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4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下 (4)

1. 水熱穴論篇

《水熱穴論》曰:少陰何以主腎,腎何以主水?腎者,至陰也。至陰者,盛水也。肺者,太陰也。少陰者,冬脈也。故其本在腎,其未在肺,皆積水也。(陰者,謂寒也。冬曰至寒,腎起合陰,故云腎者,至陰也。水旺於冬,故云至陰者,盛水也。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故云: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也。

腎氣上逆,則水氣客於肺中,故云:皆積水也。)腎何以能聚水能生病?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關者,所以司出入也。腎主下焦,膀胱為腑,主下分注,關竅二陰。故腎氣化則二陰通,二陰閉則胃填滿,故云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閉則水積,水積則氣停,水積氣溢,氣水同類,故云關閉不利,聚水而從其類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為何主宰腎臟,腎臟為何主宰水?腎臟是至陰,至陰盛水。肺臟是太陰,少陰是冬脈,所以少陰的根源在腎臟,分支在肺臟,都積聚著水。腎臟為何能聚水並導致生病?腎臟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就會聚水,水就循著同類聚集。關口的作用是管理出入。腎臟主宰下焦,膀胱是腑,主宰下部的排泄,關閉著二陰。所以腎氣化開,二陰就通暢,二陰閉塞,胃就飽滿,所以說腎臟是胃的關口。關口閉塞,水就積聚,水積聚,氣就停滯,水積聚溢出,氣和水同屬一類,所以說關口不利,就會聚水,水就循著同類聚集。

)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。胕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上,謂肺。下,謂腎。肺腎俱溢,故聚水於腹中而生病也。)帝曰:諸水皆生於腎乎?伯曰:腎者,牝臟也。(牝,陰也。主陰位,故云牝臟。)地氣上者,屬於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勇而勞甚則腎汗出,腎汗出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玄府,行於皮里,傳於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風水。(勇而勞甚,謂力房也。

勞勇汗出,則玄府開,汗出逢風,則玄府復閉,閉則余汗未出,內伏皮膚,轉化為水,從風而水,故名風水。)所謂玄府者,汗孔也。(汗液色玄,從孔而出,以汗聚於裡,故謂之玄府。此言風水之病,本之於腎,傳之於肺也。)水俞五十七處者,是何主也?腎俞五十七穴,積陰之所聚也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認為,身體內部的水分過多,會導致腫脹,這被稱為「胕腫」。這裡的「上下」分別指的是肺和腎。肺和腎同時有水分過多的情況,因此會在腹部聚集,導致疾病。

黃帝問:所有的水分都來自腎嗎?岐伯回答:腎是一個女性器官(「牝」在這裡指代陰性)。因為它位於陰性的位置,所以稱為「牝臟」。

地面上的氣上升到腎中,會產生水分,所以被稱為「至陰」。如果一個人非常勇敢且勞累過度,他們會流腎汗。如果腎汗接觸到風,那麼這些汗液就不能進入體內的器官,也不能排出體外,反而會困擾在玄府(汗孔),在皮膚下傳播,最終導致腫脹。這是因為腎的問題,被稱為「風水」病。

「玄府」就是汗孔。汗水顏色深,從汗孔流出。當汗水聚集在體內時,就會被稱為「玄府」。這裡提到的「風水」病,其根源在於腎,並且通過肺傳播。

「水俞五十七處」指的是什麼?腎俞有五十七個穴位,這些地方是陰性能量聚集的地方。

水所從出入也。尻上五行,行五者,此腎俞,(背部之俞,凡有五行,當其中者,督脈氣所發,次兩旁四行皆太陽脈氣也。)故水病,下為跗腫大腹,上為喘呼,(水下居於腎,則腹至足而浮腫。上入於肺則喘息賁急,而大呼也。)不得臥者,標本俱病,(標本者,肺為標,腎為本,是肺腎俱水為病也。

)分為相輸,俱受者,水氣之所留也。(分其居處以名之,則是氣相輸應,本其俱受氣病則皆水所留也。)伏兔上各二行,行五者,此腎之街也。(街,謂道也。腹部正俞,凡有五行,夾臍兩旁,則腎臟足少陰脈,及衝脈氣所發,次兩旁則胃府足陽明脈氣所發,此四行穴則伏兔之上也。)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。

白話文:

腎經是人體水氣出入的通道。腰部正中及兩側的五個穴位,是腎俞穴,腎氣由督脈發出,兩側的四個穴位則由太陽脈氣發出。腎病會導致下肢浮腫、腹部膨脹,以及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,甚至無法躺下。這些症狀都是肺和腎同時受到水氣侵襲所導致的。腎俞穴與腎經相連,共同受水氣影響,導致水氣滯留。伏兔穴上方兩側的五個穴位,是腎經的通道,腹部正中的穴位是腎臟和衝脈氣的發源地,兩側的穴位則是胃經的發源地,這些穴位都與腎經相關。三條陰經在腳部交匯。

踝上各一行,行六者,此腎脈之下行也,名曰太衝。凡五十七穴者,皆藏之陰絡,水之所客也。(《經》所謂五十七者,尻上計有五行,每行計有五穴,此腎之俞也。其中行系督脈一經,旁四行,系足太陽膀胱經,以腎於膀胱為表裡也。伏兔上各二行,每行有五穴者,此腎脈所通之街,謂夾中行任脈,兩旁衝脈也。

且足經三陰之交者,必結於腳內踝上三寸,有穴名三陰交。腎肝脾三經之所交也。其踝上各一行,每行六穴者,此腎脈之所行,名曰太衝,以腎於衝脈並皆下行於足,合而盛大,故曰太衝。其穴在內踝之上。凡此五十七穴者,皆陰臟之陰絡,水之所客也。故治水者,治此諸穴耳。

