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二 (1)

1. 論咳嗽(兒科)

咳謂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音不清;嗽謂無聲而有痰,脾濕動而痰氣侵;咳嗽謂有痰有聲,因傷腫氣繼動脾濕也。然痰之標在於脾,痰之本在於腎,故有宜燥劑以消之者,有宜潤劑以化之者。在小兒由風寒乳食者居多,宜從燥以消之,辛以豁之,半夏、陳皮、前胡之類是也。

《經》雖曰: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,然必臟腑各受其邪,而與之終不能離乎肺也。因痰而嗽者,痰為重主治在脾,因痰而動咳者,咳為重,主治在肺。以時而論之,咳於春,春氣上升也。咳於夏,火氣炎上也。咳於秋,濕熱傷肺也。咳於冬,風寒外感也。

白話文:

咳嗽是指沒有痰卻有聲音,這是因為肺氣受損,導致聲音不清晰。 嗽是指沒有聲音卻有痰,這是因為脾濕氣上升,導致痰氣侵襲。 咳嗽是指有痰有聲音,這是因為傷風腫氣,繼而引起脾濕氣上升。

然而,痰的表面原因在於脾,根本原因在於腎,因此有的時候需要用燥藥消除痰,有的時候需要用潤藥化解痰。 小孩子的咳嗽多半是由於風寒或乳食引起的,因此宜用燥藥消除痰,辛辣藥物開通氣道,例如半夏、陳皮、前胡等等。

經典著作中雖然說五臟六腑都能導致咳嗽,但最終都會與肺息息相關。 因為痰而導致咳嗽的,痰是主要的病因,治療重點在脾;因為痰而導致咳嗽的,咳嗽是主要的病因,治療重點在肺。

從季節角度來看,春天咳嗽是因為春氣上升;夏天咳嗽是因為火氣炎上;秋天咳嗽是因為濕熱傷肺;冬天咳嗽是因為風寒外感。

以一晝夜而計之,清晨咳者屬痰火;上晝嗽者屬胃火;午後嗽者屬陰虛;黃昏嗽者,火氣浮於肺經;五更嗽者,食積滯於三焦;肺實而嗽者,必頓嗽抱首,面赤反食;肺虛而嗽者,必氣逆虛鳴,顏白飧瀉;肺熱而嗽者,必痰腥而稠,身熱喘滿。鼻乾面紅、手捏眉目鼻面。肺寒而嗽者,必嗽多痰薄,面白而喘,毛粟腸鳴,惡風多綈。

然嗽之為病,雖主乎肺,實從於心,心氣過盛,則火爍金,治當抑心滋肺。若脾氣虛冷,則不能相生,是以肺氣不足,風邪外襲,痰濕內生,治宜補其脾肺。若脾實中痞,則熱氣上蒸,治宜瀉脾清肺,故心乘肺為賊邪,肝乘為微邪,腎乘為實邪,脾乘為虛邪,肺自病者,為正邪,凡一咳即出痰者,脾虛不勝濕而痰滑也。有連咳十數聲不出痰者,肺燥勝痰濕也。

白話文:

一天之中,早晨咳嗽的人,是痰火;上午咳嗽的人,是胃火;下午咳嗽的人,是陰虛;傍晚咳嗽的人,是火氣上浮於肺經;半夜咳嗽的人,是食物積滯於三焦。肺氣實而咳嗽的人,會突然咳嗽,抱頭,臉紅,吃不下東西;肺氣虛而咳嗽的人,會氣喘,聲音虛弱,臉色蒼白,腹瀉;肺熱而咳嗽的人,會咳出濃稠且帶腥味的痰,身體發熱,呼吸困難。鼻子乾燥、臉紅、手按眉目鼻子和臉頰。肺寒而咳嗽的人,會咳嗽出稀薄的痰,臉色蒼白,呼吸急促,毛髮豎立,腸鳴,怕風,容易流鼻涕。

