下血丸」。
組成:
- 槐角 (炒) - 一兩
- 地榆 - 八兩
- 黃芩 - 八兩
- 防風 (去蘆) - 八兩
- 當歸 (酒浸一宿,焙乾,去蘆) - 八兩
- 枳殼 (去白,麩炒) - 八兩
用法用量:
-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。
- 用酒糊做成丸劑,每丸如桐子大小。
- 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功效:
- 槐角:涼血止血,清熱解毒。
- 地榆:凉血止血,收敛生肌。
- 黃芩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
- 防風:祛風止痛,解表止痙。
- 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。
- 枳殼:理氣消食,化痰止咳。
主治:
- 五種腸風下血:指不同原因引起的便血,包括熱結腸風、脾虛腸風、濕熱腸風、寒凝腸風、氣虛腸風。
- 痔瘻脫肛下血:指肛門周圍的痔瘡、肛瘘、脫肛等病症引起的便血。
注意事項:
-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,實際使用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。
- 藥材的劑量和用法用量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。
- 服用藥物期間,應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。
-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症狀,應立即停止服用並尋求醫生的幫助。
3. 黃連散
治腸風下血,疼痛不止。
黃連,雞冠花,貫眾,川大黃,烏梅(各一兩),甘草(炙,五錢),為末,每服二錢,溫米飲調下,日三服。
丹溪治臟毒下血,車前草連根一握,生薑一小塊,和新水搗爛去渣,取汁候血欲下時,腰間必覺重,即服此一盞,少頃漸覺冷下腹中,登廁便不見血矣。
一方
治臟毒下血,用黃連四兩,酒浸,春秋五日,夏三日冬七日,曬乾為末,以烏梅肉六兩同搗為膏,丸桐子大,每服二三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
白話文:
治療腸風下血,疼痛不止,可用黃連、雞冠花、貫眾、川大黃、烏梅各一兩,甘草(炙)五錢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溫米飲調服,一天三次。
丹溪治療臟毒下血,用車前草連根一握,生薑一小塊,加清水搗爛去渣,取汁。當血欲下時,腰間必覺沉重,即可服用此汁一盞。過一會兒,腹部逐漸感到涼意,上廁所後便不再出血了。
另一方治臟毒下血,用黃連四兩,浸泡在酒中,春秋五天,夏三天冬七天,曬乾研磨成粉,與烏梅肉六兩一同搗成膏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,空腹用白湯送服。
4. 脫肛大小總論合參
夫肺與大腸為表裡,肛者大腸之門也。肺實則溫,溫則內氣充而有所蓄,虛則寒,寒則內氣餒而不能收,是以腸頭出露矣。多得於大痢不止,裡急後重,努力肛開,外風所吹而致者,或伏暑暴注,洞瀉腸頭不禁者,或稟賦怯弱,易於感冷,啼叫努氣,大腸虛脫者,蓋瀉痢未有不因風暑濕熱傷脾,脾虛則肺氣既弱,大腸亦虛,土為金母,母虛不能生金,是以少被風冷,則腸頭即為虛脫。
治宜補脾溫胃,使金受母之益而上升,次投固腸之劑,外用熏摻等方,若久出而堅者,先以溫暖藥湯燒軟,漸漸納入,若腸頭作癢者,多因大腸濕熱生蟲而蝕肛門,上唇有瘡,蟲蝕其臟,下唇有瘡,蟲蝕其肛,久則齒根無色,舌上盡白,四肢倦怠,唾血如粟,心內懊憹,而為危症,初治宜服化䘌丸,外用生艾,用楝根煎湯熏洗,至若蝕肛透內者不治。
白話文:
肺和大腸互為表裡,肛門是大腸的出口。肺氣充足則溫熱,溫熱則內氣充盈而有所儲存,肺氣虛弱則寒冷,寒冷則內氣不足而無法收斂,因此腸頭會外露。多因久瀉不止、裡急後重、用力排便、外風吹襲而致,或因伏暑暴熱、腸道失控而瀉,或因體質虛弱、容易受寒、哭鬧用力、大腸虛脫所致。因為瀉痢往往是因為風暑濕熱損傷脾臟,脾虛則肺氣弱,大腸也虛弱,脾土為肺金之母,母虛不能生金,所以稍微受風寒,腸頭就會虛脫。
