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7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7)

1. 方脈嘔吐噦合參

嘔吐以半夏、橘皮、生薑為主,河間謂嘔乃火氣上者,此特一端耳。胃中有熱,膈上有痰者,二陳湯加炒山梔、黃連、生薑。有久病嘔者,胃虛不納穀也,用人參、白朮、煨姜之類。有痰膈中焦,食不得下者:有氣逆者;有寒氣鬱於胃口者;有氣滯心肺之分,乃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;有胃中有火,與痰而嘔者;注船大吐,渴飲水者,童便飲之最妙。嘔吐症忌用利藥者,此言其常也。

然大小腸膀胱熱結而不通,上作嘔吐隔食,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,則嘔吐何由而止。總上焦實熱者,宜清利之;中有停滯者,宜消導之;更有虛極頭暈作吐者,宜補之;有下焦虛寒,而水穀不受者,尤宜溫補不可少誤。

古人以嘔屬陽明,多氣多血,故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。吐屬太陽,多血少氣,故有物無聲,血病也。噦屬少陽,多氣少血,故有聲無物,氣病也。獨東垣以嘔、吐、噦俱屬脾胃虛弱,或寒氣所客,或飲食所傷,致上逆而不得下也。潔古老人又從三焦以分氣、積、寒之三因。

邪在上脘之陽,則氣停水積,飲之清濁混亂、為痰、為飲、為涎、為唾,變而成嘔。邪在上脘之陰,則血滯而谷不消,食之清濁不分,為噎、為寒、為痞、為滿、為痛、為脹,變而成吐。邪在中脘之氣交,盡有二脘之病,當從三焦分氣、積、寒之三因。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,主納而不出,中焦在中脘,上通天氣,下通地氣,主熟腐水穀,下焦在臍下,下通地氣,主出而不納,故上焦吐者,皆從於氣,氣者,天之陽也。其脈浮而而洪,其證食已即吐,渴欲飲水,治當降氣和中。

中焦吐者,皆從於積,有陰有陽,氣食相假,其脈浮而弦,其證或先痛後吐,或先吐後痛,法當去積和氣。下焦吐者,皆從於寒,地道也。其脈大而遲,其證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清利,大便不通,法當通其閉塞,溫其寒氣。後世更為分別,食剎則吐謂之嘔。(剎者,頃刻地,食才入口即便吐出。

)食入則吐,謂之暴吐,(食才下咽即便吐出。)食久則吐,謂之反胃。(食久則既入於胃矣,胃中不能別清濁,化精微,則復反而出。)食再則吐,謂之翻胃。初食一次不吐也,第二次食下則吐,直從胃之下口翻騰上出。旦食暮吐,暮食朝吐。(積一日之食至六時之久,然後吐出,此下焦病也。

)以上諸症,吐愈速則愈在上,吐愈久則愈在下。古方通以半夏生薑為正劑,獨東垣云生薑止嘔,但治表實氣壅。若胃虛穀氣不行,惟當補胃,推揚穀氣而已。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,服大半夏湯立愈。挾寒者,喜熱惡寒,肢冷脈小;挾熱者,喜冷惡熱,燥渴脈洪;氣滯者,脹滿不通;痰飲者、遇冷即發;食積者,消導乃安。吐而諸藥不效、必假鎮重以墜之。

白話文:

嘔吐的治療,主要以半夏、橘皮、生薑這三味藥為主。有人說嘔吐是火氣上炎引起的,這只是其中一種原因。胃裡有熱,膈膜上有痰的嘔吐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炒山梔、黃連、生薑來治療。如果是久病引起的嘔吐,通常是胃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,這時要用人參、白朮、煨薑等藥物來補養脾胃。

另外,還有因為痰阻礙中焦,導致食物難以下嚥的;有因為氣逆導致嘔吐的;有因為寒氣鬱積在胃部的;有因為氣滯在心肺部位,導致新吃的食物無法下嚥而吐出來的;也有因為胃裡有火,與痰一起導致嘔吐的。如果是嚴重腹瀉導致脫水,又想喝水,這時可以喝童子尿,效果最好。一般來說,治療嘔吐要避免使用瀉藥,這是一般的原則。

