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3)

1.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(附傷飲)

人身水火,原自均平,偏者,病也。火偏多者,補水配火,不必去火。水偏多者,補火配水,不必去水譬之天平,此重則彼輕,一邊重者,只補足輕之一邊,決不鑿去馬子,蓋馬子一定之數,今人慾瀉水降火者,鑿馬子者也。

傷食必因於脾弱,治者必以助脾順氣,俟其腐熟而去之。滯去之後,尤當補養脾胃,庶不再傷。若妄用攻下,耗傷津液,積滯轉固,或即攻去。脾胃愈虛,停滯接踵,中氣一傷,變生百病矣。故《經》曰:平人皆稟氣於胃。《靈樞》曰: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,則精神乃居。故神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可不重歟!

傷飲者,乃無形元氣受傷也。惟宜參蘇飲,倍人參,加木香微汗之,或五苓散,加葛根微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,與治濕同法。醒後獨參湯最宜。有強酒脹滿欲嘔者,以鹽花擦牙,溫水漱下如湯沃雪,即時通快,是鹽能下走而通水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的水和火,原本是平衡的,一旦失衡就會生病。火偏盛的人,應該補水來調和火,而不是直接去瀉火。水偏盛的人,應該補火來調和水,而不是直接去瀉水。這就像天平一樣,一邊重了,另一邊就會輕,我們應該去補輕的那一邊,而不是把重的那邊減輕。因為天平兩邊的砝碼是有定量的,現在的人想要瀉水降火,就像是削減砝碼一樣。

飲食損傷多半是因為脾胃虛弱,治療的重點應該是幫助脾胃運作、疏通氣機,等待食物消化後再排出。在積滯去除後,更要好好調養脾胃,這樣才不會再次受到傷害。如果胡亂使用攻下藥,會耗損津液,反而讓積滯變得更加頑固,即使攻下也可能只是暫時的。脾胃越虛弱,停滯的問題就接踵而來,中氣一旦受損,就會引發各種疾病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正常人都是從胃中獲取氣的。」《靈樞》說:「胃滿的時候腸就空,腸滿的時候胃就空,這樣輪流虛實,氣才能上下運行,五臟才能安定,血脈才能調和,精神才能安居。」所以,神就是水穀精氣的表現,能不重視嗎?

因飲食不當導致的「傷飲」,指的是無形的元氣受到損傷。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參蘇飲,增加人參的用量,再加入少許木香來微微發汗;或者服用五苓散,加入葛根來微微利小便,使水濕能上下分流,這和治療濕病的方法是一樣的。醒來之後,獨參湯是最好的補養。如果因為飲酒過多而感到腹脹想吐,可以用鹽擦牙,然後用溫水漱口吞下,就像熱水融化雪一樣,可以馬上感到通暢,這是因為鹽能向下走,有通利水道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