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2)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一 (2)
1. 麻黃桂枝湯
治吐血,外感寒邪,內傷蘊熱。東垣治一貧士病脾胃虛,與補藥愈後,繼居曠室,臥熱炕,咳血,吐血,東垣謂此久虛弱,冬居曠室,衣服單薄,是重虛其陽,表有大寒壅遏裡熱,火邪不得舒伸,故血出於口。當補表之陽,瀉里之虛熱,因思仲景治陽寒脈浮緊,當與麻黃發汗而不與之,遂成衄血,卻與麻黃湯立愈,與此甚同,因作此湯,一服而愈。
人參(益上焦元氣不足,而固其中也),麥冬(保護肺氣),桂枝(辛甘發散寒氣),當歸(和養氣血),麻黃(去根,發散外寒),炙甘草(和藥性補脾),黃耆(助表達衛),五味子(保斂肺氣),白芍藥(和肝以抑麻黃、桂枝之性),水三盞,先煮麻黃一味,令沸去沫,入余藥,同煎至一盞,去渣,熱服,只一服而愈,不再作。
白話文:
治療吐血,有外感寒邪和內傷蘊熱兩種原因。東垣曾經治療一位貧困的病人,脾胃虛弱,服用補藥後痊癒,但之後住在空旷的房間,睡在熱炕上,就開始咳嗽、吐血。東垣認為,這是因為病人長期虛弱,冬天住在空旷的房間,衣服穿得單薄,導致陽氣更加虛弱,外有寒邪阻塞,內有熱邪無法舒展,所以血從口中流出。因此需要補益表面的陽氣,瀉掉裡面的虛熱。想起仲景治療陽寒脈浮緊的病人,應該用麻黃發汗,但卻沒有使用,結果病人就流鼻血,後來給病人喝了麻黃湯就立刻治癒了,這和現在的情況很相似。因此東垣特地製作了這個湯方,病人喝了一碗就痊癒了,再也沒有復發。
此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。《綱目》曰:觀此一方,足以為萬世模範矣。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,但凡虛人當服仲景方者,當以此為則也。
獨有傷暑吐衄者,可用河間法,暫抑陽光。究竟暑能傷心,心氣既虛,暑氣故乘而入之,心主血,故吐衄。心既虛而不能主血,亦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,須以清暑益氣湯中,加丹皮、生地,兼暑傷氣,其人必無氣以動,以參麥助氣,使氣能攝血斯無弊也。
凡治血症,前後調理,須按三經用藥,以心主血,脾統血,肝藏血,而歸脾湯一方,三經之主劑也。遠志、棗仁補肝以生心火;茯神、龍眼,補心以生脾土;參耆朮草,補脾以固肺氣;木香者,香先入脾。總欲使血歸於脾,故以歸脾湯名。有鬱怒傷脾,思慮傷脾者,尤宜。火旺者,加山梔、丹皮;火衰者,加丹皮、肉桂。又有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。治無餘法矣。
白話文:
這方藥屬於足太陽手足太陰經的藥物。《本草綱目》說:看到這一方,足以為後世醫者效法。它取自仲景的麻黃湯與補劑各半,凡是虛弱的人需要服用仲景方劑的,都應該以此為標準。
只有傷暑吐血的人,可以用河間的治療方法,暫時抑制陽氣。根本原因是暑氣傷心,心氣虛弱,暑氣就趁機入侵,心主血,所以吐血。心虛弱不能統血,也不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來瀉心,需要在清暑益氣湯中,加入丹皮、生地,同時兼顧暑氣傷氣,這種人必然沒有氣力活動,以人參、麥冬助氣,讓氣能攝血,就沒有問題了。
