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4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4)
1. 六君子湯
治氣虛脾弱,食少痰多。
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(各一錢),半夏,橘紅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炙,五分),姜水煎服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氣虛和脾臟機能弱的情況,導致食慾不振且痰多的症狀。
配方如下:人參、炒過的白朮、茯苓(每種藥材各約三克),半夏、橘紅(每種藥材各約四點五克),炙過的甘草(約一點五克)。用薑和水一同煎煮後服用。
2. 控涎丹(一名妙應丸)
治有餘痰飲。
甘遂(去心),紫大戟(去皮),白芥子(各等分),為末,糊丸,桐子大,臨臥淡薑湯下七丸至十丸。加硃砂二錢,全蠍三錢,治驚痰極效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過多的痰飲問題。
使用甘遂(去除核心部分)、紫大戟(去除外皮)、白芥子(各取等量),磨成粉末後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於睡前用淡薑湯送服七至十粒。如果在藥方中再加入二錢的硃砂、三錢的全蠍,對於治療因驚嚇引起的痰飲有極佳的效果。
注:一錢約等於3.125公克。
3. 治酒痰方
青黛,括蔞,為末,姜蜜丸,噙化救肺。
一方
治痰嗽。
貝母,南星(各一兩),滑石,黃芩(酒洗,一兩五錢),白芥子(五錢),風化硝(二錢五分,取其輕浮速降),為末,湯泡蒸餅,丸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
白話文:
[治療酒痰的藥方]
使用青黛和括蔞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薑和蜂蜜製成丸狀,含在口中慢慢溶解以救治肺部。
另一個藥方
用於治療痰嗽。
將貝母和南星各一兩、滑石、用酒清洗過的黃芩一兩五錢、白芥子五錢以及風化硝二錢五分(選擇風化硝是因為其質地輕薄,能快速下降)一同研磨成粉。用熱水浸泡蒸餅後,和藥粉一起做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顆,用熱水送服。
4. 小胃丹
芫花(好醋浸一宿,瓦器炒令黑),大戟(長流水煮一時,再水洗,曬乾),甘遂(長流水浸半日,再水洗,曬乾,各五錢),黃柏(一兩,焙),大黃(濕紙裹煨,勿焦,切,焙乾,再酒洗,炒熟,焙乾,一兩五錢)
為末,糊丸麻子大,每服二三十丸,臨臥津液吞之,或白湯一口送下,取其膈上之濕痰熱積,以意消息之,欲利則空心服。
二陳湯
見傷風門。
白話文:
【小胃丹】
藥材包括:芫花(用好的醋浸泡一夜,然後在瓦器中炒至黑色)、大戟(用流動的清水煮一小時,再用水清洗並曬乾)、甘遂(用流動的清水浸泡半天,再用水清洗並曬乾,以上三種藥材各需五錢)、黃柏(一兩,需烘培)、大黃(用濕紙包裹後蒸煮,避免燒焦,切片後烘乾,再用酒清洗,炒熟後再次烘乾,需一兩五錢)。
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芝麻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二三十粒,最好在睡前以唾液吞服,或者用一口白開水送下。此藥能清除胸膈以上的濕痰和熱毒積聚,服用劑量可依個人情況適度調整,如希望藥效更強烈,可在空腹時服用。
【二陳湯】
請參考治療感冒的部分。
5. 茯苓丸
治中浣停痰,臂痛難舉,手足不得轉者。
半夏(四兩),茯苓(二兩),枳殼(一兩),風化硝(五錢),為末,神麯、薑汁糊丸,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因為濕氣滯留導致的痰多,以及因此引發的手臂疼痛到難以舉起,甚至手腳活動不便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為:半夏四兩,茯苓二兩,枳殼一兩,風化硝五錢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用神麯和薑汁混合成糊狀,再將藥粉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時,取三十粒丸子,用薑湯送服。
6. 隱君礞石滾痰丸
治實熱老痰,非此不化,功效若神。
大黃(酒略蒸),黃芩(各八兩),青礞石(消煅,一兩),沉香(五錢),為細末,水丸,川椒大,量人強弱多少用之白湯下。
痰不自動,因氣而動,氣不自升,因火而升,積之既久,依附腸胃,回簿曲折之處,以為棲泊之窠臼,謂之老痰變現之症,莫可名狀,非尋常藥物可能療也。故用大黃為君,以開下行之路;黃芩為臣,以抑上僭之火;礞石剽悍之性,遊行腸胃,踵其回薄曲折之處,蕩而滌之,故以為佐;奔馳於上午下焦,開飛門、魄門之竅者,沉香之力也,故以為使。
