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0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0)

1. 方脈泄瀉合參

凡泄瀉水,腹不痛者是濕,宜燥滲之。飲食入胃不住,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,宜溫補之。腹湧腸鳴瀉水,痛一陣,瀉一陣是火,宜清利之。時瀉時止,或多或少是痰積,宜豁之。腹痛甚而瀉,瀉後痛減者是食積,宜消之。實者,宜下之。如脾瀉已久,大腸不禁者,宜澀之。下陷者,宜升提之。

河間曰:瀉而水穀變色者為熱,不變色而澄澈清冷者為寒。若肛門燥澀,小便黃赤,水穀雖不變,猶為熱也。此由火性急速,食下即出,無容克化,所謂邪熱不殺穀也。然泄瀉之症,雖分濕火寒虛痰食六者之殊,必以滲濕燥脾為主,濕則導之,火則清之,寒則溫之,虛則補之,痰則豁之,食則消之,是其治也。雖然六症既明,三虛不可不察,脾虛、腎虛、肝虛是也。

脾虛者,飲食所傷也。腎虛者,色欲所傷也。肝虛者,忿怒所傷也。飲食傷脾,不能運化;色欲傷腎,不能閉藏;忿怒傷肝,木邪剋土,皆令泄瀉。然腎泄、肝泄,間必有之,而脾泄恆多,蓋人終日飲食,必有所傷,便致泄瀉。又嘗論之,泄瀉痢瘧,同乎一源,多由暑月脾胃氣虛,飲食傷積所致,飲食才傷便作,則為泄瀉為輕;飲食停積既久,則為瘧痢為重。

而瘧與痢,又有分別,飲食為痰,充乎胸脅則為瘧疾,飲食為積,膠乎腸胃,則為痢疾,故有無痰不成瘧,無積不成痢之論也。

人之一身,脾胃為主,胃司納受,脾司運化,然胃陽主氣,脾陰主血,奈世之治脾胃者,不分陰陽氣血,概用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,遂使腎火益旺,脾陰愈傷,清純沖和之氣,變為燥熱,胃脘乾枯,大腸澀結,脾臟漸絕而死。

獨不思土雖惡濕,然亦必賴濕潤,乃得化生萬物,豈可徒知偏用辛熱之劑乎?況腎脾竅於二陰,若腎氣衰弱,則不能蒸腐水穀,世人但見泄物,概用參朮補之,殊不知參朮乃補脾胃中州陽氣之藥,不能補至陰閉藏主蟄之司也。胃屬土而腎屬水,腎瀉而用補脾,則土愈勝,而水愈虧,一陽之火,若無二陰斂納,何能處於釜底而為蒸腐五穀之具耶!

胃之上口為賁門,水穀於此而入。胃下口為幽門,水穀之滓穢,自此入於小腸,小腸十六折,水穀賴以緩行,闌門為小腸下口,水穀自此泌別,分穢為濁入大腸,分水為清入膀胱。如水穀不分,清濁不別,則皆入大腸,而成泄瀉,此其由也。然有火濕暑風痰寒食積八症之殊,有肝虛、脾虛、腎虛三虛之別。

若食入口即下,此為直腸泄難治,下利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,死。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泄甚,不及一時,死。下則泄瀉不止,上則吐痰不已,為上下俱脫,死。瀉久而脈洪大急數,皆難治。六臟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,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禁,甚者,手足不仁,為難治。

白話文:

凡是拉肚子,如果肚子不痛,多半是體內濕氣太重,應該用藥物來去除濕氣。如果吃了東西很快就拉出來,或是拉出來的都是沒消化的食物,這是因為脾胃氣虛,應該用溫補的方式來調理。如果肚子咕嚕叫,拉肚子時肚子會一陣陣的痛,這是因為體內有火氣,應該用清熱利濕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拉肚子時好時壞,有時多有時少,這多半是痰濕積聚,應該用化痰的藥物來調理。如果肚子痛得很厲害才拉肚子,拉完後疼痛會減輕,這多半是食物積滯,應該用消食導滯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體質強壯,拉肚子是因為實邪引起的,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因為脾虛導致長期拉肚子,造成大腸無法控制,應該用收澀固腸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氣虛下陷引起的拉肚子,應該用升提陽氣的方式來治療。

