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(1)

1.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

2. 小兒急慢驚風

急慢驚風,古所為陰陽癇。急驚屬陽,陽盛而陰虧;慢驚屬陰,陰盛而陽虧,故陽病煩躁,陰病沉緩也。然驚邪入心,則面紅頰赤,惕惕夜啼;入肝則面目俱青,眼睛竄視;入腎則面黑惡叫,齧齧咬牙;入肺則面色淡白,喘息氣乏;入脾則嘔吐不食,虛汗多睡,而色淡黃。《經》曰:諸躁狂越皆屬心火;諸風悼眩,皆屬肝木。

風非火不動,火非風不發,風火相搏,而成驚風。故手少陰足厥陰主之,然火盛則金傷,水失其母,而火無所畏,且木無所制,則脾上又受傷矣。

白話文:

【小兒急性和慢性驚風】

古代醫學將急性和慢性驚風稱為陰陽癇。急驚風屬於陽性,表示身體內的陽氣過剩,陰氣不足;慢性驚風則屬於陰性,顯示身體內的陰氣過剩,陽氣不足。因此,陽性的疾病會表現出煩躁的特徵,而陰性的疾病則會有遲緩的症狀。

然而,當驚嚇或邪氣侵入心臟,孩子的臉頰會泛紅,夜晚會焦慮不安地哭泣;邪氣進入肝臟,臉部和眼睛都會顯得蒼白,眼睛會不自主地轉動;如果邪氣進入腎臟,臉色會變得暗黑,並且會有咬牙切齒的行為;若邪氣進入肺臟,臉色會呈現淡白色,呼吸困難,氣息短促;若邪氣進入脾臟,孩子可能會出現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虛弱出汗、嗜睡,且臉色會變得蒼黃。

根據醫典所述,所有狂躁和激動的病症都與心臟的火氣有關;所有與風相關的震顫和頭暈,都歸因於肝臟的木氣。

風不會無緣無故生起,必定是受到火氣的影響,反之亦然,火氣的產生也必定與風有關係,兩者相互作用,共同導致驚風的發生。因此,治療此病需要調節心臟的手少陰經脈和肝臟的足厥陰經脈。然而,當火氣過盛時,會傷害到肺臟的金氣,使腎臟的水氣失去平衡,這樣一來,火氣就沒有任何抑制,且肝臟的木氣也會失去控制,最終導致脾臟進一步受到損傷。

3. 急驚風

急驚者,陽症也。小兒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故易於生熱,熱盛則生風、生痰、生驚。且食飲難節,喜怒不常,《經》曰:暴喜傷陽,暴怒傷陰。書曰:傷陰則瀉,傷陽則驚。小兒暴喜傷乳。

夫乳甘緩戀膈,又兼外感寒邪,則痰涎壅塞,鬱滯熏蒸,內有食熱,外感風邪,心家熱盛則生驚,肝家風盛則發搐,肝風心火,二臟交爭,因乃痰生於脾,風生於肝,驚出於心,熱出於肺。驚風痰熱四症若具,八候生焉。(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。)一曰搐。搐者,肘臂伸縮。

書云:肝風則發搐。二曰搦。搦者,十指開合,或握拳,男握拇指,出外為順,入里為逆,女則反之,出入相半者,難痊。三曰掣。掣者,肩頭相撲,或連身跳起。四曰顫。顫者,或頭或身,或手足口目,偏動不止。五曰反。反者,身仰向後,勢如反張。六曰引。引者,臂如攣弓,男左手直,右手曲為順,否則為逆。

女則反之。七曰竄。竄者,直目似怒,男眼上竄為順,下竄為逆,女則反之。八曰視。視者,男引睛視左為順,視右為逆。但順則無聲,逆則有聲,何也?左者,肝部也。引睛竄視者,又肝候也。以肝候而現於肝症,故無聲而為順。右者,肺部也。不視左而反視右,是肝木乘金,金欲剋木,故相爭有聲而為逆,更必三焦煩悶,狂叫頻頻,其聲浮者,易治,沉而不響者,難痊,更必睡臥不寧,牙關緊閉,便堅壯熱,喉有鋸聲。如若牙關不緊,喉無痰鳴,此發痘瘡之候而非驚也。

然陽症急迫,治之不可稍緩,須急截風化痰,疏通順氣,涼臟鎮驚,隨候加減而已,截風不可過用防風辛味之劑,以其辛能助火,能使熱識,而致殺人。又不可過用腦麝等劑,以致陽虧陰盛,而變慢驚,故治搐先於截風。搐者,肝家有風,其筋不舒轉而致,風去而搐自止也。

