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楚瞻

《馮氏錦囊秘錄》~ 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8)

回本書目錄

雜症大小合參卷十 (18)

1. 大陷胸湯

傷寒下之早,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,手不可近者,結胸也,此方主之。

甘遂(一錢,為末),芒硝(一升),大黃(二兩),水六升,先煮大黃,取二升,去滓,納硝,煮一沸,納甘遂末,溫服一升,得快利,止後服。

三陽經表症未解,用承氣以攻裡者,下之早也。下早則裡虛,表邪乘之而入,三焦皆實,故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也。成氏曰:諸陽受氣於胸中,邪氣與陽氣相結,不可分解,高者陷之,故曰:陷胸。陷胸破結,非苦寒直達者不能,是以甘遂為君,《經》曰:鹹味湧泄為陰;又曰:咸以軟之,是以芒硝為臣,盪滌邪寇,將軍之職也。是以大黃為使,傷寒諸惡,結胸為甚,非此駃劑不能通利。

白話文:

傷寒剛開始發病時,如果患者感到胸口到腹部硬滿疼痛,手碰不到腹部,這就叫做「結胸」,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它。用甘遂一錢研成粉末,芒硝一升,大黃二兩,水六升,先煮大黃,取兩升,去渣,加入芒硝,煮沸,再加入甘遂粉末,溫熱服用一升,能快速通便,停止後再服用。

如果三陽經表證尚未解除,就用承氣湯攻裡,就會導致腹瀉過早,造成裡虛,表邪乘虛而入,三焦都積實,所以胸口到腹部疼痛,手碰不到。成氏說,陽氣都聚集在胸中,邪氣和陽氣互相糾纏,無法分離,所以會往下沉,所以叫做「陷胸」。要治療陷胸,消除結塊,只有苦寒藥物直達病所才能奏效,所以用甘遂做君藥,《經》書說:鹹味具有湧泄陰邪的功效;又說:鹹味能軟化堅硬的東西,所以用芒硝做臣藥,來清除邪氣,這是將帥的職責。因此用大黃做使藥,傷寒各種病症中,結胸最嚴重,沒有這個猛烈的藥方,就無法通利。

2. 小陷胸湯

下早熱結胸中,按之則痛,小結胸也。

半夏(湯洗,半升),黃連(一兩),栝蔞實(大者,一枚),水六升,先煮栝蔞,取三升,去滓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分二溫服。

止在胸中不及於腹,按之則痛,不按猶未痛也,故曰:小結胸。《經》曰:苦以泄之,辛以散之。黃連泄胸中之熱,括蔞泄胸中之氣,半夏散胸中之痰,一服未能即和,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。

白話文:

早晨起來就感覺胸部發熱,按壓就痛,這就是輕微的結胸症。可以用半夏(湯洗,半升)、黃連(一兩)、栝蔞實(大顆的,一枚),加水六升,先煮栝蔞,取三升,去渣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二升,分兩次溫服。

這種病症只在胸部,沒有蔓延到腹部,按壓才痛,不按就沒事,所以叫做小結胸。醫書上說:「苦味能泄,辛味能散。」黃連泄去胸中的熱氣,栝蔞泄去胸中的氣,半夏散去胸中的痰。一次服用可能還沒有完全好,再服一次,就會稍微緩解,排出黃色的痰之後,就會舒服很多。

3. 涼隔散(一名連翹飲子)

治傷寒燥熱,怫結心煩,懊憹不眠,臟腑積熱煩渴,頭昏唇焦,咽燥喉痹,目赤煩燥,口舌生瘡,咳唾稠黏,譫語狂妄,腸胃燥澀,便溺閉結,風熱壅滯,瘡疹發斑,黑陷將死。

連翹(一兩),山梔,大黃,薄荷,黃芩(各五錢),甘草(一兩五錢),朴硝(二錢五分),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。一方有黃連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燥熱,心情鬱悶煩躁,心煩意亂,夜不成眠,內臟積熱感到口渴,頭昏眼花嘴唇乾裂,咽喉乾燥疼痛,眼睛紅腫煩躁,口舌生瘡,咳嗽痰液濃稠黏膩,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腸胃乾燥澀滯,大小便不通暢,風熱鬱積,瘡疹發斑,面色黑沉將死。

處方:連翹一兩,山梔子,大黃,薄荷,黃芩各五錢,甘草一兩五錢,朴硝二錢五分。將所有藥材研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溫服。

另有一方,加黃連。

4. 梔子豉湯

主汗吐下後,心煩不得眠,心中懊憹。

梔子(十四枚),香豉(四合,綿裹),水四升,先煎梔子,取二升半,去滓,納豉,煮取一升半,分二服,溫進一服,得快吐,止後服。

《經》曰:高者因而越之,下者引而竭之,中滿者瀉之於內,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,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。治傷寒之妙,雖有變通,終不越此數法也。邪氣自表傳裡,留於胸中為邪,在高分則可吐之,所吐之症,亦自不同。如不經汗下,邪氣蘊鬱於膈,謂之膈實,應以瓜蒂散吐之。

若汗吐下後,邪氣乘虛留於胸中,謂之虛煩,應以梔子豉湯吐之。《經》曰:酸苦湧泄為陰,是以梔子為君,煩為熱勝,湧熱者,必以苦勝,熱者必以寒,香豉苦寒是以為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在經過汗、吐、下等治療後,仍然心煩意亂,睡不著覺,心裡感到焦躁不安,可以用梔子十四枚、香豉四合(用布包裹)和水四升,先煎梔子,取二升半,去渣,再加入香豉,煮至一升半,分兩次服用,溫熱服下一服,如果能迅速嘔吐,就停止服用。

