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6)

1. 四君子湯

治一切陽虛氣弱,脾衰肺損,面色枯白,飲食少思,四肢無力,體瘦面黃,皮聚毛落,脈來細軟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茯苓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,炙),薑棗水煎服。

脾者,萬物之母也。肺者,氣之母也。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,脾不健運,故飲食減少,則營衛無所滋養,脾主肌肉,故體瘦面黃,肺主皮毛,故皮聚毛落,脾肺皆虛,故脈來細軟也。是方以人參補五臟之元氣,白朮補五臟之母氣,茯苓致五臟之清氣,甘草調五臟之乖氣,四藥皆甘溫,甘得中之味,溫得中之氣,猶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。展布德澤,以行春之令,《經》曰:氣主煦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各種陽氣虛弱、體質衰敗,脾臟虛弱、肺部受損,面色蒼白枯槁,食慾不振,四肢無力,體型消瘦、面容發黃,皮膚鬆弛、毛髮脫落,脈搏細弱無力的症狀。

方劑採用人參、炒白朮、茯苓(各兩錢)、炙甘草(一錢),用薑棗水煎服。

脾臟是人體的根本,如同萬物的母親;肺臟是氣的來源,如同氣的母親。一旦脾胃虛弱,肺氣就會首先衰竭。脾臟運化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飲食減少,身體缺乏營養,脾臟主肌肉,所以身體消瘦、面容發黃;肺臟主皮毛,所以皮膚鬆弛、毛髮脫落。脾肺皆虛,所以脈搏細弱無力。

此方中,人參補益五臟元氣,白朮補益脾臟母氣,茯苓促進五臟清氣運行,甘草調和五臟氣血。四味藥都具有甘溫的性質,如同不偏不倚的君子,溫和地滋補五臟,促進氣血運行。就像春風化雨,滋潤万物,正如《經》中所說:「氣主煦之」。

2. 四物湯

治一切血虛,日哺發熱。

當歸(酒炒),生地黃(各三錢),白芍藥(二錢),川芎(一錢五分),水煎服。

《經》曰:血主濡之。四物皆濡潤之品,故為血分主藥。地黃甘寒,入心、腎,以沃血之源;當歸辛溫,入心、脾,而主壯血攝血之本;芍藥酸寒,入肝家,而斂疏泄之血海;川芎陰中之陽,可上可下,通足三陰而行血中之氣。然吳氏曰:失血太多者,禁勿與之四物皆陰,陰者天地閉塞之令,非所以生萬物者也。

白話文:

這方子用於治療各種血虛,包括白天發熱的症狀。藥方包括當歸(酒炒)、生地黃(各三錢)、白芍(二錢)、川芎(一錢五分),水煎服。中醫認為,血主濡潤,這四味藥都具有滋潤作用,是補血的常用藥。生地黃性寒,入心、腎,滋養血源;當歸性溫,入心、脾,補血壯血;白芍性寒,入肝,收斂肝血;川芎性溫,可上可下,通經活絡,促進血液循環。不過,對於失血過多的人,不適合服用此方,因為四味藥都屬陰性,而陰性則代表閉塞,不利於生機的恢復。

3. 八珍湯

治氣血俱虛,惡寒發熱,煩操作渴,大便不實,飲食不進,小腹脹痛,弦暈昏憒等證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當歸,川芎,地黃,白芍,薑棗水煎服。

氣為衛屬陽,營為血屬陰,此人身中之兩儀也。純用四物,則獨陰不長,純用四君子,則孤陽不生,二方合用,則氣血有調和之益,而陰陽無偏勝之虞矣。《經》曰:氣血正平長有天命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療氣血兩虛的症狀,包括怕冷發熱、心煩口渴、大便不成形、食慾不振、小腹脹痛、頭昏眼花等。方子使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白芍,以薑棗水煎服。