治風先於利驚,驚在則熱熾,熱熾則生風,驚散而風自己也。治驚先於豁痰,痰塞氣壅,則百脈凝滯,驚何由而散也?治痰先於解熱,蓋痰非火不升,熱退而痰自息也。最所要者,宜於祥症處方,外感者,疏其表,內傷者,調其中,則有據之疾病既除,而無形之驚氣自散。若於鎮驚起見,一概牛黃、腦麝、硃砂,則反引外邪迸入,為害益甚矣。

其脈弦數浮洪,其紋色紅而見於風氣二關者為輕,現於命關者為重。如鼻中出血者,此熱已泄,易治。若口中出血,啼哭無淚,尋衣摸縫,口鼻乾黑,自頭至足,偏動不止,其紋三關通度,色青紫黑,或紋射甲者,並皆不治。又有一症,身發壯熱,噤口咬牙,宛似驚風,但發無度數,又似瘧疾,此名鎖腸疳,必死之候也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急性驚風]

內容: 急性驚風屬於陽證。小孩體內陽氣通常過剩,陰氣則常不足,因此容易產生熱氣,熱氣過盛就會產生風、痰、驚。加上飲食難以控制,情緒波動大,《經》中說:過度喜悅會傷陽,過度憤怒會傷陰。書中記載:傷陰會導致腹瀉,傷陽則會引發驚風。小孩過度喜悅可能會傷及消化系統。

乳汁甜且緩和,如果再受寒邪侵襲,就會導致痰液阻塞,鬱滯燻蒸,內有食熱,外感風邪,心熱過盛會引發驚嚇,肝風過盛則會引發抽搐,肝風與心火兩髒相互爭鬥,因此,痰由脾臟生成,風由肝臟產生,驚出自心,熱由肺產生。如果驚風、痰、熱四種症狀同時出現,就會出現所謂的“八候”(抽搐、搦、掣、顫、反、引、竄、視)。

第一種是抽搐,表現爲手臂伸縮。 第二種是搦,表現爲手指開合,或握拳,男性握拇指,伸出爲順,縮入爲逆,女性則相反,進出各半,難以痊癒。 第三種是掣,表現爲肩頭相撲,或連身跳起。 第四種是顫,表現爲頭、身體、手腳、口、眼,偏動不止。 第五種是反,表現爲身體後仰,勢如反張。 第六種是引,表現爲手臂像拉弓,男左直右曲爲順,否則爲逆,女性則相反。 第七種是竄,表現爲直視似怒,男性眼上竄爲順,下竄爲逆,女性則相反。 第八種是視,表現爲男性眼球偏向左側爲順,偏向右側爲逆。順則無聲,逆則有聲,原因在於左側是肝區,眼球向左竄視,是肝的症狀,所以無聲爲順。右側是肺區,不向左反而向右看,是肝木克金,金欲克木,故相爭有聲爲逆,還會伴有三焦煩悶,頻繁狂叫,聲音浮的易治,沉而不響的難以痊癒,還會伴有睡眠不安,牙關緊閉,便祕壯熱,喉嚨有鋸聲。如果牙關不緊,喉嚨無痰鳴,這是發痘瘡的症狀而非驚風。

然而陽證急迫,治療不能稍有遲緩,必須迅速止風化痰,疏通順氣,涼髒鎮驚,根據病情調整藥量,止風不能過多使用防風辛味藥物,因爲辛能助火,使熱識,可能導致生命危險。也不能過多使用腦麝等藥物,以免陽虧陰盛,變成慢性驚風,因此治療抽搐首先應止風。抽搐是因爲肝臟有風,筋骨不舒展,風去抽搐自然停止。

治療風首先要利驚,驚在則熱熾,熱熾則生風,驚散則風自消。治療驚首先要豁痰,痰塞氣壅,百脈凝滯,驚何由而散?治療痰首先要解熱,因爲痰非火不升,熱退則痰自息。最重要的是,應在詳症處方,外感者,疏其表,內傷者,調其中,有據之疾病既除,無形之驚氣自散。若一味使用牛黃、腦麝、硃砂等鎮驚藥物,反而會引外邪迸入,危害更甚。

脈象弦數浮洪,紋色紅且出現在風、氣二關爲輕,出現在命關爲重。如果鼻中出血,這表示熱已泄,易治。如果口中出血,啼哭無淚,尋衣摸縫,口鼻幹黑,從頭到腳,偏動不止,紋三關通度,色青紫黑,或紋射甲者,均無法治療。還有一種病症,身體發熱,咬牙切齒,看似驚風,但發作無規律,又似瘧疾,這叫鎖腸疳,是必死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