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
2. 論咳嗽(兒科)
咳謂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音不清;嗽謂無聲而有痰,脾濕動而痰氣侵;咳嗽謂有痰有聲,因傷腫氣繼動脾濕也。然痰之標在於脾,痰之本在於腎,故有宜燥劑以消之者,有宜潤劑以化之者。在小兒由風寒乳食者居多,宜從燥以消之,辛以豁之,半夏、陳皮、前胡之類是也。
《經》雖曰: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,然必臟腑各受其邪,而與之終不能離乎肺也。因痰而嗽者,痰為重主治在脾,因痰而動咳者,咳為重,主治在肺。以時而論之,咳於春,春氣上升也。咳於夏,火氣炎上也。咳於秋,濕熱傷肺也。咳於冬,風寒外感也。
以一晝夜而計之,清晨咳者屬痰火;上晝嗽者屬胃火;午後嗽者屬陰虛;黃昏嗽者,火氣浮於肺經;五更嗽者,食積滯於三焦;肺實而嗽者,必頓嗽抱首,面赤反食;肺虛而嗽者,必氣逆虛鳴,顏白飧瀉;肺熱而嗽者,必痰腥而稠,身熱喘滿。鼻乾面紅、手捏眉目鼻面。肺寒而嗽者,必嗽多痰薄,面白而喘,毛粟腸鳴,惡風多綈。
然嗽之為病,雖主乎肺,實從於心,心氣過盛,則火爍金,治當抑心滋肺。若脾氣虛冷,則不能相生,是以肺氣不足,風邪外襲,痰濕內生,治宜補其脾肺。若脾實中痞,則熱氣上蒸,治宜瀉脾清肺,故心乘肺為賊邪,肝乘為微邪,腎乘為實邪,脾乘為虛邪,肺自病者,為正邪,凡一咳即出痰者,脾虛不勝濕而痰滑也。有連咳十數聲不出痰者,肺燥勝痰濕也。
滑者,宜南星、半夏之屬,燥其脾。若利氣之劑,所當忌也。澀者,宜枳殼、蘇子、杏仁之屬,利其肺。若燥脾之劑,所當忌也。大抵脾氣不足,則不能生肺家之氣,風邪易感,故患肺寒者,皆脾虛得之。患肺熱者,多脾實得之。若至唇縮胸陷,喉有鋸聲,鼻乾焦黑,咳嗽氣粗,心腹脹痛者,死。
若嗽久音啞,直視手牽,鴉聲腹脹,喘急多驚者,必變風候而死。若齁䶎而聲嘶如鋸,唇面皆青,項下凹陷,涎如膠漆,口生腥臭,喘甚唇縮者,死。至於小兒百日內嗽,名為乳嗽,肺葉尤嬌,最易傷損,更須急治,久則血脈貫臉,兩眶紫黑,或眼白紅赤如血,謂之血眼,當用生地、黑豆,共研成膏,掩於眼上,則眶黑自消,血隨淚出而愈。
白話文:
[討論咳嗽(兒科)]
咳嗽如果只有聲音而無痰,表示肺部受到影響,聲音因此變得不清晰。如果有痰但無聲音,這通常是由於脾胃濕氣太重,痰氣因而侵犯身體。當咳嗽同時伴有聲音和痰,這表明肺部受損,脾濕亦被激發。雖然痰的表面現象源於脾臟,但其根本原因則在於腎臟。因此,治療時可能需要使用乾燥藥物來消除痰液,也可能需要使用滋潤的藥物來化解它。對於兒童來說,由於風寒或飲食問題導致的咳嗽比較常見,應該使用乾燥藥物來消除,並使用辛辣的藥物來開闊呼吸道,例如半夏、陳皮和前胡等。
雖然《經》提到五臟六腑都可能引起咳嗽,但實際上,這些臟腑必須各自受到邪氣的影響,且最終無法脫離肺部的作用。由痰引起的咳嗽,主要治療應在脾臟,因為痰是主要問題。由痰引發的咳嗽,主要治療應在肺部,因為咳嗽是主要問題。根據季節來看,春天的咳嗽是因為氣候上升;夏天的咳嗽是因為火氣上升;秋天的咳嗽是因為濕熱傷害了肺部;冬天的咳嗽是因為風寒外感。
以一天的時間來看,早晨的咳嗽可能是痰火;上午的咳嗽可能是胃火;下午的咳嗽可能是陰虛;黃昏的咳嗽可能是火氣在肺部浮動;凌晨的咳嗽可能是食物在三焦積聚;肺部充實的咳嗽,會突然劇烈咳嗽並抱頭,面色紅潤,反胃;肺虛的咳嗽,會呼吸困難,聲音虛弱,面色蒼白,餐後容易腹瀉;肺熱的咳嗽,痰會很濃稠,身體會發熱,呼吸困難。
然而,咳嗽這種疾病,雖然主要影響肺部,但實際上跟心臟有關。如果心氣過盛,就會影響到肺部,治療應抑制心臟,滋潤肺部。如果脾氣虛弱,就不能產生足夠的能量,因此肺氣不足,風邪外侵,痰濕內生,治療應補充脾肺。如果脾實中痞,熱氣會向上蒸騰,治療應清除脾臟和肺部的熱氣。
總之,如果脾氣不足,就無法生成肺部所需的氣,容易感受風邪,所以患有肺寒的人,都是因為脾虛所致。患有肺熱的人,多是由於脾實所致。如果嘴脣縮小,胸部凹陷,喉嚨發出鋸齒聲,鼻子乾燥呈黑色,咳嗽氣粗,心腹脹痛,那就是死亡的徵兆。