咳嗽雖然是肺部的疾病,但其實與心臟也有關係,心氣過盛,就會火氣灼傷肺金,治療時應該抑制心火,滋養肺氣。如果脾氣虛寒,就無法滋養肺氣,因此會導致肺氣不足,外感風寒,內生痰濕,治療時應該補益脾肺。如果脾胃積實,就會熱氣上蒸,治療時應該瀉脾清肺。總而言之,心臟是咳嗽的賊邪,肝臟是微邪,腎臟是實邪,脾臟是虛邪,肺臟本身的疾病才是正邪。凡是一咳嗽就咳出痰的人,是脾虛不能勝濕,導致痰液滑利。而連續咳嗽十幾聲卻咳不出痰的人,是肺燥勝過痰濕。

滑者,宜南星、半夏之屬,燥其脾。若利氣之劑,所當忌也。澀者,宜枳殼、蘇子、杏仁之屬,利其肺。若燥脾之劑,所當忌也。大抵脾氣不足,則不能生肺家之氣,風邪易感,故患肺寒者,皆脾虛得之。患肺熱者,多脾實得之。若至唇縮胸陷,喉有鋸聲,鼻乾焦黑,咳嗽氣粗,心腹脹痛者,死。

若嗽久音啞,直視手牽,鴉聲腹脹,喘急多驚者,必變風候而死。若齁䶎而聲嘶如鋸,唇面皆青,項下凹陷,涎如膠漆,口生腥臭,喘甚唇縮者,死。至於小兒百日內嗽,名為乳嗽,肺葉尤嬌,最易傷損,更須急治,久則血脈貫臉,兩眶紫黑,或眼白紅赤如血,謂之血眼,當用生地、黑豆,共研成膏,掩於眼上,則眶黑自消,血隨淚出而愈。

白話文:

滑利之症宜用南星、半夏等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會燥熱脾胃。如果用來治療需要利氣的疾病,則應忌用。澀滯之症宜用枳殼、蘇子、杏仁等藥物,因為這些藥物能利肺。如果用來治療燥熱脾胃的疾病,則應忌用。總之,脾胃虛弱就會影響肺氣的生成,容易導致風邪入侵,所以患有肺寒的人多半是脾虛所致,而患有肺熱的人多半是脾實所致。如果出現嘴唇縮緊、胸部凹陷、喉嚨發出鋸子摩擦的聲音、鼻子乾燥發黑、咳嗽氣喘、心腹脹痛等症狀,就會導致死亡。

如果咳嗽時間長了聲音嘶啞,眼睛直視,手腳抽搐,發出鴉叫聲,腹部脹滿,呼吸急促,容易驚嚇,就會轉變成風症而死亡。如果呼吸聲音粗重,聲音嘶啞如鋸子摩擦,嘴唇和臉色都發青,脖子下方凹陷,口水像膠漆一樣,嘴巴發出腥臭味,呼吸急促,嘴唇縮緊,也會導致死亡。至於百日內的嬰兒咳嗽,稱為乳嗽,肺葉非常嬌嫩,很容易受到傷害,需要及時治療,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血脈貫穿面部,眼眶發黑,或者眼白紅赤如血,稱為血眼,可以用生地、黑豆研磨成膏,敷在眼睛上,眼眶發黑就會消退,血隨淚水流出而痊癒。

2. 論喘(兒科)

喘急者,氣為火所郁,而積談在肺胃也。膏粱之人,奉養太過,及過愛小兒,皆能積熱於上,而為喘咳,宜以甘寒之劑治之。《脈經》云,肺盛有餘,則咳嗽上氣,喘渴心煩,胸滿短氣,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,系在下焦,非屬上也。蓋雜病不足之邪,起於有餘,病機之邪,自是標本病傳。

凡飲食勞役,喜怒不節,及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人六腑,皆由中氣不足,故䐜脹腹滿,咳嗽嘔食,宜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。又曰:寸口陰脈實者,肺實也。肺必脹,上氣喘逆,咽中塞加嘔狀,自汗皆肺實之證。