凡是治療血症,前後調理,都要根據三條經絡用藥,以心主血、脾統血、肝藏血,而歸脾湯這一方藥,是三經的主藥。遠志、棗仁補肝以生心火;茯神、龍眼,補心以生脾土;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甘草,補脾以固肺氣;木香,香氣先入脾。總的目的是要使血歸於脾,所以以歸脾湯命名。有鬱怒傷脾、思慮傷脾的人,尤其適合。火旺者,加山梔、丹皮;火衰者,加丹皮、肉桂。還有八味丸來培補先天的根基,治血症再無其他方法了。
仲景傷寒症中有云:誤發少陰汗,動其經血者,下竭上厥,為難治。蓋下竭者,陰血竭於下也。上厥者,陰氣逆於上也。夫血與氣,兩相維附,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,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,故陰火動而陰氣不得不上奔,陰氣上奔,而陰血不得不從之上溢,陰血上溢則下竭矣。血既上溢,其隨血之氣散於胸中,不能復返本位,則上厥矣。
陰氣上逆,不過至頸而止,何能越高顛清陽之位?是以喉間窒塞,心忡耳鳴,胸膈不舒也。然豈但窒塞不舒已哉!陰氣久居於上,勢必龍雷之火應之於下,血不盡竭不止也。氣不盡厥亦不止也。所以仲景為難治者此耳。然於法外而求至當之治法,則以健脾中陽氣為第一義,蓋龍雷之火,必陰雲四合,然後遂其騰昇之勢,若天日清朗則退藏不動矣。故用涼藥清火者,皆以水制火之常法,施之於陰火,未有不助其瘧者也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中說:如果錯誤地發汗導致少陰經虛寒,並動了經血,就會導致下焦虛竭,上半身厥逆,非常難治。下焦虛竭是因為陰血下泄耗竭,上半身厥逆是因為陰氣逆流上衝。血液和氣息相互依附,氣息沒有血液就會散失無依,血液沒有氣息就會凝滯不通。所以,陰火動起來,陰氣就會向上衝,陰氣上衝,陰血也會跟著往上溢,陰血上溢就會導致下焦虛竭。血液往上溢,隨血液的氣息散佈在胸中,無法回到原本的位置,就會導致上半身厥逆。
陰氣逆流向上,最多只能到達頸部,不可能再往上到達頭頂清陽的位置,所以才會出現喉嚨阻塞、心慌、耳鳴、胸悶等症狀。但問題不僅僅是阻塞和不舒,陰氣長時間停留在上半身,勢必會引發下焦的陰火,血液不會完全耗竭就不會停止,氣息不會完全厥逆也不會停止。所以仲景才會說這是難治之症。
但是,如果在傳統醫學之外尋找適當的治療方法,就應該以健脾中陽氣為首要目標。因為陰火就如同龍雷之火,必須有陰雲聚集才能順利上升,如果天空晴朗,火就會退藏不動。所以,用涼藥清火的傳統方法,以水制火,用在陰火上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健脾之陽亦有三善焉,一者,脾中之陽氣旺,如天清日朗而龍雷潛伏也。一者,脾中之陽氣旺,而飲食運化精微,復能生其下竭之血也。況地氣必先蒸上為濕,然後上升為云。若土無蒸而不濕,則地氣於中隔絕矣。天氣不常清乎,且萬物以土為根,元氣以土為宅,可不理歟!
仲景云:陰旺能生陰血,蓋言人之真陽盛旺,自能化生陰血耳。今人不悟其理,但見陰血不足,便用人參、黃耆補之,初用一二服之間,火得溫補,略見一效,以為中病,久泥於方,不無反助火邪,蓋令咳嗽氣促,肌肉消爍,往往以致危亡,良可憫哉!但血本不病,因氣虛而血無所倚,故血亦消亡者,只補其氣,則血自復,即所謂陽旺能生陰血,無陽則陰無以生也。
白話文:
維持脾臟陽氣的健康,有三大好處:第一,脾臟陽氣旺盛,就如同晴朗的天空潛藏著龍雷一樣,充滿活力;第二,脾臟陽氣旺盛,能夠消化吸收食物精華,並化生滋養身體的血液;第三,就像地氣必須先蒸發成濕氣,才能上升形成雲朵一樣,如果土氣無法蒸發,就會阻礙地氣的運行。同樣的道理,人體的陽氣至關重要,萬物以土為根,元氣以土為宅,怎能不重視呢?
