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5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15)
1. 保合太和丸
白朮(炒黃),當歸(酒洗,各四兩),茯苓,白芍(酒炒,各二兩),人參,山藥,陳皮(帶白),蓮肉,半夏(薑製),枳實(麵炒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山楂肉,香附(童便炒),黃連(薑汁炒),龍眼(取肉,各一兩),白蔻(去殼,三錢),甘草(炙,五錢),為細末,荷葉煎湯,入大米,煮稀粥為丸,桐子大,每服六七十丸,食後臨臥,米湯送下。
白話文:
將白朮炒黃,當歸酒洗,茯苓、白芍酒炒,人參、山藥、陳皮帶白、蓮肉、半夏薑製、枳實麵炒,神麯、麥芽炒,山楂肉、香附童便炒,黃連薑汁炒,龍眼取肉,白蔻去殼,甘草炙,各取適量,研成細末,用荷葉煎湯,加入大米煮成稀粥,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食六七十丸,飯後臨睡前用米湯送服。
2. 坎離既濟丸
熟地黃(酒蒸,薑汁浸,焙,四兩),生地黃(酒浸),天冬(去心),麥冬(去心),懷山藥,山茱萸(酒蒸,去核),甘枸杞,肉蓯蓉(酒洗,蒸),黃柏(酒炒),知母(酒炒),當歸(酒洗),白芍藥(酒炒,各二兩),白茯苓,丹皮(各一兩五錢),澤瀉,五味子,揀參,遠志(甘草水泡去心,各二兩),上忌鐵器,為細末,蜜丸,如桐子大,每服百丸,空心鹽湯黃酒任下,忌三白。凡人年過四十以後,氣血漸衰,可加斑龍膠四兩。
白話文:
熟地黃(用酒蒸過,再用薑汁浸泡,然後烘乾,取四兩),生地黃(用酒浸泡),天冬(去掉心),麥冬(去掉心),懷山藥,山茱萸(用酒蒸過,去掉核),甘枸杞,肉蓯蓉(用酒洗淨,蒸熟),黃柏(用酒炒過),知母(用酒炒過),當歸(用酒洗淨),白芍藥(用酒炒過,每味各取二兩),白茯苓,丹皮(每味各取一兩五錢),澤瀉,五味子,揀參,遠志(用甘草水浸泡後去掉心,每味各取二兩)。以上藥材忌用鐵器,磨成細末,用蜜做成丸子,大小如桐子,每次服用一百丸,空腹用鹽湯和黃酒送服,忌食三白(白酒、白米、白糖)。凡是年過四十歲以後,氣血逐漸衰弱的人,可以加四兩斑龍膠。
3. 制斑龍膠法
此膠能生精養血,益智寧神,暢三焦,培五臟,補心腎,美顏色,卻病延年,虛損中之聖藥也。鹿角連腦蓋者,佳,去蓋,淨,五十兩,(自解者,不用),截作三寸段,新汲井泉水淨洗去垢,及角內血腥穢水,同人參、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,川牛膝各五兩,甘枸杞子八兩,五味藥,同鹿角入淨壇內,注水至壇肩,用箬殼油紙,對固壇口,大鍋內注水,大甑蒸之,文武火密煮三晝夜,時常加入沸湯於鍋內,以補乾耗,取出濾去渣,將汁復入砂鍋內,熬成膠聽用,和藥,其角粗渣,名鹿角霜也。
白話文:
這膠具有生精養血、益智寧神、暢通三焦、滋養五臟、補益心腎、美容顏色的功效,是治療虛損的聖藥。
鹿角以連著腦蓋的為佳,去除了腦蓋的也要乾淨,取五十兩(自解者,不用)。將鹿角截成三寸長,用新汲取的井泉水洗淨,去除污垢和角內的血腥穢水。再取人參、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川牛膝各五兩,甘枸杞子八兩,將這些藥材與鹿角一同放入乾淨的壇子內,注入水至壇口,用箬殼和油紙封好壇口。然後在大鍋內注水,將壇子放入大甑中蒸煮,用文武火密閉蒸煮三天三夜,期間不斷往鍋內加入沸水,以補充蒸煮過程中蒸發的水分。取出後將藥渣濾掉,將藥汁倒入砂鍋內熬成膠,即可使用。
藥材中的鹿角粗渣,叫做鹿角霜。
張按:以上二方,立意甚佳,蓋晨補先天,暮調後天。但太和丸中消補居半,而半夏、枳實、麥芽、山楂、黃連、香附、豆蔻、陳皮,豈堪長餌?既濟丸中,生地、天冬、黃柏、知母寧可久需,何如朝用地黃丸,晚用歸脾湯料作丸,工穩極矣。
