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0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20)

1. 傷食大小總論合參(附傷飲)

停食者,必胸膈痞塞,惡食噫氣,如敗卵臭,身熱顱汗,掌中倍熱,煩啼不能仰臥,見食憎惡,且亦頭痛發熱,狀如傷寒,但身不痛為異,其脈右手氣口緊盛,治法傷食初起,必兼辛散,不可驟用苦寒,蓋食得寒則愈凝,得熱乃能腐熟,惟宜導痰消食健脾。若至已成糟粕,日久生熱,須假涼藥一二味以降之,故朦石丸內用黃芩也。

亦有鬱怒憂抑,傷脾不思飲食者,尤宜行氣調中,如冷物停滯者,炮薑、豆蔻辛溫之藥,以消導之。宿食已消,而中焦未和者,六君子以養之。食多而滯者,消其滯,食少而不能化者,助其脾。至有身不壯熱,脈不洪大而實,但胸中脹極者,此無根失守之氣,逆奔於上,乃能極脹,大虛症也。蓋胸為受氣之所,非可藏納有形之物,當用塞因塞用之法,以大補為消。

東垣曰:宿食不化,則獨右關脈沉滑。又曰:浮而滑者,宿食也。又曰:脈弦者,傷食。書又曰:人迎緊盛傷於寒,氣口緊盛傷於食,夫人迎乃左寸也,為足陽明之別脈,而何以傷於寒者,反人迎緊盛乎?氣口乃右寸也,為手太陰之動脈,而何以傷於食者,反氣口緊盛乎?蓋人身之氣血,運行不息,流注於各經,而見動脈。

若寒傷於肺,皮毛外束,邪火燔灼於肺金,以故太陰不能朝百脈而持權衡,陽明一經,獨有濁也,故氣血之所注,祗就胃中之無邪者,而輸將之。《靈樞》以人迎候陽主外,則知人迎為陽明之腑脈,專主乎表,故人迎緊盛,而知寒傷乎肺也。若食傷於胃,則精微無由上輸於肺,而金無所養,致失其權,溉臟腑流行三焦之職,由是血止盛乎一經,而不能宣通上達也。

《靈樞》以氣喉陰主中,則知氣口為太陰之臟脈,而主乎里,故氣口緊盛,而知食傷乎胃也。後世以左右手關前一分為人迎氣口,而以辨內外傷,紛無定說。又曰:何謂人迎喉旁取之?互參諸書,庶不淆於左表右里之說,而合於《內經》矣。李時珍曰:兩手六脈,皆肺之經脈也。

蓋脈行始於肺,終於肝,而復會於肺,肺力氣之門戶,寸口曰氣口者,因肺主氣,氣之盛衰,見於此也。凡五臟六腑,兩手寸關尺者,皆手太陰肺金之一脈也,但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耳,故曰肺朝百脈,而寸口為之大會也。然岐伯曰:氣口亦太陰,何也?蓋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,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,所以,氣口雖為手太陰,而實足太陰之所歸,故曰氣口亦太陰也。

飲食內傷,亦頭疼發熱,胸滿嘔吐,噫氣如敗卵臭,心口按之必痛,見食惡食,俗呼夾食傷寒,兩寸脈必弦緊,右關弦大有矣。或浮滑而疾,然飲與食又當分別,飲者,水也,傷無形之氣;食者,物也,傷有形之血。

白話文:

飲食停滯的人,一定會感到胸部和膈膜部位脹悶不舒服,厭惡食物、打嗝,氣味像腐敗的雞蛋一樣臭,身體發熱、頭部容易出汗、手掌心特別熱,煩躁哭鬧、不能躺平,看到食物就討厭,而且還會頭痛發熱,症狀就像是得了傷寒,但身體不會疼痛是不同之處。這種情況的脈象,右手寸關部位的氣口會呈現緊張有力的狀態。治療方法上,飲食停滯初期,必須使用一些辛散的藥物來疏通,不能馬上就用苦寒的藥,因為食物遇到寒冷會更加凝結,只有遇到溫熱才能腐熟消化,所以應該以導痰、消食、健脾為主。如果食物已經變成糟粕,而且時間久了產生熱,就需要使用一兩味涼藥來降火,所以像朦石丸這種藥裡面就會用到黃芩。

