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4)

1. 脾胃方論大小合參(附下氣)

《靈樞》曰:人有髓海,有血海,有氣海,有水穀之海。凡此四者,以應四海也。胃者,水穀之海;衝脈者,為血之海,又十二經之海;膻中者,為氣之海,腦為髓之海;又曰衝脈者,五臟六腑之海也。五臟六腑皆稟焉。又曰: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,(胃升精於肺,肺散精於臟腑。)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,(《素問》曰:營者,水穀之精氣,衛者,水穀之悍氣。

)營在脈中,(陰性精專,隨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。)衛在脈外,(陽性慓悍滑利,不入於脈而行,行於皮膚分肉之間,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經者,為營氣。)周營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,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。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太陰主內。太陽主外,各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

夜半後而陰衰,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。日西而陽衰,日入陽盡,而陰受氣矣。夜半而大會,(陰陽交會)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。平旦陰盡而陽受氣,如是無已,與天地同紀,其始入於陰,常從足少陰注於腎,(氣行於陰則寐,故少陰病但欲寐也)。腎注於心,心注於肺,肺注於肝,肝注於脾,脾復注於腎,為周營,出於中焦(中脘穴為中焦,胃中谷氣傳化精微為血。)衛出於下焦,(臍下一寸陰交穴為下焦,其陽氣上升為衛氣。

)營衛者,精氣也,(水穀之精氣。)血者,神氣也。蓋精能生神,神無所麗,必依精血,故血之與氣,異名同類焉。

《靈樞》曰:脾小則臟安,難傷於邪也。脾大則苦湊䏚,(䏚音眇,脅下軟肉處也。)而痛,不能疾行。脾高,則䏚引季肋而痛。脾下,則下加於大腸,則臟苦受邪。脾堅。則臟安難傷。脾脆,則善病,消癉易傷。脾端正則和好難傷,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。(何以知其然也?黃色小理者,脾小粗理者,脾大揭唇者,脾高唇下縱者,脾下唇堅者,脾堅唇大而不堅者,脾脆唇上下好者,脾端正,唇偏傾者,脾偏傾也。)

人以胃氣為本者,以其滋養萬物。食入於胃,受土之氣也。以脾為本者,以其磨化萬物,布五味,以養五臟,榮養百骸,潤澤四肢。故胃氣調和,則乳哺消化,脾胃虛冷,則宿食不行,大法溫胃補脾為主。若驚惕熱甚而不食者,是心脾為子母,當用瀉心之劑。若因心虛而脾氣亦衰,故恍惚不食者,當以補心之劑,兼與扶脾,所謂火能生土,母能令子實也。若面白無光,瘦弱腹痛,口中氣冷,不思食而吐水者,是胃氣虛冷,法當暖胃扶脾。

故胃虛則有嘔吐不食之症,胃實則多痞滿內熱之虞。且旦則陽氣方長,穀氣易消,故能食。暮則陰氣方迸,谷不能化,故宜少食。若臨晚而倍能食者,是陰虛而邪火殺穀也。然調脾胃者,其人昌;傷脾胃者,其人亡。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化生精氣,清氣上升,糟粕下降,濁者為衛,清者為榮,陰陽得此,謂之橐龠,使一弱焉,則健運之令不行,化生之功失職,厥病之由,靡不始此。嬰兒不知飢飽,保育之功,在於父母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說:人體有髓海、血海、氣海和水穀之海,這四者對應著天地間的四海。胃是水穀之海;衝脈是血之海,也是十二經脈之海;膻中是氣之海;腦是髓之海。又說衝脈是五臟六腑之海,五臟六腑都從它那裡得到滋養。還說:人從食物中獲取能量,食物進入胃,再傳輸到肺,五臟六腑都從中獲得能量(胃將精華上輸給肺,肺再將精華散布到臟腑)。其中的清純部分成為營氣,濁的部分成為衛氣(《素問》說:營氣是水穀的精氣,衛氣是水穀的悍氣)。

