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1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1)
1.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(附傷飲)
內外之傷既已分明,所傷輕重,尤須酌量,然後投之以藥,無不確當,故曰用藥無據,反為氣賊。《經》曰:約方猶約囊也。囊滿勿約,則輸泄方成,勿約則神與氣勿俱,故古人桂枝湯承氣湯下俱云,若一服汗出即止,得更衣即止,不必盡劑,其慎如此。蓋得聖人約囊之旨也。《經》曰:上工平氣,中工亂脈,下工絕氣。蓋因不知表裡輕重,無據而亂投之也。
脾主四肢,四肢熱,即五心煩熱也。火性上行,若鬱而不達,則消爍真陰,而肌膚筋骨如火之熱也。若飲食填塞至陰則清,陽不得上行,故不能傳化也。《經》曰:火鬱發之。蓋火之為性,揚之則光,遏之則減。今為飲食抑遏,則生道幾乎息矣。使清陽出上竅,則濁陰自歸下竅,而飲食傳化,無抑遏之患矣。
東垣聖於脾胃,治之必主升陽,俗醫知降而不知升,是撲其少火也,安望其衛生耶?
男子以氣為主,故宜右手脈盛;女子以血為主,故宜左手脈盛。然人之身氣為衛,血為榮,無分男女,皆以胃氣為主。《經》曰,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化營衛而潤宗筋。又云:陰陽總宗筋之會,而陰明為之長。蓋胃氣者,中氣也。《易·頤》之象曰:君子慎言語,節飲食。慎言語則中氣不散而上越,節飲食則中氣不滯而下行。
《陰陽應象論》云:水穀之寒熱,感則客人六腑。是飲食之傷,傷於寒熱也。《痹論》云: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是飲食之傷,傷於飢飽也。古人治法,分上中下三等,而治之在上者,因而越之,瓜蒂散之類;中者消化,神麯、麥芽、山楂、三稜、廣朮之類;在下者,引而竭之,硝石、巴豆、牽牛、甘遂之類。
若飲食尚在胃脘,未曾蒸腐而成下粕,妄行取下,中氣被傷,傳導失職,燥熱愈甚,宜有結胸之變也。古人又分寒熱而治之,傷熱物者,以寒藥治之,傷寒物者,以熱藥治之,加傷冷物二分,熱物一分,則用熱藥二停,寒藥一停,若備急丸是也。當隨證加減。然飲食之病,傷寒物者居多,蓋熱則行而寒易凝也。
當今方家以平胃散為脾胃之準繩,敦知平胃者,胃中有中高阜,則使平之,一平即止,不可過劑,過劑則平地反成坎。夫今人以為常服者,誤也。不若積術丸為勝,夫枳朮丸乃潔古老人所制,用枳實一兩,白朮二兩,補藥多於消藥,先補而後消,以荷葉裹飯燒熟為丸,蓋取荷葉色青得震卦之體有仰盂之象,中空而清氣上升,燒飯為丸,以取穀氣,潔古枳朮一方,啟東垣末年之悟,補中益氣自此始也。但潔古專為有傷食者設,今人以此丸為補脾藥,朝服暮餌。
更有益之橘半香砂者,則又甚矣。吾恐枳實一味,有推牆倒壁之功,而人之腸胃中,既已有傷,牆壁不固,能經幾番推倒乎?至若山楂、神麯、麥芽三味,舉世所常用者,然山楂能化肉積,凡年久母豬肉煮不熟者,入山楂一撮,皮肉盡爛。又產婦兒枕痛者,用山楂二十粒,砂糖水煎一碗服之,兒枕立化,可見其破氣破血,不可輕用。
白話文:
內傷和外傷的區別已經很清楚了,而傷勢的輕重更需要仔細衡量。只有這樣,用藥才能準確有效,否則就會像沒有依據的亂用藥,反而會傷害身體。正如醫書所說:「開藥方就像打開一個袋子」,袋子裝滿了就不要再綁緊,應該讓它流通排洩。如果綁緊不讓流通,精神和氣血就無法順暢運行。所以古人在使用桂枝湯和承氣湯等藥時,都會強調服用後一旦出汗或排便就應該停止,不必將整劑藥都服用完,他們用藥如此謹慎,正是領會了「袋子滿了就應打開」的道理。《黃帝內經》也說:「高明的醫生能調理氣機,中等的醫生擾亂脈象,下等的醫生則會損害氣機。」這都是因為不了解身體內外的輕重緩急,沒有根據就亂用藥的緣故。
脾臟主管四肢,四肢發熱,也就是心煩手足發熱。火的性質是向上升的,如果鬱積而無法舒發,就會消耗體內的陰液,導致肌肉骨骼像著火一樣發熱。如果飲食阻塞在下,清陽之氣無法向上升,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。所以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火鬱則發之。」意思是火的性質是向上發散的,如果抑制它就會衰減。現在由於飲食的阻塞抑制了火的升發,身體的生機就幾乎停止了。如果能讓清陽之氣向上走,從上竅發出,濁陰之氣自然會向下走,從下竅排出,飲食就能正常消化吸收,不會再有被阻塞抑制的困擾。
李東垣精通脾胃的治療,他強調要升舉陽氣,而現在的庸醫只知道降氣而不知道升氣,這就像撲滅微弱的火苗,怎麼能指望身體健康呢?