右寸陰脈虛者,肺虛也,必咽乾無津,少氣不足以息,然實者,肺中邪氣實也,虛者,肺中正氣虛也,故華佗云:盛則為喘,減則為枯,《活人》云:發喘者,氣有餘也,非言肺氣盛及有餘,乃言肺中之火盛。

白話文:

呼吸急促的人,是因为体内热气郁结,导致痰液堆积在肺胃。那些吃喝无度、过度滋补的人,以及溺爱孩子的人,都容易在体内积聚热气,进而引发咳嗽气喘,应该用寒凉的药物治疗。《脉经》中说,肺气过盛就会导致咳嗽、上气、口渴心烦、胸闷气短,都是因为冲脉之火在胸中运行所致,根源在于下焦,并非上焦。一般来说,各种疾病的不足之邪,都源于过盛之邪,疾病发生的机理,就是从标本病的传变而来。

凡是饮食劳作过度、喜怒无常、以及进食寒热不当,都会损伤人体的六腑,都是由于中气不足所致,因此会出现腹胀、咳嗽、呕吐等症状,都应该用甘辛热性的药物治疗。又说,寸口阴脉实者,代表肺气实,肺气实就会导致胸闷、上气喘逆、咽喉堵塞、呕吐、自汗等症状。

寸口阴脉虚者,代表肺气虚,就会导致咽喉干涩无津、呼吸短促、气不足以喘息。不过,实者是指肺部有邪气,虚者是指肺部正气不足。所以华佗说,过盛则为喘,减则为枯。《活人》也说,气喘的人,是因为体内气盛,并非指肺气盛或气盛,而是说肺中的热气盛。

及火有餘也,故瀉以苦寒之劑,非瀉肺也,瀉肺中之火,實補肺也,《金匱》又曰:實喘者,氣實肺盛,呼吸不利,肺竅壅塞,若寸沉實宜瀉肺,虛喘者,氣短腎虛,先覺呼吸少氣,兩脅脹滿,左尺大而虛,此腎虛症,治宜補腎,勿謂小兒無欲腎實,如稟先天不足者,尤為真虛耳,故實則清理其上,虛則溫補其下,況上病療下,治法之要領也,然大抵初喘多屬外因,宜從標治,或因風痰壅塞者,必兼壯熱咳嗽,鼻塞頭疼;因痘疹未出者,必兼驚厥煩燥,身熱足冷:因停滯脹滿者,必兼嘔吐惡食,噯臭肚疼;因驚癇痰熱者,必兼抽掣搐搦,面青啼叫;因痰哮大喘者,必發秋冬暴冷,張口抬肩。如非前症,繼諸病後,非子令母虛,即脾肺兩困,多從本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火氣過盛,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,這不是要瀉肺,而是要瀉去肺中的火氣,實際上是補益肺氣。《金匱要略》中也說,如果喘不過氣來是因為肺氣過盛,呼吸不順暢,肺竅阻塞,用手指按寸關尺脈,感覺到寸脈沉而實,就應該瀉肺;如果喘不過氣來是因為腎虛,一開始就感覺呼吸費力,兩肋脹滿,左腳尺脈沉而虛,這就是腎虛的症狀,應該補腎,不要以為小孩子沒有腎虛,如果天生體弱,更可能是真虛。所以,如果是實證,就應該清泄上焦;如果是虛證,就應該溫補下焦。而且,上病下治,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則。不過,一般來說,剛開始喘息大多是外因引起的,應該針對病因治療,比如因為風痰阻塞引起的喘息,通常伴隨着發燒咳嗽、鼻塞頭疼;因為麻疹未出引起的喘息,通常伴隨着抽搐煩躁、發燒腳冷;因為食物停滯引起的喘息,通常伴隨着嘔吐厭食、噯氣腹痛;因為驚癇痰熱引起的喘息,通常伴隨着抽搐痙攣、面青啼哭;因為痰哮引起的喘息,通常在秋冬季節突然發作,張口抬肩。如果沒有這些伴隨的症狀,而是繼發於其他疾病之後,可能是因為孩子過度消耗母體的元氣,或者脾肺功能衰弱,就需要從根本上治療。