如果咳嗽長時間導致聲音沙啞,直視,手拉扯,像烏鴉一樣的聲音,腹部脹大,喘息急促,驚慌失措,那麼必定會變成風候而死。如果打鼾聲音嘶啞,像鋸子一樣,嘴脣和臉色都呈青色,頸部凹陷,口水像膠水一樣,口中散發腥臭,呼吸困難,嘴脣縮小,那也是死亡的徵兆。
至於百日內的小兒咳嗽,稱為乳嗽,肺葉特別脆弱,最容易受傷,更需及時治療。若拖延時間,可能會導致血脈貫穿臉部,雙眼眶呈紫黑色,或眼睛白色部分出現紅色如血,稱為血眼,應使用生地、黑豆,共同研磨成膏,敷在眼睛上,眶黑自然消失,血液隨著眼淚排出而痊癒。
3. 論喘(兒科)
喘急者,氣為火所郁,而積談在肺胃也。膏粱之人,奉養太過,及過愛小兒,皆能積熱於上,而為喘咳,宜以甘寒之劑治之。《脈經》云,肺盛有餘,則咳嗽上氣,喘渴心煩,胸滿短氣,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,系在下焦,非屬上也。蓋雜病不足之邪,起於有餘,病機之邪,自是標本病傳。
凡飲食勞役,喜怒不節,及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,皆由中氣不足,故䐜脹腹滿,咳嗽嘔食,宜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。又曰:寸口陰脈實者,肺實也。肺必脹,上氣喘逆,咽中塞加嘔狀,自汗皆肺實之證。
右寸陰脈虛者,肺虛也,必咽乾無津,少氣不足以息,然實者,肺中邪氣實也,虛者,肺中正氣虛也,故華佗云:盛則為喘,減則為枯,《活人》云:發喘者,氣有餘也,非言肺氣盛及有餘,乃言肺中之火盛。
及火有餘也,故瀉以苦寒之劑,非瀉肺也,瀉肺中之火,實補肺也,《金匱》又曰:實喘者,氣實肺盛,呼吸不利,肺竅壅塞,若寸沉實宜瀉肺,虛喘者,氣短腎虛,先覺呼吸少氣,兩脅脹滿,左尺大而虛,此腎虛症,治宜補腎,勿謂小兒無欲腎實,如稟先天不足者,尤為真虛耳,故實則清理其上,虛則溫補其下,況上病療下,治法之要領也,然大抵初喘多屬外因,宜從標治,或因風痰壅塞者,必兼壯熱咳嗽,鼻塞頭疼;因痘疹未出者,必兼驚厥煩燥,身熱足冷:因停滯脹滿者,必兼嘔吐惡食,噯臭肚疼;因驚癇痰熱者,必兼抽掣搐搦,面青啼叫;因痰哮大喘者,必發秋冬暴冷,張口抬肩。如非前症,繼諸病後,非子令母虛,即脾肺兩困,多從本治。
況有短氣少氣,似喘非喘,更難與喘同例也。諸喘久而不愈者,不妨先用劫藥一二服即止,既止之後,因痰治痰,因火治火可也。然喘脹二症相因,並皆小便不利,故喘則必脹,脹則必喘,先喘而後脹者,主於肺,先脹而後喘者,主於脾。《經》曰:肺朝百脈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:又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,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。
若肺受邪而喘,則失降下之令,以致水溢皮膚,而生腫滿,此是喘為本,腫為標,治宜清金降氣為主,而行水次之。更脾主肌肉,惡濕剋水,若脾虛不能制水,則水濕妄行,外侵肌肉,內壅溢上,因肺氣不得下降而喘乃生,此是腫為本喘為標,治當買脾行水為主,而清金次之,肺症而用燥脾之藥,則金得燥而喻愈加;脾病而用清金之藥,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,如無故喘聲陡發如鋸,身不熱而目竄者;鼻孔、脅肋、心胸俱為開張者;腹硬青筋,口吐涎沫,面無神色而唇曰者;諸病小痊之後,勿交子午時喘嗚者;喘促目急,黑睛出汗,印堂青色者,皆為不治,其脈滑而手足溫者,生;脈澀四肢寒者,死。
《經》曰: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緩則生,急則死,蓋喘鳴肩息者,陽症也脈當實大,更實大中而緩,則邪氣漸退,故可得生,若實大中而急,則邪氣愈增,病當死矣。
白話文:
標題: 討論喘息(兒科)
內容: 當孩子出現急喘的情況,通常是由於體內熱氣積聚,導致肺和胃部產生過多的黏液。過度照顧和溺愛小孩,容易使他們體內積聚過多的熱量,從而引發喘息和咳嗽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具有甘甜與寒性特性的藥物來治療。