白話文:

腳踝上方,每行六個穴位,這是腎經向下行走的路線,稱為太衝。所有這五十七個穴位,都屬於陰經的陰絡,是水氣聚集的地方。《經》書中所說的五十七個穴位,是指臀部上方有五行,每行有五個穴位,這是腎的俞穴。其中,有一行是督脈,另外四行是足太陽膀胱經,這是因為腎和膀胱是表裡關係。

伏兔穴上方,每行有五個穴位,這是腎經通行的道路,稱為夾中,屬於任脈,兩側是衝脈。

另外,足三陰經交匯的地方,一定會在腳內踝上方三寸處,有一個穴位叫做三陰交,是腎、肝、脾三經交會的地方。腳踝上方每行六個穴位,這是腎經行走的路線,稱為太衝,因為腎經和衝脈都向下行走到腳,兩者合在一起,力量強大,所以稱為太衝。這個穴位在內踝上方。

所有這五十七個穴位,都是陰臟的陰絡,是水氣聚集的地方。所以,治療水氣病,就要治療這些穴位。

2. 標本病傳論篇

《標本病傳論》曰: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,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,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,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。故治有取標而得者,有取本而得者,有逆取而得者,有從取而得者,(得病之情,知治大體,則逆從皆施必中焉。)故知逆與從,正行無間,知標本者,萬舉萬當。

(道不疑惑,識既深明,則無問於人,正行皆當。)不知標本,是謂妄行。(識,猶偏淺。道末高深,舉目見違,故行多妄。)夫陰陽逆從,標本之為道也。小而大,言一而知百病之害,(別陰陽,知逆順,法明著,見精微則小,尋其所利則大。以斯明著,故言一而知百病之所害也。

白話文:

《標本病傳論》說:病症表現在外,就應該從表面著手治療;病症根源在內,就應該從根本著手治療;病症根源在內,卻從表面治療,也有可能有效;病症表現在外,卻從根本治療,也有可能有效。所以治療疾病,有從表面著手而有效的,有從根本著手而有效的,有反其道而行之而有效的,也有順其道而行之而有效的。只要了解疾病的特性,掌握治療的原則,無論逆著治還是順著治,都能取得預期的效果。因此,了解逆治和順治,正行無誤,了解標本,萬事皆宜。

如果道不疑惑,識見深明,就不需要向他人請教,正行皆當。不懂得標本,就是妄行。因為識見淺薄,道理高深,舉目皆違,所以行為多有錯誤。陰陽逆從,標本之道也。小而大,言一而知百病之害,因為明白陰陽,知曉逆順,方法明了,見微知著,所以看似小事,卻能洞悉其利弊,以明了的道理,就能知道百病之害。

)少而多,淺而搏,可以言一而知百也。(言少可以貫多,舉淺可以料大者,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也。)以淺而知深,察近而知遠,言標與本,易而無及。(雖事極深玄,人非咫尺,略以淺近,而悉貫之。然標本之道雖易可為言,而世人識見無能及者。)病發而有餘,本而標之,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,病發而不足,標而本之,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。(本而標之,謂有先病復有後病也。

以其有餘,故先治其本,後治其標也。標而本之,謂先發微緩者,後發重大急者,以其不足,故先治其標,後治其本也。)謹察間甚,以意調之,(間,謂多也。甚,謂少也。多,謂多形證而輕易。少,謂少形證而重難。審量標本不足有餘,以意調之也。)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,先小大不利,而後生病者,治其本。

白話文:

年輕時學習多,理解淺,就能從一點推及百事;以少言多,以淺顯推測深奧,就能從一件事了解百病。由淺入深,由近及遠,講述疾病的表裡本末,容易理解卻難以做到。雖然事情深奧難懂,但只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去解說,就能通透理解。然而,標本之道雖然容易說出來,但世人卻無法真正理解。疾病發作時有餘者,先治其本後治其標;疾病發作時不足者,先治其標後治其本。有餘者是指先有疾病,後有新的症狀出現;不足者是指先發作輕微緩慢,後發作嚴重急迫。根據疾病的虛實,用意來調整治療方法。多形證而輕易者,稱作「間」;少形證而重難者,稱作「甚」。根據標本的不足有餘,用心去調整治療。間者並行,甚者獨行,先出現輕微不利,後才生病者,要先治其本。

(並,謂他脈共受邪氣而合併也。獨,謂一經受病而無。異氣相參也。並甚則相傳,傳急則亦死。此論病有標本,刺有逆從也。)

白話文:

(並,是指其他脈絡共同受到邪氣影響而合併發病。獨,是指某一條經絡受病而沒有其他異氣相混。並症嚴重時會相互傳導,傳導迅速時也會導致死亡。這是在討論疾病的標本關係,以及針刺治療時的順逆原則。)

3. 天元紀大論篇

《天元紀大論》曰:天有五行御五位,以生寒暑燥濕風,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思憂恐,(御,猶臨御。化,謂生化也。天真之氣無所不同,氣象雖殊,參應一也。)論言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,已知之矣。起於三陰三陽之候,奈何合之?(論,謂《六節臟象論》也。

運,謂五行,應天之五運、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也。故曰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也。以六合五,數未參同,故問之也。)對曰: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。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可不通乎?(道,謂化生之道。綱紀,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。

白話文:

《天元紀大論》中說道:天有五行,統御著五方,從而生出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五種氣候。人有五臟,化生出五種氣,從而生出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五種情緒。(「御」的意思等同於「臨御」,「化」指的是生化。)天地真氣本質相同,只是氣象表現有所不同,但彼此相互呼應,道理是一樣的。

