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13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13)
1. 小兒疳症總要
又有脊疳,乃蟲食脊膂身熱羸瘦,煩痛下痢,齒齧爪甲,肚腹如鼓鳴,脊骨如鋸齒,十指生瘡,其症類似肚疳。又有腦疳,頭皮光急,頭瘡如餅,頭熱如火,髮結如穗,囟門腫高,是因腦中素受風熱,或難產,或臨產多欲所致耳,然症類似心疳。又疳腫脹者,是因虛中有積,故令肚脹緊脹,脾又受濕,故四肢頭面皆浮也。
又疳癆者,肚脹臍突,肉削骨露,潮熱往來,五心煩熱,盜汗喘嗽,骨蒸枯悴,而生瘡疥是也,又有乾疳者,謂五臟津液枯竭也。又有無辜疳者,因浣衣夜露,為無辜落羽所汙,小兒服之令身體發熱,日漸黃瘦,便痢膿血者是也。《心鑑》曰:其腦後項邊有核如彈,按之轉動,軟而不痛,其間有蟲如米粉,如有速破而去之,則蟲隨熱氣流散,遍體主瘡,一入臟腑,便痢膿血,須以銀針刺破,貼以膏藥可也。
其自然疳者,起於久痢久泄,久熱久寒,久渴久吐久汗久瘧,久嗽久血久淋而成也,其丁奚者,手足極細,項小骨高,尻削體痿,腹大臍突,號哭胸陷,乃生谷𩍥,其哺露者,虛熱往來,頭骨分開,翻食吐蟲,煩渴嘔噦,柴骨枯露,總因脾胃虛弱,不能傳水穀以資精血,是以精血枯涸,肌膚桔黯而成也。更有疳蟲或如髮絲,或如馬尾,出於頭頂腹背之間,黃白及赤者,生。
紫黑青者,死。又有冷熱疳者,外則臥地煩躁,內則滑泄無時,肌肉日削,飲食漸減是也,然治寒以溫,治熱以涼,此用藥之常法,殊不知疳之受病,皆虛所致,即熱者,亦虛中之熱,寒者,亦虛中之寒,積者,亦虛中之積。故治積不可峻取,治寒不可驟溫,治熱不可過涼。
雖積者,疳之母,而治疳先於去積,然遇虛極者而迅攻之,則積未去,而疳愈危矣。故壯者,先去積而後扶胃氣;衰者,先扶胃氣而後利之。書曰:壯人無積,虛則有之。可見虛為積之本,積反為虛之標也。如惡食滑瀉,腳心不知痛癢,乳食直下,牙齦黑爛,頭項軟倒,舌白喘促,四肢厥冷,乾嘔寒噎,下痢腫脹,刺痛氣短耳。
焦肩聳面,色如銀肚,硬如石皮發紫瘡,鶴膝解顱,糞門如筒,肌肉青黑,口舌臭爛,口吐黑血,吐利蛔蟲,流涎臭穢者,並皆不治。
白話文:
另外還有一種脊疳,是因為蟲子啃食背脊導致身體發熱、消瘦虛弱、煩躁疼痛、腹瀉,牙齒咬指甲,肚子像鼓一樣膨脹且有聲音,脊椎骨像鋸齒一樣,十根手指頭長瘡,這些症狀和肚疳很像。還有一種腦疳,頭皮緊繃發亮,頭上的瘡像餅一樣,頭部發熱像火燒,頭髮像穗子一樣結在一起,囟門腫脹隆起,這是因為腦部本來就受風熱,或是難產,或是生產時性慾過多所導致的,但症狀和心疳很像。還有疳症出現腫脹的,是因為身體虛弱又有積滯,所以導致肚子脹大緊繃,脾臟又受濕氣影響,因此四肢和頭臉都浮腫。
還有一種疳癆,肚子脹大肚臍突出,肌肉消瘦骨頭露出,會有發熱潮熱往來,手心腳心煩熱,盜汗、喘氣咳嗽,像骨頭被蒸乾一樣枯槁憔悴,而且會長瘡疥。還有一種乾疳,是指五臟的津液枯竭了。還有一種無辜疳,是因為洗過的衣服晚上露在外面,被無辜掉落的鳥羽毛污染,小孩子穿了之後會身體發熱,一天天黃瘦,腹瀉並拉出膿血。《心鑑》這本書說:在後腦勺脖子邊會有像彈珠一樣的核,按下去會轉動,軟軟的不痛,裡面有像米粉一樣的蟲子,如果趕快弄破去掉它,蟲子就會隨著熱氣散開,全身長滿瘡,一旦進入內臟,就會腹瀉拉膿血,必須用銀針刺破,貼上藥膏才可以。
