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6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6)

1.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(附下氣)

豈知補火之神功,更兼滋水之妙用,蓋脾胃能化萬物,實由於水火二氣之中,五行相剋為用,相剋即所以相成,水不得土籍,何處以發生?土不得水,燥槁何能生物?故土以成水柔潤之德,水以成土化育之功,水土相資,故脾為太陰濕土,全賴以水為用,故曰:補脾不若補腎者,既補腎中之火,尤補腎中之水,補火者生土也,補水者滋土也。

太陰濕土,全仗以濕為用,苟不知此,而徒以辛香燥熱,以為助脾開胃,適足致為燥裂,無用之土矣。猶天之不雨,地土不能濕潤,則水土不和,而生化之令不行。且造化生物,惟有陽和一氣,即如鴨卵,以火暖而雛,蠶子以人懷而出,陽春一轉,草木甲拆,觸類旁通,化育之理昭然矣。

肥人體倦,脾胃不和,食不飽悶,此胃有濕痰,鬱滯中焦,以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痞塞填病,二便陰塞,宜用四君,則陳半升柴,則脾胃自強,情升濁降,郁化滯行,津液四布。濕流燥潤,二便如常,精神飲食俱健矣。

胃中元氣盛,則多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飢。脾胃俱旺,則能食而肥。脾胃俱虛,則不能食而瘦。飲食不節,則胃病。胃病則氣短,精神少而生大熱,宜甘溫以除之。形體勞後則脾病,脾辰則怠情嗜臥,四肢不收,宜調補以健之。平人飲食入胃,先行陽道,而陽氣升浮,散滿皮膚,充塞頭頂,則九竅返利也。

病人飲食入胃,先行陰道而陰氣降沉,遽覺至臍下,輒欲小便,當臍有動氣,按之若痛,故九竅不利也。《經》曰:陰精上奉其人壽。謂脾胃既和,穀氣上升,春夏令行,故其人壽。陽精所降,其人夭。謂脾胃不和,穀氣下流,收藏令行,故其人夭。又曰:人以水穀為本,故安穀則昌,絕谷則亡。

水去則榮散,谷消則衛亡。榮散衛亡,將何以立?故血不可不養,衛不可不溫,然人之元氣充足,皆由脾胃之氣,無所傷損也。

下氣屬心虛,《經》云:夏脈者,心也。心脈不及,下為氣泄者是也。河間云:腸胃鬱結,穀氣內發,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,故善噫嚏而下氣也。如顛癇癆瘵,若氣下泄不止者,必死。此真氣竭絕,腸胃腠理閉塞,穀氣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,故從腸胃中泄出此氣者,乃腸胃生養之氣也。

有胃病之後,而胃脈和平,其心腎肝肺之脈,反不能安其常者,此因中央氣弱,不能四迄,如母病而四子失乳,故現飢餒之象耳。更有食後迷悶倦怠,轉欲小便者,即是元氣下陷也,宜補中益氣湯,倍加蜜酒炒升麻。然安佚之人多犯之,蓋氣無神運,則下降也。

白話文:

實在是,補火的功效非常神奇,還兼具滋養水液的巧妙作用。因為脾胃能夠消化轉化萬物,實際上是靠水和火這兩種氣的共同作用。五行之間相剋的關係其實也是相互成就的,水如果沒有土的幫助,如何產生呢?土如果沒有水的滋潤,乾燥枯槁又如何能孕育萬物呢?所以土能形成水的柔潤特性,水能促成土的化生功能。水和土相互資助,因此脾屬於太陰濕土,完全依賴水的滋潤才能發揮作用。所以說:「補脾不如補腎」,因為補腎既能補充腎中的火,又能補充腎中的水。補火是為了生養土,補水是為了滋養土。

太陰濕土,完全依靠濕氣來發揮作用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,只是用辛辣香燥的藥物來幫助脾胃,反而會導致脾胃乾燥裂開,成為無用的土壤。就像天不下雨,土地就無法濕潤,水和土不協調,生化功能就無法正常運行。而且大自然孕育萬物,只有陽和之氣才能做到。就像鴨蛋,用火溫暖才能孵出小鴨;蠶子,要人懷抱才能孵化;春天一到,草木就會發芽生長。觸類旁通,化育的道理就非常明顯了。

肥胖的人容易感到身體疲倦,脾胃不和,吃一點就覺得飽脹悶悶的,這是因為胃裡有濕痰積聚在中焦,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濁陰之氣無法下降,胸腹部感到痞塞不通,大小便也不順暢。應該用四君子湯,再加上陳皮、半夏、升麻、柴胡等藥材,這樣就能讓脾胃強健,清陽上升,濁陰下降,鬱滯的氣機得以疏通,津液輸布全身。濕氣消散,燥氣得到滋潤,大小便也恢復正常,精神和食慾都會變得很好。

胃中元氣旺盛,就能多吃而不受傷害,即使過了吃飯的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。脾胃都很強健,就能吃得多而且身體肥壯。脾胃都很虛弱,就會吃不下東西而消瘦。飲食不節制,就會損傷胃氣。胃氣受損就會氣短,精神不佳,容易發熱,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去除。身體過勞會損傷脾氣,脾氣虛弱就會感到疲倦、喜歡躺臥,四肢無力,應該用調補的方法來強健脾氣。正常人飲食進入胃後,先走陽氣通道,陽氣上升發散,充盈於皮膚和頭頂,這樣九竅就會通利。

病人飲食進入胃後,先走陰氣通道,陰氣向下沉降,很快就會感到腹部臍下,想要小便,腹部臍周圍會有氣在動,按壓會感到疼痛,所以九竅不通暢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陰精上奉,其人壽。」指的是脾胃調和,穀氣能夠上升,順應春夏的生發之氣,所以人能長壽。「陽精所降,其人夭。」指的是脾胃不和,穀氣向下流瀉,順應秋冬的收藏之氣,所以人容易夭折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「人以水穀為根本」,所以能安然進食就能昌盛,不吃飯就會死亡。

水液失去,身體的精華就會散失;穀氣消散,衛氣就會衰亡。精華散失,衛氣衰亡,人又如何生存呢?所以血不可不養,衛氣不可不溫養。人的元氣充足,都是由於脾胃之氣沒有受到損傷。

下氣屬於心氣虛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夏脈,心也。」心脈不足,向下表現為氣泄。河間學派認為,腸胃鬱結,穀氣內發,不能宣通到腸胃之外,所以容易打嗝、放屁,而導致下氣。像癲癇、癆瘵等疾病,如果氣不斷向下泄露,就一定會死亡。這是因為真氣衰竭,腸胃腠理閉塞,穀氣不能宣通到腸胃之外,所以從腸胃中泄出這種氣,是腸胃所產生的生養之氣。

有的人患胃病後,胃脈雖然平和,但心、腎、肝、肺的脈象反而不能保持正常,這是因為中央的脾胃之氣虛弱,不能周達四方,就像母親生病了,四個孩子就會沒有奶吃,所以出現飢餓的表現。還有人吃完飯後會感到昏沉疲倦,想小便,這就是元氣下陷的表現。應該用補中益氣湯,多加蜂蜜、酒炒的升麻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安逸的人身上,因為氣如果沒有神氣的運化,就會向下沉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