文章論述五運相繼循環,而我們要懂得如何治療各種病症,最終回歸到一個循環的開始,這個道理我們已經清楚。但五運陰陽的變化,始於三陰三陽之時,如何將其合而為一呢?(「論」指的是《六節臟象論》。)

「運」指的是五行,應對天上的五運,每個循環三百六十五日,以此作為紀年。所以才說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。因為六合五,數字還沒有完全統一,所以才會有此疑問。

回答說:五運陰陽,是天地運行的法則,是萬物生長的綱紀,是變化之源,是生殺之本,是神明之所在。怎麼能不明白呢?(「道」指的是化生之道,「綱紀」指的是生長、化成、收藏的綱紀。)

父母,謂萬物形之先本始,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。夫有形稟氣,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,未之有也。所以造化不及,能為萬物化生之元始也。以其是神明之育故也。)故物生謂之化,物極謂之變,陰陽不測謂之神,神用無方謂之聖。(謂變化聖神之道也,化,施化也。變,散易也,神無期也,聖,無思也。

氣之施化故曰生。氣之散易故曰極。無期稟候故曰神。無思測量故曰聖,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,由聖與神,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。)夫變化之為用也,在天為玄,(玄,遠也。天道遠玄,變化無窮。)在人為道,(道,妙用之道也。經術政化非道不成。在地為化,(化,生化也。

白話文:

父母,指的是萬物的形體起源和根本,也就是說,生和死都是依賴父母而存在的。任何有形體的東西都是由氣構成的,而氣又受到五行和陰陽的影響,沒有例外。因此,造化之功無法達到父母的境界,父母才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源頭。這是因為父母是神明所孕育的緣故。所以,萬物出生叫做化,萬物發展到極限叫做變,陰陽變化莫測叫做神,神的運用無所不在叫做聖。也就是說,變化聖神之道,化是施予變化,變是散布轉移,神是沒有期限的,聖是沒有思慮的。

氣的施予變化所以叫做生,氣的散布轉移所以叫做極,沒有期限地順應時序所以叫做神,沒有思慮地測量所以叫做聖。因此,萬物無法逃脫五行和陰陽的影響,是由聖和神所決定的,所以所有的奇妙變化都無法超出幽玄的道理。變化運用的作用,在天上叫做玄,玄是深遠的意思,天道深遠莫測,變化無窮。在人叫做道,道是奇妙運用的法則,經術、政治、教化沒有道就無法成功。在地叫做化,化是生長化育的意思。

生萬物者地,土氣孕育,則形質乃成。)化生五味,(金石草木,根葉華實,酸苦甘淡辛鹹,皆化氣所生,隨時而有。)道生智,(智通妙用,惟道所生。玄生神,(玄遠幽深,故生神也。神之為用。觸遇玄通,契物化成,無不應也。)神在天為風,(風者,教之始,天之使也,天之號令也。

)在地為木,(東方化也。)在天為熱,(應大為用。)在地為火,(南方之化。)在天為濕,(應土為用。)在地為土,(中央之化。)在天為燥,(應金為用。)在地為金,(西方之化。)在天為寒,(應水為用。)在地為水,(北方之化,神之為用。如上五化,木為風所生,火為熱所熾,金為燥所發,水為寒所資,土為濕所全,蓋初因而成立也。雖初由之以化成,卒因之以敗散爾。

白話文:

大地孕育萬物,土氣滋養,使之成形。五味皆由天地化氣所生,金石草木、根葉華實,酸苦甘淡辛鹹,隨時間而變化。道生智慧,智慧運用無窮,皆源於道。玄妙幽深,故而生神。神之妙用,觸遇玄妙,契合萬物,化成無不應。神在天為風,風是教化之始,天之使者,天之號令;在地為木,東方之化。神在天為熱,應大而用,在地為火,南方之化。神在天為濕,應土而用,在地為土,中央之化。神在天為燥,應金而用,在地為金,西方之化。神在天為寒,應水而用,在地為水,北方之化。神之妙用如上五化,木由風而生,火由熱而熾,金由燥而發,水由寒而資,土由濕而全,這是它們最初形成的根本。雖然最初由它們化成,最終也因它們而衰敗消散。

豈五行之獨有是哉!凡因所因而成立者、悉因所因而散落爾。)故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,(氣,謂風熱濕燥寒。形,謂木火土金水。)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。(此造化生成之大紀。)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也。(天覆地載,上下相臨,萬物化生,無遺略也。故萬物自生自長,自化自成,自盈自虛,自復自變也。

夫變者何?謂生之氣極,本而更始化也。)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也。(天有六氣御下,地有五行奉上。當歲者為上,主司天,承歲者為下,主司地,不當歲者,二氣居右,北行轉之,二氣居左,南行轉之。金木水火運北,面正之常,左為右,右為左,則左者南行,右者北行、而反也。

白話文:

難道只有五行才獨具這種特性嗎?凡是依賴某種因素而形成的事物,也都會因這種因素而消散。因此,在天為氣,在地成形。氣,指的是風、熱、濕、燥、寒。形,指的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。形氣互相感應而化生出萬物。這是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法則。

然而天地是萬物上下之所在。天覆蓋著大地,大地承載著萬物,天地互相鄰近,萬物化生,沒有遺漏。因此萬物自然生長,自然變化,自然充盈,自然空虛,自然復原,自然改變。

變化是指什麼呢?就是生之氣達到極點,回歸本源而再次變化。左右是指陰陽運行的道路。天有六氣統御著大地,地有五行奉承著天。當年的氣候為上,主司天,承接當年的氣候為下,主司地。不當年的氣候,兩股氣流居於右側,向北運行轉換,兩股氣流居於左側,向南運行轉換。金木水火運轉向北,是正常的方位,左側為右側,右側為左側,則左側向南運行,右側向北運行,然後反轉。