張仲景說:「陰氣旺盛才能滋生陰血」,意思是說人體陽氣充足,自然能夠化生陰血。現在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,看到陰血不足,就用人參、黃耆來補,一開始用一兩劑,火氣得到溫補,暫時見效,就以為治好了病。長期服用這種藥方,反而會助長火邪,導致咳嗽氣短、肌肉消瘦,甚至危及生命,實在令人惋惜!其實血本身沒有病,只是因為氣虛,血液沒有依託,才會消亡。只要補益氣虛,血液自然會恢復,這就是「陽旺能生陰血」的道理,沒有陽氣,陰血就無法生成。
立齋先生遇星士張東谷談命,時出中庭,吐血一二口,云久有此症,遇勞即發。先生曰,此勞傷肺氣,其血必散,視之果在,與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、山藥、熟地、茯神、遠志服之而愈。
翼早請見云:服四物黃連山梔之類,血益多而倦益甚,得公一七吐血頓止,精神如故,何也?先生曰:脾統血,肺主氣,此勞傷脾肺,致血妄行,故用前藥健脾肺之氣,而噓血歸原耳。
肺為華蓋,至清之臟,有火則咳,有痰則嗽。肺主氣,氣逆為咳,腎主水,水泛為痰,腎脈上入肺,循喉嚨,其支者從肺絡心,屬胸中,故病則俱病也。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,此腎從相火炎上之血也。若血如紅縷,從痰中咳出者,引肺絡受熱傷之血也。若咳出白血淺紅色,似肉似肺者,必死。
白話文:
立齋先生與星士張東谷談論命理,當時他們走出中庭,先生吐了兩口血,說自己久患此症,勞累時就會發作。先生說這是勞累傷了肺氣,血會散掉,果真如此。他於是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麥冬、五味子、山藥、熟地、茯神、遠志,服藥後痊癒。
不久後,星士前來拜訪,說他服用四物湯、黃連、山梔子等藥物後,血反而更多,人也更疲倦,服了先生的藥後,吐血立刻止住,精神也恢復如常,這是為什麼呢?先生回答說:脾臟主導血液,肺臟主導氣息,這次是勞累傷了脾肺,導致血液亂跑,所以才用之前的藥物來健脾肺之氣,使血液回到原本的位置。
肺是人體的華蓋,是最清淨的臟器,有火則會咳嗽,有痰則會發出咯咯的聲音。肺主氣,氣逆則會咳嗽,腎主水,水泛則會產生痰,腎經向上進入肺臟,循行於喉嚨,它的分支從肺絡連接到心臟,屬於胸部,所以這兩個器官生病就會一起生病。唾液中帶有少量血液散開,這是腎臟的相火炎上引起的。如果血像紅線一樣,從痰中咳出,這是肺絡受熱損傷引起的。如果咳出白色或淺紅色血,像是肉或是肺,那就必死無疑。
凡唾中帶血,咯出有血,或血絲,屬腎經。鼻衄出血,咳嗽有血,屬肺經。嘔吐成盆成碗者,屬胃經。自兩脅逆上吐出者,屬肝經。溺血屬小腸膀胱經。下血屬大腸經。牙宣出血屬胃腎虛火,舌血謂之舌衄,汗孔。出血謂之肌衄,心與肝也。又驚而動血者屬心,怒而動血者屬肝,憂而動血者屬肺,思而動血者屬脾,勞而動血者屬腎。
童子之症,須看先天父母之氣,而母氣尤為重。凡驚風痘疹,腎虛發熱,俱以母氣為主,如母有火者,其子必有火;母脾虛者,子必多脾病;母火衰者,子必從幼。有腎虛症,如齒遲、語遲、行遲,囟門大開,腎疳等症,皆先天不足,從幼調補,亦有可復之天。
白話文:
凡是唾液中帶血,咳嗽時吐出鮮血或血絲,屬於腎經。鼻子流血,咳嗽時咳出血,屬於肺經。嘔吐物像盆子或碗一樣多,屬於胃經。從兩肋處逆流而上吐出的,屬於肝經。尿液帶血屬於小腸膀胱經。大便出血屬於大腸經。牙齦出血屬於胃腎虛火,舌頭出血稱為舌衄,汗孔出血稱為肌衄,這與心和肝有關。另外,驚嚇而導致出血屬於心,生氣而導致出血屬於肝,憂慮而導致出血屬於肺,思慮過度而導致出血屬於脾,勞累而導致出血屬於腎。
