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5)
1. 方脈不寐合參
夫膽為清靜之府,與肝為運,以腎為源,當其陰陽和則開合得所,動靜合宜,晝得乾動之功,夜得坤靜之義。若有濁氣,如火如痰者擾之,則不眠,無清氣,若天若日者,舉之則多眠,更有肺金魄弱,肝魂無制,寐中而覺神魂飛揚者,更有肝受實邪,疏泄用事,不能斂納,而致魂歸於肝者,更有心陰虛而不能寐者,更有胃不和而臥不安者,更有腎神下竭,心火上炎,而煩躁不安者,以脈條分,焉有不中病情者乎。
《經》曰:胃者,六腑之海,其氣下行,陽明逆不得從其道,故不臥。又曰:胃不和,則臥不安,寐從陽而主上,寐從陰而主下,胃氣上逆則壅於肺,而息有音,不得從其陰降之道,故臥不安也。又曰:臥則喘者,水氣之客也。水病者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故為不得臥,臥則喘者,標本俱病也。
白話文:
膽囊是身體中負責清淨的器官,與肝臟共同運作,以腎臟為能量來源。當膽囊的陰陽平衡時,就會開合自如,動靜合宜,白天能順利運作,晚上也能安然休息。如果膽囊被濁氣(如火氣或痰濕)擾亂,就會失眠;如果膽囊缺乏清氣,就會嗜睡。還有,如果肺金不足、肝魂失控,就會在睡夢中感覺神魂飛揚;如果肝臟受到實邪侵犯,就會無法收斂而導致魂魄歸於肝臟;如果心陰虛弱,也會難以入睡;如果胃氣不和,就會睡不安穩;如果腎神虛弱,心火上炎,也會導致煩躁不安。根據脈象的不同,總能找到相應的病症。
《經》書中記載,胃是六腑之海,其氣應該向下運行。如果陽明氣逆行,無法順著正常的通道運行,就會導致失眠。另外,胃氣不和也會導致睡不安穩。睡眠遵循陽氣主上、陰氣主下的規律,如果胃氣上逆,就會阻塞肺氣,導致呼吸有聲,無法順著陰氣下降的通道運行,所以睡不安穩。還有,睡覺時喘不過氣,是水氣入侵的表現。水病的根源在腎臟,末端在肺臟,所以導致無法安睡,睡覺時喘氣,是標本兼病的症狀。
此皆經言因病而致不得臥,未論及不得臥之自為病也。《經》又曰: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,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,不得入於陰,則陰氣虛,故目不瞑,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,此其常也失其常,則不得靜而藏魂,所以目不得瞑也。此經概言衛氣不得入於陰而不得臥,尚未能盡心腎神交,而入陰之至理也。
若心主血而藏神,若元陰不足,則不能生血,血少則神無所依矣。夫人之神,寤則棲心,寐則歸腎,故寐者,心神棲歸於腎舍也,心虛則神不能歸舍於腎,故不能成寐,然腎虛,則不能藏納心神於舍,故寐而不能沉,並不能久,是以壯年腎陰強盛,則睡沉熟而長,老年陰氣衰弱,則睡輕微而短。
白話文:
古籍只提到因病导致无法入睡,并未提及无法入睡本身就是病症。《经》中又说,卫气不能进入阴,常留在阳,留在阳则阳气充盈,阳气充盈则阳气太过旺盛,无法进入阴,则阴气虚弱,因此眼睛无法闭合,活动时清醒,休息时入睡,这是正常的规律。如果违背常态,就无法安静地藏住魂魄,所以眼睛无法闭合。古籍只是概括地说卫气不能进入阴而导致无法入睡,并没有完全阐述心肾神交,以及卫气进入阴的道理。
如果心主血而藏神,如果元阴不足,就不能生成血液,血液不足则神无处安放。人的精神,清醒时依附于心,睡眠时归于肾,所以睡觉就是心神归于肾藏之处。心虚则神无法归宿于肾,因此无法入睡;而肾虚则无法藏纳心神,所以睡眠不沉,也无法持久。因此壮年时肾阴强盛,睡眠沉熟而时间长,老年时阴气衰弱,睡眠浅而时间短。
且有形之陰水既虧,則無形之相火流爍,以致神魂散越,睡臥不寧,故不寐健忘兩症,雖似心病,實多由乎腎虛也。此張心求之理,並及以補所遺。
《靈樞》曰: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,陰氣盡,陽氣盛,則寤矣。所以夜半之時,萬民皆臥,命曰合陰,蓋斯時衛氣已盡,營氣方盛故耳,寐至夜半之後,則陰氣已盡,陽氣方盛,故多寤者,老人陰虛,尤多犯此,是以少陰之病,但欲寐嗜臥耳。
大抵衛獨行陽,則陽盛陰虛為不臥,衛久陷陰,則陰盛陽虛為多臥,此定論也。故人久坐夜宴,及勞神過度,反不得眠,是衛氣久留於陽,則陽氣滿而陽主動,其理可見矣。然有因勞心過度,或房勞所傷、乃使神思間無形之陰不足,以致虛火乘心,患經月晝夜不寐,雖寐而恍惚不寧者,須澄心息慮,內觀養神。如用補陰藥而反夢遺者,此神中之火已降,誠佳兆也。
白話文:
當體內有形的陰水耗損後,無形的相火便開始過度旺盛,導致神志不安,睡眠不安穩。因此,不寐(失眠)與健忘這兩種症狀,表面看似心病,實際上多是由腎虛引起的。這是張仲景所提的理論,並主張應補充所失的陰氣。