)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。(徵,信也。兆,先也。以水火之寒熱,彰信陰陽之先兆也。)金木者,生成之終紿也。(木主發生,應春,為生化之始,金主收斂,應秋,秋為成實之終。終紿不息,其化常行,故萬物生長化收藏自久。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,上下相召,而損益彰矣。

氣有多少、謂天之陰陽三等,多少不同秩也。形有盛衰,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,則是少多盛衰,天地相召,而陰陽損益,昭然彰著也。)帝曰:願聞五運之主時也。鬼臾區曰:五氣運行各終期日,非獨主時也。(一運之日終,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易之,非主旺時也,此言五運治政令於內。

白話文:

水火是陰陽的徵兆,水火寒熱,顯明地預示著陰陽的變化。金木是生長與收斂的終始,木主生發,應春天,為生化的開始,金主收斂,應秋天,秋為成實的結束。生長與收斂不斷循環,其變化永遠持續,所以萬物生長、化收藏自古以來就如此。氣的多少決定了形的盛衰,天地相呼應,損益也就顯而易見了。

氣的多少是指天地的陰陽三等,其多少不同,等級也不同。形的盛衰是指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,因此少多盛衰,天地相呼應,陰陽損益,就昭然若揭了。

皇帝問:我想聽聽五運的主時是什麼?鬼臾區回答:五氣運行各有其終期,不只是主時而已。一個運日的結束,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度才換運,並非主旺時,這指的是五運治政令於內。

合於六氣之治,政令於外者也。五行者,金木水火土也。在天則為天干之五行,如甲乙屬木之類;在運則為氣化之五行,如甲乙化土之類;在中運則為甲乙大宮少宮之類;在地則為地支之五行,如子醜寅卯之類;在歲氣則為子午屬少陰君火之類。故天有五行生六氣,天之六氣又生在地有形之五行,無非五行之妙也。

五位者,東南西北中央也。寒暑燥濕風火者,即六氣也。五臟者,心肝脾肺腎也。五氣者,五臟之氣也。喜怒思憂悲恐者,五志也。三陰者,少陰太陰厥陰也。三陽者,少陽太陽陽明也。

天地初分之時,天分五氣,地列五行,定位布政於四方,五氣分流散支於十干,當是時,黃氣橫於甲乙,白氣橫於乙庚,黑氣橫於丙辛,青氣橫於丁壬,赤氣橫於戊癸,故甲乙應土運,乙庚應金運,丙辛應水運,丁壬應木運,戊癸應火運。天有此五行之氣,以御東西南北中央之五位,而寒暑燥濕風火,所由以生,正謂之六氣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認為,人體的健康與自然界的六氣息息相關。六氣是指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,它們對應著天地間的五行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五行在天干中表現為甲乙屬木等,在運化過程中表現為甲乙化土等,在地支中表現為子醜寅卯等,在歲氣中表現為子午屬少陰君火等。天地間的五行生六氣,六氣又生五行,相互依存。

五行對應著東南西北中央五位,與五臟(心肝脾肺腎)、五氣、五志(喜怒思憂悲恐)、三陰三陽等互相聯繫。天地初分時,五氣分佈於十干,形成不同的運勢。黃氣應於甲乙,代表土運;白氣應於乙庚,代表金運;黑氣應於丙辛,代表水運;青氣應於丁壬,代表木運;赤氣應於戊癸,代表火運。這些五行之氣主宰著東西南北中央各方位,並產生寒暑燥濕風火六氣,影響著人體的健康。

在人則有心肝脾肺腎之五臟,以化五臟之氣,而喜怒思憂恐之五志所由以生也。《六節臟象論》曰:五日謂之候。言五日即有一候,如立春初五日,東風解凍之類。三候謂之氣,言半月有三候,則為一氣,如立春正月節為一氣之類。六氣謂之時,則有三月而為一時,如自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為春,自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而為夏之類。

四時則合春、夏、秋、冬而為一歲,皆從其所旺之時,而主治之,木而火,火而土,土而金,金而水,水而木,五運之氣相為承襲,而皆治之。每終一歲之日,周而復始,今歲之候如此,明歲之候亦然。帝言:已知五運相襲,而皆治之,終期之日,周而復始,但五運者,地之木火土金水治政令於內者也。三陰三陽者,天之風熱燥濕寒,治政令於外者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有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五臟之氣化生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五志。五日為一候,例如立春初五日,東風解凍。半月有三候,稱為一氣,例如立春正月節為一氣。三月為一時,例如從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為春,從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為夏。

一年由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時組成,每一季節都以其旺盛的五行元素主導,例如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,五行之氣相互承襲,並主導著四季變化。每一年結束後,五行運氣循環往復,今年的氣候如此,明年也會如此。天帝說:五運相承,循環往復,五運是大地之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治理內政的運氣。三陰三陽是天地的風、熱、燥、濕、寒治理外政的運氣。

故五運相襲而治者。其於三陰三陽外治之候,如何合之?區言:太極分陰陽,陰陽分為五行,故五行一陰陽,陰陽一太極,彼五運乃天地初生之氣,而列之於五方者也。陰陽者,雖有三陰三陽之分,而天氣運氣地氣舉不能外之也。天干主於降,地支主於升,而五運則主於升降行於天地之問,乃謂之中運,是謂天地之道也。萬物之為綱紀,變化以為父母,生殺經為本始,真有神明為之府也。

蓋萬物初生謂之化,物之以極謂之變,陰陽莫測謂之聖,神用無方謂之神,由化與變,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。由聖與神,故眾妙不能出幽元之理,物之生從於化,物之極由乎變,變化之相迫,成敗之所由也。又《五常政論》云:氣始而生化,氣散而有形,氣布而蕃育,其終而象變,其致一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五運互相影響而治病,在三陰三陽之外治病的時機,應該如何配合呢?