孩子的病症,必須觀察先天父母的體質,而母親的體質尤為重要。凡是驚風、麻疹,腎虛發熱,都以母親的體質為主,例如母親有火氣,孩子一定也有火氣;母親脾虛,孩子就容易有脾胃疾病;母親火氣衰弱,孩子從小就會有腎虛的症狀,例如出牙遲、說話遲、走路遲、囟門開得很大、腎虛疳積等,這些都是先天不足,從小就要調補,也還是有恢復健康的可能。
肺不特衄血,亦能咳血唾血,胃不特嘔血,肝亦嘔血,蓋肺主氣,肝藏血,肝血不藏,亂氣自兩脅中逆而出之。然總之是腎水隨相火炎上之血也。腎主水,水化液為痰,為唾、為血,腎脈上入肺,循喉嚨,挾舌本,其支者,從肺絡心,注胸中,故病則俱病也。但衄血出於經,衄行清道,吐血出於胃,吐行濁道,喉與咽二管不同也。
蓋經者,循經之血,走而不守,隨氣而行,火氣急迫,故隨經直犯清道,上腦而出於鼻為衄。其不出於鼻者,則為咳咯,從肺竅而出於咽也。胃者,守營之血,守而不走,存於胃中者也。若胃氣虛,不能攝血,或為火逼,故令人嘔吐,從喉而出於口也。
白話文:
肺不只會流鼻血,也會咳血或吐血,胃不只會嘔血,肝也會嘔血。這是因為肺主氣,肝藏血,肝血不守,亂氣就會從兩肋逆流而上。但總歸來說,都是腎水隨著相火上炎而導致的出血。腎主水,水化為液,成為痰、唾液、血液。腎經上通肺,沿著喉嚨,連著舌根,分支則從肺絡心,注入胸中,所以這些器官生病就會互相影響。不過,鼻血從經脈流出,屬於清道,而吐血則從胃流出,屬於濁道,喉和咽是兩個不同的管道。
經脈是循行於經絡的血液,流動而不守,隨著氣而行,火氣急迫,所以就會沿著經脈直衝清道,上達腦部,從鼻子流出,形成鼻血。如果沒有從鼻子流出,就會變成咳嗽或咯血,從肺竅流出,進入咽喉。胃是守營的血液,守而不走,存在胃中。如果胃氣虛弱,無法攝血,或被火逼迫,就會導致嘔吐,從喉嚨流出,進入口中。
吐血之熱在腑,衄血之熱在經,雜病衄血為裡熱,傷寒衄血為表熱,今人一見吐衄,便以犀角地黃為必用之藥,以犀為水獸,可以分水,可以通天,鼻衄之血,從任督而至顛頂入鼻中,惟犀角能下入腎水,引地黃滋陰之品由腎脈而上,故變對症。凡陰虛火動,吐血與咳咯者,可以借用成功。
若陽虛勞力及脾胃虛者,俱不宜也。
凡有實熱者,舌苔必燥而焦,甚則黑,脈來必重按有力也。(然有釜下無火,津液不行,干舌燥症而焦黑者,不可不知。)假熱者,舌雖有白苔而必滑,口雖渴而不能飲水,飲而不欲咽,面雖赤而色必嬌嫩,身作躁而欲坐臥於泥水中,脈來重按空虛,此為辨也。
白話文:
吐血是因為內臟有熱,流鼻血是因為經絡有熱,一般疾病引起的流鼻血是內熱,傷寒引起的流鼻血是外熱。現在很多人只要看到吐血或流鼻血,就一定用犀角和地黃,因為犀角是水生動物,可以分開水氣,可以通達頭頂,鼻血從任脈督脈上行到頭頂,再流入鼻子,只有犀角能深入腎臟,引導地黃滋陰的藥效從腎經上行,所以用犀角和地黃是對症下藥。凡是陰虛火旺,吐血或咳嗽的,都可以用這個方法。
但是,陽虛勞累或者脾胃虛弱的人,就不適合用這個方法。
凡是有實熱的人,舌苔一定乾燥焦黃,嚴重的話還會發黑,脈象一定按下去有力。 (不過,也有一些人雖然沒有內熱,但因為津液不足,所以舌頭乾燥焦黃,要區分清楚。) 假熱的人,舌頭雖然有白苔,但一定滑潤,口渴卻不想喝水,喝了也不想吞下去,臉色雖然紅潤,但一定嬌嫩,身體燥熱,想要坐在泥水中,脈象按下去空虛,這就是辨別的方法。
有飲酒過多,傷胃而吐血,從吐後出者,以葛花解醒湯,加丹皮倍黃連佐之,上下分消,酒病愈,血亦愈矣。有過啖炙爆辛熱等物,上焦壅熱,胸腹滿痛,血出紫黑成塊者,可用桃仁承氣湯從大便導之,此釜底抽薪之法,此皆內之外因,不從本源而得,故可寒涼克削,所謂應犯而犯,似乎無犯之。
