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7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7)
1. 方脈哮症合參
哮者,似喘而非,呼吸有聲,呀呷不己,是痰結喉間,與氣相系,故口之開閉,盡有音聲,此由痰火鬱於內,風寒束其外,食味酸鹹太過,因積成熱得之,必須避風寒,節厚味,若味不節,則其胸中未盡之痰,復與新味相結,哮必更作矣。治法宜蘇子、枳殼、桔梗、防風、半夏、栝蔞、款冬、桑皮、杏仁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果之類,禁用涼劑,恐外寒難解,禁用熱劑,恐痰火易升。如冬月加麻黃;夏月加石膏;挾寒者,多加生薑,以兼表散為主。
白話文:
哮喘患者,看似喘不過氣,但又不像一般的喘氣,呼吸時會有明顯的聲音,不停地發出「呀呷」的聲音。這是因為痰積聚在喉嚨,與氣息交織在一起,所以嘴巴開合時都會發出聲音。這是由於體內痰火鬱結,外受風寒束縛,又常吃過酸過鹹的食物,積熱成疾所致。因此,必須避免風寒,少吃過於濃郁的食物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胸腔中尚未消散的痰液就會與新食入的食物混合,哮喘必定會加重。
治療方法宜用蘇子、枳殼、桔梗、防風、半夏、栝蔞、款冬、桑皮、杏仁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果等藥材。禁用寒涼藥物,以免難以驅散外寒;禁用溫熱藥物,以免痰火更加上升。冬季可加入麻黃;夏季可加入石膏;若患者兼有寒症,可多加生薑,以兼顧表散。
至有一種真氣虛極,無根脫氣上衝,似哮似喘,張口環目,其氣逆奔而上,出多入少者,法宜峻補,納氣歸源,切勿從標,致成不救。
腎哮而火急甚者,不可驟用苦寒,宜溫劫之,用椒目五六錢,研為細末,作二三次,生薑湯調服。喘止之後,因痰治痰,因火治火,蓋火太盛,則寒藥一時難制,病大敢與藥亢,徒增其害,如賊勢鋒銳太盛,還當暫避其鋒,以意取之自勝,《經》所謂方其盛時必毀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。
(張)常治病後,及小兒痘後,忽喉聲拽鋸,不能睡臥,寸脈強而尺無力者,悉用八味加牛膝、五味,早晚各一劑而安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氣虛到極點,沒有根基,氣往上衝,表現為像哮喘一樣,張嘴瞪眼,氣往上衝,吸氣少呼氣多,就應該用峻猛的補氣方法,讓氣回到根本,不要只治表症,以免無法救治。
腎氣虛導致哮喘,而且火氣很盛的情況,不能急着使用苦寒的藥物,應該用溫和的方法去解熱,可以服用椒目五到六錢,研成細粉,分兩到三次服用,用生薑湯調和。哮喘止住之後,再根據痰症和火症分別治療,因為火氣太盛,寒涼藥物一時難以控制,病勢嚴重,貿然用藥反而有害,就像強盜勢力很強時,要暫時避開鋒芒,等待時機戰勝他一樣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中說的「盛極必衰」,等到病勢衰弱時,治療就會順利。
我經常治療病後,以及小兒出痘疹後,突然出現喉嚨發出像鋸木一樣的聲音,無法睡覺,寸脈有力而尺脈無力的人,都會用八味丸加牛膝、五味子,早晚各服用一劑,就能治好。
戴氏曰:痰者,凡動便有痰聲,火炎者,乍進乍退,得食則減,食已則喘,大概胃中有實火,膈上有稠痰,得食則墜下,其痰喘則暫止,稍久食已入胃,反助其火,痰再升上,喘反大作,俗不知此,作胃虛治,以燥熱之藥,以火濟火也。昔人病此,眾作胃虛治不減,後以導水丸行五六次而安。
婁全善治一婦,年五十餘,素有痰火,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,身汗如油,脈浮而洪,似命絕之狀,速用麥冬二錢,人參三錢,五味子一錢五分,煎服,喘定,汗止而愈。
白話文:
戴氏曰:痰者,凡動便有痰聲,火炎者,乍進乍退,得食則減,食已則喘,大概胃中有實火,膈上有稠痰,得食則墜下,其痰喘則暫止,稍久食已入胃,反助其火,痰再升上,喘反大作,俗不知此,作胃虛治,以燥熱之藥,以火濟火也。昔人病此,眾作胃虛治不減,後以導水丸行五六次而安。
戴氏說:凡是患有痰症的人,只要稍微活動就會有痰聲,而火炎型的痰症,則會忽進忽退,吃飯的時候症狀會減輕,飯後則會喘。這大概是因為胃中有實火,膈膜上佈滿稠痰,吃飯時稠痰會往下墜,痰喘暫時停止。但過了一段時間,食物進入胃中,反而助長胃火,痰又會向上升,喘息加劇。世人不明此理,誤以為是胃虛,就用燥熱的藥物治療,等於是用火去救火。過去有人患這種病,許多人用胃虛的方法治療卻不見效,後來用導水丸服用了五到六次才得以痊癒。
婁全善治一婦,年五十餘,素有痰火,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,身汗如油,脈浮而洪,似命絕之狀,速用麥冬二錢,人參三錢,五味子一錢五分,煎服,喘定,汗止而愈。