白話文:
張某按:以上兩個方劑,立意甚佳,因為早上補益先天,晚上調理後天。但太和丸中消食補益只佔一半,而半夏、枳實、麥芽、山楂、黃連、香附、豆蔻、陳皮,這些藥物豈能長期服用?既濟丸中,生地、天冬、黃柏、知母這些藥物,可以長期服用,為何不早上服用地黃丸,晚上服用歸脾湯,再製成丸藥,這樣工穩極了。
4. 附呼吸靜功要訣
人生以氣為本,以息為元,以心為根,以腎為蒂。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,人心腎相去八寸四分,此腎是內腎,臍下一寸三分是也。中有一脈,以通元息之浮沉,息總百脈,一呼則百脈皆開,一吸則百脈皆闔,天地化工流行,亦不出乎呼吸二字。夫呼吸常在心腎之間,則氣血自順,元氣自固,七情不熾,百病不治自消矣。
《內經》曰: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故內養工夫所重,無非一靜字也。
調息一法,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,小用亦可養生,息調則心定,真氣往來,自能奪天地之造化,息息歸根,命之蒂也。故迦文垂教,以視鼻端,自數出入息,為止觀初門。王龍溪曰:古之至人,有息無睡,故曰響晦入晏息。晏息之法,當嚮晦時,耳無門,目無見,四體無動,心無思慮,如種火相似,先天元神元氣,停育相抱,真意綿綿,開合自然,與虛空同體,故能與虛空同壽也。世人終日營擾,一點靈光,盡為濁氣所掩,精神困倦,夜間靠此一睡,始彀一日之用。
白話文:
生命以氣為根本,以呼吸為核心,以心為根源,以腎為基礎。天地相隔八萬四千里,而人心與腎相距僅八寸四分,這指的是內腎,位於肚臍下方一寸三分處。這裡有一條經脈,掌管着呼吸的起伏,呼吸統御着全身的經脈,呼氣時百脈皆開,吸氣時百脈皆合。天地間的運化變化,皆源於呼吸。呼吸常保在心腎之間,氣血自然流通,元氣自然穩固,七情不會過於強烈,百病自然消散。
《內經》說:陰氣,安靜則神藏於體內,躁動則消散無蹤。所以修養內功的關鍵,在於靜。
調息之法,貫穿三教,可修道入聖,也可養生延年。呼吸調順,心神安定,真氣往返運行,就能奪取天地造化,呼吸歸根,生命之本源也。因此迦文垂教,以觀鼻尖,數呼吸出入,作為止觀入門。王龍溪說:古時候的聖人,有呼吸而無睡眠,所以稱之為「響晦入晏息」。晏息之法,應在黃昏時分,耳不聞聲,目不視物,四肢不動,心無思慮,如同種子發芽,先天元神元氣,靜止培養,真意綿綿,開合自然,與虛空同體,因此能與虛空同壽。世人終日奔波勞碌,那一絲靈光,都被濁氣遮蔽,精神疲憊,晚上靠着睡眠,才能應付一天的消耗。
東垣曰:夜半收心,靜坐片時,此生髮周身元氣之大要也。
積神生氣,積氣生精,此自無而之有也。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,煉神還虛,此自有而之無也。
夫數息之法,攝心之意也。攝心在數,則勿散亂。(如心息相依,雜念不生,則止勿數,任其自然。)每子午卯酉時,或不拘時候,靜室中厚褥,鋪於榻上,解衣寬帶,平直其身,縱任其體,不倚不曲,盤腳大坐,瞑目視臍,以綿塞耳,心絕念慮,隨意呼吸,一來一往,上下於心腎之間,勿極勿徐,任其自然,坐一柱香後,覺得口鼻之氣不粗,漸漸和柔。又一柱香後,覺得口鼻之氣似無出入,然後緩緩伸腳,開目去耳塞,下榻行數步。
白話文:
李東垣說:半夜時分,收攝心神,靜坐一會兒,這是滋養全身元氣的重要方法。
積累精神能生出元氣,積累元氣能生出精華,這是從無到有的過程。煉化精華轉化為元氣,煉化元氣轉化為精神,煉化精神歸於虛無,這是從有到無的過程。
所謂數息之法,是攝取心神的意思。專注於數息,就不會心神散亂。(當心息相依,雜念不生時,就可以停止數息,任其自然。)每到子時、午時、卯時、酉時,或者不拘時間,在安靜的房間裡,鋪上厚厚的褥子,躺在床上,解開衣帶,放鬆身體,平躺直伸,不依賴任何東西,也不彎曲身體,盤腿大坐,閉目凝視肚臍,用棉花塞住耳朵,心無雜念,順其自然地呼吸,一呼一吸,在心腎之間上下流動,不要刻意用力,也不要緩慢,任其自然,坐完一炷香後,感覺口鼻的呼吸不再粗重,逐漸變得柔和。再坐一炷香後,感覺口鼻的呼吸幾乎沒有進出,然後慢慢伸直雙腿,睜開眼睛,取下耳塞,下床走幾步。