我說:太極分為陰陽,陰陽又分為五行,所以五行包含陰陽,陰陽包含太極。這五運是天地初生時的氣,而被歸類於五方。陰陽雖然有三陰三陽之分,但是天、氣、運、地、氣都無法擺脫陰陽。天干主降,地支主升,而五運則主升降,運行於天地之間,這就是中運,也就是天地之道。萬物以綱紀為依歸,以變化為父母,以生殺為根本,以真神為住所。

因為萬物剛開始誕生叫做化,萬物發展到極致叫做變,陰陽難以預測叫做聖,神妙無處不在叫做神。由於化與變,所以萬物都無法逃脫五運陰陽的影響。由於聖與神,所以各種奇妙的現象都無法超越幽元之理。萬物的誕生源於化,萬物的極致來自變,變化互相影響,導致成敗的發生。

另外,《五常政論》中說:氣開始產生就開始變化,氣散開就出現形體,氣散佈就繁衍生長,氣最終歸於結束就出現變化,這些都是一樣的道理。

在天為玄,其理玄遠,而玄之所生者,為神,神在人為道,其性咸備,而道之所生者,為智,在地為化,孕育萬物,而化之所生者,為五味。惟玄生神,而為風,為熱,為濕,為燥,為寒,此乃三陰三陽之氣也。故風之氣為木,熱之氣為火,濕之氣為土,燥之氣為金,寒之氣為水,而成五運之形,由是在天之氣與在地之氣相感,而化生萬物也。然天地者,萬物之上下。

《五運行大論》曰:所謂上下者,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。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。《五運行大論》曰:左右者,諸上見厥陰,左少陰右太陽;見少陰,右太陰右厥陰;見太陰,左少陽右少陰;見少陽,左陽明右太陰;見陽明,左太陽右少陽;見太陽,左厥陰左陽明;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。

白話文:

宇宙本源玄妙深奥,其生发之物为神。神在人身则为道,道性完备,其生发之物为智。在地则为化育万物之气,其生发之物为五味。玄妙生神,而神化成风、热、湿、燥、寒,这就是三阴三阳之气。因此,风对应木,热对应火,湿对应土,燥对应金,寒对应水,构成五行之象。天地之气相互感应,化生万物。天地是万物之上下,岁运变化体现阴阳之所在,阴阳运行路线则左右分布,以面北观之,厥阴在左、太阳在右;少阴在右、太阴、厥阴在右;太阴在左、少阳、少阴在右;少阳在左、阳明、太阴在右;阳明在左、太阳、少阳在右;太阳在左、厥阴、阳明在左。

帝曰:何謂下?岐伯曰: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,左陽明右太陰,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,左太陽右少陽。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,左厥陰右陽明。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,左少陰右太陽。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,左太陰右厥陰。太陽在上,則太陰在下,左少陽右少陰。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。

王注云:面北者,面向北而言之也。上、南也。下,北也。左,西也。右,東也。主歲者,位在南,故面北而言其左右。在下者,位在北,故面南而言其左右也。左右也上天位也。下地位也。面南左東也。右西也。上下異而左右殊也。此在天三陰三陽之氣,右旋於外,以加地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道:「什麼叫做下?」岐伯回答:「厥陰在上,少陽在下,左邊是陽明,右邊是太陰。少陰在上,陽明在下,左邊是太陽,右邊是少陽。太陰在上,太陽在下,左邊是厥陰,右邊是陽明。少陽在上,厥陰在下,左邊是少陰,右邊是太陽。陽明在上,少陰在下,左邊是太陰,右邊是厥陰。太陽在上,太陰在下,左邊是少陽,右邊是少陰。這就是所謂面南而定方位,指的是從正面看。」

王注解释说:面向北方而言,上指的是南方,下指的是北方,左指的是西方,右指的是東方。主宰一年的氣運,方位在南方,所以面向北方而言其左右。下方位在北方,所以面向南方而言其左右。左右是天上的方位,上下是地上的方位。面向南方,左边是东方,右边是西方。上下不同,左右也不同。这是天上的三陰三陽之氣,向右旋转,作用于大地。

水火者,陰陽之徵兆也。金木者,生成之終紿,此在地五運之行,左轉於內,以臨天也,天上之氣有多少,地上形有盛衰,故天上之氣與地下之形相召,而損益彰,以為物極之變也。其氣之多與形之盛相召者,益為變之盛也。氣之少與形之衰相召者,損,損為變之虛也。蓋物生之化者,天地之常,氣在五運曰平,氣在六氣曰常化也。

物極之變者,天地之變,氣在五運曰太過不及,在六氣曰淫,勝,反勝相勝也。其變之勝者,則五運之太過,六氣之淫勝也。其變之虛者,則五運之不及,六氣之反相勝也。凡此五運六氣,所謂變化盛虛,本經後篇千言萬語皆所以發明,此四者。學者當潛心以究之也。五運氣行,各終期曰,非獨王時者,言木火土金水治政,各終一歲之期日,不獨治歲內六步之時令也。)帝曰:何謂氣有多少?形有盛衰?區曰:陰陽之氣各有多少,故曰三陰三陽也。

白話文:

水和火代表著陰陽的徵兆。金和木則代表著生成與消亡的循環。在地球上,五行運行的規律是向左旋轉的,並影響著天上的氣象變化。天上的氣象有盛衰,地上的形狀也有盛衰,因此天上的氣象會與地上的形狀相互感應,並造成增減變化,這就是事物極盛時所發生的變化。

