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7)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7)
1. 論五癇(兒科)
五癇,皆先天元氣不足而成,須以河車丸、八味丸、十全湯,久服方愈。設泛行克伐,清熱化痰,復傷元氣,則必不時舉發,久而變危,多至不救。故其所發,必在勞役惱怒之後,火升猝然仆倒,心雖為君王虛靈,至此有邪停滯,而靈氣不能為之用矣。可見火起本於腎邪,滯在於心邪者,即火升水泛,非外入也。治者可不以固腎為本,而調心為佐乎?
癇者,惡病也。總因血氣不斂,神志未全,有風邪所傷;有驚怪所觸;有浣衣夜露,純雌落羽所汙;有乳哺失節,停滯結癖於經絡而氣不通。書曰:蓄氣而作搐,結氣而成癇。其症有五:一曰驚癇(俗名羊癇)驚癇者,心症也。其狀神魂恍惚,叫號大震,面赤目瞪,吐舌露齒,心下煩躁,其脈洪緊。
二曰風癇(俗名犬癇),風癇者,肝症也。直目上竄,手足拳攣,或作抽掣,屈指如計數,痰熱壅上,唇面皆青,其脈洪弦。三曰食癇(俗名年癇),食癇者,脾症也。胸膈脹悶,面色痿黃,眼睛直視,四肢不收,其脈浮緩。四曰顛癇(俗名雞癇),顛癇者,肺症也。面如枯骨,口吐涎沫,目白反視,心神昏亂、躁狂搖動,其脈微澀。
五曰屍癇(俗名豬癇),屍癇者,腎症也。面黑而晦,振目視人口吐清沫,不動如屍,其脈則沉。故小兒如有痰熱,胸膈煩悶,不欲乳哺,昏睡不安,常作驚悸,此即發癇之漸,須為預治,此皆論顛癇之癇症也。又書曰:吐虛成慢驚,瀉虛成慢脾,吐瀉虛而成陰癇。壯熱驚搐者,是為陽癇,慢驚眼必開,慢脾眼必閉,陰癇眼必半開半合,陽癇眼必半鮮半青而竄。又曰:仰臥屬陽,覆臥屬陰,其病始發。
身體即熱,抽掣啼叫,面色光澤,脈浮在表者,為陽癇,病在六腑易治。如始不發熱,口不啼叫,面色黯晦,手足青冷,而不抽掣,脈沉在裡者,為陰癇,病在五臟難療。此又論夫驚癇之癇症也。如面色變易不常,見人羞怕,此是挾邪怪耳。然諸癇不能言者,是風傷於氣,致掩其音,或血滯於心,氣不通達,治者,當分陰陽寒熱,別臟腑虛實而治之。如驚癇者,陽症也。
此因邪氣在心,血滯於竅,積驚成癇,治宜先為通行心經,調平心血,順氣化痰。風癇者,陽症也。此或汗出脫衣,風乘虛入,故抽掣等候,治宜先為散風。食癇者,亦陽症也。是因恣餐無度,或乳哺失調,停滯宿穢,結成乳癖於經絡,脾胃損傷,不能消化五穀,必大便酸臭,先寒後熱是也。治先為之消食養脾,次各以定癇等劑主之。
如圖治不早,必傳五臟而為諸癇。若肺癇,腎癇,又屬陰症,尤非易治,更不可投以寒劑。如眉間青黑者,吐痢不止者,胸陷聲絕者,心下脹起者,並皆不治。其癇初發,須觀其耳後高骨,必現青紋,紛紛如線,急與抓破出血,令兒啼叫數聲,使得氣通為妙。然四肢柔軟,發而時醒者,謂之癇。
白話文:
[討論五種癇病(兒童疾病專題)]
五種癇病,皆源於先天元氣不足所致,應長期服用河車丸、八味丸、十全湯才能痊癒。若盲目進行藥物剋伐,過度清熱化痰,反而會進一步傷害元氣,結果必然是病情反覆發作,久而久之轉為危急,往往無法救治。因此,癇病的發作,通常發生在勞累或情緒激動之後,火氣上升,突然倒地。雖然心臟作為主宰,原本是虛靈的,但此時有異常滯留,靈氣無法正常運作。由此可見,火氣的起源在於腎臟的異常,滯留在心臟的異常,實際上是火氣上升,水液擴散,並非由外部侵入。治療時,豈能不以固腎為根本,調心為輔助呢?