《靈樞》說:“陽氣消耗,陰氣充盛,則人會入睡;陰氣消耗,陽氣充盛,則人會醒來。”因此,到了半夜時,萬物皆入睡,稱為“合陰”。這是因為衛氣在此時已經消耗殆盡,而營氣正盛。因此,睡到半夜後,陰氣逐漸消失,陽氣開始旺盛,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半夜後容易醒來。尤其是老年人陰虛,更容易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,所以少陰之病往往表現為昏睡嗜臥。
大體上,衛氣單獨運行於陽時,陽氣過盛,陰虛則會導致失眠;衛氣長時間停留於陰時,陰氣過盛,陽虛則會導致嗜睡。這是定論。因此,長時間夜宴或過度耗神後,反而無法入睡,是因為衛氣長時間停留在陽氣之中,陽氣過滿,導致陽氣活躍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
然而,有時因過度耗費心神,或房事過度傷害,導致無形的陰氣不足,使虛火侵襲心神,患者長期無法入眠,甚至即使入睡也感覺恍惚不安。這時應該靜心、息念,內觀養神。如果服用補陰藥後出現夢遺的情況,說明心神中的火已經下降,這是好兆頭。
不必疑於此而另更別藥,人有形體壯盛,而病飛走狂越,似乎痰火有餘之症,用梔、柏、芩、連、知母寒涼之劑,而火愈作者,此正是神思間之火動,而真水不足以配之,用藥者不求其屬,故無效也。當救腎水其火自降,即內經所言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。
白話文:
不用懷疑這個病症而另尋其他藥物,如果一個人身體健壯,卻患有狂躁不安的病症,看起來像是痰火過盛,就用梔子、柏樹皮、黃芩、連翹、知母等寒涼藥物,結果卻發現火氣更旺了。這是因為神志之間的火氣躁動,而體內真水不足以制約它,用藥者不考慮藥物的作用性質,所以才會沒有效果。應該要滋補腎水,火氣自然就會下降,這正如《內經》中所說:「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。」
2. 天王補心丹
終南宣律師課誦勞心,夢天王授以此方,故名,治思慮過度,心血不足,怔忡健忘。
人參(隔紙焙),山藥(炒黃),麥冬(去心、炒),當歸(酒洗,各一兩,焙),生地(酒洗、炒),天冬(去心,各二兩,三錢三分,炒),丹參(八錢,酒拌炒),百部(焙),茯神(焙),甘草(炙),柏子仁(去油,另研),菖蒲(去毛,蜜酒拌炒),北五味(蜜酒拌、炒),杜仲(各六錢六分,酒炒),遠志肉(三錢三分,甘草汁煮,曬乾,焙),茯苓(一兩五錢四分,焙)
白話文:
終南山宣律師勤奮誦經,心力交瘁,夢中得到天王賜予此藥方,因此得名。這個方子用於治療思慮過度,心血不足導致的驚悸健忘。
藥材包括:人參(隔著紙烘烤),山藥(炒至黃色),麥冬(去掉心,炒),當歸(用酒洗淨,各一兩,烘烤),生地(用酒洗淨,炒),天冬(去掉心,各二兩,三錢三分,炒),丹參(八錢,用酒拌炒),百部(烘烤),茯神(烘烤),甘草(炙烤),柏子仁(去掉油,另研磨),菖蒲(去掉毛,用蜜酒拌炒),北五味(用蜜酒拌炒),杜仲(各六錢六分,用酒炒),遠志肉(三錢三分,用甘草汁煮,曬乾,烘烤),茯苓(一兩五錢四分,烘烤)。
為末,蜜丸桐子大,硃砂為衣臨臥含化,或燈芯湯化服。
一方無茯苓、山藥、百部、且分兩不同。
白話文:
製成粉末後,用蜂蜜做成像桐子大小的丸藥,外層以硃砂為包裹,睡前含化或者用燈芯草湯化服。
有一個處方不包含茯苓、山藥、百部,並且各藥物的比例也有所不同。
3. 加味定志丸
治痰迷心膈,驚悸怔忡。
遠志(二兩),人參(一兩),菖蒲(二兩),白茯苓(三兩),玻珀,鬱金,為末,蜜丸,硃砂為衣,每服三十丸,米湯下。
白話文:
治療痰迷心膈,驚悸怔忡,可用遠志兩錢、人參一錢、菖蒲兩錢、白茯苓三錢、玻珀、鬱金研磨成粉末,製成蜜丸,以硃砂為外衣,每次服用三十丸,米湯送服。
4. 益營湯
治思慮耗傷,心血怔忡恍惚。
當歸(酒浸),黃耆,小草,酸棗仁(去殼炒),柏子仁(炒),麥冬(去心),茯神,白芍,紫石英(各一兩,炒),木香(不見火,五錢),人參(五錢),甘草(炙,五錢),每服四錢,薑棗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這方子用來治療因過度思慮導致心血虧損,出現心悸、心慌、神志恍惚等症狀。
藥材:
- 當歸(酒浸):一兩,用酒浸泡
- 黃耆:一兩
- 小草:一兩
- 酸棗仁(去殼炒):一兩,去除外殼後炒製
- 柏子仁(炒):一兩,炒製
- 麥冬(去心):一兩,去除心部
- 茯神:一兩
- 白芍:一兩
- 紫石英(各一兩,炒):一兩,炒製
- 木香(不見火,五錢):五錢,不需用火炒製
- 人參:五錢
- 甘草(炙,五錢):五錢,用火炙烤
用法:
- 以上藥材各取四錢,用生薑、紅棗水煎服。
說明:
- 一兩等於 3.75 克。
- 五錢等於 1.875 克。
- 薑棗水是指用生薑和紅棗一起煮成的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