營氣在脈管中運行(屬陰,精純專一,跟隨宗氣在經脈中運行)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(屬陽,慓悍滑利,不在脈管中,而在皮膚肌肉之間運行。那些不循經脈的浮動之氣就是衛氣,那些在經脈中運行的精氣就是營氣)。營氣循環不止,運行五十周後再次匯合,陰陽互相貫通,像圓環一樣沒有盡頭。白天在陽經中運行,夜晚在陰經中運行。太陰主內,太陽主外,各運行二十五度,分為晝夜。

半夜後陰氣衰弱,早晨陰氣耗盡而陽氣開始產生。傍晚陽氣衰弱,日落陽氣耗盡,而陰氣開始產生。半夜陰陽交匯,萬民都睡著了,這叫做陰氣匯合。早晨陰氣耗盡而陽氣開始產生,如此循環往復,與天地的運行同步。陰氣開始進入時,通常從足少陰經注入腎(氣運行於陰就會想睡覺,所以少陰病會有嗜睡的症狀)。腎氣注入心,心氣注入肺,肺氣注入肝,肝氣注入脾,脾氣再注入腎,這樣循環運行一周,營氣運行就完成了。營氣出自中焦(中脘穴是中焦,胃中谷氣轉化成的精微物質成為血)。衛氣出自下焦(肚臍下一寸的陰交穴是下焦,其中的陽氣上升為衛氣)。

營衛之氣是精氣(水谷的精氣),血是神氣。精可以產生神,神沒有依附之處,必須依附於精血,所以血與氣,只是名稱不同,但本質是相同的。

《靈樞》說:脾臟小則臟腑安穩,不易受到邪氣的侵擾。脾臟大則容易出現脅下軟肉處的疼痛,難以快速行走。脾臟位置高,則會牽引肋骨下方,引起疼痛。脾臟位置低,則會壓迫大腸,臟腑容易受到邪氣侵擾。脾臟堅實,則臟腑安穩不易受傷。脾臟脆弱,則容易生病,患上消渴等疾病,且容易受到損傷。脾臟端正,則身體和諧難以受到傷害;脾臟偏斜,則容易腹脹。如何知道這些情況呢?嘴唇呈現黃色細小紋路,代表脾臟較小;嘴唇呈現粗大紋路,代表脾臟較大;上翻嘴唇,代表脾臟位置高;下垂嘴唇,代表脾臟位置低;嘴唇堅實,代表脾臟堅實;嘴唇肥大而不堅實,代表脾臟脆弱;嘴唇上下勻稱,代表脾臟端正;嘴唇偏斜,代表脾臟偏斜。

人們之所以以胃氣為根本,是因為它能滋養萬物。食物進入胃,接受大地的能量。之所以以脾為根本,是因為它能磨化萬物,布散五味,滋養五臟,營養全身,滋潤四肢。所以,胃氣調和,就能夠消化乳汁和食物;脾胃虛寒,則會導致宿食停滯。治療的大原則是以溫胃補脾為主。如果因為驚嚇導致發熱嚴重而不思飲食,這是心與脾臟作為母子的關係,應當使用瀉心火的藥物。如果因為心虛導致脾氣也衰弱,所以出現精神恍惚、不思飲食,則應當使用補心的藥物,同時輔助扶脾,這就叫做“火能生土,母親能使兒子強壯”。如果面色蒼白無光,身體瘦弱腹痛,口中氣息冰冷,不思飲食而嘔吐清水,這是胃氣虛寒,應當用溫暖胃、扶助脾的藥物治療。

所以,胃虛則會出現嘔吐、不思飲食的症狀,胃實則會容易出現痞滿、內熱等問題。而且早晨陽氣剛開始生長,谷物容易消化,所以能吃得下飯。傍晚陰氣開始旺盛,谷物難以消化,所以應該少吃。如果傍晚反而吃得更多,這是陰虛而邪火耗損了谷物。所以,調理好脾胃,人就會健康興旺;傷害了脾胃,人就會衰亡。脾具有坤土的寧靜之德,但又具有乾陽的健運之能,能化生精氣,清氣上升,糟粕下降。濁的部分成為衛氣,清的部分成為營氣,陰陽協調,這就好像風箱一樣運作。如果其中一方衰弱,則健運的功能就無法發揮,化生的能力就會喪失,疾病的產生,無不由此開始。嬰兒不知道飢飽,保育的責任,在於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