有曰血從下出者順,上出者逆,一應血溢血泄諸蓄妄行之證,苟非脾虛泄瀉,嬴瘦不禁者,皆當以大黃醋,入和生地汁及桃仁泥、丹皮、丹參、阿膠、黑荊芥、玄明粉、赤芍、當歸之屬,折其銳氣,從大便導之,使血下行,以轉逆為順,然後區別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因為喝酒太多傷了胃而吐血,可以喝葛花解醒湯,再加入丹皮和黃連,幫助身體上下消散酒氣和血塊,這樣酒病和血病都能痊癒。如果吃太多油炸辛辣的食物,導致上焦熱氣上涌,胸腹疼痛,吐出紫黑色的血塊,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從大便排出熱氣,這就像釜底抽薪一樣,治標治本。這些都是外在因素導致的病症,並非內在根源,所以可以用寒涼的方法來克制,就像犯規卻沒有被處罰一樣。
有些人認為血從下部流出是順暢的,從上部流出則是不順的,只要是血溢血泄或者其他積血妄行造成的疾病,如果不是脾虛泄瀉導致的虛弱無力,都應該用大黃醋,加入生地汁、桃仁泥、丹皮、丹參、阿膠、黑荊芥、玄明粉、赤芍、當歸等藥材,減緩出血的勢頭,從大便排出,讓血向下流動,將逆轉為順,然後再針對不同的病症進行治療。
或問失血復下虛,何以當?殊不知血既妄行迷失故道,不去蓄利瘀,轉逆為順,則以妄為常,何以御之?且如婦人之於血也,經水足而為胞胎,則蓄者自蓄,生者自生,及至產育而為惡露,則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何蓄之有?不知此而從事於苓、連、枝、柏,輔四物而行之,未有不傷氣血而敗脾胃者。
血既下行之後,多用薏苡仁及百合、麥門冬、鮮地骨皮,嗽渴加枇杷葉、五味子、桑白皮,有痰加貝母,皆氣薄味淡,西方兌金之本藥。如可用獨補者,以地黃麥冬金水二臟之藥相佐用之,雖然書曰失血家須用下劑破血,蓋宜施之於蓄妄之初也。又曰:亡血家不可下,蓋切戒之於亡失之後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失血後虛弱下垂,應該怎麼處理?殊不知血液本該在體內循行,卻因失血而迷失了原本的道路,不去積蓄保養,反而逆流而行,長此以往,就成了常態,要如何阻止呢?就像女人與血的關係,月經量充足,就能孕育胎兒,血自然會積蓄,胎兒自然會出生。等到生產完,惡露排出,也是自然而然地排出,新的血又會生成,何需刻意積蓄呢?有些人不明此理,就用茯苓、連翹、桂枝、柏樹,再加上四物湯來調理,結果往往傷了氣血,損壞了脾胃。
失血後,多用薏苡仁、百合、麥門冬、鮮地骨皮,咳嗽口渴加上枇杷葉、五味子、桑白皮,有痰就加貝母,這些藥物都性涼味淡,屬於西方兌金的藥性。如果可以單獨補益,就用地黃、麥冬,針對腎、肺兩臟來補。雖然古書上說失血的人應該用下劑破血,但這只適用於血液剛開始蓄積偏離的時候。古書上也說失血的人不能用下劑,這是因為失血後就應該避免再損傷氣血。
陰虛之症,大抵上熱下寒者多,始而以寒涼進之,上焦非不爽快,稍久則食減。又以為食滯不化,加神麯、山楂,再久而熱愈盛,痰嗽愈多煩燥愈甚,又以藥力欠到,寒涼倍迸,而渴泄腹脹之症作矣。乃以枳殼、腹皮寬中快氣之品,不斃何待?是故咳嗽吐血,未必成瘵也。服四物知柏不己,則瘵成矣。
胸滿膨脹,未必成脹也。服楂曲不已,則脹成矣。面浮跗腫,未必成水也,服滲利之藥不已,則水成矣。氣滯膈塞,未必成噎也,服寬快之藥不已,則噎成矣。戒之哉!
