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3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3)
1. 方脈泄瀉合參
一曰燥脾,土德無慚,水邪不濫,故瀉皆成於土濕,濕皆本於脾虛,倉稟得職,水穀善分,虛則不培,濕淫轉甚,《經》云「虛者補之」是也。一曰溫腎,腎主二便,封藏之本,況雖屬水,真陽寓焉。少火生氣,火為土母,此火一衰,何以運行三焦,熟腐五穀乎?故積虛者,必挾寒,脾虛者,必補母,《經》云「寒者溫之」是也。
一曰固澀,注泄既久,幽門道滑,雖投溫補,未克奏功,須行澀劑,則變化不愆,揆度合節。所謂滑者,澀之是也。夫是九者,治瀉之綱領,而不能出其範圍矣。劉宗厚曰:飲食入胃,輸精心肺,氣必上行,然後下降。若脾胃有傷,濕熱相合,陽氣日虛不能上升,脾胃之氣,下流肝腎而成泄利者,法當填補中氣,用輕薄風藥升之、舉之,則陰不病而陽氣生矣。此東垣發前人所未發也。
夫始瀉而屬熱者,邪氣勝則實也。終變為寒者,夏氣奔,則為虛也。久病而熱者,內真寒而假熱也。久瀉虛寒者,乃夏候也。凡每早大瀉一行,若止空心服熱,藥亦無效,須於夜食前,再一服方妙,蓋暖藥雖平旦服之,至夜藥力已盡,無以敵一夜陰寒之氣耳。
泄瀉而屬脾胃者,人固知之矣。然門戶束要肝之氣也。守司於下,腎之氣也。若肝腎氣實,則能閉束而不瀉泄,虛則閉束失職,而無禁固之權矣。且腎為胃關,故腎瀉必在子後,五更之分也。
蓋人生二五,妙合而成,左右兩腎,腎間動氣,即先天元陽之祖氣,此氣自子後一陽生,生即漸漸上升,歷醜寅卯辰已,而六陽已極,則入離宮,午後一陰生,即白氣變為赤液,漸漸降下至坎宮,復為白氣,晝夜循環,升降不息,《經》所謂少火生氣,醫家所謂真陽之火,名為相火也。道家所謂君火,乃先天祖氣也。
方此火之自下而上也,行過中焦,必經脾胃,則能腐熟水穀,蒸糟粕而化精微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是謂清升濁降,既濟之象也。《經》曰:陰平陽秘,精氣乃固,苟不慎攝生之道,則精神日損,腎之真氣漸衰,而子復一陽,不以時生,不能上升,水穀無由腐熟以傳化,故寅為三陽之候,陽微既不能應候而化物,且不能勝陰而上升,故五更或黎明而瀉,其泄亦溏,俗名鴨溏,是為腎泄,亦名大瘕泄,是陽之亡,氣之脫也,則補火尤要於補氣。
凡天久淫雨,濕令大行,人多腹疾,瀉且痛者,胃苓湯,加炮薑、肉桂最宜。
白話文:
方脈泄瀉合參
第一種情況是脾臟乾燥,這是因為脾臟的運化功能沒有問題,水濕邪氣不會氾濫。所以,腹瀉大多是因為脾臟濕氣太重,而濕氣重的根本原因又是脾臟虛弱。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正常,就能很好地將水穀精微分佈全身;如果脾虛,不加以補養,濕氣就會越來越嚴重。《黃帝內經》說“虛則補之”,就是這個道理。
第二種情況是溫補腎臟。腎臟主管大小便,是封藏精氣的根本。雖然腎屬水,但其中蘊藏著真陽之氣。少量的火可以產生生命活力,而火又是脾土的母親。如果這股火衰弱了,怎麼能運轉三焦,消化五穀呢?所以,長期虛弱的人必定伴有寒症,脾虛的人一定要補益腎陽。《黃帝內經》說“寒者溫之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第三種情況是固澀。腹瀉時間久了,幽門變得鬆弛,即使服用溫補的藥物,效果也不明顯。這時必須使用收澀的藥物,才能使腸胃運化正常。這裡所說的“滑”,就應該用“澀”來對治。以上這九種情況,都是治療腹瀉的綱領,沒有超出這個範圍。
劉宗厚說:食物進入胃後,精微輸送到心肺,氣會向上走,然後再向下走。如果脾胃受到損傷,濕熱相結合,陽氣虛弱而不能上升,脾胃之氣就會向下流到肝腎,導致腹瀉。這種情況應該補益中氣,使用輕清的升提藥物來提升陽氣,這樣陰氣就不會作亂,陽氣就能恢復生機。這是李東垣在前人基礎上的新發現。
剛開始腹瀉,如果是熱證,那是因為邪氣旺盛,屬實證。如果後來轉為寒證,那是因為正氣耗散,屬虛證。如果久病發熱,那是體內真寒而表現為假熱。長期腹瀉,出現虛寒症狀,這是體內虛寒的表現。如果每天早上都腹瀉,單單空腹服用熱藥是沒有效果的,必須在晚上吃飯前再服一次藥,這樣才能有效。因為白天服用的溫藥,到了晚上藥力已經消退,無法抵禦夜晚的陰寒之氣。
腹瀉如果是由於脾胃虛弱引起的,這是大家普遍知道的。但其實,門戶的收束,要依靠肝氣;而底部的固守,則要依靠腎氣。如果肝腎之氣充足,就能收束而不腹瀉;如果肝腎之氣虛弱,就會失去收束的能力,失去固攝的作用。而且,腎臟是胃的關卡,所以腎虛導致的腹瀉,常常發生在子時之後,也就是五更天。
人體的生命活動,是由兩腎的陰陽協調運作來實現的。兩腎之間的“動氣”,是先天元陽之氣的根本。這股氣從子時一陽初生開始,逐漸上升,經過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時,達到六陽的頂點,然後進入離宮。到了午時,一陰初生,清氣轉化為紅液,又逐漸下降到坎宮,恢復為清氣。這樣晝夜循環,升降不停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“少火生氣”,以及醫家所說的“真陽之火”,都稱為“相火”。道家所說的“君火”,就是先天之氣。
當這股火從下向上運行時,經過中焦,必定經過脾胃,才能腐熟水穀,將糟粕排出,化生精微。然後,脾氣將精微散佈到全身,上歸於肺,調節水道,下輸膀胱。這就是清升濁降,水火既濟的正常生理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陰陽平衡,精氣才能固守。如果不注意養生,精神就會日益耗損,腎的真氣會逐漸衰弱。子時一陽生時,陽氣不能按時升發,無法腐熟水穀來轉化精微。所以,寅時是三陽之氣的旺盛期,如果陽氣虛弱,既不能應時升發,又不能勝過陰氣而上升,就會在五更天或黎明腹瀉,而且大便稀薄,像鴨子的大便一樣,這就是腎虛導致的腹瀉,又名“大瘕泄”。這是陽氣亡失、精氣脫散的表現,此時補陽比補氣更重要。
如果連續下雨,濕氣很重,人們容易發生腹痛腹瀉,這種情況可以用胃苓湯,加上炮姜、肉桂,效果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