婁全善醫治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,她平時就有痰火,突然有一天,大喘氣,痰像泉水一樣噴出來,全身汗如油出,脈搏浮而洪大,像是要斷氣的樣子。婁全善立即用麥冬二錢、人參三錢、五味子一錢五分,煎服給她,喘息平息,汗止,病好了。
《綱目》載一男子五十餘歲,病傷寒咳嗽,喉中聲如齁,與獨參湯一服而鼾聲除,至二三劑咳嗽亦漸退,服二三斤,病始全愈。本草治虛喘,用人參一味為末,雞子清投新汲水調下一錢。昔有二人同行,一人含人參,一人不含,俱走三五里,其不含者,大喘,含者,氣息如故。可以驗人參定喘之功矣。
哮喘者,因膈有膠固之痰,外有非時之感,則寒束於表,陽氣並於膈中,不得泄越,壅熱氣逆,故聲粗為哮,外感之有餘也。氣促為喘,肺虛而不足也。然哮症遇冷則發有二,有屬內外皆寒者,治宜溫肺以劫寒痰。若屬寒包熱者,治宜趁八九月未寒之時,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痰熱,至冬寒無熱可包,哮自不發。
白話文: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,患了傷寒咳嗽,喉嚨發出鼾聲。他服用了一劑獨參湯後,鼾聲消失,服用了兩三劑後,咳嗽也逐漸減輕,服用兩三斤後,病症完全痊癒。本草記載治療虛喘,用單味人參研磨成粉,以雞蛋清調和新汲取的清水,每次服用一錢。以前有兩個人同行,一人含著人參,一人不含。走了三五里路後,不含人參的人喘不過氣來,而含著人參的人呼吸如常。由此可見人參確實具有止喘的效果。
哮喘是由於膈膜上有膠固的痰液,再加上非時節的感受風寒,寒氣束縛於表,陽氣聚集在膈膜中,無法散發,導致熱氣上逆,所以聲音粗糙稱為哮,這是外感餘邪未盡。氣喘是因為肺虛不足。哮喘遇到寒冷就會發作,有兩種情況:一種是內外皆寒,治療應該溫肺化寒痰;另一種是寒包熱,治療應該在八九月未寒的時候,先用大承氣湯瀉去痰熱,等到冬天寒冷時,沒有熱氣可以包著,哮喘自然不會發作。
上氣喘息,脈滑手足溫者,生。脈澀四肢寒者,死。喘而上逆,脈數有熱,不得臥難治。身汗如油,汗出發潤,喘不休者,死。直視譫語而喘者,死。凡作於大病之後者,多危。上喘咳而下泄瀉者,死。
白話文:
氣喘呼吸急促,但如果脈搏流利且手腳溫暖,病情會好轉。若是脈搏滯澀且四肢冰冷,則病情危險。喘息並且氣往上逆,脈搏快速並伴有發熱,無法平躺的病情難以治療。全身出汗如油,汗出後頭髮濕潤,喘息不止的,病情危急。目光呆滯且胡言亂語並伴有喘息的,病情危急。凡是這種症狀發生在大病之後的,大多情況危急。上氣喘咳嗽同時下泄瀉的,病情危急。
2. 麥門冬湯
治火逆上氣,咽喉不利。
麥冬(七兩),半夏(一兩),人參(四兩),甘草(二兩),粳米(三合),大棗(十二枚),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溫服一升,日三夜一。
白話文:
治療火氣上逆、咽喉不適,可用麥冬七兩、半夏一兩、人參四兩、甘草二兩、粳米三合、大棗十二枚,用水一斗二升煎煮,取六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,夜間一次。
3. 活人五味子湯
治喘促脈伏而數者。
五味子(二錢),人參,麥冬,杏仁,桔紅(各二錢五分),姜(三片),紅棗(三枚),水煎服。
又方
治寒包熱而喘,必用發散。
桔紅,半夏,枳殼(炒),桔梗,黃芩(炒),紫蘇,麻黃,杏仁,甘草,如天寒加桂枝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治療呼吸急促、脈搏沉伏而快的症狀,可以用五味子、人參、麥冬、杏仁、桔紅、生姜、紅棗各適量,水煎服。
另外一種方法,治療寒包熱引起的喘息,必須使用發散藥物。可以用桔紅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黃芩、紫蘇、麻黃、杏仁、甘草各適量,如果天寒,可以加入桂枝,水煎服。
4. 東垣人參平肺散
治心火刑脾,傳為肺痿,咳嗽喘嘔,痰涎壅盛,胸膈痞悶,咽嗌不利。
桑皮(一錢),知母(七分),炙甘草,地骨皮,人參(各五分),茯苓,天冬(各四分),青皮,陳皮(各三分),五味子(三十粒),如熱甚,加黃芩、紫蘇葉、半夏各五分。
白話文:
治療心火灼傷脾胃,導致肺部虛弱,出現咳嗽、喘息、嘔吐、痰液堆積、胸悶、咽喉不暢等症狀。
藥方:
桑皮(1錢)、知母(7分)、炙甘草(4分)、地骨皮、人參(各5分)、茯苓、天冬(各4分)、青皮、陳皮(各3分)、五味子(30粒)。
如果症狀發熱嚴重,可以加黃芩、紫蘇葉、半夏各5分。
註解:
- 肺痿:指肺氣虛弱,不能正常運化津液,導致痰液積聚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- 桑皮、知母、地骨皮:清熱瀉火。
- 炙甘草、人參、茯苓、天冬:滋陰補氣。
- 青皮、陳皮:理氣化痰。
- 五味子:斂肺止咳。
- 黃芩、紫蘇葉、半夏:清熱解表,化痰止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