治療應當補脾溫胃,使肺氣得到脾土的滋養而上升,接著服用固腸的藥物,外用熏洗等方法。如果腸頭久出且堅硬,先用溫暖的藥湯浸泡軟化,再慢慢送回。如果腸頭癢,多因大腸濕熱生蟲而侵蝕肛門,上唇生瘡是蟲蝕臟腑,下唇生瘡是蟲蝕肛門,時間久了就會導致牙根變色、舌苔全白、四肢乏力、吐血如粟米、心煩意亂,成為危症。初期應服用化蟲丸,外用生艾葉、楝根煎湯熏洗。如果蟲蝕肛門穿透內臟,則無法醫治。
肛門為大腸之使,大腸受熱受寒,皆能脫肛。且大腸者傳導之官,腎者作強之官,酒色過度,則腎虛而盜泄母氣,肺因以虛,大腸氣無所主,故令脫肛,小兒血氣未壯,老人血氣已衰,皆有此症。又按,丹溪所論,脫肛因氣虛血虛者固多,亦有因氣熱血熱者,宜兼脈候詳察。
氣虛者補氣,參耆朮草制升麻之類;血虛者四物湯;血熱者涼血四物湯,加炒柏;氣熱者條芩升麻之類,並宜升提。
穀道癢痛,多因濕熱生蟲,欲成痔瘻,宜以雄黃和艾燒煙燻之,或用桃葉一斛蒸之極熱,納小口瓶中,坐熏立死。
白話文:
肛門是大腸的功能出口,大腸不管是受到熱還是冷,都可能導致肛門脫垂。此外,大腸負責傳導,腎則有助於鞏固身體機能,如果飲酒和房事過度,會導致腎虛,進而耗損母氣,肺也因此虛弱,大腸沒有氣的主導,所以會造成肛門脫垂。小孩因為血液氣力還未壯盛,老年人因為血液氣力已經衰退,都可能會有這種症狀。另外,根據丹溪的說法,肛門脫垂多是由於氣虛和血虛造成的,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氣血過熱所致,應該要配合脈象來詳細診斷。
如果是氣虛,就應該補氣,使用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和升麻這類的藥材;如果是血虛,可以使用四物湯;如果是血熱,則可以用涼血四物湯,再加上炒過的柏子;如果是氣熱,可以使用黃芩和升麻這類藥材,並且都應該提升氣的運行。
如果肛門周圍瘙癢疼痛,多數是因為濕熱生蟲,快要形成痔瘡或瘻管,可以用雄黃和艾草一起燒煙來薰治,或者用一大鍋熱蒸的桃葉,放入窄口瓶中,坐著用蒸汽薰治,蟲子馬上就會死亡。
5. 龍骨散
治小兒大腸虛,肛門脫出。
龍骨(二錢五分),訶子(煨,去核),沒石子(二個),赤石脂,罌粟殼(去蓋,蒂、瓤醋炒,各二錢),為極細末,米飯調化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治療小兒大腸虛弱,肛門脫出。
龍骨二錢五分,訶子(煨制去核)二錢五分,沒石子兩個,赤石脂二錢五分,罌粟殼(去蓋、蒂、瓤,醋炒)二錢五分,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米飯調和服用,於飯前食用。
6. 伏龍肝散
治小兒陰證脫肛。
伏龍肝(一兩),鱉頭骨(五錢),百藥煎(二錢五分),為細末,用紫蘇煎濃,候溫和,清油同調敷。又方,用五倍子為末,每用二錢,入白礬,水煎洗。又方,用木賊,燒灰存性,為末,搽肛門上按人即愈。
又方
浮萍為末干貼。又方,用陳壁土泡湯,先熏後洗。
白話文:
對於小兒陰證脫肛的治療,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:
使用伏龍肝一兩,鱉頭骨五錢,百藥煎二錢五分,研磨成細粉,然後用紫蘇煎成濃汁,在溫度適宜時,與清油一同調和後敷用。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五倍子磨成粉末,每次取二錢,加入白礬,用水煎煮後進行清洗。 還有一個方法是使用木賊,燒成灰後保留其活性成分,研磨成粉末,塗抹在肛門上,然後輕輕按壓即可治癒。 另外,
也可以使用浮萍磨成粉末直接幹貼。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陳年的牆土泡水,先用來燻蒸然後再清洗。
一方
用槐花槐角等分,炒黃色,為末,用羊肉蘸藥炙熱食之,以酒送下,或以豬膘去皮,蘸藥炙食亦可。
白話文:
取槐花和槐角各等份,炒至呈黃色後研磨成粉末,用羊肉蘸取藥粉烤熱食用,配以酒吞服。或者也可以用去掉皮的豬肥肉蘸取藥粉烤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