況有短氣少氣,似喘非喘,更難與喘同例也。諸喘久而不愈者,不妨先用劫藥一二服即止,既止之後,因痰治痰,因火治火可也。然喘脹二症相因,並皆小便不利,故喘則必脹,脹則必喘,先喘而後脹者,主於肺,先脹而後喘者,主於脾。《經》曰:肺朝百脈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:又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,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。

若肺受邪而喘,則失降下之令,以致水溢皮膚,而生腫滿,此是喘為本,腫為標,治宜清金降氣為主,而行水次之。更脾主肌肉,惡濕剋水,若脾虛不能制水,則水濕妄行,外侵肌肉,內壅溢上,因肺氣不得下降而喘乃生,此是腫為本喘為標,治當買脾行水為主,而清金次之,肺症而用燥脾之藥,則金得燥而喻愈加;脾病而用清金之藥,則脾得寒而脹愈甚矣,如無故喘聲陡發如鋸,身不熱而目竄者;鼻孔、脅肋、心胸俱為開張者;腹硬青筋,口吐涎沫,面無神色而唇曰者;諸病小痊之後,勿交子午時喘嗚者;喘促目急,黑睛出汗,印堂青色者,皆為不治,其脈滑而手足溫者,生;脈澀四肢寒者,死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會出現呼吸短促、氣息不足,好像喘不過氣又不太像喘的症狀,這跟真正的喘病症狀不一樣。如果喘病很久都治不好,可以先用一些猛烈的藥物服用一兩劑,症狀止住後,再根據是痰引起的還是熱引起的進行治療。喘和脹這兩種病症常常互相影響,而且都會導致小便不暢,所以喘就會導致脹,脹也會導致喘。先喘後脹,主要問題在肺,先脹後喘,主要問題在脾。醫書上說:「肺是全身血液匯集的地方,負責調節水液,把水液輸送到膀胱。」還說:「膀胱是人體水液聚集的地方,水液氣化後就能排出體外。」所以小便的排出,是靠肺氣下降輸化而完成的。

如果肺受到邪氣侵襲而導致喘,就會失去下降的機能,導致水液溢出到皮膚,產生腫脹。這種情況是喘是本,腫是標,治療要以清肺降氣為主,利水為輔。另外,脾主肌肉,不喜歡濕氣,有制水的作用。如果脾虛弱,不能控制水液,水濕就會亂跑,往外侵犯肌肉,往內阻塞向上,造成肺氣無法下降,進而導致喘。這種情況是腫是本,喘是標,治療要以健脾利水為主,清肺為輔。如果肺病卻用燥脾的藥物,會因為肺氣更燥而加重病情;如果脾病卻用清肺的藥物,會因為脾氣更寒而加重脹的症狀。

如果沒有任何原因突然出現鋸子一樣的喘息聲,身體不發熱但眼睛卻突出,鼻孔、肋骨、胸部都張開,腹部硬硬的有青筋,嘴巴吐出唾沫,臉色蒼白,嘴唇發青,這些都是不好的預兆。如果病症稍微好轉後,在子午時分又出現喘息聲,也是不好的預兆。喘得很急,眼睛發紅,眼球上出現汗水,印堂發青,這些都是不治之症。如果脈象滑,手腳溫暖,可以活下去;如果脈象澀,四肢冰冷,就會死亡。

《經》曰: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緩則生,急則死,蓋喘鳴肩息者,陽症也脈當實大,更實大中而緩,則邪氣漸退,故可得生,若實大中而急,則邪氣愈增,病當死矣。

白話文:

《經》說:喘息時伴有呼吸聲響且抬肩呼吸的情況,脈搏應是實大,如果在實大的脈象中帶有緩和,則表示邪氣逐漸消退,因此可以存活;如果在實大的脈象中帶有急促,則表示邪氣更加嚴重,病人將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