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2)

1. 論哮(兒科)

哮吼喘者,喉中如拽鋸,如水雞之聲者是也。如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,即謂之喘。夫哮以聲響名,喘以氣息言耳。喉如鼾聲者為虛,喉如水雞聲者為實。丹溪曰:治哮必用薄滋味,專主於痰,宜大用吐藥,吐藥中宜多用醋,不可純用涼藥,兼當帶表散,蓋此是寒包熱也。亦有虛而不可吐者,慎之。

總是痰火內郁,風寒外束而然,亦有過啖鹹酸,邪入腠理而致者,治法須審其新久虛實可也。

一朱姓兒,三歲,哮喘大作,聲聞鄰里,二三日不止,身熱汗出。一醫投以滾痰丸利之,下瀉二三次,其勢更甚,六脈洪數,胸脅扇動,扶肚抬肩,旦夕無寧刻,粒米不能食,頭汗如雨,數日不寐,勢甚危迫,乃延余治,余曰誤矣。夫聲出於氣喉,連喘數日,下元已傷矣。今已峻利藥,從食喉下之,伐及無辜,下元更虛極矣。

白話文:

哮喘發作時,喉嚨裡就像拉鋸子一樣,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,就是哮喘。如果呼吸急促,而且連續不斷,無法順暢呼吸,就叫做喘。哮喘以聲音來命名,喘則以呼吸狀況來形容。喉嚨發出鼾聲的屬於虛證,喉嚨像水雞叫的屬於實證。丹溪說:治療哮喘一定要用清淡的食物,專注於化痰,應該大量使用吐藥,吐藥中應該多加醋,不要只用寒涼藥物,還要兼顧疏散表邪,因為這屬於寒包熱的病症。也有虛證不宜吐藥的,要謹慎。

哮喘總是因痰火內郁,外感風寒而引起,也有因為過度食用鹹酸食物,邪氣侵入肌膚而導致的。治療方法需要根據病程長短、虛實情況來判斷。

有一個姓朱的孩子,三歲,哮喘發作,聲音傳遍鄰里,連續兩三天不停,身體發熱出汗。一位醫生給他服用滾痰丸來治療,瀉了兩三次,病情反而加重,脈象洪數,胸脅部位起伏不定,肚子鼓起肩膀抬高,晝夜不得安寧,一點食物也吃不下,頭上汗如雨下,幾天都睡不著,情況非常危急,於是請我來治療。我說醫生誤診了。聲音是從氣管和喉嚨發出的,連續喘息好幾天,下元已經受損了。現在又用峻猛的藥物,從食道往下灌,無辜受損,下元更加虛弱了。

所以有扶肚抬肩,惡候來也,令以人參,麥冬各一錢,五味子七粒,肉桂三分,水煎溫服,一日二劑,服後而哮聲頓減,至夜復作,次日往視,余曰:此氣少夏,而陰未有以配之也,乃以八味之加牛膝、麥冬、五味子者,內熟地,每劑五六錢,桂附,每劑各四分,水煎冷服,午前午後各一劑,服後而竟熟睡,醒來飲食大進,其聲悉止,次日往視,喘熱俱已。但勞力運動,喘聲微有,此未還元之故也。

以生脈飲調理三四日,精神全復。

白話文:

因此病人出現了扶著肚子、抬著肩膀的症狀,病情惡化。我便開了人參、麥冬各一錢,五味子七粒,肉桂三分,水煎溫服,一天服兩劑。服藥後,哮喘聲立刻減輕,但到了晚上又復發。第二天我去探視病人,我說:“這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無法配合的緣故。”於是,我用八味丸加牛膝、麥冬、五味子,其中熟地每劑五六錢,桂枝、附子各四分,水煎冷服,上午和下午各服一劑。服藥後,病人終於沉沉睡去,醒來後食欲大增,哮喘聲也完全消失了。第二天我去探視,喘息和發熱都已經好了。只是稍微勞動或運動,就會略微出現喘息聲,這是因為元氣尚未完全恢復的緣故。

用生脈飲調理三四天,精神就完全恢復了。

2. 款花五味子湯

治小兒久嗽。

款冬花,五味子,麻黃,馬兜鈴,杏仁(去皮,尖,各二錢),甘草(炙,一錢),水煎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治小兒久咳方:

材料:

  • 款冬花 兩錢
  • 五味子 兩錢
  • 麻黃 兩錢
  • 馬兜鈴 兩錢
  • 杏仁 兩錢(去皮,尖端部分)
  • 甘草 一錢(炙過)

做法:

以上材料用水煎煮,在飯後食用。

3. 人參寧肺湯

治小兒肺胃俱寒,涎喘氣急,不得安眠。

人參,五味子,茯苓,白朮,陳皮(去白),甘草(炙,各三錢),薑棗水煎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小兒肺胃同時受寒,出現流口水、呼吸急促、無法安睡的症状,可以用人參、五味子、茯苓、白朮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甘草(炙烤)各三錢,用薑棗水煎服,饭后服用。

