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6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6)
1. 方脈癲狂合參
狂者疾發,猖狂剛暴,如傷寒陽明大實,發狂罵詈,不避系疏,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逾牆上屋,非常力所能,或與人言所未嘗見之事,如有邪依附者是。癇病昏不知人,眩仆倒地,不省高下,甚而瘛瘲抽掣,目上視,或口眼喎斜,或作六畜之聲。
《經》言巔疾厥狂,久逆之所生,總之肝膽謀慮不決,屈無所伸,怒無所泄,木火上炎,心火熾盛,神不守舍,或因驚而得,或思念過多,心血日涸,脾液不行,痰迷心竅,皆足以致癲狂。丹溪謂:重陰者癲屬陰,故多喜;重陽者狂屬陽,故多怒,則陰陽寒熱,有大不同者矣。
然未有不由心神耗散,氣虛不能勝濕而生痰,陰虛不能勝熱而生火,即《內經》所謂:主不明則十二官危、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也。癇病為五臟兼病,屬虛者多,非若癲為心病,而多因於實也。
蓋得之先天內外之傷,而邪氣深入於根本,以害其生氣之原,邪正混亂,天樞不發,衛氣固留於陰而不行,不行則陰氣蓄滿,鬱極乃發,發則命門之相火,自下焦逆上,填塞其音聲,惟迫出其如畜鳴而已。遍身之脂液,與脾之涎沫迫而上炎,流出於口,百脈筋骨,不勝沖逆,故卒倒不知也。
火氣退乃醒,此時若邪氣從病發而散,則不復作。若邪不散,仍與生氣相亂,或邪雖退,而生氣之原尚虛,當時不治,則邪易入而復作也。蓋胎元之始,七節之傍,命門穴在其後,臍在前,胎在其中,故子臍繫於胞蒂,隨母呼吸,母呼亦呼,母吸亦吸,通母生氣,食母穀氣,以化育內外之形者,皆此腎間動氣所致也,當母受驚之邪,子在母腹,隨呼吸得之,與腎聞動氣混合其中,當小兒初生之陽,如日方並,邪不易入,故癇未發,必待復感之,邪入深而與所感母腹之邪相搏而後作,故毋論大人小兒,有此疾者,縱得稟賦強壯,終因邪害其生命之原,難得中壽。若發頻而智愚者,僅至四十,陰氣衰半而已。
小兒質弱目瞪者,則不過歲月遠,亦難出成人之年,蓋腎間生命之氣虛而不復,故不得壽也。其脈沉小急疾者,及虛而弦急者死。
信乎外邪之乘,必乘虛而襲,而內邪之作,亦必乘虛而發。(張)治旗下張毛一婦人,產後兩月,忽患癲疾,久發不愈,或連日不食,或一食倍進,或數日不寐,或間宿不寐,其脈乍洪乍小,左寸兩尺常弱,消痰鎮心安神之藥,遍投莫效。余思諸躁狂擾火之病也。二陰一陽,火之原也。
主智閉藏,腎之用也。產後未久,少陰虛也。乃以八味湯加牛膝、五味子大劑冷服,其所食鴨肉豬肘之類,悉入肉桂同煮食之,如是調治數日,乃一日稍輕,一日如故,乃心脾亦不足,故主信而為病也。朝服加味八味湯,晚服歸脾湯、去黃耆、木香,加白芍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肉桂,服後漸安,月餘痊愈。故小熱為病,壯水足以制之,即正治也。
白話文:
癲狂的病症和相關分析
癲狂發作時,患者會變得非常狂躁、暴戾,就像傷寒陽明經實熱證那樣,會發狂罵人、不顧禮儀,嚴重時會爬高唱歌、脫衣亂跑、翻牆上屋,做出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。他們還會說一些從未見過的事,好像被邪祟附身一樣。
