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8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8)
1. 方脈嘔吐噦合參
(如靈砂丹、養正丹之類。)吐而中氣久虛,必借穀食以和之。(宜白朮炒焦黑色,陳皮、茯苓、半夏、甘草、陳倉米、苡仁、谷柏,時時呷陳米飲。)上焦傷風,閉其腠理,經氣失道,邪氣內著,先吐後瀉,身熱腹悶,名曰漏氣。下焦實熱,二便不通,氣逆不續,嘔逆不禁,名走哺。
乾嘔氣逆,噁心胃傷嘔苦,邪在膽經,吐酸者,責之肝臟。嘔清水者,多氣虛。吐蛔蟲者,皆胃冷。必須詳別其因,方可對證用藥。
吐傷津液必竭,不可誤認火熱之病,投以涼藥,為害不小。蓋穀氣久虛,胸中虛熱,發而嘔噦,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,則嘔噦自止。若投辛溫,愈增燥熱。若投異味,胃弱難受也。如果面赤惡熱,煩躁引飲,脈洪滑,或弦數,乃屬火病。嘔家多服生薑,乃嘔吐之聖藥也。氣逆者,必散之,故以生薑為主。
胃虛穀氣不行,當以參朮補胃,推揚穀氣而已。喜熱惡寒,四肢悽清,六脈遲小而弱,此傷於寒也,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,甚則附子理中湯,並須冷服,蓋冷遇冷,則相須而入,自不吐出。熱嘔則食少即出,喜冷惡熱,煩躁引飲,脈數而洪,宜二陳湯加姜炒黃連、炒黑梔子、炙枇杷葉、竹茹乾葛、生薑、入蘆根汁服。其聞穀氣而嘔,藥下亦嘔,夫脈洪者,並用蘆根汁以治其熱。
面赤口乾,頭痛惡心,煩躁不寧,屬於酒毒者,宜涼以折之,宜二陳加姜炒黃連、梔子、蘇葉、葛根熱服乃效。吐蛔為胃中冷甚,則蛔厥,以致嘔吐,諸藥不止,別無他證,乃蛔在胸膈間作擾,見藥則動,動則不納藥,藥出而蛔不出也,當以治蛔為主,或加川椒以伏之,或加烏梅以安之。吐酸水或綠水,脈弦急出寸口,屬肝火逆上,以二陳湯加吳茱萸、炒黃連、柴胡之類。
無聲無物,心中欲吐不吐,欲嘔不吐,雖曰噁心。實非心經之病,皆在胃口上,痰飲為患。宜二陳或六君子湯,必多用生薑,蓋能開胃下氣豁痰也。甚者、理中湯。治酸必用茱萸(去梗湯浸半日)為君,佐二陳,或平胃散。氣鬱者,加香附:熱結者加炒黃連、炒梔子,尤須斷厚味,必蔬食自養,則病易安,此病宜從治,不宜寒涼也。
在東垣則全用溫藥,在丹溪雖用黃連,亦兼茱萸、蒼朮之類,蓋得熱則行,火旺而脾健運矣。嘔家忌服栝蔞、否仁、萊菔子、山梔、蘇子,一切有油之藥,皆能犯胃作吐,惟於丸藥中,帶香熱行散不妨,脈弱而嘔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,死。嘔吐大痛,色如青菜葉者,死。
噦之一症,古人辨認不一。有以咳逆為噦者;有以呃逆為噦者;有以乾嘔為噦者,皆非認證之的也。咳逆者,火來乘金之肺病也。呃逆者,即俗所謂冷噎,聲發則頭搖肩聳,有屬於胃寒,窒塞陽氣,不得宣越而致者:有屬於膈上有痰,為怒所郁,痰熱相搏,氣不得降而作者,皆胃病也。有屬於冷極於下,迫火上衝,氣自臍下,直衝於胸嗌之間而作者,此陰症也。
白話文:
方脈嘔吐噦合參
(像靈砂丹、養正丹這類的藥方)嘔吐如果持續很久,導致中氣虛弱,一定要藉由吃東西來調和脾胃。(適合用炒焦黑的白朮,搭配陳皮、茯苓、半夏、甘草、陳倉米、薏仁、谷柏,並時常飲用陳米湯)。
如果上焦(指胸腔以上部位)感受風寒,導致毛孔閉塞,經氣運行失常,邪氣滯留在體內,會先嘔吐後腹瀉,並伴隨發熱和胸悶,這種情況稱為「漏氣」。如果是下焦(指腹部以下部位)有實熱,導致大小便不通暢,氣機逆亂且無法接續,嘔吐不止,這種情況稱為「走哺」。
乾嘔、氣逆、噁心、胃部受損導致嘔吐苦水,這些都屬於邪氣在膽經的表現;如果嘔吐酸水,則與肝臟有關。嘔吐清水,多半是氣虛所致。吐出蛔蟲,則是胃寒的表現。必須詳細辨別病因,才能對症下藥。