又偃仰榻上,少睡片時起來,啜淡粥半碗,勿勞惱怒,以損靜功。每日專心依法行之,兩月自見功效。
《經》云: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《胎息經》云:氣入身來謂之生,神去離形謂之死。知神氣者可以長生,固守虛無,以養神氣,神行氣行,神往氣往,若欲長生,神氣須注。丘長春曰:息有一毫未定,命非已有。《仙經》曰:人在氣中,如魚在水中,魚一刻無水即死,人一刻無氣即亡,神是性兮氣是命,神不外馳氣自定:又曰: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。東垣曰:氣乃神之祖,神乃氣之子,氣者,精神之根蒂也。
桑榆子曰:精化為氣,氣化而神集焉。元氣充滿,神必備矣。憂患動中,則知見因而暫虧,氣亦權有不至者,氣猶母也,猶子也,以神召氣,如有母召子。
白話文:
躺在床上休息,睡一小會兒就起來,喝半碗清粥,不要勞心煩惱,以免損害靜功。每天專心按照方法練習,兩個月就能看到效果。
《靈樞》曰:出入廢,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,則氣立孤危。(是《經》所謂,根於中者,命曰神機,神去則機息。根於外者,命曰氣立,氣止則化絕。)故非出入,則無以生長壯老已,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,是以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。(有情無情,皆有四者。)故器者,生化之宇,(凡有形者,皆謂之器。
)器散則分之,生化息矣。(人之生也有涯,故器散而分則陽氣於天,陰反於地,生化息矣。)故無不出入,無不升降。化有小大,小物大物。)期有遠近,(大年小年。)四者之有,升降出入有貴常守,反常則災害至矣。故曰:無形無患,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》中記載:「人體的呼吸一旦停止,神機就會消失,升降功能停止,氣機就會孤立無援。」這如同經書所言,源於內部的生命力量稱為神機,神機消失,生命機能就會停止;源於外部的氣機稱為氣立,氣機停止,則生命就會消亡。因此,沒有呼吸就不能生長壯老,沒有升降功能就不能生長化收藏。所以升降出入,是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,任何事物都需要它們的存在。有情無情,皆有升降出入的功能。器是生化的空間,一切有形之物皆是器。器散則生命機能消失。人壽有限,器散則陽氣歸天,陰氣入地,生命機能消亡。所以生命活動無不包含升降出入,化有大小,年有長短,升降出入有常規,違背常規就會導致疾病。所以說,無形無患,才是健康的狀態。
後天氣與先天氣同出而異名,先天氤氳於無形,後天有形可見,其實一而已矣。故曰:採先天,練後天,相制化,作神仙。善養氣者,行欲徐而穩,立欲定而恭,坐欲端而直,聲欲低而和,使此身常在太和元中,久久自有聖賢氣象。息有四相,呼吸有聲者,風也,非息也,守風則散,雖無聲而鼻中澀滯者,喘也,非息也,守喘則結,不聲不滯,而往來有跡者,氣也,非息也,守氣則勞。
所謂息者,不聲不滯,不出不入,綿綿蜜蜜,若存若亡,心不著境,無我無人,神氣相依,是息相也。更有何息可調至此?則神自返,息自定,心息相衣,水火相媾,息息歸根,金丹之母。
白話文:
後天之氣與先天之氣雖然名稱不同,但本源相同。先天之氣無形無狀,如霧氣般瀰漫,後天之氣有形可見,但其實本質上都是同一種氣。因此說:要採集先天之氣,煉化後天之氣,彼此制衡化合,才能成就神仙。
