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2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22)

1. 溫經益元湯

治汗後大虛,頭眩肉瞤,自汗自利不止。

熟地,人參,白朮,黃耆,甘草,芍藥,當歸,生地,茯苓,陳皮,肉桂,大附子,姜三片,棗一枚,糯米一撮,水煎溫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因出汗過多導致身體虛弱,頭暈目眩、肌肉抽搐,自汗自尿不止的症狀。

藥方如下:

熟地、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、芍藥、當歸、生地、茯苓、陳皮、肉桂、大附子、生姜三片、大棗一枚、糯米一撮,水煎溫服。

2. 壞證奪命飲

治傷寒汗下後不解,或投藥錯誤,致困重垂死昏沉,或陰陽二症不明,七日以後皆可服。

人參一兩,為片,水二鍾,於銀石器內,熬至一鍾,溫服。病人喜冷,以新水沉冷服之,渣再煎服,連進數服,服至鼻尖上潤汗出,是其應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了傷寒,經過發汗後病情仍未好轉,或者因為用藥錯誤導致病情加重,昏迷瀕死,甚至陰陽失調,在七天後都可以服用這個方子。取人參一兩,切成薄片,加入兩碗水,用銀或石器熬煮至剩下一碗,趁溫熱服用。如果病人怕冷,可以先用冷水把藥液降溫再喝。藥渣可以再煎服,連續服用幾次,直到鼻子尖上冒出細汗,就說明藥效發揮了。

3. 丁香柿蒂湯

治久病呃逆,因於寒者。

丁香柿蒂(各二錢),人參(去蘆,一錢),生薑(五片),水煎服。

嘔為火氣上衝,呃為寒氣阻塞,亦有中氣不續而呃者,潔古老人以丁姜之辛溫正治,以柿蒂之澀寒從治,人參為佐,俾真氣得以展布耳,呃在中焦,穀氣不運,其聲短小,得食乃發。呃在下焦,真氣不足,其聲長大,不食亦然,臨症者,不可不辨也。

白話文:

治久病呃逆,因於寒者。

方劑:

  • 丁香(兩錢)
  • 柿蒂(兩錢)
  • 人參(去蘆,一錢)
  • 生薑(五片)

水煎服。

解釋:

這段文字說明的是治療因寒氣導致的長期呃逆的方劑和原理。

  • 呃逆是因寒氣阻塞、中氣不足導致的,嘔吐則是火氣上衝。
  • 這方劑中,丁香和生薑性辛溫,能溫暖脾胃、驅寒氣,為主要的治療藥物。
  • 柿蒂性澀寒,能收斂止呃,輔助丁香和生薑的功效。
  • 人參則補益氣血,幫助真氣運行,起到輔助的作用。

呃逆的辨證:

  • 呃逆在中焦,穀氣不運,聲音短小,吃東西後會加重。
  • 呃逆在下焦,真氣不足,聲音長大,即使不食也會發生。

醫生在治療呃逆時,需辨明症狀,才能對症下藥。

4. 蜜煎導法

治陽明病汗下後,體虛氣弱,津液枯竭,臟腑閉塞,大便不行,須宜密導之。蜜二兩銅器中微火煎之,凝如飴狀,攪之勿令焦,入皂角末,鹽少許,捻作挺子,如指許,長二寸頭銳,納穀道中,以手握住,欲大便時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陽明病經過發汗或下泄之後,身體虛弱、氣力不足,體內津液乾涸,臟腑不通,大便困難,應該使用隱祕的方法來引導排便。取兩兩的蜂蜜放在銅製容器中用小火慢慢熬煮,直到蜂蜜變得像麥芽糖一樣濃稠,同時攪拌防止燒焦,然後加入少量的皁角粉末和少許鹽,混合後做成條狀物,形狀大約像手指般,長度約兩寸且前端尖銳,將其插入肛門中,用手握住,等到有便意時再取出。

5. 豬膽汁導法

以大豬膽一枚,和醋少許,套蘆管上,灌穀道中,擠汁入之。如一食頃,當大便矣。

白話文:

