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(11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(11)

1. 腹中論篇

《腹中論》曰: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伯曰: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(言懷子之將生者,身雖經閉,而脈則無病也。身有病者,經閉也。無邪脈者,尺中之脈和勻也。凡婦人懷妊三月,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,三月則精氣正變,其氣熏蒸,沖胃而為惡阻。三四月則惡阻少止,脈甚滑疾,蓋男女正成形質,其氣末定也。

五六月以後則形質已定,男女既分,及八九十月,其脈平和,如無妊然。非醫工非明脈理,病家肯明言者,雖以診而知也。《脈訣》云:滑疾不散,胎三月;但疾而散五月至六月;已後則疾速亦無矣。然亦有始終,洪數不變者,其氣甚盛,不可以一例拘也。)

2. 痹論篇

《痹論篇》曰:痹,其時有死者,或疼脈久者,或易已者,其故何也?伯曰:其入臟者,死。其流連筋骨間者,疼久。其流皮膚間者,易已。(入臟者,死。以神去也。筋骨疼久,以其定也。皮膚易已,以浮越也。由斯深淺,故有不同。)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。

(《正理論》曰: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,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。)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絡六腑也。(營行脈內,故無所不至。)衛者,水穀之捍氣也。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。(捍氣,謂浮盛之氣也。以其浮盛之氣,故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中也。)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盲膜,散於胸腹,(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謂脈外也。

盲膜,謂五臟之間,膈中膜也。以其浮盛,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,空虛之處,熏其盲膜,令氣宣通也。)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和,故不為痹。(夫營衛之所行者,如此必逆,營衛之氣則病,而順營衛之氣則愈。則此營工者,乃氣也。非筋、骨、肌,皮、脈與五臟六腑之有形者也。

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者也,故營衛在人不為痹也。)痹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,或熱,或燥,或濕,其故何也?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營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。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(不仁者,皮頑不知有無也。)其寒者,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故寒也。

(病本生於風寒濕氣,故陰氣益之也。)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盛,陽遭陰,故為痹熱。(陰氣不勝故為熱。)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甚也。陽氣少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言痹之所以痛者,以其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故曰:其寒氣勝者,為痛痹也。

痹之所以不痛者,以病久則邪氣日深,營衛之行澀,經絡之脈有時而疏,故亦不為痛也。痹之所以不仁者,以其皮膚之中少氣血以為之,營運故皮頑不動,而為不仁也。痹之所以體寒者,以衛氣少、營氣多,惟營氣多則與病氣相益,故寒冷也。痹之所以體熱者,以衛氣多營氣少,故邪氣盛,則風氣為陽,陽與營氣相遭,而陰氣不能勝之,故為痹熱也。痹之所以為濕者,以其與濕甚也。

衛氣少,營氣多,兩因相感,故汗出而濕也。痹之所以燥者,雖未之言而即濕者,以反觀之,則衛氣多,營氣少,遇熱太甚,兩陽相感,則可以知其為燥也。)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?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皮則寒,故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蟲,逢熱則縱,(蟲,謂皮中如蟲行。

縱,謂縱緩不相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