河間先生說:拉出來的東西,如果顏色改變,表示是體內有熱;如果顏色沒有改變,而且拉出來的東西清澈寒冷,表示是體內有寒。如果肛門乾澀,小便黃赤,即使拉出來的東西顏色沒改變,還是屬於熱證。這是因為火性急速,食物吃下去馬上就拉出來,沒有時間消化,這就是所謂的「邪熱不殺穀」。雖然拉肚子的原因可以分為濕、火、寒、虛、痰、食這六種,但治療的重點仍然是去除濕氣、健脾。濕氣重就導出濕氣,有火氣就清熱,有寒氣就溫補,虛弱就補養,痰多就化痰,食積就消食,這就是治療的原則。雖然區分了這六種病因,但也要注意三種虛證,分別是脾虛、腎虛和肝虛。

脾虛多半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;腎虛多半是因為過度沉溺於性慾引起的;肝虛多半是因為經常發怒引起的。飲食傷了脾,脾就無法好好運化食物;性慾傷了腎,腎就無法好好固藏精氣;發怒傷了肝,肝木就會剋脾土,這些都會導致拉肚子。雖然腎虛和肝虛也會引起拉肚子,但大多數的拉肚子都是脾虛引起的,因為人每天都要吃飯,難免會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拉肚子。我還認為,拉肚子、痢疾和瘧疾,它們的源頭其實是相同的,大多是因為夏天暑熱時脾胃虛弱,又因為飲食不當而積滯引起的。如果飲食不當馬上就引起拉肚子,症狀就比較輕微;如果飲食積滯久了,就會發展成瘧疾或痢疾,症狀就比較嚴重。

而瘧疾和痢疾之間也是有區別的。如果飲食積滯變成痰,停留在胸脅部位,就會導致瘧疾;如果飲食積滯停留在腸胃,就會導致痢疾。所以才會有「無痰不成瘧,無積不成痢」的說法。

人體中,脾胃是最重要的。胃負責接納食物,脾負責運化食物。胃屬陽主氣,脾屬陰主血。但是現在很多人治療脾胃疾病,不分陰陽氣血,一味的使用辛溫燥熱、助長火氣、消耗陰液的藥物,這樣反而會使腎火更加旺盛,脾陰更加受損,原本清純平和的氣機,也變成燥熱。胃脘會變得乾枯,大腸會變得阻塞,脾臟也會逐漸衰竭而死。

難道沒想到土雖然怕濕,但也要有適度的濕潤,才能夠化生萬物嗎?怎麼可以只知道用辛熱的藥物呢?況且腎和脾的竅道都在二陰,如果腎氣衰弱,就無法蒸化水穀。世人只看到拉肚子就一味地用人參、白朮來補益,殊不知人參、白朮是補脾胃中焦陽氣的藥物,無法補到腎這種陰氣閉藏、主導封藏的部位。胃屬土,腎屬水,如果腎虛拉肚子反而用補脾的藥物,只會使土更加旺盛,水更加虧損。陽氣如果沒有陰氣的收斂和納藏,又怎麼能停留在下焦,發揮蒸化五穀的作用呢?

胃的上口叫做賁門,食物從這裡進入胃。胃的下口叫做幽門,食物的殘渣從這裡進入小腸。小腸彎曲十六折,食物在這裡緩慢運行。小腸的下口叫做闌門,食物的精華從這裡被吸收,把穢濁的東西排入大腸,把清澈的水液排入膀胱。如果水穀無法分離,清濁不分,都會進入大腸,就會形成拉肚子,這就是原因。拉肚子的原因有火、濕、暑、風、痰、寒、食積這八種,也有肝虛、脾虛、腎虛這三種虛證。

如果食物吃下去馬上就拉出來,這種直腸的拉肚子很難治療。如果一天拉十幾次,脈象反而很強盛,這是死證。如果肚子脹得很大,四肢冰冷,身體虛脫,拉肚子非常嚴重,時間很短就死亡。如果下面拉肚子不停,上面又不斷嘔吐,這是上下都虛脫,也是死證。如果拉肚子很久,脈象洪大而且急數,這也是難以治療的。六臟氣絕於外,就會手腳冰冷;五臟氣絕於內,就會拉肚子不止,嚴重的會手腳麻木,這都是難以治療的病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