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0)

1. 六君子湯

治氣虛脾弱,食少痰多。

人參白朮(土炒),茯苓(各一錢),半夏橘紅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炙,五分),姜水煎服。

2. 控涎丹(一名妙應丸)

治有餘痰飲。

甘遂(去心),紫大戟(去皮),白芥子(各等分),為末,糊丸,桐子大,臨臥淡薑湯下七丸至十丸。加硃砂二錢,全蠍三錢,治驚痰極效。

3. 治酒痰方

青黛,括蔞,為末,姜蜜丸,噙化救肺。

一方

治痰嗽。

貝母,南星(各一兩),滑石黃芩(酒洗,一兩五錢),白芥子(五錢),風化硝(二錢五分,取其輕浮速降),為末,湯泡蒸餅,丸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

4. 小胃丹

芫花(好醋浸一宿,瓦器炒令黑),大戟(長流水煮一時,再水洗,曬乾),甘遂(長流水浸半日,再水洗,曬乾,各五錢),黃柏(一兩,焙),大黃(濕紙裹煨,勿焦,切,焙乾,再酒洗,炒熟,焙乾,一兩五錢)

為末,糊丸麻子大,每服二三十丸,臨臥津液吞之,或白湯一口送下,取其膈上之濕痰熱積,以意消息之,欲利則空心服。

二陳湯

見傷風門。

5. 茯苓丸

治中浣停痰,臂痛難舉,手足不得轉者。

半夏(四兩),茯苓(二兩),枳殼(一兩),風化硝(五錢),為末,神麯、薑汁糊丸,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
6. 隱君礞石滾痰丸

治實熱老痰,非此不化,功效若神。

大黃(酒略蒸),黃芩(各八兩),青礞石(消煅,一兩),沉香(五錢),為細末,水丸,川椒大,量人強弱多少用之白湯下。

痰不自動,因氣而動,氣不自升,因火而升,積之既久,依附腸胃,回簿曲折之處,以為棲泊之窠臼,謂之老痰變現之症,莫可名狀,非尋常藥物可能療也。故用大黃為君,以開下行之路;黃芩為臣,以抑上僭之火;礞石剽悍之性,遊行腸胃,踵其回薄曲折之處,蕩而滌之,故以為佐;奔馳於上午下焦,開飛門、魄門之竅者,沉香之力也,故以為使。

然必服之得法則效如響應,用水一口,送過咽即便仰臥,令藥在咽隔間徐徐而下,半日不可飲水,不可起身,行坐言語,直待藥氣除逐上焦痰滯,然後動作大抵服罷,喉間稠黏壅塞不利者,乃痰氣泛上藥力相攻,故也。少頃藥力既勝自然寧貼。若欲速為利下者,再飲白湯催之。

7. 《內經》半夏湯

治痰盛夜不得寐。

秫米(一升,即小米之糯者),半夏(五合)

用千里水八升,揚之萬遍,取清五升,入前藥煮一升半,每服一杯,日進三服,以知為度。病新發者,覆杯即臥,汗出則已,久者,三服而已。

歧伯曰:衛氣行於陽,陽氣滿不得入於陰,陰氣虛故目不得瞑,陽者,動也,闢也。陰者,靜也,合也。故行於陽則動而醒,行於陰則靜而臥,陽光亢上,則氣有餘而膈有痰。《經》曰:合夜至雞鳴,天之陰,陰中之陰也。氣行於陰而陰不足,則陽愈狂而陰愈格,靜反為動,合反為闢,神氣散而不守,故目不得瞑。

秫米甘平益陰氣而利大腸;半夏辛溫通痰竅而泄小便,二便俱通,氣可立降,陽不乘陰臥可立至,經曰: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陰平陽秘,精神乃至,此之謂也。

一方

解鬱清火消痰。

天冬(去心),黃芩(酒炒),海粉(另研),栝蔞(另研),橘紅(各一兩),桔梗香附子(捶碎鹽水浸,炒),連翹(各五錢),青黛(另研,二錢),芒硝(另研,三錢),為末,煉蜜入薑汁少許,和丸,龍眼大。或噙化一丸;或嚼爛清湯細嚥之;或為細丸,淡鹽湯送下五六十丸。

本門諸方內有未備者,悉於咳嗽、喘哮、顛狂,凡屬痰病諸門參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