夫澀可去脫,然氣脫專以氣藥,血脫兼以血藥,亦兼氣藥者,蓋氣乃血之帥也。若陽脫者,見鬼,陰脫者,目盲,此神脫也。當補陽助陰,又非澀劑所能收也。
白話文:
陰虛之症的治療誤區與辯證論治
陰虛之症,大多表現為上熱下寒。一開始用寒涼藥物治療,上焦確實會感到舒暢,但時間久了,食慾就會下降。有些人誤以為是食滯不化,便服用神麴、山楂等消食藥。然而,時間越久,熱症反而加重,痰嗽增多,煩躁不安,又認為藥力不足,加倍服用寒涼藥物,導致渴、瀉、腹脹等症狀出現。於是,就用枳殼、腹皮等寬中快氣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下去,病人還能活嗎?
因此,咳嗽吐血,不一定就會變成癆病。如果長期服用四物湯、知母、柏子仁等藥物,就會真的變成癆病。
胸滿膨脹,不一定就會變成脹病。如果長期服用山楂、神麴等藥物,就會真的變成脹病。
面浮肢腫,不一定就會變成水病。如果長期服用滲利藥物,就會真的變成水病。
氣滯膈塞,不一定就會變成噎病。如果長期服用寬快藥物,就會真的變成噎病。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!
一般來說,澀藥可以止脫,但是氣脫只用氣藥,血脫則需要兼用血藥,但也需要兼用氣藥,因為氣是血的統帥。
如果陽氣脫落,就會看到鬼,陰氣脫落,就會目盲,這都是神氣脫落。應該補陽助陰,澀藥是無法收效的。
丹溪云:吐血成碗吐出者,甚有出而盈盆者,多是陽盛陰虛,故血不得下行,因火勢炎上而湧出,脈必大而芤,大者,發熱,芤者,血滯與失血也。多屬陽明以其多血多氣也。
吐血有三種,有內衄、有肺疽、有傷胃。內衄者,出血如鼻衄,不從鼻孔出,是近在心肺間,津液出,還流入胃中,或如豆羹汁,或如切𧗐,(音勘,凝血也)。血凝停胃中,因即滿悶,便吐,或出數斗至一石者是也。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也。肺疽者,因酒後熱毒滿悶,吐之時血從吐後出,或一合半合,半升一升是也。
傷胃者,因飲食大飽之後,胃中冷,不能消化,便煩悶,強嘔吐,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,因傷裂胃,令吐血色鮮正赤,小腹絞痛。若自汗出,其脈緊而數者,為難治也。前人言,諸失血症,身熱則死,寒則生,亦大概言之,豈無熱生而寒死乎?則必兼脈症而後可也。
白話文:
丹溪先生說:
吐血如碗般吐出,甚至滿盆溢出,大多是因為陽氣盛而陰氣虛,導致血液無法向下運行,反而因火氣上炎而湧出。脈象必然是脈搏有力而虛浮,有力是因為發熱,虛浮則表示血液停滯或失血。多屬於陽明經脈,因為陽明經脈氣血充盈。
吐血可分為三種:內衄、肺疽、傷胃。
內衄,如同鼻衄,但血不從鼻孔流出,而是從心肺附近流出,再流入胃中。血呈現如豆羹汁或凝血塊狀。血凝固在胃中,導致胸悶,便會嘔吐,甚至吐出數斗至一石的血液。這多半是勞累过度、飲食不節所致。
肺疽,因飲酒後熱毒積聚於胸腔,導致胸悶,吐出時血液從口中流出,每次吐出的血量約為一合至半合、半升至一升。
傷胃,因飲食過飽後,胃中寒冷,無法消化食物,便感到煩悶,強行嘔吐,導致食物與氣一同向上衝撞,傷裂胃壁,吐出鮮紅色的血液,並伴隨小腹絞痛。如果同時伴有自汗,脈象緊而數,則治療起來十分困難。
前人說,所有失血症,身體發熱者多半會死亡,身體寒冷者多半能活下來。這只是一般概括的說法,難道沒有發熱而活下來,身體寒冷而死亡的例子嗎?判斷生死的關鍵還是要根據脈象和症狀。
治血必求血屬之藥,四物是也。川芎血中氣藥,通肝經,性味辛散,能行血滯於氣也。地黃血中血藥,通腎經,其性味寒,能補真陰之虛也。當歸血中之主藥,通肝經,性辛溫,分用有三治,全用能活血,各歸其經也。芍藥為陰分之藥,通脾經,味酸寒,能涼血,治血虛腹痛也。