癇病,是一種惡性病。總體原因是血液和氣血無法正常收斂,神智未能完全成熟,被風邪侵害;受到驚嚇或異象幹擾;或者是在夜晚洗衣或暴露於外界,受到雌性動物羽毛污染;或者哺乳失調,食物殘留結成病態,在經絡中導致氣血不暢。古籍記載:氣血鬱積引發抽搐,氣結形成癇病。癇病有五種:第一種是驚癇(俗稱羊癇),這是心臟問題。患者神情恍惚,大聲叫喊,臉色紅潤,眼睛瞪大,舌頭伸出,牙齒露出,心下煩躁,脈搏洪大緊繃。
第二種是風癇(俗稱犬癇),這是肝臟問題。眼睛直視上方,手腳蜷縮,或出現抽搐,手指彎曲像在計算,痰熱向上壅塞,嘴脣和臉色都呈青色,脈搏洪大且弦。第三種是食癇(俗稱年癇),這是脾臟問題。胸膈部脹滿壓抑,面色萎黃,眼睛直視,四肢不能自如活動,脈搏浮動緩慢。第四種是顛癇(俗稱雞癇),這是肺部問題。面容如同枯骨,口吐泡沫,眼球向後翻轉,精神混亂,躁動不安,脈搏微弱而滯澀。
第五種是屍癇(俗稱豬癇),這是腎臟問題。臉色黑暗晦暗,眼睛直視,口吐清水,全身僵硬如屍,脈搏沉伏。所以,如果小孩有痰熱,胸膈部壓抑不適,不想喝奶,昏睡不寧,經常感到驚嚇,這就是癇病的徵兆,必須提前治療。這些都是關於癇病的描述。古籍還記載:嘔吐導致虛弱成為慢性驚厥,腹瀉導致虛弱成為慢性脾病,嘔吐腹瀉導致虛弱成為陰癇。高熱驚厥的,屬於陽癇,慢性驚厥的眼睛通常是睜開的,慢性脾病的眼睛通常是閉上的,陰癇的眼睛通常是半開半閉的,陽癇的眼睛通常是半亮半青色的,伴有抽搐。
再說,仰臥屬於陽性,俯臥屬於陰性,這是疾病的初始表現。如果身體發熱,抽搐哭泣,臉色光澤,脈搏浮動在外,這是陽癇,病在六腑,較易治療。如果不開始發熱,不哭不鬧,臉色黯淡,手腳冰冷,沒有抽搐,脈搏沉伏在內,這是陰癇,病在五臟,較難治療。這是對驚癇的詳細描述。如果臉色經常變化,見到人就害羞害怕,這是被邪靈困擾。然而,對於不能說話的癇病患者,是因為風邪傷害氣血,導致聲音被封鎖,或者血液在心臟凝滯,氣血無法流通。治療時,應根據陰陽寒熱的不同,辨別臟腑虛實,分別進行治療。比如,驚癇是陽性症狀。
這是由於邪氣在心臟,血液在孔竅凝滯,長期驚嚇形成癇病,治療應先疏通心經,調節心血,順暢氣血,化痰。風癇也是陽性症狀。這可能是因為出汗後脫衣,風邪乘虛而入,導致抽搐,治療應先驅風。食癇同樣是陽性症狀。這是因為過度飲食,或者哺乳不當,食物殘留在腸胃中,結成病態,在經絡中影響脾胃功能,無法消化五穀,大便酸臭,先冷後熱。治療應先消除食滯,滋養脾胃,再使用定癇等藥物。
如果治療不及時,必定會傳遍五臟,形成各種癇病。如果出現肺癇,腎癇,屬於陰性症狀,尤其難以治療,不可輕易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眉毛間青黑,嘔吐不停,胸部凹陷,聲音消失,心下脹起,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療的。癇病初次發作,應觀察耳後高骨,必會出現青色紋路,應立即刺破出血,讓孩子大聲哭泣,使氣血得以流通。四肢柔軟,發作後能清醒,稱為癇。
如果四肢僵硬,整天不醒,這稱為痙瘲,而不是癇病。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