文中強調氣屬陽,血屬陰,人體就像陰陽兩儀,單用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偏陰,單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偏陽,兩者合用才能達到氣血調和、陰陽平衡的效果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,氣血調和才能健康長壽。

4. 十全大補湯

治勞傷困倦,虛症峰起,發熱作渴,喉痛舌裂,心神昏亂,眩暈眼花,寐而不寐,食而不化。

人參,白朮(土炒),黃耆(蜜炙),熟地(酒炒,各二錢),茯苓(一錢),當歸(一錢五分),白芍,川芎,甘草(炙,各八分),肉桂(去皮,五分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針對勞損導致的疲憊、虛弱症狀加重,發熱口渴、喉嚨痛、舌頭乾燥裂開,精神恍惚、頭昏眼花,睡覺不安穩、吃東西消化不良,可用人參、白朮(土炒)、黃耆(蜜炙)、熟地(酒炒)、茯苓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甘草(炙)、肉桂(去皮)各適量,水煎服用。

丹溪曰:實火可瀉,芩連之屬:虛火可補,參耆之屬。凡人根本受傷,虛火遊行,泄越於外。若誤攻其熱,變成危證,多致難救。此方以四物補血,四君子補氣,又加黃耆助陽固表,肉桂導火歸原。薛立齋曰:飲食勞倦,五臟虧損,一切熱證,皆是無根虛火,但服此湯,固其根本,諸證悉退。《金匱》曰:虛者十補,勿一瀉之,此方是也。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說:實火可以瀉,可以用黃芩、黃連之類的藥物;虛火可以補,可以用人參、黃耆之類的藥物。凡是人體根本受傷,虛火遊走於體內,洩越到外。如果誤以為是熱症而攻伐它,就會變成危急的病症,大多難以救治。這個方子以四物湯補血,四君子湯補氣,又加入黃耆補陽氣,固表止汗,肉桂引火歸元。

薛立齋先生說:飲食勞累,五臟虧損,一切熱症,都是無根的虛火,只要服用這個湯藥,就能固本培元,各種症狀都會消失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虛弱之人十次補,不要一次瀉,這個方子正是這樣。

5. 六味地黃丸

治腎經不足,發熱作渴,小便淋秘,氣壅痰嗽,頭目眩暈,眼花耳聾,咽燥舌痛,牙齒不固,腰膝痿軟,自汗盜汗,諸血失音,水泛為痰,血虛煩燥,下部瘡瘍,足跟作痛等證。

熟地黃(八兩,酒煮杵膏),山茱萸(酒潤去核,炒),乾山藥(炒黃,各四兩),牡丹皮(酒洗,微炒),白茯苓(人乳制焙),澤瀉(淡鹽酒拌炒,各三兩),為末,蜜丸,如桐子大,空心淡鹽湯下四錢。

白話文:

治療腎經虛損,表現為發熱口渴、小便淋漓澀痛、氣逆痰咳、頭昏眼花耳鳴、咽喉乾燥疼痛、牙齒鬆動、腰膝無力、自汗盜汗、血液循環不暢、水液停滯成痰、血虛心煩燥熱、下肢潰瘍、足跟疼痛等症狀。將熟地黃(八兩,用酒煮成膏狀)、山茱萸(用酒浸泡去核,炒制)、山藥(炒黃,各四兩)、牡丹皮(用酒洗淨,微炒)、茯苓(用人乳浸泡後烘乾)、澤瀉(用淡鹽酒拌炒,各三兩)研磨成粉,製成蜜丸,大小如桐子,空腹服用,每次四錢,用淡鹽水送服。

按:腎惡燥,脾惡濕,補陰藥中多是濕藥,只腎虛而脾胃壯實者宜。若脾腎兩虛則不可也。惟此六味丸八味丸及八物腎氣丸,專補腎虛,兼理脾胃,不濕不燥,於脾腎兩虛者,甚得其宜矣。腎者,水臟也。水衰則龍雷之火無畏而亢上,故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,地黃味厚為陰中之陰,補腎填精,以為君。山茱味酸歸肝,乙癸同治之義,且腎主閉藏而酸斂之性與之宜也。