男子以氣為本,所以右手的脈搏應該比較強盛;女子以血為本,所以左手的脈搏應該比較強盛。但無論男女,身體的氣是衛氣,血是營氣,都以胃氣為根本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胃是水穀精微氣血之海,能化生營衛之氣,滋潤筋骨。又說,陰陽的會合之處在筋,而陽明(胃)是它的主導。所以胃氣是身體的中心氣機。《易經·頤卦》的卦象說:「君子要謹慎言語,節制飲食。」謹慎言語,則中心之氣不會耗散而向上越出;節制飲食,則中心之氣不會停滯而向下沉。
《陰陽應象論》說,飲食的寒熱會影響六腑的功能。所以飲食的傷害,有的是寒熱造成的。《痹論》說,飲食過量,就會損傷腸胃。所以飲食的傷害,有的是飢飽造成的。古人治療飲食造成的傷害,會根據症狀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種情況來處理。對於在上的,採用發散的方法,如瓜蒂散之類;對於在中的,採用消化的方法,如神曲、麥芽、山楂、三稜、廣朮之類;對於在下的,採用導瀉的方法,如硝石、巴豆、牽牛、甘遂之類。
如果飲食還停留在胃脘,沒有完全消化形成糟粕,就貿然使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損傷中氣,導致傳導功能失常,燥熱反而更加嚴重,可能會形成結胸的變症。古人還會根據寒熱來治療飲食造成的傷害,如果是吃了熱性的食物而受傷,就用寒性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吃了寒性的食物而受傷,就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吃寒性食物受傷的情況佔兩分,而吃熱性食物受傷的情況佔一分,那麼就用兩分熱性的藥物搭配一份寒性的藥物,例如備急丸。具體用藥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加減。然而,由於寒性食物容易使氣機凝滯,所以飲食傷害多由寒性食物引起。
現在的醫生都把平胃散當作治療脾胃的標準方劑,但是要知道,平胃散是針對胃中高阜不平的情況,使之恢復平穩的藥,一旦恢復平穩就應該停止用藥,不能過量。如果過量使用,反而會讓平地變成坑窪。現在的人把它當作常用藥服用,這是錯誤的。還不如使用枳朮丸更好。枳朮丸是潔古老人所創製的方子,用枳實一兩,白朮二兩,補藥多於消藥,先補後消,用荷葉包著米飯燒熟後做成藥丸。用荷葉是因為荷葉的顏色是青色的,符合震卦的卦象,呈現出仰盂的樣子,中間是空的,可以讓清氣上升;用燒熟的米飯做成藥丸,是為了攝取穀氣。潔古老人創製的枳朮丸啟發了李東垣晚年的思考,從此才有了補中益氣湯。但是潔古的枳朮丸是專門為有食積的人設計的,現在的人卻把它當作補脾的藥物,早晚都服用。
更有甚者,還使用益之橘半香砂之類的藥物,那就更加錯誤了。我擔心枳實這一味藥有推倒牆壁的功效,而人的腸胃已經受損,牆壁不堅固,又怎能經得起多次的推倒呢?至於山楂、神曲、麥芽這三味藥,雖然是世人常用的,但是山楂能消化肉食積滯,如果用陳年的母豬肉煮不爛,放一把山楂進去,皮肉就會全部爛掉。還有產婦在生產後出現兒枕痛(子宮收縮疼痛),用山楂二十粒,加紅糖水煮一碗喝下,疼痛就會立刻消失。由此可見山楂的破氣破血的功效很強,不能輕易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