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9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9)

1. 方脈嘔吐噦合參

乾嘔者,張口大聲,乃燥熱之氣,衝於陽明,逆氣上行而致也。至於噦者,乃噦噦作聲,似噁心而有聲,似乾嘔而聲小,多發於久病危症,陰陽相離。故《經》曰:病深者必發噦,屬於胃中虛寒者居多,間亦有痰有熱者,更多得之於陰氣已竭。陽火無根,浮於胸中,上焦陽氣不足以御,一任龍雷陰火,沖逆而作,故其標屬於胃,究其本原於腎。中焦噦逆,其聲短,是水穀之病,為胃火,易治。

下焦噦逆,其聲長,是虛邪之病,為陰火,難治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,可治。十時噦一聲者,為虛,難治。暴病而卒然發噦者,必痰也、食也、血也。怒氣所幹也,是病之易治者;久病而漸次發噦者,若傷寒,若下痢,若產後,若虛勞,是病之難治者也。虛實寒熱之間,而治法有迥別矣。

何古方治噦,概以丁香柿蒂散為主方,此藥不能清氣利痰,不能補虛降火,且無大力,豈可統治斯疾耶。

白話文:

乾嘔的人,會張開嘴巴大聲作嘔,這是因為燥熱的氣,衝到陽明胃經,使氣逆向上行造成的。至於噦(打呃)的人,會發出「噦噦」的聲音,像是噁心又帶有聲音,又像是乾嘔但聲音較小。這種情況多發生在久病且病情危急的時候,是身體的陰陽之氣快要分離的徵兆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病到深處就會出現噦。」多數屬於胃中虛寒引起的,偶爾也有痰或熱引起的,更多是因為陰氣已經耗竭。這時,陽火失去根基,浮在胸中,上焦的陽氣不足以控制,任憑龍雷陰火衝逆而上而導致噦,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胃的問題,但追究根本原因是在於腎。

中焦(指胃的部位)發生的呃逆,聲音短促,是飲食消化上的毛病,屬於胃火旺盛,比較容易治療。下焦(指腎的部位)發生的呃逆,聲音長而拖延,是虛邪入侵的毛病,屬於陰火上炎,比較難治療。噦的聲音密集連續,屬於實證,可以治療。如果十個時辰才出現一次噦聲,屬於虛證,很難治療。突然生病而突然出現噦,通常是痰、食物、血瘀或者生氣引起的,這類病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是久病之後慢慢出現噦,像是傷寒、腹瀉、產後或虛勞等疾病引起的,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。虛證、實證、寒證、熱證的區別,治療方法也大不相同。

過去的醫家治療噦,大多以丁香柿蒂散為主方,但這藥方不能清熱利痰,不能補虛降火,藥力也不夠強大,怎麼可以用它來治療所有的噦病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