《傷寒論》中說,治療疾病的原則,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不同的處理,例如,熱邪在上則宜用發汗,邪氣在下則宜用下瀉,邪氣在內則宜用內瀉,邪氣在表則宜用汗法,邪氣在皮表則用汗法驅邪。治療傷寒的方法,雖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,但最終都離不開這幾個原則。

邪氣從表傳入裡,停留於胸中,就會變成邪熱。如果熱邪在上,可以吐之,吐出來的症狀也各有不同。如果沒有經過汗、下治療,邪氣在胸中鬱積,稱為膈實,可以用瓜蒂散來吐之。

如果在汗、吐、下之後,邪氣乘虛留於胸中,稱為虛煩,可以用梔子豉湯來吐之。《傷寒論》中說,酸苦湧泄為陰,所以用梔子做君藥,煩躁是因為熱邪過盛,而湧熱則可以用苦味來克制,熱邪可以用寒涼來克制,香豉苦寒,所以用它做臣藥。

5. 半夏瀉心湯

主傷寒下早,心滿而不痛者為痞。

半夏(半升,洗),黃連(一兩),黃芩,乾薑,人參,甘草(炙,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,去核),水一斗,煮六升,去滓,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加甘草一兩,即甘草瀉心湯。治痞硬吐痢,加生薑四兩,即生薑瀉心湯,治痞硬噫氣。

白話文:

主要因傷寒而導致下痢,肚子飽脹但沒有疼痛,這就是痞症。治療方法是用半夏、黃連、黃芩、乾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等藥材煎煮服用,稱為甘草瀉心湯。如果痞症伴隨有硬塊、吐瀉,則需加入生薑,稱為生薑瀉心湯,可用於治療痞症伴隨噫氣。

成氏曰:結而不散,壅而不通,為結胸。陷胸湯為直達之劑,塞而不通,否而不泰為痞,瀉心湯為分解之劑,痞與結胸有高下焉。邪結在胸中,故曰陷胸湯。留邪在心下,故曰瀉心湯。瀉心者,必以苦,黃連、黃芩皆苦寒,《經》曰:苦先入心,以苦泄之,故黃連為君,黃芩為臣,降陽而升陰也。

散痞者,必以辛,半夏辛溫,乾薑辛熱,《經》曰:辛走氣,辛以散之,故半夏、乾薑為佐抑陰而行陽也。甘草甘平、參、棗甘溫,陰陽不交為痞,上下不通為滿,欲通上下,交陰陽者,必平其中,中者脾胃也。脾不足者,以甘補之,故參、棗、甘草為使。上下得通,水升火降,則痞熱自消矣。

白話文:

成氏說:症狀聚積而不散開,阻塞而不通暢,稱為結胸。陷胸湯是直達病灶的藥方,若症狀堵塞不通,而且氣機不順暢,稱為痞,瀉心湯是分解病邪的藥方。痞與結胸有輕重之分。

邪氣結聚在胸腔,所以稱為陷胸湯。邪氣停留於心下,所以稱為瀉心湯。要治療心下痞,必須使用苦味藥,黃連、黃芩都是苦寒之藥,《經》書說:苦味先入心,用苦味藥來泄除病邪,所以黃連為君藥,黃芩為臣藥,降陽氣而升陰氣。

要散解痞症,必須使用辛味藥,半夏辛溫,乾薑辛熱,《經》書說:辛味藥能通暢氣機,用辛味藥來散解病邪,所以半夏、乾薑為佐藥,抑制陰氣而促進陽氣運行。甘草甘平,人參、大棗甘溫,陰陽失調導致痞症,上下不通導致腹脹,要使上下通暢,陰陽調和,必須平調脾胃,脾胃是中焦。脾氣不足,用甘味藥來補益,所以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為使藥。上下通暢,水氣上升,火氣下降,則痞熱自然消除。

6. 真武湯

太陽病,發汗過多,心悸有水,或嘔、或利,頭眩筋惕,身重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此方主之。

茯苓(三兩),白朮(二兩),芍藥,生薑(各三兩),附子(制,一枚),水八升,煮三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真武,北方水神也。凡腎之真陽盛,則水皆內附,而與腎氣同其收藏矣。腎之陽虛,不能制水,則氾濫為病,故上凌心而為眩悸,中侮土而致嘔瀉也,方名真武,蓋取固腎為義,腎陽足而水自安,醫者畏附而不投,病者亦甘斃而不悟,於是夭折者多矣。

白話文:

患了太陽病,如果發汗過度,出現心慌、浮腫,或者嘔吐、腹瀉,頭暈目眩、肢體抽搐,身體沉重、眼皮跳動,還想用手拍地,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。

茯苓三兩,白朮二兩,芍藥、生薑各三兩,附子(製過的,一枚),用水八升,煮到三升,溫熱服下七合,一天喝三次。

真武是北方水神。凡是腎臟的真陽之氣旺盛,水就會全部被吸附到腎臟,與腎氣一起儲藏起來。腎臟陽氣虛弱,就無法控制水,就會四處泛濫而導致疾病,因此水氣上侵犯心臟導致頭暈心悸,中氣受損導致嘔吐腹瀉。這個方子叫做真武湯,是取固腎的意思,腎陽充足,水氣自然就安定。醫生害怕附子不敢用,病人也不明白甘願等死,因此很多人都夭折了。