癇病患者發作時會昏迷不省人事,眩暈跌倒,不知身處何地,嚴重時會出現抽搐、眼睛上翻、口眼歪斜,甚至發出像動物一樣的叫聲。
醫書說,癲狂這種病是長期氣機逆亂所造成的。總的來說,是因為肝膽思慮不定、委屈無法伸張、憤怒無法發洩,導致肝火旺盛,心火也跟著熾熱,使心神無法安定,或是因為受到驚嚇,或因思慮過多,導致心血日漸枯竭,脾氣運行不暢,痰迷心竅,這些都足以造成癲狂。
名醫朱丹溪認為,體質偏陰的人,癲病屬陰,所以多表現為喜悅;體質偏陽的人,狂病屬陽,所以多表現為憤怒。這說明癲和狂的陰陽寒熱屬性有很大不同。
但無論是癲還是狂,都是因為心神耗散,氣虛無法祛除體內濕氣而生痰,陰虛無法抑制體內熱氣而生火。這正如《內經》所說的,如果心神不明,十二官就會危險,氣機運行的通道會被阻礙,身體就會受到嚴重損害。癇病涉及五臟,多屬虛證,不像癲病主要由心病引起,且多屬實證。
癲癇的發生,往往是因為先天或後天內外的損傷,導致邪氣深入根本,損害了人體的生命之源。邪氣和正氣混亂,人體樞紐無法正常運作,衛氣被困於體內而無法運行,無法運行則陰氣積聚滿溢,到了極點就會爆發。爆發時,命門的相火會從下焦向上逆行,堵塞聲音通道,只能發出像動物一樣的叫聲。全身的脂肪液體,以及脾的涎沫也會被向上衝散,從口中流出,導致全身經脈和筋骨無法承受這種衝擊,因而突然倒地昏迷。
等火氣退去後,患者就會醒來。如果這時邪氣能隨著發病而散去,就不會再復發。如果邪氣沒有散去,仍然和正氣相混亂,或者邪氣雖然退去,但人體的生命之源仍然虛弱,當時沒有治療,那麼邪氣就容易再次侵入,使疾病復發。
胎兒在最初形成的時候,在脊椎七節旁邊的命門穴的後方,臍帶的前方,胎兒位於其中。因此,胎兒的臍帶與胎盤相連,隨著母親的呼吸而呼吸,與母親共享生命之氣、吸收母親的穀氣,從而發育成內外的形體,這些都是腎中的動氣所導致的。當母親受到驚嚇時,胎兒在母親的腹中也會通過呼吸受到影響,使邪氣與腎中的動氣混合在一起。小兒剛出生時,陽氣像剛升起的太陽一樣旺盛,邪氣不容易侵入,所以癇病不會立刻發作。必須等到再次受到外邪侵襲時,外邪與母親腹中帶來的邪氣相搏,才會發作。因此,無論大人還是小孩,患有這種疾病,即使天生體質強壯,最終也會因為邪氣損害了生命之源,難以長壽。如果發病頻繁且導致智力下降,壽命往往只能到四十歲,陰氣就衰竭一半了。
體質虛弱、目光呆滯的兒童,即使壽命稍長,也很難活到成年。這是因為腎中生命之氣虛弱而無法恢復,所以無法長壽。如果脈象沉細急促,或脈虛而弦急,通常會死亡。
由此可見,外邪侵入,一定是趁人虛弱的時候侵襲;而內邪的發作,也一定是趁人體虛弱的時候爆發。
(張)先生曾經治療過一個婦人,她產後兩個月突然患上癲病,久治不癒,有時連續幾天不吃東西,有時卻食量倍增;有時幾天都睡不著,有時睡一晚就醒。她的脈象忽大忽小,左手寸關尺的脈象常常虛弱。用了消痰、鎮心安神的藥物,都沒有效果。
我認為這屬於躁狂、擾火的病症。二陰一陽是火的源頭。主導智慧和閉藏是腎的功能。產後不久,屬於少陰虛弱。我採用八味湯加牛膝、五味子,大劑量冷服。同時,將她吃的鴨肉、豬肘等食物都用肉桂一同煮食。這樣調理幾天,病情時好時壞。這說明心脾也虛弱,心神不定也是造成疾病的原因。
早上服用加味八味湯,晚上服用歸脾湯,去掉黃耆、木香,加入白芍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肉桂。服用後病情逐漸好轉,一個多月後痊癒。由此可見,對於小熱證,用壯水的藥物就可以抑制,這就是正治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