使用一顆大豬膽,加上少許醋,套在蘆管上,將汁液灌入腸道中,擠入汁液。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後,就會排便了。

6. 解大黃法

凡過用大黃,以致瀉利不止者,用烏梅二枚,炒粳米一撮,乾薑三錢,人參(炒)、白朮各五錢,生附子皮一錢五分,炙甘草一錢,升麻少許,燈心一握,水二大鐘,煎之去渣後,入炒陳壁土一匙,調服即愈。

以上麻黃、承氣、陷胸諸方,皆前賢為當時人稟強壯,且感觸重邪,冬月正傷寒而設也。東垣曰:世間內傷者多,外感者,間亦有之。獨不思《經》曰: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乎?養葵曰:此間字,當作五百年間出之間,甚言其無也。況流傳既久,天氣人氣氣化轉薄,更難同年而語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過度使用大黃導致腹瀉不止,可以用烏梅兩枚,炒過的粳米少許,乾薑三錢,炒過的人參和白朮各五錢,生附子皮一錢五分,炙甘草一錢,升麻少許,燈心一把,加水兩大碗煎煮,去渣後,加入炒過的陳壁土一匙,調勻服用,即可痊癒。

以上麻黃、承氣、陷胸等方劑,都是前輩賢者針對當時的人體強壯,且感受重邪,冬月正值傷寒時而制定的。東垣說:世間內傷的人很多,外感的人,偶爾也有。難道不曾想過《經》上說:邪氣所聚集的地方,正氣必然虛弱嗎?養葵說:這裡的「間」字,應該理解為「五百年間出之間」,意思是很少,幾乎沒有。況且這些方劑流傳已久,天時地利人和的氣化越來越薄弱,更不能與當時相比了。

凡早晚有寒熱感觸,及傷食傷酒諸病,皆有頭疼發熱口渴等候,豈可即謂太陽陽明之證?投以古方峻削,非其病而服其藥,即有其病,以今人之弱質,用古方之猛劑,勢必被其夭杵者多矣。故存古人傳經之論者,以便知其傷寒局方之原,立法之所始也。遵列古方先後汗下次第及按者,以便知其用藥立方之體,而備於仿也。

繼集諸賢之說者,以便明其古今變化之理而慎於用也。張有評傷寒一論,謹陳於一卷之內,幸高明詳之,勿以人之性命生死大關,輕徇舊方,桂麻硝黃之小試,陽亡陰竭猶水覆難收,而斷者不可續,此張不揣固陋,反覆痛陳,闡明積弊,勿敢附和,有誤將來破先賢之定例,或冒微愆全後人之生命,諒有小補,幸尊生者鑑諸!

白話文:

許多人早上或晚上感到寒熱交替,或因飲食不當而生病,都會出現頭痛、發燒、口渴等症狀,但不能馬上就認定是太陽或陽明經的病症,直接用古方猛烈治療。即使真的符合病症,現代人的體質普遍偏弱,用古方猛藥,很容易造成生命危險。因此,應該保存古人傳授的醫學理論,了解傷寒方劑的源頭和立法的初衷。要遵照古方中汗法、下法等治療順序,並根據病情適當調整,才能掌握用藥和立方的精髓,方便模仿學習。

此外,還要彙集歷代醫家對於傷寒的論述,以便理解古今醫學的演變規律,謹慎用藥。張某針對傷寒論寫了一篇評論,整理成卷,希望精通醫術的人詳細閱讀,不要因為輕信舊方,而用桂枝、麻黃、硝石、黃連等藥物輕率試驗,導致陽氣耗損,陰液枯竭,到時候後悔莫及,就像水覆難收,生命斷絕就無法挽回。張某不才,反复闡述這些問題,希望能消除積弊。不敢隨波逐流,以免誤導後人,破壞先賢的醫學規範,或者因疏忽而損害患者的生命。希望能略盡綿薄之力,希望那些重視生命的醫者能謹慎思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