然特論治血病而求血藥之屬者也。若氣虛血弱,又當從仲景血虛,以人參補之,陽旺則生陰血也。若四物湯者,獨能主血分受傷,為氣不虛也。其輔佐之屬。若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血竭、丹皮者,血滯所宜;蒲黃、阿膠、地榆、百草霜、棕桐灰者,血崩所宜;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凌霄花者,血痛所宜;蓯蓉、鎖陽、牛膝、枸杞子、益母草、敗龜板者,血虛所宜;乳酪、血液之物,血燥所宜;乾薑者,血寒所宜;生地、苦參,血熱所宜。特取其證治之大概,以明血藥之屬,豈可以四君、四物,便足以盡氣血之用。
白話文:
治療血液問題必須選擇與血液相關的藥物,四物湯就是其中之一。川芎是一種在血液流通中起作用的藥物,它能通過肝經,性質和味道都是辛散的,能夠幫助血液在氣流中流通。地黃是一種在血液中起作用的藥物,它能通過腎經,其性質是涼的,能補充真正的陰虛。當歸是血液中的主要藥物,它能通過肝經,性質是辛溫的,根據不同的用途,有三個方法來使用它:全部使用它可以活血,各自歸其經也能活血。芍藥是一種陰性藥物,它能通過脾經,味道是酸涼的,能降火,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。
然而,這只涉及到治療血液問題並尋找血液類型的藥物。如果出現氣虛血弱的情況,應該遵循張仲景的理論,用黨參來補充,因為陽氣旺盛就能生成陰血。如果使用四物湯,它專門用於治療血液系統受損的情況,前提是氣不虛弱。輔助藥物如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血竭、丹皮等,適合處理血液滯留的情況;蒲黃、阿膠、地榆、百草霜、棕桐灰等,適合治療出血過多的情況;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凌霄花等,適合治療血液疼痛的情況;蓯蓉、鎖陽、牛膝、枸杞子、益母草、敗龜板等,適合治療血虛的情況;乳酪、血液類的物質,適合治療血液乾燥的情況;乾薑,適合治療血液寒冷的情況;生地、苦參,適合治療血液熱的情況。特別選擇這些藥物來概括治療的大概情況,以表明血液類型的藥物並不能僅僅依靠四君子、四物湯來完全理解氣血的使用。
嗽出痰內有血者,名咳血,其因有二,熱壅於肺者易治,不過疏之而已,久嗽損於肺者,難治,此已成勞也。痰中帶血絲者,此陰虛火動,勞傷肺臟也。蓋血雖生於心,統於脾,藏於肝,然實宣布於肺,靜則歸經,熱則妄行,火傷肺絡,血隨咳出,或帶痰中為咳血,吐出多者,為吐血。若喉中常有血腥,一咯血即出,或鮮、或紫、或細屑者,謂之咯血。
若鮮紅隨唾而出者,謂之唾血,二者皆出於腎,亦有瘀血內積,肺氣壅逼。若能下降者,更有口中津唾,皆是紫黑血水,如豬血之色晦而不鮮,形瘦體熱盜汗者,為有怫鬱所致也。然唾血責在下焦,蓋陽火煎迫而為之也。腎主唾,足少陰少血多氣,故其症為難治。然咯血亦以為病最重,而且難治者,亦以其肺手太陰之經,氣多血少。
白話文:
咳血與唾血之辨
咳嗽時痰中帶血,稱為咳血,其原因有二:
- 熱壅於肺者: 熱氣鬱積在肺部,導致咳血,此種情況較易治療,只要疏散熱氣即可。
- 久嗽損於肺者: 長期咳嗽損傷肺臟,導致咳血,此種情況較難治療,已屬勞損之症。
痰中帶血絲者,說明是陰虛火動,勞損肺臟所致。雖然血液生於心,統於脾,藏於肝,但最終還是由肺來宣佈散布。血液平靜時則循經而行,熱氣上炎時則亂竄妄行。熱氣傷及肺絡,血液便隨咳嗽咳出,或混雜在痰液中,形成咳血。吐出大量的血液,則稱為吐血。
若喉嚨裡經常有血腥味,一咳嗽就咳出血,血色或鮮紅、或紫黑、或呈細屑狀,則稱為咯血。