還有一種情況是,因為心情鬱悶、生氣憂慮而傷到脾胃,導致不想吃東西,這種情況特別適合用一些能行氣、調和脾胃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吃了寒冷的食物而導致食物停滯,可以用炮薑、豆蔻等辛溫的藥物來幫助消化。如果停滯的食物已經消化,但是中焦脾胃功能還沒有恢復,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調養。如果是因為吃太多而導致停滯,要消除停滯,如果是吃得少而不能消化,就要幫助脾胃運化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身體沒有明顯的發熱,脈象也不是洪大有力,只是胸部感覺非常脹,這是因為氣虛沒有根基,氣往上逆行所導致的嚴重脹滿,屬於大虛的症狀。因為胸部是接受氣的地方,不是儲存有形食物的場所,所以應該用「塞因塞用」的方法,用大補氣血的方法來消除脹滿。

東垣說過,停滯的食物沒有消化,會導致只有右關脈呈現沉滑的脈象。他又說,脈象浮而滑,表示有宿食。還說,脈象弦,表示有飲食停滯。書中還說,人迎脈緊張有力,表示受到寒邪侵襲;氣口脈緊張有力,表示有飲食停滯。人迎脈位於左手寸部,是足陽明經的分支,為什麼受寒反而會導致人迎脈緊張有力呢?氣口脈位於右手寸部,是手太陰經的動脈,為什麼飲食停滯反而會導致氣口脈緊張有力呢?這是因為人體氣血不停地運行,流注到各個經絡,就會在動脈上顯現出來。

如果寒邪侵襲到肺部,會導致皮膚毛孔閉塞,邪火在肺部燃燒,導致肺氣虛弱,不能像平常一樣協調全身的經脈,只有陽明經的氣機比較混濁,所以氣血只能輸送到胃中沒有邪氣的地方。《靈樞》認為人迎脈是陽經的脈象,主要負責體表,所以人迎脈緊張有力,表示寒邪侵襲了肺部。如果飲食停滯在胃,精微物質就不能上輸到肺部,導致肺氣沒有得到滋養而失去協調功能,使氣血不能正常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,氣血只集中在胃經,而不能往上宣達。

《靈樞》認為氣口脈是陰經的脈象,主要負責體內,所以氣口脈緊張有力,表示飲食停滯在胃。《靈樞》認為氣口脈是陰經的脈象,主要負責體內,所以氣口脈緊張有力,表示飲食停滯在胃。後世的人把左右手關部的前端當成人迎和氣口,用來區分內傷和外感,說法非常混亂沒有定論。還有人說,人迎脈要從喉嚨旁邊取,參考各家醫書的說法,才可以避免混淆左右表裡的說法,才符合《內經》的理論。李時珍說,兩手的六脈,都是肺經的脈絡。

脈的運行起始於肺,終止於肝,再回到肺,肺是氣的門戶。寸口被稱為氣口,是因為肺主氣,氣的盛衰會在這裡顯現出來。凡是五臟六腑,在兩手寸關尺的脈象,都是手太陰肺經的脈絡,只是根據部位來診斷其他臟腑的氣機而已,所以說肺朝百脈,而寸口是脈氣會集的地方。但是岐伯說,氣口也是太陰經的脈,這是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食物進入口中後,會儲存在胃裡,用來滋養五臟,五臟六腑的氣味,都來自於胃,再在氣口表現出來。所以說,氣口雖然屬於手太陰經,但實際上也是足太陰經的脈氣匯聚之處,所以說氣口也是太陰經。

飲食內傷,也會出現頭痛發熱、胸悶嘔吐、打嗝有腐敗的雞蛋臭味、心口按壓會痛、看到食物就討厭等症狀,俗稱「夾食傷寒」,兩手寸部的脈象一定會是弦而緊張,右關脈會弦而有力,甚至呈現浮滑而快的脈象。但是飲和食還是需要區分開來,飲是指水,傷的是無形的氣;食是指食物,傷的是有形的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