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5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5)
1.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(附下氣)
奈情深姑惜,不知宿食未消,新食又進,藥之恐兒苦口,節之恐兒餓肚,以致脾胃愈傷,百病踵作矣。
積滯必用消導。消者,散其積也。導者,行其氣也。脾虛不運,則氣不流行,氣不流行則停滯而為積,或作瀉痢,或成癥痞,以致飲食減少,五臟無所資稟,血氣日以虛衰,因致危困者多矣。故必消而導之,輕則用和解之常劑,重必假峻下之湯丸。蓋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升,客垢不除,則真元不復,如勘定禍亂,然後可以致太平。
若積因於脾虛不能健運藥力者,或消補並行,或補多消少,或先補後消,潔古所謂養正而積自除,故前人破滯削堅之藥,必假參朮贊助成功。《經》曰:無致邪,無失正,絕人長命,此之謂也。東垣曰:胃乃脾之剛,脾乃胃之柔,飲食不節,則胃先病,脾無所稟而後病,勞倦則脾先病,不能為胃行氣而胃後病。然脾胃為十二經之海,脾胃既虛,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,故百病皆從脾胃生也。
處方者,可不以此為重乎。
夫天包地外,地處天中,以生為長,以收為藏,玄穹不有其功,而功歸后土,故土膏一動,百昌莫不蕃茂,土氣一收,萬物莫不歸根,是以膏沐之沃土,可以發育,灰沙之燥土,全無生氣也。故萬物悉從土出,名為萬物之母,其在人身則脾胃主之,氣血精神,津液筋胃,臟腑百骸,莫不稟氣於胃也。故胃者,衛之源,脾者,榮之本,《針經》曰:榮出中焦,衛出上焦。
然脾者,坤土也。主乎靜而屬陰。胃者,乾土也。主乎動而屬陽。然脾具坤柔之德,而有乾運之功,脾喜燥而惡濕,胃本濕而惡燥。《靈樞》曰:胃欲寒飲惡熱,腸欲熱飲惡寒。《內經》曰:脾胃者,倉稟之官。胃為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之大源,水穀皆入於胃,脾與胃以膜相連,為胃行其津液,是以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,淫精於脈,輸精於脾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
脾胃為人後天元氣之本,而飲食為人化源生髮之機,故曰納穀為室,安穀者昌。若胃虛不能容受,故不嗜食。脾虛不能運化,故有積滯。所以然者,皆由氣虛也。是以東垣創立《脾胃論》,而定補中益氣湯,以開萬世補後天元氣之祖,所以真氣,名元氣者,正生身之精也。
惟胃氣足以滋之,故胃之一腑若病,則十二經之元氣皆為不足,津液皆為不行,四肢百骸,皆失營運,九竅不通,而百病生矣。故治百病者,未有不以健脾胃為最重也。謂之健者,因脾虛不能運動,故助其脾之力,以使健運也。然進健脾扶胃,而終不能飲食者,不知更有補母之法焉。
蓋補土者,莫先於補火,如人不思飲食,此屬陽明胃土受病,須補少陰君火,歸脾湯正補心火以生胃土也。如人能食而不化,此屬太陰脾土受病,須補少陰相火,八味丸正補相火,以生脾土也。
白話文:
唉!真是因為疼愛孩子太深,卻沒注意到孩子可能上一餐還沒消化完,就又餵了新的食物。怕孩子吃藥嫌苦,又怕餓著肚子,這樣反而讓脾胃越來越受損,各種疾病接踵而來啊。
積食一定要用消食導滯的方法。所謂「消」,就是散開積聚的食物;「導」,就是疏通行氣。脾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,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。氣血不順暢就會停滯而形成積食,或者造成腹瀉、痢疾,或者形成腹部腫塊。這樣一來,就會導致食慾減退,五臟六腑都得不到營養,氣血日益虛弱,因此陷入危險困境的人很多。所以,一定要用消食導滯的方法,輕微的可以用平和的藥方調理,嚴重的就必須用峻烈的瀉下藥。因為體內濁氣不下降,清氣就無法上升;體內的污垢不清乾淨,真正的元氣就無法恢復,就像平定叛亂一樣,只有這樣才能帶來太平。
如果積食是因為脾虛,無法正常運化藥力,那麼就必須消食和補氣同時進行,或者以補氣為主,消食為輔,或者先補氣後消食。就像前輩所說的,要先扶正氣,積食自然就會消除。所以古人使用破除積滯、堅硬的藥物時,一定會用人參、白朮來輔助,才能成功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不要導致邪氣產生,也不要失去正氣,這樣就能長壽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東垣先生說:「胃就像脾的陽剛,脾就像胃的陰柔。飲食不節制,胃會先出問題,脾因為沒有養分供應,才會接著生病。過度勞累,脾會先出問題,無法幫助胃氣運行,胃才會跟著生病。脾胃是十二經脈的海洋,脾胃虛弱,十二經脈的邪氣就會紛紛出現,所以說各種疾病都是從脾胃產生的。」
開藥方的人,能不重視脾胃嗎?