《脈經》指出,肺部過盛會導致咳嗽、氣喘、口乾、心煩、胸悶和呼吸困難,這些症狀源於胸中的衝脈之火,根源在於下焦,而非上焦。通常,疾病的發生源於身體內部的不平衡,疾病的機理則源自標本病傳。
飲食不當、勞累過度、情緒波動以及食物的寒熱不均,都可能損害人體的六腑,這往往是因爲中氣不足,所以常會有腹脹、咳嗽、嘔吐的症狀,應使用具有甘甜、辛辣和熱性的藥物來治療。此外,如果寸口陰脈實,則表示肺部實證,會出現肺部脹滿、氣喘、咽喉阻塞、嘔吐和自汗等症狀。
如果寸口陰脈虛,則表示肺部虛證,會出現口乾、氣短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華佗說,肺部過盛會引發喘息,衰弱則會導致枯萎。《活人》一書則提到,氣喘是由於體內氣過多,但這並非指肺部氣盛,而是指肺部之火旺盛。因此,治療時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,不是爲了瀉肺,而是爲了清除肺部的火,實際上是在補肺。
《金匱》一書還提到,氣喘是由於肺部氣盛,呼吸不暢,肺竅堵塞,如果寸脈沉實,則應該瀉肺。氣短則是由於腎虛,表現爲呼吸困難,兩脅脹滿,左尺脈大而虛,這是腎虛的病症,應該補腎。即使對於小孩,也不能認爲他們沒有腎虛的問題,特別是對於先天不足的孩子,腎虛更爲真實。因此,如果氣喘實證,應該從上部清理,如果是虛證,則應該從下部溫補。況且,上部的病症需要從下部治療,這是治病的關鍵。
然而,大多數初次發作的氣喘都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,應該從標治開始,例如,如果是由風痰堵塞引起的,通常會伴有高燒、咳嗽、鼻塞和頭痛;如果是由痘疹未出引起的,通常會伴有驚厥、煩躁、身熱和腳冷;如果是由停滯脹滿引起的,通常會伴有嘔吐、厭食、噯氣和肚子痛;如果是由驚癇痰熱引起的,通常會伴有抽搐、面部青紫和尖叫;如果是由痰哮大喘引起的,通常會在秋冬季節突然發作,表現爲張口、抬肩。如果不是上述情況,而是繼發於其他疾病之後,通常是由子令母虛或脾肺兩困引起,應該從本治開始。
此外,有些氣喘患者會出現氣短和呼吸困難,但並不完全符合典型的氣喘症狀,這種情況下很難將它們歸類爲氣喘。對於長期氣喘不愈的患者,可以先使用一兩劑的緊急藥物,一旦病情得到控制,可以根據病因進行鍼對性治療。氣喘和腫脹這兩種症狀常常相互關聯,都會導致尿量減少。因此,氣喘通常會伴隨腫脹,而腫脹也會導致氣喘。如果先出現氣喘再出現腫脹,主要問題在於肺部;如果先出現腫脹再出現氣喘,主要問題在於脾臟。
根據經典醫書所述,肺部可以調節全身的血液流動,通過輸送到膀胱來維持體內的水分平衡。而膀胱則負責儲存和排泄體液。因此,尿量的正常排泄取決於肺部氣的下降和輸化功能。
如果肺部受到邪氣侵襲而出現氣喘,那麼肺部就無法正常執行下降和輸化功能,導致水分在皮膚下積聚,引發水腫。在這種情況下,氣喘是根本原因,腫脹是表面症狀,治療時應以清熱降氣爲主,其次纔是利尿。另一方面,脾臟主管肌肉,不喜歡溼氣和水液。如果脾臟虛弱,無法有效控制水液,那麼水溼就會亂竄,外侵肌肉,內壅上溢,導致肺部氣無法下降而出現氣喘。在這種情況下,腫脹是根本原因,氣喘是表面症狀,治療時應以健脾利尿爲主,其次纔是清熱降氣。如果在治療肺部疾病時使用燥脾藥物,會使肺部更加乾燥;如果在治療脾臟疾病時使用清熱藥物,會使脾虛更加嚴重。
如果沒有明顯原因,突然出現鋸齒狀的喘息聲,身體沒有發熱,但眼睛突出;鼻孔、脅肋和心胸部位都出現擴張;腹部硬化,出現青筋,口吐泡沫,面色蒼白,嘴脣發紺;在疾病好轉後,在子午時分突然出現喘鳴;喘息加劇,眼睛緊張,黑眼珠出汗,印堂呈現青色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跡象。如果脈象滑潤且手腳溫暖,預後較好;如果脈象澀滯且四肢冰冷,預後較差。
經典醫書記載:“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緩則生,急則死。”這意味着喘鳴肩息是陽症,脈象應該實大。如果脈象實大且緩慢,說明邪氣逐漸消退,預後較好;如果脈象實大且急促,說明邪氣增加,病情可能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