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2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2)
1. 方脈泄瀉合參
腎既主大小便而司開闔,故大小便不禁者,責之腎,然則大便不通者,獨非腎乎?《金匱真言論》云: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。故腎氣虛,則大小便難,宜以地黃蓯蓉之屬補其陰,少佐辛藥致津液而潤其燥。
潔古云:臟腑之秘,不可一概治療,有熱秘,有冷秘,有實秘,有虛秘,有風秘,有氣秘,老人與產後,及發汗利小便過多,病後氣血未復者,皆能成秘,禁用硝黃、巴豆、牽牛等藥。世人但知熱秘,不知冷秘。冷秘者,冷氣橫於腸胃,陰凝固結,津液不通,胃氣閉塞,其大腸內氣攻,喜熱惡冷,宜以八味地黃丸料,大劑煎之,冷飲即愈。或局方半硫丸,碾生薑調乳香下之;或海藏已寒丸俱效。
海藏云:已寒丸雖熱,得芍藥茴香潤劑,引而下之,陰得陽而化,故大小便自通,如遇春和之陽,冰自消矣。然不若八味丸更妙矣。東垣云:腎主五液,津液盛則大便如常,若飢飽勞役,損傷胃氣,飲食辛熱厚味,而助火邪,伏於血中,致散真陰,津液虧乏,故大腸結燥。
又有老人氣虛,津液衰少而結者,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是也,體法東垣之論,不用潤燥湯、潤腸丸之類,惟六味地黃丸料煎服自愈。如熱秘而又兼氣虛者,以前湯衝入人參止錢,此因氣虛不能推送,陰虛不能濡潤故耳。
《經》曰:春傷於風,夏生飧世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。又曰: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又曰:濕勝則濡泄。又曰: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;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。此《經》言,風濕寒熱四氣皆能為泄也。又言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,此明脾虛下陷之泄也。統而論之,脾土強者,自能勝濕,無濕則不泄,故曰濕多成五泄。
若土虛不能制濕,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,治法有九,一曰淡滲,使濕從小便而去,如農人治澇,導其下流,雖處卑隘,不憂巨浸。《經》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又云:「在下者,引而竭之」是也。一曰升提,氣屬於陽,性本上升,胃氣注迫,輒爾下陷,升柴羌葛之類,鼓舞胃氣上騰,則注下自止。又如地土淖澤,風之即干。
故風藥多燥,且濕為土病,風為木藥,木可勝土,風可勝濕,所謂下者,舉之是也。一曰清涼熱淫所至,暴注下迫,苦寒諸劑用滌燔蒸,猶當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飈瘋然倏動,則炎歊如失矣。所謂熱者,清之是也。一曰疏利,痰凝氣滯,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,勿使稽留。
《經》曰:實者瀉之;又曰:「通因通用」是也。一曰甘緩,瀉利不已,急而下趨愈趨愈下,泄何由止?甘能緩中,善禁急速,且稼牆作甘,甘為土味,所謂急者,緩之是也。一曰酸收,瀉下日久,則氣散而不收,無能統攝,注泄何時而已,酸之一味,能助收肅之權,經云,散者,收之是也。
白話文:
腎臟掌管大小便的開合,所以大小便失禁通常歸咎於腎臟。但是,大便不通難道就不是腎臟的問題嗎?《金匱真言論》說,北方屬黑色,與腎相通,開竅於前後二陰(即大小便)。因此,腎氣虛弱會導致大小便困難。應該用熟地、肉蓯蓉等藥材來補腎陰,再加入少量辛味的藥材來促進津液生成,滋潤腸道。