自然形成的疳症,是因為長期腹瀉、長期發熱、長期怕冷、長期口渴、長期嘔吐、長期出汗、長期瘧疾、長期咳嗽、長期流血、長期小便淋漓不盡而造成的。還有一種丁奚,手腳極細,脖子細長骨頭高聳,屁股消瘦身體萎靡,肚子大肚臍突出,哭鬧時胸部凹陷,是吃米飯時產生的。還有一種哺露,會有虛熱往來,頭骨分開,吃東西又吐出來,還會吐出蟲子,煩躁口渴嘔吐,身體枯瘦像柴一樣,都是因為脾胃虛弱,無法把水穀轉化成精血,所以精血枯竭,皮膚乾枯黯淡。更有疳蟲有像髮絲一樣細,有的像馬尾一樣粗,長在頭頂或背部,黃色白色或紅色的表示活著,紫色黑色青色的表示死了。還有一種冷熱疳,外表看起來會躺在地上煩躁不安,身體內部則是不斷腹瀉,肌肉一天天消瘦,食慾也逐漸下降,治療寒證要用溫熱的藥,治療熱證要用寒涼的藥,這是用藥的常規方法,但是大家卻不知道,疳症的產生都是因為虛弱造成的,即使是發熱,也是虛弱導致的熱,即使是怕冷,也是虛弱導致的冷,即使有積滯,也是虛弱導致的積滯。所以治療積滯不能用太過峻烈的藥,治療寒證不能驟然溫熱,治療熱證不能過分寒涼。
雖然積滯是疳症的根源,但治療疳症要先於去除積滯,但是如果遇到身體非常虛弱的人,就馬上攻伐積滯,那麼積滯還沒去除,疳症就更加危險了。所以身體強壯的人,要先去除積滯再扶養胃氣,身體虛弱的人,要先扶養胃氣再去除積滯。《書》上說:身體強壯的人沒有積滯,身體虛弱的人才有積滯。可見虛弱是積滯的根本原因,而積滯反而是虛弱的表面現象。如果出現不愛吃東西、腹瀉不止、腳底失去痛癢感覺、吃下奶或食物就直接排出、牙齦發黑腐爛、頭頸軟弱無力、舌苔發白、呼吸急促、四肢冰冷、乾嘔打嗝、腹瀉腫脹、刺痛氣短等症狀。
肩部削瘦、臉部突出,臉色像銀子一樣白,皮膚硬得像石頭、長出紫色的瘡,膝蓋腫大像鶴的膝蓋、頭骨裂開、肛門像管子一樣、肌肉青黑、口舌腐爛發臭、口吐黑血、吐出或拉出蛔蟲、流口水發出惡臭,這些都屬於無法治癒的危重症狀。
2. 疳眼
小兒肥疳恣食,寒暑不適,生冷油膩傷脾,糖面炙爆助火,因循積漸,釀成疳疾。渴而易飢,善食而瘦,發豎下泄,腹脹鼻乾,久久不治。脾弱肝強,化源既絕,腎陰自虧,木失所養,肝火自燎其竅,這成目眚,多生翳膜,睫閉不開,眵淚如糊,乃中州弱而清陽不升,肝火盛而濁陰不降所致,治當升清降濁,以白朮、人參先補脾胃為君,柴胡、枳殼疏肝抑氣為臣,蒼朮、茯苓、澤瀉滲濕降濁為佐,羌活、蔓荊、升麻、川芎、薄荷諸風藥,既散風火,且借上達之性,以為使,疳與目疾咸獲其效矣。
白話文:
[疳眼]
小孩因為過度肥胖,又無節制地飲食,加上未能適應冷熱天氣,常吃生冷或油膩食物導致脾胃受損,再者,食用過多糖分及燒烤食物加重體內火氣,久而久之,逐漸累積形成疳疾。病童雖常感口渴且容易感到餓,但即便食量大卻越來越瘦,頭髮直立,有下痢症狀,腹部膨脹,鼻子乾燥,若不加以治療,病情會持續惡化。
這是因為脾氣虛弱而肝氣旺盛,營養來源被切斷,腎臟陰氣自然受損,肝臟失去滋養,肝火便自行燃燒其孔竅,導致眼睛出現問題,常見眼瞼長出翳膜,眼睛無法正常睜開,眼屎和淚水多如糊狀物,這是中焦(脾胃)虛弱以致清氣無法上升,加上肝火旺盛,濁氣無法下降所導致,治療應當提升清氣、降低濁氣。
以白朮、人參為主,先行補充脾胃功能;柴胡、枳殼作為輔助,疏導肝氣,抑制肝氣過旺;蒼朮、茯苓、澤瀉則用於去濕,幫助降低濁氣;羌活、蔓荊、升麻、川芎、薄荷等風藥,不僅能疏散風火,且利用其向上昇提的特性,協助藥效達到目標,如此一來,疳疾與眼部疾病皆可獲得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