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3)

1. 方脈癇病合參(附論顫振瘛瘲)

《綱目》曰:顛癇即頭眩。痰在膈間,則眩微不僕。痰盈膈上,則眩甚仆倒於地,而不知人,名之曰癲癇。大人曰癲,小兒曰癇,其實一疾也。然與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等,仆倒不同。凡癲癇僕時,口中作聲,將醒時吐涎沫,醒後又復發,時作時止,而不休息。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之類,則僕時無聲,醒時無涎沫,後不復發,間有發者,亦非如癲癇常髮狀也。

癇與痓,略相類而實不同,其病發則身軟時醒者謂之癇,身強直反張如弓,不時醒者謂之痓。癇病隨其痰之潮作,故有時而醒;痓病比癇為更甚,而有挾虛者,故因其昏冒而遂致喪亡者多矣。故丹溪曰:乃氣虛而兼有火有痰,宜用人參竹瀝之類,切不可作風治,而用風藥。

夫癇,痰火所致,前人有稱為風癇者,劉河間謂由熱甚而風燥,為其兼化,涎溢胸膈而瘛瘲昏冒僵仆也。然病癇者,涎沫出於口,冷汗出於身,清涕出於鼻,皆陽蹺、陰蹺、督、沖四脈之邪上行,蓋腎不任煎熬,沸騰上行為之也。晝發屬陽蹺,夜發屬陰蹺,此奇邪為病,不繫五行陰陽十二經所拘,當從督沖二蹺四穴奇邪之法治之。

按:癇病,古方或云風,或云驚癇,或云癲癇,由此疾與中風、顛狂、急慢驚相類,故命名不同也。原其所由,或在母腹中受驚;或因聞大驚而得。蓋小兒神氣尚弱,驚則神不守舍,舍空則痰涎歸之;或飲食失節,脾胃有傷,積為痰飲,以致痰迷心竅而作者,治法必當尋火尋痰而論,前人多用鎮墜清心之藥,固可以治熱,可以清痰。若有頑痰膠固者,此藥未易驅逐。

在上者必先用吐,吐後方用平肝之劑,如青黛柴胡龍會丸之類。更有痰實在裡者,亦須下之。故丹溪曰:癇屬驚與痰,不必分五等。大率行痰為主,黃芩、黃連、栝蔞、半夏、南星,隨痰火多少治之。

按:癇症病本痰熱,宜用辛寒之劑,然有用附子何也?蓋癇乃痰瘀結於心胸之間,每遇火動則發,非附子熱性走而不守,則焉能流通結滯,開散頑痰乎!此從治之法,乃劫劑也,不得已而用之。亦猶中風之症,本風火陽邪,而用烏、附也。故辛熱之藥,只宜施之於肥白多痰之人,用諸藥而不效者。若夫黑瘦多火之人,不宜用也。

顫振者,非寒禁鼓慄,乃木火上盛,腎陰不充,下虛上實,實為痰火,虛為腎虧,法則清上補下。

瘛,縮也。瘲,伸也。伸縮不止,手如拽鋸,搐之類也。筋急而縮為瘛,筋弛而緩而為瘲,伸縮不已為瘛瘲,俗謂之搐是也。汗多不止為虛,無汗能食為實。

謂熱瞀瘛,皆屬於火,熱勝風搏,並於經絡,風主動而不寧。風火相乘,是以瞀瘛生焉。治以祛風滌熱之劑,清其火熱,瞀瘛立愈。若妄加灼,或飲以發表之劑,則死不旋踵矣。

白話文:

《綱目》指出:顛癇,實際上就是頭暈目眩。當痰在膈肌間,只會導致輕微的眩暈,不會讓人倒地。但當痰滿膈上,就會嚴重到讓人倒地昏迷,這就叫做顛癇。成人稱為顛,小孩稱為癇,實際上是一種疾病。然而,它和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等導致的倒地昏迷不同。顛癇患者在倒地時會發出聲音,在清醒時會吐出泡沫,醒後又可能再次發作,病情時好時壞,不會停止。而中風、中寒、中暑、屍厥等疾病,倒地時不會發出聲音,清醒時不會有泡沫,而且不會再次發作,即使有再次發作的情況,也不像顛癇那樣頻繁。

癇和痓有相似之處,但實際上不同。如果病發時身體軟弱,偶爾清醒,那就是癇;如果身體僵硬如弓,持續昏迷,那就是痓。癇病的發作與痰的活動有關,所以有時會清醒;而痓病比癇病更嚴重,且可能伴有虛弱,因此,很多患者會因為昏迷而死亡。丹溪先生說,這是氣虛和痰火的問題,應該使用人參竹瀝之類的藥物,切不可視為風病來治療。

顛癇是由痰火引起的,前人有稱為風癇的,劉河間認為是由熱過度,風燥,痰涎溢滿胸膈,導致瘛瘲和昏迷。患者在病發時,口中有泡沫,身上有冷汗,鼻子有清涕,這都是陽蹺、陰蹺、督、衝四脈的邪氣上升,腎臟無法承受煎熬,沸騰上行所致。白天發作屬於陽蹺,晚上發作屬於陰蹺,這是奇邪為病,不屬於五行陰陽十二經的範疇,應當按照督衝二蹺四穴奇邪的原則來治療。

顫振不是因為寒冷而發抖,而是因為木火旺盛,腎陰不足,下部虛弱,上部實熱。實熱是痰火,虛弱是腎虧,治療原則是清上補下。

瘛,是收縮的意思。瘲,是伸展的意思。不停地伸縮,手像拉鋸一樣,這就是搐的一種。筋緊張收縮為瘛,筋鬆弛緩解為瘲,不停地伸縮為瘛瘲,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搐。大量出汗不停是虛弱,不出汗能吃是實證。

熱瞀瘛,都屬於火,熱勝風搏,集中在經絡,風主動而不安。風火相互作用,導致瞀瘛的產生。治療方法是使用祛風清熱的藥物,清除火熱,瞀瘛就能立刻痊癒。如果亂用灸法,或者服用發汗的藥物,患者很快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