嘔吐會耗損津液,必須小心,不要誤以為是火熱引起的病症而使用寒涼的藥物,這樣會造成很大的傷害。因為脾胃虛弱,導致胸中產生虛熱,引發嘔吐,這時候只要能用五穀的陰氣來調和,嘔吐自然會停止。如果使用辛溫的藥物,反而會加重燥熱;如果使用味道怪異的藥物,虛弱的胃難以承受。如果出現面色潮紅、怕熱、煩躁口渴、脈象洪大滑數或弦數的情況,這就屬於火熱的病症。嘔吐的病患多半服用生薑,因為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。氣機逆亂,一定要疏散,所以以生薑為主藥。
胃虛導致穀氣運行不暢,應該用人參和白朮來補益胃氣,促進穀氣運行。如果病患喜歡溫熱、怕冷、四肢冰涼、脈象遲緩微弱,這是屬於受寒的表現,適合服用二陳湯再加丁香十粒,嚴重時則服用附子理中湯,而且必須冷服,因為冷藥遇到冷症,才能順利進入體內,不會再吐出來。如果熱性嘔吐,會吃一點東西就吐出來,喜歡冰涼、怕熱、煩躁口渴、脈象洪大而數,適合服用二陳湯再加入薑炒黃連、炒黑梔子、炙枇杷葉、竹茹、乾葛、生薑,並用蘆根汁送服。如果聽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吐,吃藥也吐出來,如果脈象洪大,應該同時使用蘆根汁來清熱。
面色潮紅、口乾舌燥、頭痛噁心、煩躁不安,屬於酒毒引起的,應該用寒涼藥物來降火,適合服用二陳湯再加入薑炒黃連、梔子、蘇葉、葛根,熱服才能見效。如果嘔吐蛔蟲,是因為胃寒嚴重導致蛔蟲作祟引起的嘔吐,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,也沒有其他症狀,這是蛔蟲在胸膈之間作亂,看到藥就會躁動,躁動就無法納入藥物,藥物吐出,蛔蟲卻沒有出來,應該以治療蛔蟲為主,可以加入川椒來制伏蛔蟲,或加入烏梅來安撫蛔蟲。如果嘔吐酸水或綠水,脈象弦急而且在寸口處明顯,屬於肝火上逆,應該用二陳湯再加入吳茱萸、炒黃連、柴胡之類的藥物。
如果沒有聲音也沒有嘔吐物,只是心中想吐卻吐不出來,想噁心卻又噁不出來,雖然說噁心,但實際上不是心經的疾病,而是胃部出了問題,是痰飲所導致。適合服用二陳湯或六君子湯,必須多用生薑,因為生薑可以開胃、降氣、化痰。嚴重的話,則用理中湯。治療酸性嘔吐,必須以吳茱萸(去梗,用水浸泡半天)為主藥,輔以二陳湯或平胃散。如果是氣鬱引起的,可以加入香附;如果是熱結引起的,可以加入炒黃連、炒梔子,而且必須戒除油膩厚味的食物,改吃清淡的蔬菜來調養,這樣病才能容易好轉,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溫和的方法治療,不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金朝醫家李東垣主張全部使用溫補的藥物,元朝醫家朱丹溪雖然會用黃連,但也搭配吳茱萸、蒼朮等藥物,因為溫熱的藥物可以促進氣機運行,火氣旺盛可以讓脾胃更加健康。嘔吐的病患忌服用栝樓、蔞仁、萊菔子、山梔、蘇子,以及一切含油的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都容易刺激胃部引起嘔吐。只有在丸劑中加入帶有香氣和溫熱的藥物來疏散,才可以適當使用。如果脈象微弱且嘔吐,小便頻繁,身體微熱,出現四肢厥冷的現象,這屬於危險的症狀。如果嘔吐劇烈且疼痛,吐出來的顏色像青菜葉子,這也是危險的症狀。
關於「噦」這個症狀,古人的看法不盡相同。有人認為咳嗽逆氣就是噦,有人認為呃逆就是噦,有人認為乾嘔就是噦,這些都是沒有正確認識這個症狀。咳嗽逆氣是火氣侵犯肺臟的疾病。呃逆就是俗稱的「冷噎」,發出聲音時會頭搖肩聳,有些是屬於胃寒,陽氣被阻塞,無法宣散而導致的;有些是屬於膈上有痰,因為生氣導致痰熱相搏,氣機無法下降而造成的,這些都是胃部疾病。有些是因為寒邪太盛,迫使虛火上衝,氣從肚臍下方直衝胸口,這屬於陰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