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8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8)
1. 論五癇(兒科)
如四肢強硬,終日不醒,此又曰痙痓,而非癇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小孩出現四肢僵硬,整天昏迷不醒的狀況,這應該是屬於「痙攣」的病症,而不是「癲癇」。
2. 論痙痓(兒科)
痙痓者,雖似於癇,而實更重於癇也。其症有二:一曰剛痓。剛痓者,發時譫語,面紅眼赤,搖頭瘛瘲,牙緊手張,項背強直,痰涎壅盛,卒為噤口,昏憒煩渴,小便赤澀,身熱無汗,而反惡寒者是也。一曰柔痓。柔痓者、大便滑瀉,不語不渴,必手足冷而後身熱汗出,而不惡寒者是也。
《經》曰:肺移熱於腎為柔痓。夫肺主氣,腎主骨,有因傷寒四五六日,寒已伏內而為熱,熱移於肺,肺為腎母,故傳於子,腎又傳子,而熱移肝,是以筋骨受熱,乃遲緩不收,手足無力,而為柔痓矣。如發熱無汗,此為表實,治宜汗之。發熱汗出,是為表虛,此不可汗。若再汗之,必致陽亡。
《經》曰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過汗則陽亡,陽亡則不能養筋,而痓病愈甚矣。況《經》曰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;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此原不可以散風發汗為治也。又有譫語口乾,痰涎煩渴,大便滑瀉,手足微寒,此乃剛柔不分之症,治法須順氣消痰,痰消則風散,氣順則神清。又曰:舉身強直,譫語昏睡反張,終日不醒者,為痙為剛。
如手足冰冷而無力,大便滑瀉不語不渴者,為痓為柔,總至重之候,十難救一二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兒科中的「痙痓」病症。它提到,雖然痙痓與癇病有些相似,但實際上痙痓比癇病更嚴重。痙痓可分為兩種類型:一種是「剛痓」,另一種是「柔痓」。
剛痓在發作時,患者會出現胡言亂語,臉色紅潤,眼睛通紅,搖頭晃腦,手腳抽搐,牙齒咬緊,手掌張開,頸部和背部肌肉僵硬,口中有大量痰液,突然間閉口不語,意識模糊且非常口渴,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,身體發熱卻不出汗,反而感覺寒冷。這是剛痓的特徵。
而柔痓的患者會有大便滑瀉,不說話也不口渴,先手腳冰涼,然後才全身發熱出汗,但不感到寒冷。這是柔痓的表現。
根據中醫古籍記載,肺臟如果過熱影響到腎臟,就會產生柔痓。肺主氣,腎主骨,當人感冒四五天後,寒氣已經轉化為熱氣,熱氣影響到肺臟,而肺臟是腎臟的母親,因此熱氣會傳遞給子臟,也就是腎臟。當腎臟受到影響後,熱氣再傳遞到肝臟,導致筋骨受熱,變得鬆弛無力,手腳也失去力量,進而形成柔痓。
對於剛痓,如果患者發燒不出汗,代表表實,治療應以發汗為主。但如果患者發燒卻有汗,代表表虛,此時就不能再發汗了,因為再發汗會導致陽氣耗盡。《經》書中提到,陽氣精華可以養神,溫和可以養筋,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耗盡,無法滋養筋骨,使得痙痓病情更加嚴重。
此外,《經》書還提到,突然之間的強直表現,多與風邪有關;而筋肉緊繃,脖子僵硬的痙瘲,多與濕邪有關。因此,治療時不能單純地散風或發汗。有時候患者會同時出現胡言亂語、口乾舌燥、痰多煩渴、大便滑瀉、手腳微寒等症狀,這代表剛痓和柔痓的症狀混在一起,治療時必須順應氣機,消除痰飲,這樣風邪自然會消散,氣機順暢後精神也會變得清晰。
另外,如果患者全身僵硬,胡言亂語,昏睡不醒,整天都沒有清醒的跡象,這就是典型的剛痓。而手腳冰冷無力,大便滑瀉,不說話也不口渴,這就是柔痓的表現。總的來說,這些都是病情極為嚴重的情況,治療困難,很難救活一兩個患者。
3. 論顛狂(兒科)
顛狂者,似癇非癇,似痙痓又非痙痓,發則異常,或啼或哭,乍喜乍悲,是謂之顛。如妄言不食而歌,棄衣而走,是謂之狂。書曰:多喜為顛,多怒為狂。又曰:重陰則顛,重陽則狂怒也。如發時臥地,嚼舌吐沫,或作豬羊等聲,發而身軟時醒者,此亦癇症也。然五癇痙痓顛狂等證,名雖異而原則同,並宜急治。
如少緩之,則風涎流滯經絡而不退,必致損傷於心,心傷則神去,神去則死,縱得僥倖於萬一,亦必語滯少神,已亡其智而為廢人矣。
白話文:
【討論精神失常(兒童專科)】
精神失常的情況,看起來像癲癇但又不是典型的癲癇,類似痙攣但也並非痙攣,發病時行為異常,可能突然大哭或大笑,情緒忽喜忽悲,這就是所謂的精神失調。如果患者開始胡言亂語、拒絕飲食卻唱歌,或是脫掉衣服奔跑,這就稱為狂躁。古書上記載,過度的喜悅會導致精神失調,過度的憤怒則會導致狂躁。另一說法是,陰氣過盛會導致精神失調,陽氣過剩則會導致狂怒。有些病例在發病時會倒在地上,咬舌頭、吐泡沫,或者發出像豬羊般的聲音,發病後身體變得軟弱,短時間內清醒,這也是癲癇的一種表現。
然而,不管是癲癇、痙攣、精神失調或狂躁等疾病,雖然名稱不同,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樣的,都需要及早治療。
如果拖延治療,風痰就會滯留在經絡中無法排出,必然會傷害到心臟,心臟受傷後,人的精神就會消失,精神一旦消失,人就會死亡。即使萬一幸運地存活下來,也會語言遲鈍,精神萎靡,失去智慧,成為一個殘廢的人。
4. 論濕痹(兒科)
濕痹者,症似痙候,其脈沉細,關節疼痛,而覺煩悶者是也。此因霧露所傷,濕氣存於腠理,故覺疼痛。因寒極生熱則煩,濕氣不散則悶,更有大便快而小便閉,舌有白苔,是因濕氣下行故瀉,陰陽不分故閉,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濕熱熏蒸,故有白苔耳,治宜利其小便,以宣泄腹中濕氣。若誤下之,則額上汗出,微喘發噦而死。
白話文:
在兒科中討論的濕痹病,其症狀看起來類似痙攣,患者的脈象會呈現沉細,並會感到關節疼痛且有煩悶的感覺。這種病症主要是因為霧露的影響,導致濕氣滯留在皮膚毛孔之間,所以會感到疼痛。當寒冷到了極點就會產生熱感讓人感到煩躁,濕氣無法消散就會讓人感到悶悶的。此外,可能還會出現大便通暢但小便困難,舌頭上有白色苔層的情況。這是因為濕氣向下移動導致了腹瀉,陰陽失調導致小便閉塞,下腹部有熱感,胸部卻感覺冷,濕熱交加燻蒸之下,舌頭上才會出現白苔。治療上應著重在利尿,以幫助排除腹部中的濕氣。
如果治療方式錯誤,強行進行瀉下,患者可能會出現額頭出汗、輕微喘息和打嗝的症狀,進而導致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