天包裹著大地,大地處於天的中心,以生長為發育,以收藏為儲存。上天雖然沒有直接的功勞,功勞卻歸於大地。所以土地的精華一動,各種生物都能茂盛生長;土地的氣息一收斂,萬物都會回歸根源。因此,肥沃的土壤可以發育萬物,乾燥的沙土則毫無生機。所以,萬物都從土地產生,被稱為萬物的母親。在人體,則由脾胃來主宰。氣血、精神、津液、筋骨、臟腑、百骸,無不從胃得到養分。所以,胃是防禦的源頭,脾是營養的根本。《針經》說:「營養從中焦而出,防禦從上焦而出。」
脾屬坤土,主靜而屬陰;胃屬乾土,主動而屬陽。脾具有坤土的柔和之德,卻有著乾土的運化功能。脾喜歡乾燥而厭惡濕氣,胃本來濕潤而厭惡乾燥。《靈樞》說:「胃喜歡喝冷飲而討厭熱飲,腸喜歡喝熱飲而討厭冷飲。」《內經》說:「脾胃是倉稟之官。」胃是水穀的海洋,五臟六腑的重要源頭。水穀都進入胃,脾和胃以膜相連,為胃輸送津液。所以食物的氣進入胃,精華輸送到肝臟,散發到肌肉,傳送到血脈,再輸送給脾臟。水飲進入胃,遊走散發精氣,向上輸送給脾臟,脾氣散發精華,再向上歸於肺。
脾胃是人體後天元氣的根本,飲食是人體化生發育的關鍵。所以說「接納穀物為家,能安然消化穀物,身體就能健康強盛。」如果胃虛弱,不能容納食物,就會不想吃飯;脾虛弱,不能運化食物,就會造成積食。之所以會這樣,都是因為氣虛的緣故。因此,東垣先生創立《脾胃論》,制定了補中益氣湯,作為後世補養後天元氣的祖方。所謂真氣,也就是元氣,正是生命的精華。
只有胃氣充足才能滋養身體,所以胃這個臟腑如果生病,十二經脈的元氣都會不足,津液都無法運行,四肢百骸都會失去濡養,九竅不通暢,各種疾病就會產生。所以,治療各種疾病,沒有比強健脾胃更重要的。所謂「健」,就是因為脾虛弱,無法正常運作,所以要幫助脾臟的力量,使其恢復正常的運作。然而,即使進補健脾扶胃的藥物,仍然無法改善食慾的人,是因為不知道還有補養母臟的方法。
補養脾土,最重要的是補養心火。如果人不想吃飯,這是屬於陽明胃土生病,需要補養少陰君火,歸脾湯正是補養心火來生胃土的;如果人能吃飯卻無法消化,這是屬於太陰脾土生病,需要補養少陰相火,八味丸正是補養相火來生脾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