當氣象盛旺時,地上的形狀也旺盛,相互感應,就會造成更大的變化。反之,當氣象衰弱時,地上的形狀也衰弱,相互感應,就會造成損耗,導致事物虛弱。萬物的生長變化是天地間的常態,五行運行的氣象稱作「平」,六氣的變化稱作「常化」。

事物極盛時的變化是天地間的變化,五行運行的氣象稱作「太過」或「不及」,六氣的變化稱作「淫」、「勝」、「反勝」、「相勝」。變化旺盛時,就代表著五行運行的「太過」和六氣的「淫勝」。變化虛弱時,就代表著五行運行的「不及」和六氣的「反勝」和「相勝」。

這五運六氣,就是指變化旺盛和虛弱,本經後篇千言萬語都是用來闡述這四種現象。學習者應該潛心研究這些內容。五行運行的氣象,都有各自的終期,不只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掌管政事,各佔一年時間,而是指治一年內六個季節的時間節令。

皇帝問:「什麼叫做氣有盛衰?形有盛衰?」區回答:「陰陽之氣各有盛衰,所以稱作三陰三陽。」

(由氣有多少,故隨其升降,分為二別也。陰陽之三也,何謂?太陰為正陰,太陽為正陽,次小者為少陰,次者為少陽,又次為陽明,又次為厥陰。)行有盛衰,為五行之治,各有太過不及也。(氣至不足,太過營之,氣至太過,不足隨之,天地之氣虧盈如此,故云形有盛衰也。

)故其始也。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,不足而往有餘從之,知迎知隨,氣可與期。(言盈無常,互有勝負爾。)應天為天符,承歲為歲直,三合為治。(應天為木運之歲,上見厥陰,火運之歲,上見少陽、少陰,土運之歲,上見太陰,金運之歲,上見陽明,水運之歲,上見太陽。此五者,天氣下降,如合符運,故曰應天為天符也。

白話文:

氣的多少決定了它的升降,因此分為陰陽兩種。陰陽有太陰、太陽、少陰、少陽、陽明、厥陰六種。它們的盛衰變化,可以用五行來解釋,各有過度和不足的情況。當氣不足時,營氣就會補充;氣過剩時,不足的氣就會跟著它。天地之氣也像這樣虧盈變化,所以說形體有盛衰。

因此,一開始就有盈餘,就往盈餘的方向發展,不足的氣就會跟著它;不足的時候,盈餘的氣就會跟著它。知道迎合和追隨,就能預測氣的變化。盈虧沒有恆常,相互消長而已。

順應天時,稱為天符;承接歲運,稱為歲直;三合為治。順應天時指的是木運之年,厥陰當令;火運之年,少陽、少陰當令;土運之年,太陰當令;金運之年,陽明當令;水運之年,太陽當令。這五種情況,天之氣下降,如同符應運氣,所以說順應天時,稱為天符。

承歲謂木運之歲,歲當亥卯;火運之歲,歲當寅午;土運之歲,歲當辰戌丑未;金運之歲,歲當已酉;水運之歲,歲當申子,此五者,歲之所直,故曰:承歲為歲直也。三合,謂火運之歲上見少陰,年辰臨午;土運之歲上見太陰,年辰臨丑未;金運之歲上見陽明,年辰臨酉。此三者,天氣、運氣、與年辰俱會,故云三合為治也。

歲直亦曰歲位,三合亦為天符。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天符歲會曰太一天符,謂天運與歲俱會也。此承上文,而明氣有多少,形有盛衰之義,不外乎天地氣運氣而已。陰陽之氣,合有多少者,謂三陰三陽之氣各分多少,陰多者為太陰正陰,次少者為少陰,而又次者為厥陰也。陽多者,為太陽正陽,次少者為少陽。

白話文:

"承歲"指的是木運的年份,年份在亥卯之時;"火運"的年份在寅午之時;"土運"的年份在辰戌醜未之時;"金運"的年份在已酉之時;"水運"的年份在申子之時。這五種年份,是年份直接影響的年份,所以稱為"承歲"。"三合"指的是火運年份上出現少陰,年辰在午時;土運年份上出現太陰,年辰在醜未時;金運年份上出現陽明,年辰在酉時。這三種情況,是天氣、運氣和年辰一同會聚,因此稱為"三合"為治療。

"歲直"也叫做"歲位","三合"也被稱為"天符"。《六微旨大論》中提到:"天符歲會"就是"太一天符",指的是天運和年份一同會聚。這承繼了上文,明確了氣息的量有多有少,形態有盛有衰的道理,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天地之間的氣運氣息。陰陽之氣的合在一起的量,指的是三陰三陽之氣各有不同的量,陰氣多的為太陰正陰,其次少的是少陰,再其次的是厥陰。陽氣多的,為太陽正陽,其次少的是少陽。

而又次者為陽明也。形有盛衰,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與不及者也。五運之形各有盛衰,土有太少宮,金有太少商,水有太少羽,木有太少角,之有太少徵。而太者太過,少者不及也。始,謂甲子歲也。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天氣始天甲,地氣始於子,子甲相合命曰歲立。《運氣全書》曰:運有盛衰,氣有虛實,更相迎隨,以司歲也。