然必服之得法則效如響應,用水一口,送過咽即便仰臥,令藥在咽隔間徐徐而下,半日不可飲水,不可起身,行坐言語,直待藥氣除逐上焦痰滯,然後動作大抵服罷,喉間稠黏壅塞不利者,乃痰氣泛上藥力相攻,故也。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寧貼。若欲速為利下者,再飲白湯催之。
白話文:
這是在治療長期且實熱的老痰,非這種方法不能化解,其效果神奇。
使用經過輕微酒蒸的大黃,和黃芩(各自八兩),經消煅的青礞石(一兩),加上沉香(五錢),全部磨成細粉,用水製成丸狀,再以花椒大小來決定服用數量,根據個人體質強弱調整,用溫水吞服。
老痰不會自己移動,會因氣流而移動,氣流不會自己上升,會因火熱而上升。長期累積下來,附著在腸胃的彎曲處,形成一個固定的藏身之地,這種老痰引發的病狀,無法以語言形容,一般的藥物無法治療。所以使用大黃作為主藥,來打開下行的通道;黃芩作為輔助,來抑制火熱向上蔓延;利用青礞石的猛烈特性,在腸胃間遊走,深入到腸胃的彎曲處,進行清掃,所以它被當作輔助藥物;而能奔馳在上下焦,開啟飛門和魄門這些部位的,是沉香的力量,所以它被當作引導藥物。
然而,必須正確服藥才能見效,用一小口水送藥至咽喉,然後立即躺下,讓藥物緩慢地從咽喉下到胃部,半天內不可喝水,不可起身,不要有大的動作或說話,直到藥效發揮,去除上焦的痰滯,然後才能活動。大抵上,服用後如果喉嚨感到粘稠阻塞,那是痰氣與藥力正在互相作用的結果。稍後,藥力佔優勢時,就會自然舒暢。如果想加速排泄,可以再喝些溫水催促。
7. 《內經》半夏湯
治痰盛夜不得寐。
秫米(一升,即小米之糯者),半夏(五合)
用千里水八升,揚之萬遍,取清五升,入前藥煮一升半,每服一杯,日進三服,以知為度。病新發者,覆杯即臥,汗出則已,久者,三服而已。
歧伯曰:衛氣行於陽,陽氣滿不得入於陰,陰氣虛故目不得瞑,陽者,動也,闢也。陰者,靜也,合也。故行於陽則動而醒,行於陰則靜而臥,陽光亢上,則氣有餘而膈有痰。《經》曰: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。氣行於陰而陰不足,則陽愈狂而陰愈格,靜反為動,合反為闢,神氣散而不守,故目不得瞑。
秫米甘平益陰氣而利大腸;半夏辛溫通痰竅而泄小便,二便俱通,氣可立降,陽不乘陰臥可立至,經曰: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陰平陽秘,精神乃至,此之謂也。
一方
解鬱清火消痰。
天冬(去心),黃芩(酒炒),海粉(另研),栝蔞(另研),橘紅(各一兩),桔梗,香附子(捶碎鹽水浸,炒),連翹(各五錢),青黛(另研,二錢),芒硝(另研,三錢),為末,煉蜜入薑汁少許,和丸,龍眼大。或噙化一丸;或嚼爛清湯細嚥之;或為細丸,淡鹽湯送下五六十丸。
本門諸方內有未備者,悉於咳嗽、喘哮、顛狂,凡屬痰病諸門參看。
白話文:
【《內經》半夏湯】 適用症狀:治療因痰多導致夜晚無法入睡。
藥材:
- 黍米(一升,也就是黏性的小米),
- 半夏(五合)
做法:使用來自遠處的清水八升,反覆攪拌萬次,取清澈的部分五升,加入上述藥材煮至剩下一升半,每次服用一杯,一天分三次服用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如果是新發病症,服藥後馬上躺下休息,若出汗即表示病情開始改善;若是長期病症,連續服用三天即可見效。
歧伯解釋:當衛氣運行於陽分,陽氣過盛無法進入陰分,陰氣虛弱,所以眼睛無法閉合而難眠。陽是動力,是張開;陰是靜止,是收縮。因此,當氣行於陽時,人會保持清醒和活動;當氣行於陰時,人會進入靜止和睡眠。但當陽氣過盛,會使膈膜出現痰阻。根據古籍記載:從夜晚到雞啼,是天的陰時段,屬於陰中的陰。當氣行於陰時,如果陰氣不足,那麼陽氣就會更加亢奮,陰氣則更受抑制,原本的靜止反而變成活動,原本的收縮反而變成張開,導致精神散亂,所以眼睛無法閉合。
黍米味甘性平,能滋補陰氣並幫助腸道排便;半夏味辛性溫,能通暢痰路並促進小便排泄。當大小便都順暢時,氣流就可以迅速下降,陽氣不再壓迫陰氣,很快就能進入睡眠狀態。古籍說:「當陽氣過強,無法與陰氣密合,陰氣就會被切斷。」只有陰氣平和,陽氣隱藏,精神才能安定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另一個處方:
功效:疏解鬱悶、清除火氣、消除痰液。
藥材:
- 天冬(去心),
- 黃芩(酒炒),
- 海粉(另研),
- 栝蔞(另研),
- 橘紅(各一兩),
- 桔梗,
- 香附子(搗碎,用鹽水浸泡,炒),
- 連翹(各五錢),
- 青黛(另研,二錢),
- 芒硝(另研,三錢)
製法: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加入煉蜜及少量薑汁,搓成龍眼大小的丸子。可以含化一丸;或者咀嚼後用清水細細吞下;或者做成小丸,用淡鹽水送服五十到六十丸。
在上述各種處方中,若有未涵蓋的部份,可以在咳嗽、哮喘、癲狂等與痰相關的疾病門類中參考更多資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