山藥味甘歸脾,安水之位,故用為臣。丹皮亦入肝,其用主宣通,所以佐茱萸之澀也。茯苓亦入脾,其用主通利,所以佐山藥之滯也,且色白屬金,能培肺部,又有虛則補母之義。至於澤瀉,有三功焉:一利小便以清相火;二曰行地黃之滯,引諸藥速達腎經;三曰有補有瀉,無喜功增氣之虞,故用為使。此方為益腎之聖藥,而味者薄,其功緩,蓋用藥者,有四失也。

白話文:

腎臟不喜歡乾燥,脾臟不喜歡潮濕,很多補陰藥都偏濕性,只有腎虛但脾胃強健的人適合服用。如果脾腎都虛弱,就不適合。而六味丸和八味丸專門補腎虛,同時調理脾胃,既不濕也不燥,對於脾腎兩虛的人來說非常適合。腎臟是主水之臟,水氣衰弱就會導致陽火上升,所以要滋補腎水來抑制陽火。地黃味厚,屬陰中之陰,可以補腎填精,作為君藥。山茱萸味酸歸肝,與腎同屬陰性,並且腎主閉藏,而酸性具有收斂作用,所以很適合配伍。

山藥味甘歸脾,能安穩水氣,所以作為臣藥。丹皮也入肝經,主要作用是宣通,因此可以佐助山茱萸的收斂作用。茯苓也入脾經,主要作用是通利,可以佐助山藥的固澀作用,同時顏色屬白,入金,可以培補肺部,也有虛則補母的道理。至於澤瀉,有三個作用:一是利尿,可以清熱降火;二是幫助地黃清除積滯,讓藥物更快到達腎經;三是既有補益也有瀉下,不會過度滋補造成虛火上炎,因此作為使藥。六味丸是補腎的良藥,但味道較淡,效果緩慢,這是因為用藥者可能犯了四種錯誤。

一則地黃非懷慶則力淺;一則地黃非九蒸則不熟;一則疑地黃之滯而減之,則君主弱;一則惡澤瀉之滲而減之,則使者微,蹈是四失,焉望其藥之有功乎?

六味加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名知柏八味丸。治陰虛火動,骨痿髓枯,主水,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尺脈旺者宜之。

本方加五味三兩,名都氣丸。治勞嗽。本方加五味二兩,麥冬三兩,名八仙長壽丸。再加紫河車一具,並治虛損勞熱。本方加杜仲、牛膝各二兩,治腎虛腰膝痠痛。本方去澤瀉加益智仁三兩,治小便頻數。

白話文:

地黃藥性必須來自懷慶產區,否則藥力不足;而且必須經過九次蒸製才能熟透。如果懷疑地黃積滯而減少劑量,就會導致君藥藥性不足;如果害怕澤瀉滲泄而減少劑量,就會使使藥藥性減弱。犯了這四個錯誤,怎麼能期望藥物有效呢?

六味地黃丸加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稱為知柏八味丸,可用來治療陰虛火旺、骨痿髓枯、水液虧損等症狀。這就像滋養水源的主流,以控制陽氣的過度活躍。尺脈旺盛的人適合服用此藥。

知柏八味丸再加五味子三兩,稱為都氣丸,可用來治療勞損咳嗽。

都氣丸再加五味子二兩、麥冬三兩,稱為八仙長壽丸,可用來治療虛損勞熱。

八仙長壽丸再加紫河車一具,依然可用來治療虛損勞熱。

八仙長壽丸再加杜仲、牛膝各二兩,可用來治療腎虛腰膝痠痛。

八仙長壽丸去澤瀉,再加益智仁三兩,可用來治療小便頻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