陽盛陰衰,如土運甲陽而已陰,陽虛陰實,如六氣子實而醜虛,迎隨如六十甲子,一陽一陰盛衰虛實遞相接送,以司歲次而推之以終。六甲故有餘、已則不足,隨不足已則有餘,從亦歲運。非有餘,非不足者,蓋以同天地之化也。若余已復余,少已復少,則天地之道變常而災害苛疾至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是第二重要的因素,它代表著事物的盛衰。五行在運行的過程中,都可能出現過度或不足的情況。五運的形勢也都有盛衰,土運有太少宮,金運有太少商,水運有太少羽,木運有太少角,火運有太少徵。其中,「太」代表過度,「少」代表不足。一個運行的開始,指的是甲子年。《六微旨大論》說:天气的开始是甲,地气的开始是子,子甲相合称为歲立。《運氣全書》說:運勢有盛衰,氣有虛實,彼此互相迎隨,以支配一年四季。

陽氣盛而陰氣衰,就像土運的甲年陽氣盛而陰氣衰;陽氣虛而陰氣實,就像六氣中的子年實而醜年虛。這些盛衰虛實如同六十甲子,一陽一陰互相接替,支配著歲次,並以此推演至終。六甲年有餘,已年則不足;隨着不足,已年又會有餘,從此便進入新的歲運。不論是過度還是不足,都是遵循天地運化的規律。如果過度之後又繼續過度,不足之後又繼續不足,就會改變天地常道,導致災難和疾病的發生。

其來而迎之,知其往而隨之,則歲氣自可與期也。)

寒暑燥濕風火,天之陰陽也,三陰三陽上奉之。(太陽為寒,少陽為暑。陽明為燥,太陰為濕,厥陰為風,少陰為火,皆其元在天,故曰天之陰陽也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,生長化收藏,下應之。木,初氣也。火一氣也。相火,三氣也。土,四氣也。金,五氣也。水,終氣也。

以其在地應天,故云下應也。氣在地故曰地之陰陽也。)天以陽生陰長。地以陽殺陰藏。(生長者,天之道,藏殺者,地之道。天陽主生,故以陽生陰長;地陰主殺,故以陽殺陰藏。天地雖高下不同,而各有陰陽之運用也。)天有陰陽,地亦有陰陽。(天有陰故能下降,地有陽故能上騰,是以各有陰陽也。

白話文:

要預測季節變化,就要了解季節來臨的徵兆,並隨著季節變化而調整自身,這樣就能準確把握時間節奏。

寒暑燥濕風火,是天地的陰陽變化,三陰三陽受到天地的影響。太陽屬寒,少陽屬暑,陽明屬燥,太陰屬濕,厥陰屬風,少陰屬火,這些都是天地的陰陽變化。木火土金水,是地之陰陽,代表著生長、化、收藏的過程。木為初氣,火為一氣,相火為三氣,土為四氣,金為五氣,水為終氣。

因為地受到天的影響,所以稱為下應。氣在地,所以稱為地之陰陽。

天以陽氣生長陰氣,地以陽氣殺滅陰氣。生長是天之道,收藏殺滅是地之道。天以陽氣主生,所以用陽氣生長陰氣;地以陰氣主殺,所以用陽氣殺滅陰氣。天地雖然位置不同,但都各有陰陽的運用。

天有陰陽,地也有陰陽。天有陰氣,所以能下降;地有陽氣,所以能上升,因此天地各有陰陽。

陰陽交泰,故化變由之成也。)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。生長化收藏。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(陰陽之氣,極則過亢、故各兼之,陽中兼陰陰中兼陽,易之卦,離中虛,坎中滿,此其義象也。)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故五歲而右遷。應地之氣,靜而守位,故六期而環會,(天有六氣,地有五位,天以六氣臨地,地以五位承天,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。以六加五,則五歲而餘一氣,故遷一位。

若以五承六,則常,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,故六年而環會,所謂周而復始也。地氣左行,往而不返,天氣東轉,常自火運,數五歲已,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,法不加臨,則右遷君火氣上,以臨相火之上,故曰五歲而右遷也。由斯動靜上下相臨,而天地萬物之性,變化之機可見矣。

白話文:

陰陽相互交融,因此萬物變化由此而生。木火土金水,是地上的陰陽之氣。生長、化、收藏,都是陰陽交替的表現,所以陽中含陰,陰中含陽。陰陽之氣極盛就會過於偏激,所以要相互調和,陽中帶陰,陰中帶陽,就像易經中的離卦虛中,坎卦實中一樣。想要了解天地陰陽變化,就要觀察天地的氣息。天氣生生不息,所以每五年就向右移動一個方位。地氣靜止不動,所以每六年就循環一次。天有六氣,地有五位,天以六氣臨地,地以五位承天,因為天上的氣息不會加臨君火,所以每五年就會向右移動一個方位。地氣則順序循環,不斷往左移動,不會返回。天氣則從東方火運開始,每五年循環一次,當下一輪開始時,氣息會落在君火之上,因為法則不允許加臨,所以就會向右移動到君火氣息之上,以臨相火之上,因此稱作五歲而右遷。透過這些天地的動靜變化和相互作用,就能了解天地萬物的本性和變化規律。

)動靜相召,上下相臨,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。(天地之道,變化之微,其由是也。孔子曰:天地設位,而易行乎其中,此之謂也。上下相媾,寒暑相臨,氣相得則和,不相得則病,又云:上者右行,下者左行,左右周天,余而復會。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,周天氣者,六期為一備;終地紀者,五歲為一周。

(六節,謂六氣之分。五制,謂五位之分。位應一歲。歲統一年,故五歲為一周,六年為一備。備,謂備離天氣。周,謂周行地位。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。天氣不臨君火故也。)君火以名,相火以位。(君火在相火之右,但立名於君位,不立歲氣,故天之以氣,不偶其氣以行,君火之正,守位而奉天命,以宣行火令爾。以右奉天,故曰:君人以名守位稟命,故曰相火以位。

白話文:

動靜相互呼應,上下彼此相連,陰陽交錯變化,萬物由此而生。天地運行的規律,變化微妙,其道理就在於此。孔子說:天地設立方位,而易理在其間運行,這就是指的這個道理。上下互相交合,寒暑互相交替,氣息相合則身體健康,不相合則生病。又說:上行於右,下行於左,左右循環,最終歸於一處。天以六氣為節律,地以五位為規律。天運行一周,需要六個時期;地運行一周,需要五年。

六節,指的是六種氣候的劃分。五制,指的是五種方位的劃分。方位對應一年。一年統轄所有季節,所以五年為一周,六年為一備。備,指的是完成天气的運行。周,指的是周行地上的方位。所以地用六來描述,而天用五來描述,是因為天不以君火為中心,所以地以五位來描述。君火以名,相火以位。君火在相火右側,但只以君位命名,而不以歲氣命名,所以天以氣運行,不以氣的運行為中心。君火的本性,是守位奉天命,宣行火令。以右邊奉天,所以說:君人以名守位稟命,所以說相火以位。

)五六相合,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,凡三十歲,千四百四十氣,凡六十歲,而為一周,不及太過,斯可見矣。(曆法,一氣十五日,因而乘之,積七百二十氣,即三十年,積千四百四十氣,即六十年也。《經》云:有餘而往不足,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,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。

此承上文,論上下相召之義,而合之以周紀之數也。上者天也;下者地也。上下相召者,天右旋之陰,陽加於地下,地左轉之陰,陽臨於天上,而相召,以治步治步也。天之陰陽風熱,燥濕寒,又增火為六數者,在天之熱分為暑、火二氣,故三陰三陽名上奉之也。地之陰陽本火土金水亦增火為六數者,在地之火,分為君相二形。

白話文:

五六相合,七百二十個氣為一個週期,每三十歲為一千四百四十個氣,每六十歲為一個週期,不偏不倚,由此可見。曆法以一個氣為十五天,以此推算,累積七百二十個氣,即三十年;累積一千四百四十個氣,即六十年。古書上說:有餘則往不足,隨之不足則往有餘,所以六十歲中不偏不倚,皆可見之。

這段文字承接上文,論述天地相感應的道理,並結合周期的數字。天為上,地為下。天地相感應是指天右旋的陰氣,陽氣加於地下;地左轉的陰氣,陽氣臨於天上,彼此感應,互相作用。天的陰陽風熱、燥濕寒,加上火氣,共有六個數字。天上的熱氣分為暑氣和火氣,所以稱之為上奉。地的陰陽本為火、土、金、水,加上火氣,也有六個數字。地上的火氣分為君相兩種形態。

故生長化藏,各下應之也。生長者,無之道;藏殺者,地之道。天陽主生,陽中有陰,故以陽生陰長:地陰主殺,陰中有陽,故以陽殺陰藏。天地雖高下不同,而各有陰陽之運用。天惟有陰故能下降,地惟有陽故能上升,是以謂之各有陰陽也。即如木火土金水火,地之陰陽也。

生長化收藏,故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,天之陰陽下加地氣,共治歲也。則應天之氣,動而不息,蓋地之治歲,君火不主運,惟五運循環,故天之六氣加之,常五歲右餘一歲,與地遷移,一位而動不息也。

地之陰陽上臨天,共治步也,則應地之氣靜而守位,蓋地之治步、其木君相土金水無殊,皆各主一步,以終期,故其上臨天之六氣,共治也常六,期其周復於始,治之步環會而靜守位也,故治歲動者,與治步靜者相召,外旋上者,與內運下者相臨,則陰陽相錯而損益盈虛之變所由生也。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者,上下相召之數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生長、化、藏,各自應對天地之道。生長屬於天道,藏殺屬於地道。天以陽氣主生,陽氣中有陰氣,所以陽氣生長陰氣;地以陰氣主殺,陰氣中有陽氣,所以陽氣殺伐陰氣收藏。天地雖然高低不同,卻都運用陰陽之道。天因為有陰氣才能下降,地因為有陽氣才能上升,所以說天地各具陰陽。就如同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正是地上的陰陽。

生長、化、收藏,因此陽氣中有陰氣,陰氣中有陽氣,所以想要了解天地陰陽,就要看天之陰陽下加地氣,共同治理歲運。應對天之氣,動而不息,因為地治理歲運,君火不主運,只有五行循環,所以天之六氣加持,常年五歲右餘一歲,與地遷移,一位而動不息。

地之陰陽上臨天,共同治理步運,則應對地之氣靜而守位,因為地治理步運,其木君、相土、金水無別,都各主一步,以終期,所以其上臨天之六氣,共同治理,常年六期,等到周而復始,治理步運環迴而靜守位。因此,治理歲運動者,與治理步運靜者相召,外旋上者,與內運下者相臨,則陰陽相錯,損益盈虛之變由此產生。天以六為節,地以五為制,上下相召之數也。

蓋天之六氣,各治一歲,故六期以備,地之六位,其君火以名,相火以位。故五歲一周,五六相合,凡三十歲為一紀,六十歲為一周,其間相錯之陰陽,或氣類同,多而益,為太過之盛者,或氣類異,少而損,為不及之虛者,斯皆可見其變也。)

白話文:

蓋(因為)天上的六氣,每種氣都主宰一年,因此分為六個時期來準備。地上的六位,以火為君,以火為位。所以五歲為一個週期,六個週期相合,總共三十歲為一個紀,六十歲為一個週期。其間陰陽相互交錯,或氣種類相同,數量多而增益,為過度旺盛者,或氣種類不同,數量少而損耗,為不足虛弱者,這些變化都可見端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