金元名醫張元素說,治療臟腑便秘不能一概而論,有熱秘、冷秘、實秘、虛秘、風秘、氣秘。老年人、產婦、以及發汗或利尿過多、病後氣血未復的人,都可能產生便秘,這些情況下禁用硝石、大黃、巴豆、牽牛子等峻下藥。世人只知道熱秘,卻不知道冷秘。冷秘是由於寒氣停留在腸胃,陰寒凝結,導致津液不通,胃氣閉塞,大腸內氣鬱結,患者喜歡溫熱而怕寒冷,應該用八味地黃丸的藥方,大量煎煮後放涼服用,很快就會見效。也可以用局方半硫丸,磨成粉末用生薑汁調和乳香服用;或者用海藏先生的已寒丸也有效。
金元名醫李杲說,已寒丸雖然藥性溫熱,但因為加入了芍藥、茴香等滋潤的藥材,可以引導藥性下行,使陰氣得到陽氣的轉化,大小便自然就通暢了,就像遇到春天的陽光,冰雪自然融化一樣。不過,效果還是不如八味地黃丸更好。金元名醫李東垣說,腎臟主導體內五種液體的代謝,津液充足則大便正常。如果因為飢餓或過飽、勞累過度,損傷了胃氣,或者飲食辛辣肥厚,助長了火邪,導致火邪潛伏在血液中,消耗了體內的真陰,使津液虧乏,就會導致大腸乾燥結實。
還有的老年人因為氣虛,津液衰少而導致便秘,這是因為腎臟不喜歡乾燥,應該用辛味的藥來滋潤它。這個理論來自李東垣的觀點,不用潤燥湯、潤腸丸之類的藥物,單獨服用六味地黃丸的藥方煎煮的藥液,便秘就能自行痊癒。如果熱秘又兼有氣虛,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少量人參,這是因為氣虛不能推動腸道蠕動,陰虛不能滋潤腸道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,春天感受了風邪,夏天容易發生飧泄(即大便裡有未消化的食物),這是由於邪氣滯留體內造成的。又說,清氣下陷也會導致飧泄。還說,濕邪過盛也會導致濡泄(即大便稀溏)。又說,突然腹瀉、排便急迫的,多屬於熱證;如果排出的水液清澈冰冷的,則多屬於寒證。這些《內經》的論述表明,風、濕、寒、熱四種邪氣都可能導致腹瀉。其中,清氣下陷導致飧泄,說明這是脾虛下陷的腹瀉。總體來說,脾土強健的人,自身就能夠克服濕氣,沒有濕氣就不會腹瀉,所以說濕氣過多會導致各種腹瀉。
如果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濕氣,風寒和熱邪都會侵犯人體而引發疾病。治療腹瀉的方法有九種:一是淡滲利濕,讓濕氣從小便排出,就像農民治理水患,疏導水流向下遊一樣,即使地勢低窪也不用擔心洪水氾濫。《內經》說:「治療濕邪而不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」又說:「在下部的濕邪,要用引導的方法使它排出。」二是升提陽氣,氣屬於陽,性質是上升的,胃氣如果過度下行,就會導致下陷,應該用柴胡、羌活、葛根等藥材,來鼓舞胃氣上升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就像泥土潮濕,風吹就乾一樣。
風藥多具有乾燥的特性,而且濕氣屬於脾土的疾病,風藥屬於木,木可以克制土,風可以克制濕,所以說「下陷的要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」。三是清熱,對於熱邪引起的暴注下迫的腹瀉,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熱邪,就像炎熱的夏天突然刮來一陣涼爽的風,暑熱就會消失一樣,所以說「對於熱證,要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」。四是疏利,痰液凝結、氣機阻滯、食積、水停等都會導致腹瀉,要根據不同的病因來消除病邪,不要讓它滯留在體內。《內經》說:「實證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」又說:「可以用通利的方法來治療因阻滯引起的疾病。」五是甘緩,腹瀉不止,腹瀉的趨勢越急,越是腹瀉不止,怎樣才能讓腹瀉停止呢?甘味的藥能夠緩和中焦,可以制止腹瀉的急速,而且甘味的藥歸屬土,是脾的本味,所以說「對於急證,要用緩慢的方法來治療」。六是酸收,腹瀉時間久了,氣會散而不能收斂,不能統攝氣機,腹瀉何時才能停止?酸味的藥能夠幫助收斂氣機,《內經》說:「散泄的要用收斂的方法來治療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