4. 杏蘇飲

治小兒喘急,咳嗽不止。

杏仁(去皮、尖,炒),紫蘇子(炒),陳皮(去白),赤茯苓,桑白皮,大腹皮,半夏曲,甘草(炙,各一錢),姜水煎,食遠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小兒喘息、咳嗽不止。

將杏仁(去皮、尖端,炒熟)、紫蘇子(炒熟)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赤茯苓、桑白皮、大腹皮、半夏曲、甘草(炙烤,每味藥各一錢)用薑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
5. 貝母膏

治風熱天哮。

黑玄參(焙),山梔(炒),天花粉(焙),川貝母(焙),枳殼(焙),橘紅,百部(炒),黃芩(焙),杏仁(去皮、尖,炒,各一兩),桔梗(焙),粉甘草(焙,各五錢),薄荷(焙,七錢淨葉),蜜丸,彈子大,燈心湯,或淡竹葉湯化下。

白話文:

治療風熱引起的天哮症,可用以下藥材:

  • 玄參(焙乾):一兩
  • 山梔子(炒熟):一兩
  • 天花粉(焙乾):一兩
  • 川貝母(焙乾):一兩
  • 枳殼(焙乾):一兩
  • 橘紅:一兩
  • 百部(炒熟):一兩
  • 黃芩(焙乾):一兩
  • 杏仁(去皮尖,炒熟):一兩
  • 桔梗(焙乾):一兩
  • 甘草粉(焙乾):五錢
  • 薄荷(焙乾,取淨葉):七錢

將以上藥材製成蜜丸,大小如彈子,用燈心湯或淡竹葉湯送服。

6. 潤肺化痰膏

大白梨汁(一斤),白茯苓(四兩,乳制,曬乾,研極細末),麥冬(四兩,熬汁),川蜜(一斤),川貝母(二兩,去心研末),核桃肉(四兩,去皮,淨,搗爛),先將梨汁熬熟,次將蜜煉熟,入前藥在內,再熬成膏。如痰有血,入童便四兩在內,每早空心白湯調半茶鍾服。

白話文:

將一斤大白梨榨汁,加入四兩乳制的茯苓(曬乾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)、四兩熬成汁的麥冬、一斤川蜜、二兩去心研磨成粉末的川貝母、四兩去皮、淨肉搗爛的核桃肉。

首先將梨汁熬煮至熟透,接著將蜜也煉至熟透,然後將之前準備好的藥材加入蜜中,繼續熬煮至成膏狀。

如果痰中帶血,可以再加入四兩童便。每天早上空腹用白湯調服半茶盅的藥膏。

7. 清化丸

治肺郁痰喘。

貝母,杏仁,青黛,為末,蜜和薑汁丸,口含噙化。

白話文:

治療肺部鬱悶、痰多咳嗽。

用贝母、杏仁、青黛研磨成粉,加入蜂蜜和薑汁做成丸子,含在口中慢慢融化。

8. 千金方

治初生十日,至五十日,卒得嗽逆吐乳。

生薑(七片),桂心(二錢),甘草,款冬花,紫菀(各三錢),杏仁,蜜(各一錢),山梔(一錢五分),上微火煎如飴,塗唇化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剛出生的嬰兒在十到五十天之間突然出現咳嗽、嘔吐乳汁的症狀,可以取生薑七片、桂心二錢、甘草、款冬花、紫菀各三錢、杏仁、蜜各一錢、山梔一錢五分,用微火煎熬成膏狀,塗抹在嬰兒嘴唇上,讓他們慢慢含化吸收。

9. 吉氏治乳齁方

天竺黃,蚌粉(煅)等分研,和蜜調塗乳上,令吮。

白話文:

將天竺黃和煅過的蚌粉等量研磨成粉,用蜂蜜調和後塗在乳頭上,讓嬰兒吸吮。

10. 補肺阿膠散

治肺虛久嗽作喘。

人參,阿膠(各一兩三錢,炒),白茯苓,馬兜鈴(去老梗),糯米(各五錢),杏仁(二十一粒,制),甘草(四錢,炙),為末,取二錢,水煎服。

定喘湯

治齁嗽無不取效。

見方脈喘哮門。

白話文:

治肺虛久嗽作喘

方名: 定喘湯

組成:

  • 人參、阿膠(各一兩三錢,炒)
  • 白茯苓、馬兜鈴(去老梗)、糯米(各五錢)
  • 杏仁(二十一粒,制)
  • 甘草(四錢,炙)

製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二錢,用水煎服。

主治: 肺虛久咳、氣喘。

功效: 溫肺益氣,止咳平喘。

方論: 此方適用於肺虛久咳、氣喘等症,藥效顯著,幾乎都能取得療效。

出處: 見《脈喘哮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