但是,如果大腸、小腸或膀胱有熱結,導致排泄不暢通,反而向上引起嘔吐、食不下嚥,這時如果不用瀉藥疏通,嘔吐是無法停止的。總體來說,上焦實熱的嘔吐,要用清熱利水的藥物治療;中焦有積滯的嘔吐,要用消食導滯的藥物治療;虛弱到頭暈想吐的,要用補益的藥物治療;下焦虛寒導致消化不良的,更要用溫補的藥物,不能輕忽。

古人認為,嘔吐屬於陽明經,陽明經氣血旺盛,所以嘔吐時有聲音也有嘔吐物,是氣和血都有病。吐屬於太陽經,太陽經血多氣少,所以吐的時候有嘔吐物,但沒有聲音,是血的問題。噦屬於少陽經,少陽經氣多血少,所以噦的時候有聲音,但沒有嘔吐物,是氣的問題。只有李東垣認為,嘔、吐、噦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或者受到寒氣侵襲,或者因為飲食損傷,導致氣逆而無法下行。金元時期的醫家張元素則從三焦的角度,將病因分為氣、積、寒三種。

邪氣在上脘(胃的上口)的陽分,會導致氣停滯、水液積聚,造成痰、飲、涎、唾等各種液體混亂,然後變成嘔吐。邪氣在上脘的陰分,會導致血滯,食物無法消化,吃下去的東西不清不楚,變成噎、寒、痞、滿、痛、脹,然後變成吐。邪氣在中脘的氣交,則可能同時出現上脘和下脘的疾病,需要從三焦的角度來分析氣、積、寒這三種病因。上焦位於胃的上口,主要與天空的陽氣相通,負責接受食物,但不負責排出。中焦位於中脘,上通天氣,下通地氣,主要負責消化食物。下焦位於肚臍以下,與地氣相通,負責排出廢物,但不負責接受食物。所以,上焦的嘔吐,都是氣的問題,氣屬於陽,脈象是浮而洪大,症狀是吃完就吐,口渴想喝水,治療應該以降氣和胃為主。

中焦的嘔吐,都是積滯的問題,積滯有陰陽之分,與氣和食物有關,脈象是浮而弦,症狀是可能先痛後吐,也可能先吐後痛,治療應該以消積和氣為主。下焦的嘔吐,都是寒的問題,屬於地道,脈象是脈大而遲緩,症狀是早上吃下去的食物晚上才吐出來,晚上吃的食物早上才吐出來,小便清澈,大便不通暢,治療應該以疏通阻塞、溫散寒氣為主。後世的醫家又進一步區分了這些症狀,吃下去就立刻吐出來的稱為「嘔」,食物才剛下咽就吐出來的稱為「暴吐」,食物經過一段時間才吐出來的稱為「反胃」,吃第一次不吐,吃第二次才吐出來的稱為「翻胃」,早上吃下去晚上才吐出來,晚上吃下去早上才吐出來的,是下焦的病症。

總之,吐的速度越快,病位就越在上,吐的時間越久,病位就越在下。古代的醫方多用半夏和生薑作為基本藥方。只有李東垣認為生薑雖然能止嘔,但只適用於表實氣壅的情況,如果是胃虛、穀氣不運的嘔吐,應該以補胃、促進穀氣運行為主。所以,服用小半夏湯效果不佳的,可以服用大半夏湯,就能很快見效。如果嘔吐夾雜寒氣,就會表現出喜歡溫熱、討厭寒冷、四肢冰冷、脈象微小;夾雜熱氣,就會表現出喜歡寒冷、討厭溫熱、口渴、脈象洪大;夾雜氣滯,就會表現出腹脹不通;夾雜痰飲,就會在遇到寒冷時發作;夾雜食積,就要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才能緩解。如果嘔吐服用其他藥物都沒有效果,就必須用重鎮安神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