若鮮紅色的血隨唾液一起吐出,則稱為唾血。咳血與唾血都源於腎臟,也可能是瘀血內積,肺氣鬱結所致。若能下降的血液,甚至會混雜在口中津液裡,呈紫黑色,如同豬血的顏色,晦暗不鮮豔,患者體瘦、體熱、盜汗,這是因為心胸鬱悶所致。
唾血主要責怪下焦,因為陽火煎迫導致。腎臟主宰唾液,足少陰經氣多血少,所以唾血症狀較難治療。
然而,咯血也屬於最嚴重的疾病,而且難以治療,因為肺經屬於手太陰經,氣多血少。
又肺者,金象,為清肅下降之臟,金為火所制迫而上行,乃為咯血,逆之甚矣。《經》曰: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,謂喘而咯血,且咳嗽也。是以吐血衄血下血雖去多。然從肝胃大腸而來、三經氣血俱多,故身涼脈微無害,咳血咯血,是從心肺腎而來,三經皆氣多血少,氣多則火易生,血少則火易識,故漸見脈洪而數,身熱咳嗽,失血雖少,多致不起。
一方治服藥而血不止,是肺上有竅也。用白芨末、豬肺,煮熟蘸食,日三四次,竅為芨末填滿,血自止也。欲知何臟之血,吐在水碗之內,浮者肺血,沉者肝血,半浮半沉者心血,各隨所見,以羊肺肝心熟蘸芨末食之。然須靜養絕欲,方可施治。凡咳血、咯血,最是惡症,其初甚微,漸至不救,以其從心肺來之病也。
白話文:
肺就像金,屬清肅下降的臟器,金被火克制而向上升,就會導致咯血,這是逆氣的嚴重表現。《經》書上說:上氣見血,下聞病音,指的是喘息伴隨咯血,還包括咳嗽。因此,雖然吐血、鼻出血、下血流失量多,但因為它們來自肝、胃、大腸,三經氣血都較多,所以身體涼、脈搏微弱,並無大礙。而咳血、咯血卻是來自心、肺、腎,三經氣血都較少,氣多則容易生火,血少則火容易顯露,所以逐漸出現脈搏洪大而快速、身體發熱、咳嗽,失血雖然不多,卻往往會導致死亡。
有一種方法是服藥後血仍然止不住,這是因為肺上有竅。可以用白芨末和豬肺一起煮熟蘸著吃,一天吃三到四次,竅被白芨末填滿後,血就會止住。想要知道是哪個臟器的血,可以將吐出的血放到水碗中,浮起來的是肺血,沉下去的是肝血,半浮半沉的是心血,根據觀察結果,分別用羊肺、肝、心煮熟蘸著白芨末吃。不過一定要靜養、戒慾,才能有效治療。咳血、咯血是最嚴重的病症,剛開始很微弱,但逐漸就會難以救治,因為它們都是來自心肺的疾病。
有負重為物所壓,或持重遠行,忽心口痛,口鼻出血,俗名傷力吐血,乃肺胃內膜傷損掙破也。若用涼藥愈遏愈出,卒至胃損咳嗽而死,急以人參細末,飛羅面,童便調服最佳,或白芨末,童便調下亦可,但不可服涼藥耳。
諸症失血皆見芤脈,隨其上下以驗所出,大凡失血脈貴沉細,設見浮大,後必難治,以一切血證,身涼脈小者,易治。五氣復也,身熱脈大者難治,以邪氣勝也。
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是逆也。如此者,不及一時而死。
白話文:
如果有人因為搬運重物或長時間攜帶重物而突然感到胸口疼痛,並伴隨口鼻出血,民間俗稱“傷力吐血”,這是因為肺胃內膜受到損傷而破裂。如果使用涼性的藥物,反而會抑制出血,導致病情加重,最終可能造成胃損咳嗽而死亡。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服用人參粉末,用羅面包裹,再用童子尿調服,或者用白芨粉末用童子尿調服,但絕對不能服用涼性藥物。
各種失血症狀都表現為脈象虛弱,根據脈象的浮沉位置可以判斷出血的部位。一般來說,失血的脈象會偏沉細,如果出現浮大,後續治療會比較困難。所有出血症狀中,身體寒冷脈象微弱的患者比較容易治癒,因為五氣回復了;而身體發熱脈象強大的患者則難以治癒,因為邪氣過盛。
腹脹伴隨便血,脈象強大而時而消失,這是逆轉的徵兆,這樣的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