善於養氣之人,走路要緩慢穩健,站立要穩重端正,坐姿要端正挺直,說話要低沉和諧,使身體始終處於平和自然的狀態,久而久之就會散發出聖賢之氣。
呼吸有四種狀態:呼吸有聲音的,是風,不是真正的氣息,守住這種狀態會導致氣散;雖然沒有聲音但鼻腔內感覺到阻塞的,是喘,也不是真正的氣息,守住這種狀態會導致氣結;沒有聲音也沒有阻塞,但能感受到氣息的往來流動,才是真正的氣息,守住這種狀態會導致疲勞。
真正的氣息,是沒有聲音、沒有阻塞,不吸不呼,綿綿密密,若有若無,心不執著外境,無我無人的狀態,神氣相依,這就是氣息的真諦。
除此之外,還有什麼樣的氣息可以調整到這種狀態呢?唯有神氣返本歸源,氣息自然安定,心與氣息相依相存,水火交融,氣息歸根復始,這就是金丹之母。
十六字訣曰:一吸便提,氣氣歸臍,一提便咽,水火相見,不拘行住坐臥,舌攪華池,抵住上齶,滿口津生,嚥下嘓嘓有聲,嚥下嘓嘓響,百脈自調勻,隨於鼻中,吸清氣一口,以意目力,同律送至臍下一寸三分,略存一存,謂之一吸。隨將下部,輕輕如忍便狀,以意目力,從尾閻提起,上夾脊雙關,直至玉枕,透入泥丸,謂之一呼。
周而復始,咽時有津固妙,無津亦谷谷然咽之,不拘多寡,只要每日無間,久行精神強旺,百病不生,蓋真水灌靈根之法也。
凡心靜則神悅,神悅則福生,人能化毒性以救死,養喜神以延生,必去身災,兼除人患。
發宜常梳,面宜常擦,胸宜常護,目宜常運,耳宜常凝,口宜常閉,齒宜常叩,氣宜常提,津宜常咽,濁宜常呵,背宜常暖,腹宜常摩,囊宜常裹,肢節宜常運動皮膚宜常浴,大小事宜閉口勿言。男子二八而天癸至,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交合太早,斫喪天元,乃天之由男子八八而天癸絕,女子七七而天癸絕,精血不生,入房不禁,是自促其壽算。人生之血,百骸貫通,及欲事作,撮一身之血,至於命門,化精以泄。
白話文:
十六字口訣如下:一吸時要收縮腹部,讓氣息回歸丹田,一提即要吞嚥,使火與水相會合,無論行走、站立、坐下或躺下,用舌頭攪動口腔,抵住上齒,滿口唾液自然生成,吞下時發出「噓」聲,每次吞下後都聽到「噓」聲,百脈自然調和,隨後通過鼻子吸入一口清氣,用心意和視覺,按照節奏將這股氣送到丹田下方三分之一寸的位置,停留片刻,即為一次吸氣。接著,將下部輕輕地如同忍住排尿般,用心意和視覺,從尾閭提起,經過脊椎的兩側,直到玉枕,穿透到腦髓,即為一次呼氣。
週而復始,每次吞嚥時有唾液產生,即使沒有唾液也要像有唾液一樣吞嚥,不論多少,只要每天不斷,長時間這樣做,精神強健,百病不生,這是真正滋養靈根的方法。
心平氣和則神靈歡悅,神靈歡悅則福澤生長,人能轉化毒性和戾氣以輓救生命,培養喜悅的心態以延續生命,必定能去除身體的災難,同時消除他人的痛苦。
頭髮應經常梳理,臉部應經常擦拭,胸部應經常保護,眼睛應經常運動,耳朵應經常保持集中,嘴巴應經常閉合,齒齒應經常敲擊,呼吸應經常提升,唾液應經常吞嚥,混濁的氣息應經常呵出,背部應保持溫暖,腹部應經常按摩,陰囊應經常包裹,四肢節應經常運動,皮膚應經常沐浴,大小便應保持沈默。男性在二八之年天癸來臨,女性在二七之年天癸來臨,過早的性行為會損害生命的根本,這是對天道的違背。男性在八八之年天癸終止,女性在七七之年天癸終止,精血不再生成,若不受性行為的限制,會縮短自己的壽命。人的血液流經全身,當想要進行性行為時,聚集全身的血液到命門,化為精液排出。
夫精者,神之倚,如魚得水氣依之,如霧覆淵,不知節嗇,則百脈枯槁,交熱無度,必損腎元,外雖不泄,精已離宮,定有真精數點,隨陽之痿而溢出,如火之有煙焰,豈能復返於薪哉?!
白話文:
精氣是精神的依託,就像魚兒得到了水,又如同霧氣覆蓋著深潭。如果不節制,不懂得珍惜,那麼全身的脈絡就會枯竭,過度的熱情必定會損耗腎中的精原。即使外表上看不出來有什麼流失,但精氣已經離開了它的位置,一定會有少量的精液隨著陽痿而出,這就像是火有煙和火焰一樣,怎麼可能再回到木柴中去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